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星 SHAO Xing
城市設計指通過控制和引導空間要素,提升城市空間的環境質量、感知體驗及場所特色。以深圳市光明區鳳凰街道軌道13 號線車輛段片區的城市設計策略為例,從山水生態格局、創智產業聚落、多元復合組團與城市景觀風貌4 個方面進行分析,對彰顯生態文明、文化魅力、產業創新、都市活力的綜合新城區規劃理念進行深入研究,為其他軌道交通城市更新地塊提供借鑒。
城市設計;城市更新;軌道交通;城市風貌
深圳市光明區鳳凰街道軌道13號線車輛段片區位于《深圳市光明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六大組團的中部組團,即光明西部板塊的幾何中心,緊鄰光明大道、茅洲河及明湖公園。
項目總建設用地約195.39萬m2,現狀總建筑面積約176萬m2,容積率0.9。項目范圍內物業類型較多,以工業用地為主,用地面積約146萬m2,多為低效工業區,且建筑多為老舊廠房,企業類型主要為電子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及批發業等。
項目周邊山水生態本底資源較好,茅洲河沿岸存在少量空地。現階段13號線車輛段及月亮路站用地已全部提前清拆完畢,以保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按計劃推進。
13號線車輛段用地范圍約38hm2,基于《深圳市光明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2021-2035年)(草案)》,擬拆除面積128.43萬m2,更新方向為工業(含普通工業與新型產業)、居住、商業等功能。現狀土地歷史遺留問題復雜,征拆資金規模巨大,僅通過房屋征收難以保障建設時間及用地需求,故運用政策工具箱,創新實施“城市更新+利益統籌+土地整備”的融合,推動大片區統籌開發“3.0模式”,保障車輛段、月亮路站等重大基礎設施按時移交。
片區更新規劃可打通深圳市“山海連城計劃的一脊、一帶、二十廊”中鏈接“五指耙山廊”至“茅洲河水廊”的“公明—松崗區域綠地連接綠廊”,并釋放茅洲河沿岸生態空間,是光明區綠色生態空間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深圳市光明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2021—2035年)》(草案)中,片區定位為“中部組團中心”,根據規劃定位與自身資源稟賦,依托車輛段及月亮路站TOD開發,整合生態、軌道、文化資源,打造中部組團綜合服務中心與產城融合新城區,同時盤活低效用地資源,突出“工業上樓”,打造“深圳市20個先進制造業園區”與“工業區連片改造試點”的光明示范樣板,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根據《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3條控制線的劃定范圍,本項目更新單元范圍內不涉及基本農田范圍線及生態保護紅線,涉及城鎮開發邊界外用地701.36m2,規劃為農林和其他用地(E2),符合管控要求,其中涉及特別用途區600629.75m2,后續全部規劃為公益性用地。
更新單元范圍涉及茅洲河藍線、明湖水庫藍線、大凼水藍線、石松支線DN1500原水管藍線,其中大凼水藍線、石松支線DN1500原水管藍線涉及13號線車輛段選址范圍,目前已完成藍線優化調整方案,與更新單元規劃同步報審;涉及軌道13號線安全保護區,用地單位需與軌道建設運營單位就項目方案設計成果進行充分溝通,在辦理《建設工程樁基礎報建證明書》《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前取得軌道建設運營單位的書面同意意見;涉及地質災害不易發區1869094.50m2,地質災害易發區83384.88m2,目前已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通過專家評審,場地建設用地適宜性為基本適宜,可進行工程建設。
更新單元范圍不涉及現狀舊村、歷史風貌區、歷史建筑及相關保護線索,以及傳統風貌建筑、有價值建筑等歷史文化資源。
按照落實國土空間規劃的要求,項目結合車輛段與月亮路站,對片區空間結構及功能布局進行優化調整,打造“兩廊兩軸、一心多坊”的產城融合整體空間格局。結合車輛段與月亮路站用地,打通茅洲河至明湖公園生態廊道,實施車輛段東明大道以南上蓋復綠,打造生態文化運動公園及上蓋新型產業。采用TOD引導城市開發模式,將月亮路站周邊500m內、松白路與東明大道交會區域部分生態綠地及工業用地調整為商住用地、文體設施用地等,打造光明中部組團中心與功能復合的綜合新城區。在保證主導功能為工業的前提下,適當增加居住用地,提高用地經濟性。
城市設計是對自然環境、街區、道路、建筑、公共空間、景觀綠化等要素的組織協調,主要體現在總體結構、功能組織、公共空間及城市細節等方面。項目以協調形態、強化特征、增強感知為目標,打造彰顯生態文明、文化魅力、產業創新、都市活力的綜合新城區。
自然環境是構建城市生態格局的基底。明湖公園是項目范圍內的重要自然環境節點,現狀舊城區阻斷了明湖公園與周邊地塊的聯系,故打通串聯茅洲河至五指耙森林公園的明湖藍綠廊道,可實現通山連水的生態鏈接,構建生態格局。明湖藍綠廊道面積約200hm2,參照紐約中央公園大尺度藍綠生態走廊設計,明湖藍綠廊道可融合生態、綠色、休閑、活動、觀光、旅游等多元復合功能,秉承生態優先理念,植入功能景觀,打造生態名片。同時突出生態保育功能,構建湖泊生境、森林生境、河流生境、草甸生境、濕地生境等多類型生態環境,保護本土生物多樣性。
廊道依托城市道路、河流、山體等線性空間界定城市建成片區,連接城市不同功能區,廊道交互成網即形成城市的基本生態骨架。項目依托茅洲河生態中脊與明湖藍綠廊道,結合大凼水和道路綠帶、建筑退線等,規劃多條向城市滲透的活力綠廊。為串聯明湖城市公園與茅洲河生態水廊,設置5處跨道路生態廊橋,構建空間連續的人行與生物遷徙通道。同時結合各主題岸線特色,打造自然、濕地、硬質、島嶼等多樣濱水駁岸,塑造茅洲河生態水廊,構建藍綠交織的三級綠廊體系及安全韌性的生態格局。
項目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制造裝備產業為主導產業,打造創新驅動的創智產業聚落(見圖1,2)。結合光明區智能傳感器產業基礎與光明區精密儀器設備的市調數據,在智能傳感器產業領域重點發展電子元器件與機電組件設備制造、敏感元件與傳感器制造2個子行業,未來升級方向為上游擁有智能傳感器核心技術及下游具備自主研發設計能力的品牌實力企業,重點發展上游通用電子元器件,中游光學、顯示、聲學等模組。在精密儀器設備制造業領域重點發展通用儀器儀表制造子行業,未來重點發展上游數控系統、特種精密傳感器、激光器、光線器材等,中游其他通用儀器、激光加工設備、工業自動化設備等,下游汽車工業、電子工業、物流自動化產業等,從而與南山、龍華形成差異化產業定位。項目依托產業基礎聯動光明科學城,構建“先進智造園區+科技產研街區”全鏈條的智造產研空間。

1 新一代信息技術智造園區鳥瞰效果

2 高端制造裝備智造園區效果
針對智造園區的城市設計策略,項目規劃結合《光明區“工業上樓”建筑設計指南》《光明區特色產業園區建筑設計指南》等政策要求及市場需求,對廠房空間進行高標準設計,打造組團院落式空間組織,廠房及配套宿舍集中布局,以提高使用效率與服務品質。
考慮到生產空間的高效運行,廠房高度控制在60~70m,并使層高及荷載滿足高標準要求。分層細化引導生產環節,廠房根據流水線布置長度,合理確定廠房柱網、長寬及標準層面積,廠房空間劃分方式靈活可變,可根據企業生產線需求進行分割或合并。平面以“一”字形常規尺度廠房為主,強調大標準層、寬柱網及多貨梯。
為避免貨運穿越組團中心,將主要貨運交通流線設置于東長路、通興路及光明大道等主干道,快速連接南光高速、龍大高速、根玉路等區域貨運通道,形成“主干+口袋”式的貨運交通流線。為簡化貨運流線,設計將內部貨運與街道生活界面有效分離,實現客貨分流,以保障街道生活品質。
依托軌道站點、組團中心及茅洲河生態景觀環境,打造集建筑空間與濱水景觀于一體的創新產業服務聚落。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是公共交通使用最大化的一種非汽車化的規劃設計方式。依托軌道13號線,以TOD開發模式引導城市多元復合開發,打造集172萬m2居住空間、36萬m2商業辦公及創新研發、12萬m2公共配套于一體的中部組團綜合服務中心,在保障軌道交通功能基礎上,站點周邊分層開發,與城市功能空間、公共空間等便捷聯系。
典型TOD的片區具備公交站點、核心商業區、辦公區、敞開空間、居住區等用地功能組成。依托月亮路站核心區,通過TOD立體公園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交通動線,串接商業、辦公、居住、文體、休閑等復合功能空間,既可通過下沉廣場引導地鐵人流進入TOD立體公園,又可通過可游可憩的空中連廊到達各功能區,打造活力立體的公共空間。
多元復合結構考慮地塊內不同建筑樓層的功能布局,通過慢性系統連接實現站城一體化開發。地下1層結合地鐵站設置地下商業街區,人流與購物互聯互通,部分地庫整體連通。地面首層打造商業街區、公共服務街區等,強化服務功能集聚,形成組團服務中心。2層及以上通過空中連廊、人行天橋,自地鐵站向周邊象限便捷連通,在軌道站點周邊打造集中商業設施。
城市景觀風貌指借助城市文化空間展現城市個性特征,具有可感知、可辨識與可延續的特點。項目重點對1條景觀界面、2條城市發展軸線、多個節點空間與地標建筑等景觀設計要素進行控制引導。強化茅洲河水廊及明湖綠廊界面設計,沿茅洲河生態中脊、明湖藍綠廊道布局多樣化功能,建筑高度錯落有致,塑造舒適的城市天際線,打造具有高顯示度的濱水城市景觀界面(見圖3)。沿松白路、東明大道2條重要城市發展軸線,布局商業商務、居住、公共服務功能,并在東明大道與茅洲河交叉口打造重要城市節點,東明大道與松白路交叉口、月亮路與東周大道交叉口打造次要城市節點,突出標志性建筑。

3 城市天際線效果
城市設計貫穿城鄉規劃的各個層面,起到強化城市總體特征、優化片區功能形態、塑造公共場所、協調建筑與環境的作用。項目通過打造智能產業、復合組團、景觀風貌等,在景觀結構、風貌特征、公共空間、產業交通等方面塑造深圳特色城市風貌,為以TOD為基礎的城市更新片區設計提供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