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偉 王維 梁宇 張文婷 DING Wei WANG Wei LIANG Yu ZHANG Wenting
從“城市生命體”理念出發,以重慶廣陽島茶園大道生態修復項目為例,總結城市綠地空間的生態修復方法:摸清本底,建構理論、實踐、管理三角穩定模型,分析綠地空間兼具第二與第三自然的多元屬性。利用系統生態學、恢復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等復合生態學理論,采用對癥下藥的生態修復技術手段,輔助有效的實施管理方式,實現城市綠地生態修復增益性、多樣化生境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城市生命體;生態修復;城市生境;生態學
廣陽島茶園大道生態修復項目是繼重慶廣陽島生態修復后,在島外城市空間實踐的生態修復項目,是踐行“生命共同體”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探索“城市生命體”理論的美好實踐。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提出建設中國“城市病綜甲醫院”,要發揮多團隊、多專業融合優勢,在城市藍綠空間體系下實現生態修復的增益性,使此項目再現巴渝版“富春山居圖”。
廣陽島茶園大道生態修復項目位于重慶經開區與南岸區交界處,智創生態城最南側,是聯系主城區與重慶東部生態城最重要的主干道之一,也是進入生態城的必經之路,是生態城對外形象展示的窗口,具有“迎賓大道”屬性;其連接東部陽明山與西部銅鑼山,具有東西生態連廊性質;兩側較寬綠地與周邊住宅、工業用地相互交織,成為重慶“景城合一”綠色景廊示范地。
經過多輪調整,用地確定為6處公共綠地與多處山地護坡,總面積約32萬m2。項目地塊位于道路兩側,既相對獨立,又彼此相連,周邊多以住宅、工業園等功能用地為主(見圖1)。

1 總平面
在生態修復過程中充分利用場地隱藏價值與獨特性,如山城的特色豎向地形(見圖2)、現狀可利用大樹及植被(見圖3,4)、自發種植菜田(見圖5),以及大片草甸與不利于種植生長的土壤,共同組成生態修復中山、林、田、草、土等關鍵要素。

2 石塔立交地塊現狀地形

3 木材廠現狀清表后留存的大樹

4 木材廠保留大樹改造后場景(施工后)

5 石塔立交地塊的現狀菜地
“生命共同體”的核心精神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城市的復雜性與發展的多變性導致城市自然與生態出現一系列問題。
“城市生命體”理念是對城市發展規律的科學分析,各種功能彼此支撐,形成完整、復雜的巨型系統,如“城市呼吸系統”為城市藍綠生態空間,“城市泌尿系統”為是城市水處理系統,兩者對城市自然環境影響最深也最直接,前者包括城市綠地、公園濕地、河流湖泊等,后者包括雨污水處理、黑臭水體治理及海綿城市。“城市生命體”理念為解決城市問題提供基礎邏輯,生態修復措施是解決綠地荒廢、環境污染、水質富營養化等城市病的方法之一。
為維持良好的城市藍綠生態空間與城市水處理系統,必須依據有效的理論基礎、先進的技術實踐手段、成熟的管理模式形成穩固、有機的生態修復關系,構建健康的“城市生命體”(見圖6)。廣陽島茶園大道生態修復項目依據此模型,在生態修復過程中進行深入、系統嘗試,從而為目標實現奠定了基礎。

6 理論、實踐、管理三角關系
根據自然狀態的差異,學術界對自然分類存在不同的理解。21世紀初,亨特提出“三個自然”理論[1]。2005年,林箐等[2]在《地域特征與景觀形式》中指出依據自然狀態可分為2種類型:第一自然為原始狀態的大自然,第二自然為農業生產狀態下的自然。
場地地表上層空間除原生樹種外,下層地被基本以人工栽植的菜園與經濟作物為主,兼具自用及售賣的經濟屬性,由此判定,場地的原始狀態屬于“第二自然”范疇。
項目地塊中留存一定的歷史印記與場地價值點,也保留了大片菜地,使人與公園發生更有趣的互動,彰顯該地塊具有“第二自然”與“第三自然”的復合多元屬性。將多元屬性投射至獨立的自然單位,即可獲得當代意義的認知拓展,此種拓展使廣陽島茶園大道生態修復項目不再單純,反而呈現出多元獨特的景觀面貌及自然營建的過程。
生態學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最基礎理論[3]。生態系統既是地理單元(或生態區),又是具有一定自然或人為邊界的功能系統單位。生態學是研究自然界結構與功能的科學,而“人”是生態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
恢復生態學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退化、受損或毀壞的生態系統恢復過程,分為人為設計理論與自我設計理論2種,前者基于個體與種群層次,采用植物栽植等人工手段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后者基于生態系統層次,強調隨著時間延續,退化的生態系統將自我修復[5]。“城市生命體”綠地空間兼具人與自然的復合屬性,基于人為設計進行生態修復。為滿足人們的活動需求,還需景觀生態學介入,以重新審視城市景觀與自然的關系,尋找鋪裝透水率與綠地水體減少、景觀破碎化與離散化、地表熱環境變化等問題的解決措施[6]。
生境指生物個體、種群或群落所處的具體環境[7]。基于“城市生命體”理念,廣陽島茶園大道生態修復項目通過人工營造滿足群落棲息的生境條件,在場地內形成不同的生物棲息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境營造并非忽略“人”的存在,如復合生態系統學強調“以人類行為為主導、生態環境為依托、景觀生態為指導、資源流動為命脈、管理體系為經絡”的理論,指出社會、經濟、自然生態系統應融為一體。
生境多樣性明確項目場地需塑造的自然狀態,復合生態系統學著重考量人在此自然狀態下的關系,最終實現“城市生命體”生態修復目標。
項目實施過程中對利益相關方的訴求進行深入研究,在掌握基本情況基礎上解決生態修復問題,包括“以人為主體、重保護輕介入、因地制宜、綠色低碳、多專業融合”五大原則。
1)以人為主體 “城市生命體”生態修復區別于其他修復的重要因素即“人”,除地形、植物、生境營造外,還需根據周邊區域功能布置運動場地、兒童游戲區、老年活動區、健身跑道等多種功能場地以滿足不同人群需求(見圖7~10)。

7 健身跑道(施工后)

9 兒童游戲區(施工后)

10 兒童在雨水花園中玩耍(施工后)
2)重保護輕介入 充分利用現狀條件,不過度伐移,不大挖大建,利用場地資源巧妙融入設計,該過程既生態又富有趣味性。
3)因地制宜 研究不同場地特征并進行整體性設計,發揮場地優勢,如結合自然地形形成層層跌落的生態凈化水池,結合現狀草場形成獨特的草甸生境景觀等。
4)綠色低碳 在元素使用與工具選擇上,多選擇高固碳、高釋氧的鄉土樹種,以減少車輛運輸中的碳足跡,多采用海綿城市、綠色建筑及裝配式建筑設計等。
5)多專業融合 “城市生命體”生態修復具有綜合性、復雜性特征,需生態、景觀、建筑、水利等多專業同時參與,最終呈現良好的效果。
“城市生命體”生態修復策略分為自然與人居環境兩部分。
1)自然生態修復策略 包括:①豐草護土,針對場地內已被破壞或裸露的山體,采用客土噴播與植生袋方式;②留水固土,通過海綿植被收集雨水,穩固土壤,形成雨水花園景觀;③落葉入泥,收集落葉并與土壤混合,形成增加土壤有機質且改善土壤有機成分的優良棕色資源;④原生林田,利用場地原有地形、路徑、菜地及70棵現狀大樹,留存場地“記憶”;⑤織補生境,利用空間及場地肌理,栽植適宜的鄉土植被,形成森林、草甸、濕地等不同城市生境。
2)人居環境生態修復策略 針對場地功能進行補充與完善,如優化沿線交通,完善便民服務設施,應用多種智慧設施,設置老年運動健身及兒童活動場地等。通過以上策略,在增強生態效益的同時加強社會人文效益,實現人與城、人與自然的和諧(見圖11~13)。

11 工業園地塊下凹綠地(施工后)

12 工業園地塊垃圾深坑清表后地形

13 雨后的工業園地塊下凹綠地
基于場地的復雜性,不同區域采用相應的生態修復技術。場地低洼區域利用海綿技術,建筑垃圾填埋區采用自然生態的土壤修復技術,遺存多年的混凝土邊坡采用客土噴播與植生袋等邊坡生態修復技術,同時,應用綠色建筑技術與智慧管理設施,滿足園區碳匯指標及提高管理便捷度(見表1)。

表1 生態修復技術應用
廣陽島茶園大道生態修復項目在多專業、多團隊協作實施1年后呈現多樣化生境。在極端天氣下,場地凸顯極強的韌性與活力。道路兩側綠地空間已成為周邊居民的休憩場所,也是多樣性生物的絕佳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