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滿鵬 馮少英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職業教育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導下,與東盟各個國家之間進行了大量的交流以及多方面的協作。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共同體以創新、科學、高質量的教學培養模式,把培養學生優秀的職業技能作為教育合作的核心,旨在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具有專業素養的國際化人才。但是,在全球遭遇新冠疫情以后,中國和東盟各國之間的高等職業教育協作工作面臨一些問題。本文從中國與東盟各國高職院校的合作意義入手,提出現階段面臨的問題,對“后疫情”時期中國與東盟各國高職類院校間的深入合作進行了剖析,探討了高職院校在新形勢下的應對措施,希望能夠更好地促進中國與東盟各國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中國—東盟職業教育;構建策略
為了更好地構建世界教育共同體體系,在中國和東盟各國的高職類院校之間,如何能更好地深度合作,加強并促進進一步的交流,已經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為了盡快達成這一目標,也為了更好地加深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專業教育合作,各國的政府以及相關的職業院校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以培養出能夠服務地方經濟的各種人才。
一、職業教育合作的重要意義
(一)建立高等職業教育共同體
職業教育共同體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方向,希望能夠學習其他國家的教育機制,在深度合作、資源共享的前提下,打造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共同體建設的內涵有兩方面:一是主體對象范圍很廣,參與到項目中的除了中國和東盟各國,還包括不同國家的辦學院校和不同的企業,具有國際辦學的特點;二是中國和東盟各國合作發展職業教育,具有更為廣泛的意義,東盟各國和中國加強職業教育的合作,除了通過培養受教育者的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創造更好的社會效益外,[1]還包括展示國家的形象、提升國家在國際中的地位和影響力等目標。
(二)職業教育合作的重點
中國和東盟各國合作開展職業教育的理念,跟各國之前職業教育的理念并沒有多大的區別,都是圍繞著不同的現代化產業,培養受教育者的專業能力,為社會的發展培養專業的人才。
但是中國和東盟各國開展職業教育共同體建設的著眼點跟國內的職業教育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第一,中國與東盟各國高職院校文化交流和工作協作,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為中國及東盟地區的多方面發展提供更加合適的、具有專業化和高素質的專業性技術人員;第二,通過中國與東盟各國職業教育的合作,尋找共同點,幫助中國和東盟各國人民盡快實現小康生活;第三,中國和東盟各國開展職業教育合作,可以取長補短,在合作和交流中構建適合各國國情的職業教育發展制度和體系。
(三)職業教育共同體的建設目標
1.加強中國與東盟各國的互建、互融以及互通,在職業教育方面,擴大交流和合作的范圍,力求帶動職業教育向更多的領域發展,在“一帶一路” 倡議的指導下,創建先進的職業教育共同體。
2.探索新的職業教育模式,創新人才培養的機制,堅定人才培養的目標,加深中國與東盟各國的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3.加強職業教育中的文化交流,堅定共同發展、多方共贏的方針,讓職業教育服務于中國和東盟各國的交流合作,為中國和東盟各國的合作與發展奠定基礎。
二、加強職業教育合作的價值
(一)深化戰略伙伴關系
早在2003年,我國就已經和東盟各國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之后的合作發展中,雙方都意識到,有必要加強雙方在教育領域的合作,職業教育就是其中一項。[2]
為了深化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職業教育合作,我國還成立了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定期舉辦各種論壇。職業教育的范疇包括農業、工業、教育等方面,涉及的領域非常廣。
(二)促進各國人民的溝通
在中國—東盟開展職業教育合作的過程中,定期開展活動,積極搭建交流的平臺。在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核心理念“走出去” 和“引進來” 的指導下,國內不少職業教育的院校都建立了師生互換制度,吸引東盟各國的老師到中國來交流培訓,吸引東盟國家的學生到中國學習。中國也鼓勵老師和學生到東盟國家去學習和交流。這些活動,為中國民眾和東盟國家民眾搭建了交流的橋梁,極大地促進了國家之間文化的互信和理解。
(三)實現職業教育共贏
東盟的發展也面臨著人才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主要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不高,專業的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缺乏。而中國發展到今天,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減少,有技術含量的公司規模不斷擴大,對先進技術和掌握技術人員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
中國和東盟國家開展的高職院校的合作,可以將中國和東盟的高職院校的高素質專門人才的培訓方式結合起來,從而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綜合教學水平,為雙方的共同發展搭建更好的橋梁,也從多領域為國家提供合適的人才。
三、“后疫情”時代的挑戰
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共同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也是一個特殊的體系。雖然體系內各主體的目標都一致,但是作為不同的個體,各自的出發點以及利益鏈各不相同,自構建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共同體以來,就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疫情的發生,導致了交流和合作方式的改變,也給中國和東盟各國職業教育合作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一)體制不健全問題
從成立開始,制度體系的建立就面臨著以下一些問題:一是各個國家有著不同的政治體制,二是各個國家的經濟水平不同,三是各個國家對職業教育的理念和定位存在差距,四是不同國家的文化存在差異。所有這些,都給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共同體制度體系的制定和完善帶來了影響。
(二)落后的地方經濟的沖擊
中國和東盟各國開展職業教育的合作,主要目的是融合各國先進的職業教育經驗,為社會培養更多實用性的人才。但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部分經濟相對落后的地方,面對先進的辦學方法,不僅是硬件設施跟不上,地方政府的理念和教師的配備等也跟不上,導致先進的教學方式無法開展。部分地區的職業院校還沒有意識到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受教育者走向社會,并在社會上立足。[3]這就導致了部分職業院校的教學模式、課程設置等都是跟社會脫節的。當學校的教育無法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助力、企業沒有很強的參與動力時,也就無法達成職業教育中加強校企銜接的目標。
(三)疫情帶來了新挑戰
在疫情的沖擊下,東盟各國的經濟和社會秩序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疫情給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也給中國和東盟國家的交流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受疫情的影響,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共同體建設中的很多活動和交流都無法正常開展,特別是師生互換方面,幾乎處于停滯的狀態。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找到更多的合作路徑,這是“后疫情” 時代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共同體發展面臨的問題。
四、“后疫情”時代的構建策略
(一)尋找適合的切入點
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共同體的建設必須符合雙方利益,因此在合作的過程中,需要找到雙方的利益點。對我國來說,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擴大國際影響力,是主要的利益點。但是我們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東盟各國跟我國的利益點是一樣的,我們必須在了解東盟各國國情的基礎上,找到東盟各國的利益點,并將其加入到構建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共同體中來,促進雙方的合作。了解東盟各國的國情,既要從政治和經濟入手,也要考慮到文化和教育的領域。相同的方面,我們可以相互融入,不同的方面,尋找可以合作的點,達到互惠互利的目標。
(二)采用多種途徑加強合作
中國和東盟各國創建職業教育共同體,是因為各國對優質教育資源都存在需求。好的教育模式可以吸收他人的精華與經驗以改進自身,而教育資源在此體制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可以更好地引進他人成熟的教學理念,從而有效地解決各個方面的需求。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職業教育合作,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滿足各方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一是互相交換各自的優質教育資源,比如,從別的國家引入優秀的教師或是行業的專家,開展合作辦學;二是派出老師或是學生,到別的國家學習交流,吸收先進經驗和優秀的教學方式;三是融合前面的兩種方式,實現輸入和輸出的同步。中國和東盟各國的職業教育合作,大部分采用第三種方式。第一種方式和第二種方式主要是點對點的交流,開展的項目比較單一,并沒有涉及其他的方面。第三種方式綜合了前兩種方式的優點,可以實現以點帶面、再以面帶點的合作方式。合作可以從一個點開始,讓不同的合作方參與進來,搭建共同參與的平臺,不同的合作方又可以通過平臺,開展雙方點對點的項目合作。
(三)與企業形成穩固協作關系
職業院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適應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術人員。職業教育在辦學中,要更注重本土化人才的培養,目的是滿足企業生產和經營的需要。中國和東盟各國開展職業教育合作的目的就是通過適合不同國家的教育形式,培養能夠幫助“一帶一路” 建設的各方面的人才。職業教育要健康發展,需要跟當地企業達成合作,為企業輸送生產和經營所需的各種人才。
(四)“后疫情”時代的合作方式
疫情對國際交流影響是比較深遠的。構建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共同體,也面臨一樣的影響。疫情導致很多交流的工作由線下轉到了線上,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疫情時代的線上交流方式,在“后疫情” 時代,將依然是一種主要的交流方式。中國與東盟各國在職業教育的合作與交流上,必須加大互聯網平臺的建設,搭建職業教育的資源庫,為開展職業教育合作提供幫助。
(五)創新人才的教育培養模式
中國和東盟各國展開職業教育合作的關鍵在于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只有創新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才能為本地的經濟發展提供專業的人員,職業教育合作才能穩定地向前發展。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支柱產業,職業教育的院校也不同,雙方在職業教育的合作中,必須要考慮到這些不同點。職業教育的開展必須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結合院校的具體情況,不僅要滿足地方企業的需求,還要滿足共同體中各方的利益。要達到要求,職業教育需要創新,從別人那里學習的先進經驗不能生搬硬套,需要結合實際,做出改變。[4]
(六)構建職業教育合作體系
中國和東盟各國職業教育的建設要成功發展,就必須建立完整的體系。完整的體系需要考慮到合作的每個方面。有需要合作的課程,就必須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有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需求,就必須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教師之間有交流的項目,就必須建立完善的教師交流體系和評價體系。這些體系是構建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共同體的重要保障。
五、結束語
中國和東盟各國開展職業教育的合作,旨在促進中國與東盟各國高職院校間的合作和交流,實現各種資源的共享。在共同體的構建中,我國一直走在最前端,為雙方在職業教育方面的教育合作交流做出了貢獻,特別是在“后疫情” 時代,我國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搭建了多個交流平臺。雖然雙方的合作還面臨不少挑戰,但我們相信,只要同心協力,就一定能辦好適合各國需求的職業教育。
參考文獻:
[1] 覃鍇.“后疫情”時代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科學研究共同體構建機制探析[J].才智,2021(30):156-158.
[2] 王媛,喻馨銳.“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共同體”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國際合作模式實踐與思考:以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老撾國際化項目為例[J].廣西教育,2021(47):10-12.
[3] 魯芳.中國—東盟教育交流現狀及后疫情時代的發展趨勢[J].西部學刊,2020(21):3.
[4] 李珊,李小藝.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交流合作探究[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8,28(03):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