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克
摘要:當前體育院校畢業生就業難、就業面窄等問題已經成為體育行業關注的熱點問題。為了提高當前體育院校畢業生就業率與就業質量,本文針對當前體育院校畢業生就業的實際情況,就當前就業地區、就業行業、就業單位、就業滿意度等問題開展了原因分析以及體育院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措施研究。
關鍵詞:就業指導;體育院校畢業生;供需關系
2022年我國應屆畢業生總數首次突破千萬,達到1 076萬人,畢業生的求職面臨新的挑戰,“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是當今我國的社會熱點話題。在建設健康中國的進程中要發揮體育功能,把發展體育運動作為健康國家建設的強大支撐力量,在這一時代任務的推動下,培育我國需要的優秀體育運動人才將成為我們當下需要并著重研究的課題,在當前經濟社會中,運動人員就業難問題仍然是妨礙體育運動工作開展的絆腳石。
一、體育院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
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遇到諸多困難,疊加疫情影響,企業人才市場面臨不確定性,部分企業吸引人才的吸引力減弱。而且,人才的結構性問題沒有解決,“就業難”與 “招人難”問題共存。調查發現,大學畢業生就業受新冠疫情影響較大,就業率較疫情前一度出現大幅下降,但2021屆畢業生的就業率已逐步與疫情前的水平持平;同時,近幾屆畢業生對疫情下和就業形勢 “很樂觀”“比較樂觀”兩項占比37.69%,較往屆畢業生提升了12.53個百分點;近幾屆畢業生中有52.25%的群體認為疫情對求職進度 “基本無影響”,較往屆畢業生提升了15.2個百分點。整體來看,疫情對體育類畢業生求職就業的影響越來越小。
(一)體育院校畢業生人數逐步增長
當前我國面臨著嚴峻的人才短缺問題,社會對具有多元化能力、外向型和創新精神的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導致人才結構的重心不斷向上移動,體育類人才也不例外。通過對全國各地區體育類高校近幾年畢業生就業人數報告進行分析,發現體育院校畢業生人數呈逐步增長趨勢,2021年全國體育類畢業生總人數達114 177人,其中2021屆體育類專業畢業生中,“雙一流”院校的畢業生11 770人,占比10.31%;普通本科院校的畢業生81 079人,占比71.01%;高職高專院校的畢業生21 328人,占比18.68%。2022屆體育類專業畢業生總人數121 699人,其中專科生32 934人,占比27.06%;本科生78 072人,占比64.15%;研究生10 693人,占比8.79%。從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招聘情況來看,對研究生的需求量逐步提高,本科生可以基本維持供需關系,專科生則出現比較明顯的供大于求的狀況。高校、機關、企業等單位對于碩士生以下學歷的畢業生幾乎沒有招聘意愿,一些中小型單位的員工招聘學歷要求也以研究生為主。這種社會現象更加嚴重影響畢業生的就業信心,人為地制造了就業難的情況。
(二)畢業生就業地轉向二、三線城市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級城市在職應屆畢業生數量占比較往年也有明顯變化,“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的占比顯著低于之前的54.1%,僅為39.3%,而杭州、南京、成都、天津四城市占比則從4.9%上升至12.2%,其他二、三線城市的在職應屆畢業生占比率都顯著增長。產生如此狀況的原因,既有市場調節機制的作用,也有相關政策指導的影響。在當今的市場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就業需求量仍然相對較少,而二、三線城市的經濟發展潛力正在逐漸釋放,這些城市的就業機會也在不斷增加,甚至超過了畢業生數量的增長速度。近年來,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口每年有1 000萬人次左右,這些人口的就業機會主要都來自大中城市的民企和外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急劇上升,房價、物價偏高,生活壓力大,相對來說一些中小城市收入與消費具有合理性,從而吸引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意向地區由大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轉變。
可以看到,制定有利于就業的政策對于促進經濟增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應屆畢業生就業的措施,鼓勵畢業生前往基層、西部地區和中小型企業求職,大力推動了畢業生就業。此外,許多大中型城市都降低了外省市來本地落戶的要求,如北京等地方政府均出臺了相關文件為畢業生提供一條更加便捷的求職之路。通過這些政策的協助,可以顯著提高畢業生在不同地區之間的流動。
(三)畢業生自主創業人數相對穩定
201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 《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給予了創業人群更多的扶持,使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得以充分發揮,不但能夠緩解普通高校學生的就業困難,也能夠通過人才市場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并以此鼓勵更多學生積極投入到創業工作中,從而推動社會經濟持續增長。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逐漸認同并接納 “創業”這一靈活的創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就業市場環境的穩定。
(四)用人單位期望值提高
過去用人單位非常注重高校畢業生的專業技術能力,但現在這種偏好已被更加全面的考量所取代,其更加關注的是員工的道德素質、職業操守以及個性特征等。據統計,57.93%的用人單位認為體育類高校人才培養 “已較完善,但體育類高校人才培養的進程不能停歇”,多數用人單位認為應該把 “加強在校學生的實習實踐環節”和 “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兩個方面作為培養重點。因此,不只是專業技能水平高的學生備受關注,學生干部、共產黨員等動手能力強、辦公技能突出、綜合素質好的體育院校畢業生更受用人單位青睞。
(五)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
2015年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結構的重組導致需求的變化,新興行業人才短缺,而一些傳統行業的產能過剩和落后的情況導致大量的失業人口。當前體育行業的勞動力市場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較多體育勞動者的工作水平并不高,工作穩定性也不夠好,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缺乏全面的專業技能,導致了就業困難。
由于全球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社會問題的加劇,導致人才市場結構出現 “紡錘形”的失衡關系,呈現高端和低端人才少、中端人才多的情況,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正在發生顯著變化。
二、體育院校畢業生現狀
(一)就業意識淡薄
就業意識淡薄的現狀存在于體育專業學生群體內,他們缺乏積極的學習態度及競爭意識,不愿意發掘自身的潛能,因此,在大學期間,體育類學生很難培養出全面的綜合能力。[1]大部分的體育專業學生對于自己的發展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不能夠很好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二)職業準備不夠充分
調查數據顯示,疫情之下近幾屆有30.01%畢業生對當前就業形勢存在 “不太樂觀”的心態,有 “很不樂觀”心態的占4.95%,兩項合計占34.96%;畢業生中認為疫情對求職進度有 “嚴重延期”的占11.45%,認為 “稍有延期”的占33.18%,認為 “基本無影響”的僅占35.33%,這表明,疫情確實會對畢業生的求職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
大部分體育類高校學生缺乏完善的自我觀念,未做過就業前的心理準備、缺少思考能力,只是跟隨老師進行體育專項技能的學習,對當前就業市場和形勢毫無了解,對體育產業詳細情況一無所知,導致學生不能準確地認識并規劃自身發展路徑,加之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當前體育類高校畢業生就業仍面臨挑戰。
三、加強學生就業指導教育的緊迫性
(一)順應社會需求趨勢
為提高人民群眾身體素質與健康生活的發展水平、推動體育產業轉化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國家十分重視對體育產業的政策引導,在減稅、土地規劃、人才培養與就業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2018—2022年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體育競賽表演、全民健身行動、體育產業、體育科技研發水平等方面的建設意見,不斷推進體育行業治理體系和能力向現代化發展。同時,近年來高等體育院校的積極改革與發展,為新時代體育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提高人才建設水平
發展體育人才戰略、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方針,歸根結底是要靠人才。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也發生較大變化,加之受疫情影響,各大高等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仍面臨挑戰。高校需主動提供更加明確、健全的就業指導服務,進行個性化指導,助力體育類畢業生好就業、就好業。同時還應充分考慮市場發展的需求,進行全面的教育教學改革,構建社會體育專業新的課程體系,從而培養能夠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全面型人才。
(三)豐富人才教育模式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國體育服務相關行業尤其是體育教培行業出現大量的人才需求,用人單位在人才選拔方面的嚴謹程度也比之前提升了不少。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認為體育類專業畢業生需要具備的能力素質是溝通與表達能力 (68.28%)、專業技能 (60.69%)、執行能力 (57.93%)、學習能力 (57.24%)。大學生在積累人力資本的同時,也應以全面發展為目標,注重多元化發展方向,通過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參加培訓、獲得技能證書等,增強自身就業競爭力,從而更加符合用人單位需求,在職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四)加強就業教育平臺建設
用人單位是高校畢業生的直接吸納者,其發展形勢、用人理念及與高校的合作都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產生重要的影響。學校應加強通過開展求職技能大賽、簡歷大賽、模擬校園招聘會等活動,激發學生求職技能的興趣,在學生中形成 “比賽促進步”的良好氛圍,同時提高學生的就業規劃能力,為學生進入社會打下堅實基礎。學校應配備資源豐富的文本資料庫和電子資料庫,幫助學生及時掌握最新求職去向、獲取學科前沿的資料,讓學生能夠有動力、有信心和決心面對挑戰,調整心態,積極就業。
(五)健全就業服務體系
2020年我國體育產業總產出高達27 372億元,特別是體育服務業產值達14 136億元,占體育產業效益比重的68.7%。[2]體育服務人才是體育服務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對于促進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隨著產業的飛速增長,各種體育行業的龍頭公司,如數字化運營、全民運動和冰雪運營都將會迎來一波紅利,進而帶動上下游其他體育服務業企業的發展,從而擴大就業崗位,為體育類高校畢業生帶來更大的就業市場。
隨著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用人單位認為體育類高校就業服務工作需要改進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加強校企溝通,二是加強就業網站等線上平臺建設,如開展網絡招聘宣講會、視頻面試面簽、網絡簡歷制作、多渠道雙向推送,從而培養 “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這可以更高質量滿足用人單位的招聘需求。
四、結束語
政府大力支持,積極的政策護航,帶動運動常態化、運動參與方式的多樣化,將有效拉升消費者對各類運動服務類項目的需求,利好體育相關產業發展。隨著相關政策的引導、數字經濟轉型以及體育消費觀念升級,我國體育產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當今,我國正朝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宏偉愿景邁進,而這一愿景的達成,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支撐。因此,我們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積極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將我國建設成為繁榮昌盛、民族團結、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 伍小兵,馬慶,楊剛.高校體育服務類畢業生就業創業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四川省2019—2020年面板數據[J].職業技術,2022,21(05):1-9.
[2] 蘇國果.西北民族大學體育教育專業2018—2019屆畢業生一次就業情況調查與分析[J].拳擊與格斗,2021(06):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