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萍
【摘要】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如何協同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要積極發揮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功能,增強協同效應。促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高校必須緊緊抓住課程建設“主戰場”,以課程為中心,圍繞課程的分布、內容、方法和資源,構建課程分布“以一導多”、課程內容相互補充、課程方法相互促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的課程聯動機制,強化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打造全課程育人新格局。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協同育人;高校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3—0015—05
黨的十八大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各類課程協同育人成為新要求,即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建設形成協同效應,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1],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大格局。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有利于破除思政課的“孤島現象”,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更好地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針對協同育人現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類課程同思政課建設的協同效應還有待增強”“要完善課程體系,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2]。可見,課程協同是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重要依托。在“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要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必須以課程育人為著力點,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1],構建課程聯動機制,即立足于課程,在分布導向、內容互補、方法互鑒、資源共享等方面深度協同,優化設置,整合資源,堅持合作共享、協同聯動,著力消解“兩張皮”現象,促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共振共鳴,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一、課程分布“以一導多”
高校協同育人目標并非單一的某一門或者幾門課程可以解決,需要借助課程體系的聯動合力。高校要致力于構建各類課程同思政課的協同,在厘清顯性思政育人與隱性課程育人關系的前提下,建立“以一導多”的課程運行機制,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注重發揮思政課的引領示范作用和課程思政的合力補充作用。同時,積極建設在線精品課程,拓展和豐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優化形成覆蓋面廣、類型多樣、互為支撐的“課程鏈”分布。
1.“一”核心:發揮思政課程示范引領作用。強化思政課的關鍵地位,“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同向同行實踐中的主導,因此要充分發揮其核心引領作用和顯性教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系統化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顯性課程,作為涵蓋所有專業、面向所有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其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是價值涵納度最強的課程,能夠引領各類課程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高校要凸顯思政課作為主課堂的顯性功能與作用,大力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推進教學改革,創新教學形式,規范課程和教材建設,提升思政課的理論解釋力、話語親和力、教學感染力,提升課堂教學實效,促進思政課提質增效,繼而實現思政課對各類課程的導向作用。在協同中充分起到領航作用,思政課明確的教學內容、標準化規范教學、示范公開課教學方式,以及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的經驗和做法都可以借鑒給各類課程,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樣板,幫助樹立各類課程的示范標準、教學規范標準、價值引領標準等,從而更好地落實課程思政。
2.“多”合力:發揮多類課程重要育人功能。強調思政課程主陣地的同時,高校還應貫徹課程思政理念。思政課是主渠道但不是唯一通道,課程思政是對思政課程的有力補充,在高校立德樹人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高校要樹立“大思政”教育觀,彰顯包括通識課、專業課等各類課程的協同效應和隱性教育功能。在課程設置和分布上,要挖掘和開發各類課程的育人價值,充分發揮各類課程的重要育人功能,以凝聚育人育才的強大合力,推動協同建設。一方面是高校要踐行課程思政育人理念,大力挖掘課程教學中潛在的思政元素。課程思政過程中挖掘的思政元素尤其是思政案例,有力地為思政課提供了與教育對象專業緊密相關的學科案例,有助于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說服力和話語感召力,助推思政課的創新發展,增強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耦合聯動。高校各類課程要結合專業學思政,結合思政講專業,促進課程專業知識學習與德育的良好銜接,實現立德與樹人、育人與育才的有機結合。過程中,要注意避免專業課程“思政化”與“去專業化”兩種錯誤。另一方面,高校要推進“課程思政”系列新課程建設,創新課程形式,構建不同主題的專題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人文課等相互結合的交叉課程、聯系同一領域不同學科交融的融合課程,構建提升課程多樣性、實踐性和參與性的講壇課程與活動課程,通過設置新的課程,豐富“課程思政”系列課程群,完善“課程思政”系列課程分布。
3.豐富和拓寬:加強在線育人課程建設。高校尤其要注重網絡思政教育,要加強在線育人課程建設,在尊重課程知識性的前提下,利用網絡算法技術有機結合課程中重要人物的圖像與聲音,融合動畫等新的表現形式,實現育人過程情境化,提高育人課程的吸引力。探索融媒體育人公開課,建設一批符合時代、有品牌效應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系列在線學習課,激發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發展的新動力,促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高校還應發揮典型課程的示范作用,借鑒已有的課程思政典型,優化影響范圍大、思政教育效果佳、推廣性強的系列在線課程,推進高校課程思政的發展。
二、課程內容相互補充
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需要優化整合二者的思政教育內容,明晰思政課程必須承擔的育人任務,確定課程思政應該補充的育人價值,注重課程內容的相互銜接和有益補充,重視課程內容結構的合理性和系統性,完善課程內容銜接機制,運行思政教育內容互補機制,優化協同育人的內容供給,深入推進協同育人內容體系創新發展。
1.課程教材建設:教材內容又專又紅。教材是育人的重要依據和依托,是課程思政的基礎,是培養接班人的知識載體,是教學的最基本工具,本身就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高校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發展,必須高度認識到教材是課程建設的保障,理應加強教材體系建設。一方面,高校要系統推進教材改革,把思政教育內容貫穿到各類教材中去,使教材內容既精準體現專業知識技能,又內含精神價值指引。要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公共選修綜合素質課+專業必修課”三位一體的教材體系[3],統籌思政課教材、綜合素質課教材、專業課教材之間思政教育內容的互補性,避免重復。運行思政教育內容互補機制,增強教材吸引力,提升學生獲得感,實現思政課與各類課程教材育人的同頻共振。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和完善教材編訂和審查制度,規范課程教材的編制和選用,出版話語體系創新、適應思政課和課程思政協同需要的立體化新型教材,保證教材質量,提升課程育人實效。
2.制訂教學指南:尊重差異性與獨特性。高校全部課程都內含豐富的思政元素,高校要確定各類課程應該負責和適合分擔的思想教育和價值導向內容,以課程思政為導向,制定課程的教學指南,明確課程的思政元素和育人要求,提高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質量。一方面,要結合學科專業特點,確定專業課應承接的價值塑造任務和思政教育內容,梳理出相對應的價值綱目,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明確課程的思政教育方向。另一方面,尊重各類課程本身存在的差異和獨特之處,吸納思政課的上課經驗,擬定思政內容教學方案,形成科學的教學指南,搭建起互相映照、相互支撐的多課程教學指南,促進各課程內容之間的聯動,從而增進課程協同思政的系統性。
3.教學內容互補:明確各課程的育人重點。推進協同育人建設,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高校必須要明確各課程不同的育人育才重心。一方面,高校要結合課程本身不同的特點、思維方式和思想價值觀念,深入推動課程思政發展。針對專業課應深入挖掘提煉各類學科課程知識技能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價值要素,增強課程的人文性;公共基礎課則應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潛移默化地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德育為育人重點;實踐教學課程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大膽創新精神和勇于求索精神。另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專業特色來補充育人教學內容。
三、課程教學方法相互促進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過程中,應相互借鑒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突破教法這一課程建設的關鍵。思政課程要借鑒“課程思政”系列課程方法來增強課程理論教育的趣味性和易理解性,各類課程則要借鑒思政課程靈活運用思政元素的方法來提高課程思政的隱蔽性和主觀能動性,以取得更優的課程育人效果。高校要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和教學活動實施的具體環境,以及課程教學內容和目標,科學合理地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4]。
1.以問題為導向,“漫灌”結合“滴灌”。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是實踐的起點,突出問題導向才能推動理論聯系實際。對思政課程而言,必須要回答時代之問,把握時代要求;對各類課程而言,要敢于正視問題、善于發現問題,發現“真問題”。高校要創新教學方式,強化問題導入和專題切入,堅持灌輸與滲透相結合,積極運用對話式教學、討論式教學、項鏈式教學等教學法,實現育人育才。課程上可借鑒上海高校已取得良好成效的“理論融入故事、悟道取代灌輸”的方法,采用以問題為導向、凸顯問題意識、“漫灌”結合“滴灌”的方法,引導大學生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看待分析問題,幫助他們在當今價值對立沖突和錯誤思潮泛濫中保持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維。高校要引導教師在教學中更多地成為一個組織者,帶領學生思考分析問題,與學生共同學習課程,而不是做傳統的知識說教者。
2.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實現價值內化。“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講。”[5]高校要做到實踐育人與課堂育人有機結合,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建構“課堂實踐+校內實踐+社會實踐”相銜接的實踐教學體系[6],強化實踐教育環節,促使大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理論和思想價值內容的理解,增強思想認同,真正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要以“活”為要,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其興趣,豐富其體驗,促使教學內容和教育載體等活起來[7],使“大思政課”入腦入心入行。要創設實踐教學載體,拓寬協同育人空間,綜合運用理論第一課堂和實踐第二課堂,將思政課堂和社會課堂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社會實踐活動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設立實踐教學基地或實踐教學點,加強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提供專業實習實訓機會、暑假企事業單位實習機會等,通過豐富校園活動、加強專業實踐、開展社會調查等活動強化實踐教學這一協同育人環節,形成以實踐活動和實踐場所為紐帶的覆蓋式、立體式,以及全過程性“大思政課”體系[8]。
3.挖掘課程相關價值導向案例,實施案例教學法。高校課程應適當實施案例教學,切實提升思政育人實效。在案例的選擇上,要選擇主流價值導向凸顯的教學案例。尤其課堂中要引用具有時代性和正向的真實案例,讓大學生在真實案例中感受理想信念等思想價值內涵,強化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四個自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要求思政課要融合專業課程的知識,高校思政課要融入各類課程的專業知識點。一方面,多運用與大學生專業背景相關的教學示例,用案例分析做到事理支撐學理,講透政理,調動學生積極性;另一方面,吸收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來開發教學案例。專業課也要用學科專屬案例將學習知識與傳播價值相結合,選取代表人物講授學科進程,引導大學生勇擔時代使命,激勵大學生實現社會價值,使之投身到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實踐中去。
4.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上互動與課下答疑相結合。高校要與時俱進,推進全媒體教學改革,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線上線下構筑新場域、多陣地、精供給、實場景的聯動方式[7]。在校園原有載體上,結合“微時代”背景,拓寬微信、微博等平臺傳播,利用新興“微媒體”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延伸至大學生的網絡生活中,潤物無聲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協同效應。高校要利用慕課等教學方式,主動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推行混合式教學,課上互動與課下答疑相結合,有利于促進師生互動交流,在答疑過程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認知,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更好地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看待和思考問題,打破課堂的時間邊界,尤其針對思政課內容繁多、學時緊張的問題,通過線上線下深度討論等方式,使思政課轉向以大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進而取得更好的思政育人效果。
四、課程資源共建共享
高校要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需要推進“大思政”系統的共享發展來促進協同效應的更好發揮。高校要堅持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資源共建原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發展機制,搭建一體化育人信息平臺,構建跨區域、跨學校、跨專業的思政資源庫,建設好育人共同體。
1.堅持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共建原則。各結構要素作為系統發展的影響因子,要保持與各類教育教學活動的共生共建[9],以相對完整、顯隱結合的育人體系機制,共同提升育人價值引領力,在共建基礎上,踐行育人共同體理念,為立德樹人服務,助力構建共享資源生態圈。實現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只有共建上協同好了,才利于更好地共享。高校要充分挖掘線上教育資源,提高校內育人資源的挖掘整合,挖掘鮮活的思政素材和教學資源。高校還需要加強與政府、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合作,有效深入挖掘整合校外育人資源,共建各類課程和思政課都可以適用的教學場所和教學資源。
2.搭建一體化育人信息平臺。高校要搭建一體化育人信息平臺,實現資源共建共享。資源共享是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有機協同的重要保障,高校要打破課程之間的資源壁壘,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擴大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輻射面,網絡化整合思政教育資源,搭建一體化育人信息平臺,構建資源共享機制。建設一體化育人信息平臺包括高校要充分借助課程建設經費等,打造國家級、省部級、地廳級、校院等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的協同育人創新平臺,為協同育人的高質量創新提供強大助力。同時內設教學建設和交流平臺,使各高校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得到較好的交互交流,提高主客體之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員之間相互幫扶、共同探討和共同解決育人難點、重點、疑點,推動信息聯動,完善資源共享銜接機制[10],推動思政課程與各類課程在教學方法、教學資源、課程建設等方面的共享,實現思政教育的最優解。
3.建設思政資源庫。高校必須建設思政資源庫,促進資源共享共用。高校應推動校際合作,建立一個內容豐富、類型多樣的思政育人素材資源庫,開發建設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網絡思政資源共享數據庫,用來分享高校學子的思想變化情況、“課程思政”系列課程設置過程中的資源和經驗等,以自愿的原則,鼓勵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主動上傳素材,為高校提供一個優質自愿、經濟適用、數字信息化程度高、內容新的共享共用資源庫。高校也可以組織集體備課,制訂并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各類課程教師定期相互聽課交流制度,達到共建教學資源庫的目的,促進校內思政要素資源的流動。
綜上,高校必須牢固樹立“大思政課”理念,聯通立德樹人目標,構建完善課程聯動機制,不斷深化課程改革,打破課程間的學科壁壘和體制藩籬,推動課程建設“主戰場”貫通和課堂教學“主渠道”互通,抓好課堂育人、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的改革創新,有機整合協同育人資源,做到育人資源互通,進而形成同向同行發展合力,構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良好格局,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夯實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R].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9(09):02-07.
[2]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02-04.
[3]花軍,許金如,仇文利.高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實踐對策考量[J].廣西社會科學,2021(08):177-182.
[4]穆思融.信息化時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教學探究——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教學研究》[J].人民長江,2023(01):259.
[5]“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N].人民日報,2021-03-07(01).
[6]羅亞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銜接機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09):143-148.
[7]韋詩業,李素芬.新時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0):36-39.
[8]楚國清,王勇.“大思政課”格局下統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蝴蝶結模式[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03):10-15.
[9]徐玉梅.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實踐遵循[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16):24-26.
[10]馮剛.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理論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1):18-23.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