蒲雯婕 張瑞 陳偉偉 馬娟文



摘要:目的 探究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對妊娠結局的影響。方法 對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96例孕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其中既往無子宮手術史的自然妊娠孕婦148例設為對照組,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后妊娠孕婦148例為觀察組,比較兩組妊娠結局,分析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對患者妊娠結局的影響。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正常分娩率低,流產率和早產率高(P<0.05);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30歲、息肉直徑≥10mm、息肉部位(后壁或宮角)、息肉數量(≥2個)及流產史(是)患者不良妊娠解決率均高于年齡<30歲、息肉直徑<10mm、息肉部位(前壁或側壁)、息肉數量(1個)及流產史(否)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顯示:年齡≥30歲、息肉直徑≥10mm、息肉部位(后壁或宮角)、息肉數量(≥2個)及流產史(是)等是影響患者術后妊娠結局的風險因素(P<0.05)。結論 子宮內膜息肉伴不孕患者行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后自然妊娠患者與正常孕婦相比具有更低的正常分娩率和更高的不良妊娠結局率,其中年齡≥30歲、息肉直徑≥10mm、息肉部位(后壁或宮角)、息肉數量(≥2個)及流產史(是)等是影響患者術后妊娠結局的風險因素,需要臨床加以重視。
關鍵詞: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宮腔鏡;妊娠結局;影響
子宮內膜息肉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生殖系統疾病,約有6%女性伴有此疾病,隨著疾病的不斷進展,會導致患者伴有子宮不規則出血等不良癥狀,對患者的正常妊娠產生影響,導致患者不孕[1]。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進步,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在此疾病治療中越來越廣泛,此手術能夠精準切除患者子宮內膜息肉,對患者子宮內膜損傷較小,成為臨床針對子宮內膜息肉的一種主要的治療方式[2]。但該手術對患者自然妊娠情況以及妊娠結局的影響臨床尚缺乏有效的依據。本研究旨在探究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對妊娠結局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96例孕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其中既往無子宮手術史的自然妊娠孕婦148例設為對照組,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后妊娠孕婦148例為觀察組。對照組:年齡24~36歲,平均(27.18±3.85)歲;BMI 18.4~24.2 kg/m2,平均(21.82±1.52)kg/m2;觀察組:年齡23~37歲,平均(27.29±3.76)歲;BMI 18.6~24.2 kg/m2,平均(21.92±1.63)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觀察組患者病情均經臨床確診,經臨床證實患者能夠正常排卵,且輸卵管暢通;觀察組患者均接受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治療;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孕婦均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導致不孕因素;伴有其他生殖系統疾病;丈夫存在不孕情況。
1.2 方法
結合臨床實踐以及相應文獻資料對可能術后妊娠結局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其中包含患者的年齡、息肉數量、息肉直徑、息肉位置、糖尿病史、流產史、息肉復發情況以及高血壓病史,分別利用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術后患者妊娠結局的風險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對存在顯著性差異的單因素進行賦值,并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
觀察組正常分娩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流產率和早產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觀察組術后妊娠結局單因素分析
年齡≥30歲、息肉直徑≥10mm、后壁或宮角息肉、息肉數量≥2個及流產史患者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均高于年齡<30歲、息肉直徑<10mm、前壁或側壁息肉、息肉數量1個及無流產史(否)患者(P<0.05)。見表2。
2.3 觀察組術后妊娠結局多因素分析
年齡≥30歲、息肉直徑≥10mm、后壁或宮角息肉、息肉數量≥2個及流產史是影響患者術后妊娠結局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4。
3討論
子宮內膜息肉是由炎癥因素或內分泌因素等原因引起的、一種患者機體子宮內膜過度增生改變的疾病,不僅會導致患者出現一些生理不適癥狀,而且會影響患者的正常妊娠,并會對妊娠結局產生影響[3]。與常規的診斷性刮宮治療相比,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具有微創,術后恢復快,對患者自然妊娠影響小等優勢,在臨床得到有效應用[4~6]。
本研究對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術后自然妊娠患者的妊娠結局與正常孕婦的妊娠結局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術后自然妊娠產婦具有更低的正常分娩率和更高的不良妊娠結局率。說明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后容易發生不良妊娠結局,需要臨床加以重視。對此,本研究分析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后可能影響患者妊娠結局的風險因素,以為臨床提供參考。
由以上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年齡≥30歲、息肉直徑≥10 mm、息肉部位(后壁或宮角)、息肉數量(≥2個)及流產史(是)等是影響患者術后妊娠結局的風險因素,這些因素的存在會導致患者術后易發生不良妊娠結局。分析原因是患者年齡的增加會導致機體當中的雌激素水平下降,會一定程度影響妊娠結局[7~8];患者存在既往流產史會導致機體子宮內膜發生損傷,導致存在較為嚴重的宮頸粘連情況,對著床后的受精卵的發育產生不利影響,從而易引發流產或早產等不良妊娠結局發生[9~10];息肉直徑較大、數量較多會造成患者機體出現孕激素受體拮抗效應,從而造成受精卵難以進行正常的生長發育。即使采用手術方式進行切除,也難以確保患者子宮內膜完全恢復至正常狀態,從而會一定程度影響妊娠結局[11~12];息肉位置位于子宮后壁位置會導致患者機體子宮中伴有不規則出血情況,而且出血情況反復出現,會對患者子宮內膜修復造成影響,難以恢復到正常狀態,會一定程度影響妊娠結局[13];息肉位置位于宮角部位,會影響宮頸粘液的拉絲度及精子的正常穿透,不利于妊娠。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息肉伴不孕患者行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后自然妊娠患者與正常孕婦相比具有更低的正常分娩率和更高的不良妊娠結局率,年齡≥30歲、息肉直徑≥10 mm、后壁或宮角息肉、息肉數量≥2個及流產史是影響患者術后妊娠結局的風險因素。
參考文獻
[1] 祁明花.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聯合刮宮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效果探討[J].世界復合醫學,2020,6(7):59-61.
[2] 程勝花.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22,20(5):135-138.
[3] 王書香.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除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研究[J].臨床醫學,2021,41(12):65-66.
[4] 曹瀟君,秦爽,繆士霞.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對子宮內膜息肉合并不孕癥患者術后2年妊娠結局的影響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22,30(8):1749-1753.
[5] 張艷青.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切除后EP合并不孕患者的妊娠結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7,18(1):69-70.
[6] 欒雪峰,陳大立,侯文杰.子宮內膜息肉合并不孕癥患者術后自然妊娠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國際生殖健康/計劃生育雜志,2017,36(4):287-290.
[7] 侯文杰,徐建英,王芳等.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癥患者術后自然妊娠率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7,27(12):112-115.
[8] 康衛衛,黃劍磊,馬媛等.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經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后不同促排卵方案對體外受精/卵細胞質內單精子注射助孕后新鮮胚胎移植臨床妊娠率的影響[J].陜西醫學雜志,2022,51(12):1505-1510.
[9] 祝萍.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聯合口服地屈孕酮片治療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效果[J].醫療裝備,2022,35(20):104-106.
[10] 黃超英,蒙彩金.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聯合孕激素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效果[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22,9(6):22-25.
[11] 田亞琴.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聯合左炔諾孕酮宮內節育系統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21,16(8):31-33.
[12] 郭紅霞.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對子宮內膜息肉患者術后月經量及子宮內膜厚度的影響[J].首都食品與醫藥,2020,27(12):44.
[13] 駱春麗.宮腔鏡子宮內膜切除術的臨床應用及遠期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2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