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山東:鄒平市九戶鎮中心小學)
在新教育環境下,小學美術教師憑借先進理念對傳統美術教學大膽創新,結合小學生成長特點與個性發展需要積極運用現代科技,不斷提升學生創新能力與審美思維。教師會在日常授課環節巧妙融入現代科技,通過科學競賽使學生美術知識運用與創新能力得到強化,釋放出學生潛在創造力,讓學生接觸更多的美術知識,對其未來全方位健康成長有深遠影響。可見,對現代科技與小學美術深度融合策略的探討是十分必要的,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學生全面發展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需要教師以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為中心,積極使用多元化教學方式,確保學生可以全方位健康發展。現代化科學技術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應用能夠對課堂進行有效創新,幫助學生掌握新知識并能夠對知識合理運用,讓課堂教與學具有高效性。在全新課堂下,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教師及時根據學生需要對教學方案進行調整,助推小學美術教學改革。
美術創作類型具有多樣性,現代化科學技術與小學美術教育的深度結合可以將學生美術視野不斷拓展,幫助學生掌握多元化的知識,從而讓教學服務類型更加完善。教師可以借助現代化科學技術對教學服務類型進行豐富,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與成長需要,讓課堂教學具有針對性與多元性。
科學技術與小學美術教學的有效結合,讓課堂學習具有趣味性。教師會結合學生認知能力組織多元活動,從心理需求入手去設計教學方案,對學生發散思維進行培養。小學生會在現代科學技術吸引下獲得創作欲望,看到科學技術、生活與學習之間聯系,憑借極高審美、創新與鑒美等能力更快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促進其綜合能力的形成與持續發展。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若想對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必須秉承循序漸進的科學原則,確保學生能夠在毫無違和感的融合課堂上掌握新美術知識與新美術技能。為此,教師要對科學技術進行合理滲透,將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有效激發。首先,教師借助多媒體等設備幫助學生對現代化科學技術進行了解,使其獲得學習美術知識的興趣。其次,教師會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完成美術知識精準傳授,使學生美術基礎知識得以鞏固。學生會在科學技術融入過程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讓美術知識的運用價值全面凸顯。最后,教師依托科學技術融合,打造出高效的美術課堂,搭建相應平臺,鼓勵學生去創作,使其個性特點與潛能得到進一步釋放,實現美術育人目標。
例如,在學習《我畫的動漫形象》時,教師結合小學生真實喜好,對科學技術及相關知識進行有效滲透。教師根據學生興趣完成教學方案設計與優化,依托多媒體等設備播放奧特曼的科幻動漫。學生看到小時候喜愛的動畫片,又看到熟悉的M78 星云,好奇科學與美術之間的關系,從而產生新的問題,培養其問題意識。在此基礎之上,教師會展示出太陽系、銀河系,講述恒星與行星,帶領學生感受星體之間的運動,繪制橢圓形運動軌跡。教師在直觀方式下激發出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學生也迫切希望繪制出自己喜歡的動漫人物。教師及時帶領學生在宇宙之旅中暢想,通過視覺圖像法、示范教學法等多種方式,鼓勵學生通過擬人、變形與夸張等方式設計卡通人物,保證動漫造型具有新穎性與獨特性,使學生想象力、藝術表現力與觀察力全面提升。
基于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教育教學開始回歸生活,而藝術正是源于生活,需要教師將課堂與生活、社會有效結合。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從生活實際入手,將現代科學技術與日常教學有效結合,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讓美術知識運用可以為日常生活服務,獲得知識遷移與運用能力的有效提升。具體而言,一是依托現代科學技術讓書面知識能夠以立體與逼真的方式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在最為直觀的方式下了解美術知識,懂得從不同層面去欣賞美術作品,同時結合生活實際感受到美術知識的實用性與創造性。二是教師應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具有真實性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走入深度學習狀態,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理解,抽象內容能夠在形象方式下傳遞給學生。學生對所學美術技巧靈活運用,借助繪畫或者手工制作的方式將腦中想法實體化。
例如,在學習《我國古代建筑藝術》時,教師首先運用小視頻與圖文等方式展示我國古代建筑,引導學生思考“古代建筑美在哪里”,同時借助圖文鼓勵學生思考“現代建筑中為什么沒有過多使用古代建筑的形式”。學生會從生活入手,考慮到社會進步與時代發展,從多角度尋找原因,如“人口增加,房屋需求量大”“要節約用地”“木質材料的使用會讓森林消失”。教師及時引入“阻尼器”,讓學生明白現代建筑為何如此穩定與安全,因為阻尼器發揮著關鍵作用。教師隨之鼓勵學生設計高樓,借助阻尼器讓高樓設計具有創新性。學生不僅通過生活元素的融入感受到我國古代建筑獨有的結構、色彩與布局,體會到當中的美,還會將古代建筑特色與現代建筑完美結合,對傳統文化大力傳承。教師應及時借助科學技術讓學生看到我國古代建筑的演變過程,使學生走入古代建筑世界,融入相應情境,回顧古裝電視劇里的建筑,又看到小視頻中的故宮和布達拉宮,從美術角度去欣賞,運用審美能力去觀察,讓自己的美術設計作品既有古代元素,又有現代特色,實現其創作能力提升。
在現代化科學技術合理運用下,小學美術教師應將科學技術與實踐競賽活動結合,有效調動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小學美術教師會鼓勵學生調動自身信息能力去收集與美術知識相關的資料,可以是圖文,也可以是小視頻,通過網絡分享讓學生知識層面得到拓展,積累更多的信息與創作素材。教師在課堂上會借助小組合作的方式對學生傳統被動學習方式進行全面轉變,使學生由知識傳承者成長為知識創新運用者。教師考慮到小學生愛表現的特點,小組合作不能滿足其更深層次的需求,所以組織具有科學元素的美術競賽,對其綜合能力進行不斷強化。
例如,在學習《電腦美術—電子報》時,教師融入現代化科學技術,鼓勵學生運用電腦繪圖工具繪制電子小報。教師秉承著組間同構的科學原則將小學生分為4~6 人的小組,同時保證組內異構,保證小組合作下的科學技術應用與教學效果增強。教師要求各小組將每位組員制作的電子小報組合成一個電子畫冊。各組成員大膽創新,將創意融入電子小報,體會到科學技術應用下電腦美術課創作過程中的獨有樂趣。學生會在小組合作下靈活使用電腦畫圖工具,根據正確的繪制步驟設計出背景、形象與標題,合成好看又有創意的小報。各小組又嘗試將每個人的作品進行組合,制作成有多張小報的小型畫冊,懂得使用各種工具、圖形完成組合。在該過程中,教師會及時開展作品競賽,以“最美電子報”為競賽主題,各小組可以大膽組合與創新,積極使用現代科學技術與計算機完成電子報設計與制作。學生帶著熱情參與競賽活動,樹立起創作自信,通過融入科學技術的競賽活動,創造聲色具備、視聽相連的新學習氛圍,對其造型設計、表現能力、創新能力等多種綜合能力進行有效強化,助推其美術素養提升。
在傳統美術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是從視覺層面入手引導學生,使學生獲得視覺上的藝術體驗。在現代化科學技術與小學美術深度融合前提下,小學生不僅可以獲得立體與真實的藝術體驗,還能夠在視聽刺激下獲得探知與審美欲望,從而對其審美想象有一定啟發作用,確保學生形成藝術思維。教師借助現代化科學技術讓美術形象得以完美展現,將美術教與學的難點成功突破,助推學生美術核心素養提升。例如,在學習《走迷宮》時,教師帶領學生在課堂上一起玩電腦小游戲,讓學生感受到迷宮游戲的樂趣,明白迷宮游戲需要勇氣和智慧。在此前提下,教師鼓勵學生設計迷宮,同時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播放出展示迷宮各角度的小視頻。學生對迷宮圖構成有全面了解,懂得在設計中做好起點、終點、主題、背景、曲折路線、障礙物等元素的選擇與設計。學生還會在設計過程中考慮到迷宮難度的提升,設置一些障礙、岔路、死路與通路,讓迷宮設計具有趣味性,也帶有極強的意境感。教師會通過大量動畫對學生設計思維進行拓展,打開設計思維,將腦中想法實體化,繪制出迷宮草圖。學生設計具有獨特性,也通過個性色彩讓設計具有創新性,輕松掌握美術知識重難點部分,主動參與美術設計活動之中,促進美術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在小學美術教育教學中,現代科學技術的成功滲透可以為美術教學進一步改革帶來有力推動,確保學生可以獲得全新學習體驗,增強學生所應具有的審美與創新能力。學生能夠在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融入下走入高效的美術課堂,快速吃透所學知識并懂得如何運用,從而獲得綜合能力全面提升。小學美術教師還會根據小學生興趣設計各種科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對所學知識進行創新運用,積極參與多樣化的美術活動,讓知識運用更加靈活,實現知識遷移與創新能力培養,助推學生美術綜合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