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丹北實驗幼兒園 潘云霞
開放性材料被稱為“松散材料”,它是可以任由幼兒自主移動、擺放和改變的材料。正因為開放性材料具有多樣性、開放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所以幼兒在搭建中可以反復擺放、拼接、組合、復原,而創意游戲能為幼兒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使幼兒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基于此,我園以戶外自然材料拼貼畫游戲為例,將開放性材料投放在幼兒園戶外的白沙區里引發幼兒無限創意,鼓勵幼兒嘗試自主思考、趣味探索、細致操作,以激發幼兒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進而促進幼兒想象力、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藝術環境對人的根本作用在于滿足和提高人的審美需要,培養人的審美情趣,提高人的審美能力,致使人的日常生活審美化。
戶外白沙區處于綠蔭林中,高大的樹木、盈盈的綠草、多樣的開放性材料,用大塊黑色鵝卵石鑲嵌的曲折小道,再鋪上細細的白沙和零碎的小石子,構成了一片幽雅、古典的游戲區域。在白沙區的邊沿,放著一排低矮的柜子,柜子里收納著豐富多元的開放性材料,有大小各異的松果、長短不一的樹枝、各種各樣大小不同且形狀各異的種子,以及晶瑩剔透、五彩斑斕的馬賽克和金屬扣等。除了這些操作材料,我們還提供了擺放材料的白色底襯。
這些材料有的被放置在透明的玻璃瓶中,有的用小籃子裝著,有的被擺成或圓形、或花形的造型,有的干脆零散地灑落在白沙中……林子里的風一吹來,有的材料骨碌碌滾動,有的被撞擊得發出“叮叮”作響的聲音,窸窸窣窣、叮叮當當、大大小小、零零碎碎、高高低低、錯落有致,材料在這里呈現出規整與零亂交錯的美感,匯集成了一首首動人的曲譜。

在這樣一種美的環境中,教師開啟了幼兒以視覺、聽覺為主的審美感知,創設了激發幼兒自主參與的藝術創意游戲氛圍。每一種材料、每一類色彩、每一種呈列樣式、每一個聲音都能吸引幼兒的審美注意,使幼兒浸潤在充滿建構元素的環境之中,能有效積極地引發幼兒想要觸摸、探索、感知、創意的熱情和愿望。
目之所及,心之所向,美之所在。教師通過“充分感知—借形想象—完整欣賞—定制計劃”的方式讓幼兒明晰思路、明確任務。
教師帶領幼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搖一搖、捏一捏”等方式,充分感知和發現材料的軟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對著太陽照一照馬賽克、金屬扣、玻璃球等可以看到熠熠的光彩;輕輕地折一下樹枝就會一分為二;動手剝一剝大大的松果就可以變成若干個小的松子殼;小手指撥弄幾下,沙子可以聚攏,再次撥弄沙子又可以變化出不同的形狀。
首先,教師在幼兒充分感知、擺弄的基礎上,通過提問“這樣擺放像什么?那樣擺放又像什么?”“除了這樣擺放,還可以怎么擺呢?”“可以借助哪些工具讓這些材料更加立體……”等問題,啟發幼兒思考,激發其審美情趣,并積極探尋不同的操作工具,例如黏土、膠帶、剪刀等工具的使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呈列樣式,帶來更豐富、更多樣的變化。
其次,教師還可以提供各種開放性材料拼貼畫,引導幼兒展開討論,如,“畫上有什么”“用了什么材料做了什么”“怎么組裝這些材料”……從而引發幼兒對材料可移動、可轉換、可改變、可粘貼等特性的探究,引導幼兒用眼睛去觀察和欣賞、用心靈去體驗和感受。
最后,教師讓幼兒自己制定計劃,決定“想要做什么、想要怎么做、可能會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鼓勵幼兒開展美的探索與嘗試。
在先前的感知探索中,開放性材料的不確定性為幼兒創造美、表現美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對材料進行改變、組合和加工,增強了藝術創意活動的靈活性和趣味性。
在創意拼貼游戲中,教師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權,盡量做到不打擾、不干涉,在哪里玩、和誰玩、怎么玩均由幼兒自己說了算——可以是一個人獨自游戲,也可以是兩個人、三個人共同合作。
幼兒自主地選擇開放性材料進行游戲,以綠草地、白沙池、畫框、紗等場地和材料為底襯,開展豐富多元的創意藝術活動。例如,幼兒選擇樹枝為主材料進行拼貼,借助白沙堆砌,插在白沙上形成了一個支架,接著在支架上用淡藍色的紗纏繞了一圈,搭成一個漂亮的帳篷;完成后再用樹枝繞著帳篷平放,形成了一個排列有序的圓形,又在每一根樹枝的頂端擺放一粒彩色的紐扣。幼兒介紹說那是一個蘑菇森林,蘑菇森林里有一座城堡,城堡正是藍色的帳篷。
如果幼兒覺得教師所提供的開放性材料不足以完成自己的創意,教師還允許并鼓勵幼兒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例如,在拼貼娃娃的被子時,幼兒就在草地上撿來了大大的梧桐樹葉當被子蓋在娃娃身上,創意靈動又充滿了童趣。
教師充分放手讓幼兒嘗試搭建,尊重幼兒想法,讓幼兒身心愉悅地投入到游戲中,真正做到了“組合有趣、造型有趣”,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并拓展了幼兒的創意。
游戲結束后,教師不要急于讓幼兒收拾整理,而是請幼兒圍坐在作品旁與同伴一起分享交流。
分享交流的主角是幼兒,教師是欣賞者、聆聽者,只需要分享他們表現美的快樂與情趣。因此,教師應尊重每位幼兒獨特的想法,肯定和接納幼兒個性化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同時,教師還需要適時地拋出問題,引發幼兒對自己的創意進行反思、評價,并幫助幼兒梳理講述時的語言。教師可以這樣問:“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的作品嗎?”“你用了什么材料?”“具體做了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呢?”“你是怎么想的呢?”“后來又調整了嗎?”“怎么調整的?”教師鼓勵幼兒用語言、動作、表情等表達自身的審美想象與情感體現,通過適宜地追問幫助幼兒提煉經驗、優化表達,激勵幼兒的審美表達,使其形成獨特的自我評價方式。
對于幼兒的作品,教師可以允許幼兒保存原作,還可以通過拍照片、畫畫等方式對作品影像進行留存,還可以請幼兒展開記錄,數一數用了多少樹枝、用了多少松果、用了多少小球。幼兒在進行藝術創造的同時,提升了同類歸類、數量計算等數學能力,形成了數學的審美思維。

開放性材料有效激發了幼兒積極而主動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幼兒的審美認知,引發了幼兒審美想象和發展,喚醒了幼兒心中美的種子,萌發了幼兒對美的探究欲望。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引導幼兒借助開放性材料與“美”相遇,親歷“賞美、尋美、玩美、享美”的生動過程,在審美素養中積聚能量,在藝術創意拼貼中實現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