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謝平
十八部門聯合發文,足見此項工作意義之重大,以及做好此項工作難度之大、過程之復雜。而《意見》也針對當前中小學科學教育之弊病,開出了治療的“良方”——用好社會大課堂。
首先,用好社會大課堂,需要在科學教育的機制創新上求突破。各地、各部門要因地制宜以大格局創新中小學科學教育的工作機制,統籌推進課堂教學、校園浸潤、家庭熏陶、社會影響等要素,唱響教師學生互動、家庭社會協同、課上課下同步、網上網下融合的中小學科學教育“大合唱”,構建起資源力量充裕、功能作用充分的科學教育“大課堂”的新機制、新生態。
其次,要建立獎勵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參與中小學科學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更多的科技資源向中小學生開放,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和技術能手參與中小學科學教育,形成學校教育主陣地和“社會大課堂”有效銜接、優勢互補的中小學科技教育良好態勢,使廣大中小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在現實科研和生產生活中學習科學知識,培養科學興趣,體悟科學精神,提高科技素養。
此外,需要以彌補“短板”的思路,幫助廣大農村地區建好“社會大課堂”。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受區位等因素影響,學校科學教育滯后,社會科學教育資源匱乏。若這一問題不能有效破解,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美好愿望有可能在廣大農村地區落空。因此,必須在幫助農村學校配齊科學教育硬件和師資的同時,以項目和對口支援等形式幫助農村學校建好科學教育“社會大課堂”,讓城鎮和鄉村科學教育同步前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關乎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