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型課程的實施為學科素養導向和價值引領的實現提供了有效的達成路徑。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議題式教學對素養導向和價值引領的作用,以教學評一體化良性循環推動素養導向和價值引領的實現,利用梯度式情境和挑戰性任務助力素養導向與價值引領,注重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實現素養導向與價值引領。
【關鍵詞】活動型課程 議題式教學 教學評一體化 素養導向 價值引領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8-52-03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力求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實施需要結合一系列的“教學抓手”來輔助推進,包括議題式教學、教學評一體化、梯度式情境、挑戰性任務等。
一、充分發揮議題式教學對素養導向和價值引領的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力求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因此在實際構建活動型學科課程中,為實現素養導向和價值引領,要關注活動內容的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的內在統一。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避免知識導向偏重,通常會選擇素養導向和價值引領更清晰明了的案例,直接從主流價值觀層面思考、設計的活動型課程,更有利于達成課程素養導向和價值引領目標。如何將彰顯政治素養導向、主流價值引領的活動型課程案例設計與教材內容的學科邏輯進行融合,成為活動型課程設計中最大的困難。此外,具有素養導向、價值引領的鮮活案例并不一定能夠實現教師想要達成的知識、情感目標,案例不恰當不僅有可能與學科邏輯、理論知識相悖,而且極有可能與價值引領發生偏移,這一點值得一線教師深思。因此,在素養導向、價值引領和活動型課程的結合中,需要找到一個起牽線搭橋作用的“溝通者”,議題式教學理論的出現和實際應用便起到這個作用。在議題式教學中,總議題和分議題在結構性、邏輯性、可議性、進階性的設置,對案例、材料、情境的篩選與改良,恰如其分地結合教材知識,并根據實際教學需要靈活機動地將宏觀設計微觀化,或將微觀設計宏觀化,從而有效溝通了以學科邏輯為主要代表的知識體系與以實踐邏輯為主要代表的素養和價值的雙向達成。顯而易見,圍繞議題開展設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實現了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具體與抽象的統一。
當學生以原有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無法掌握新知識時,教師為了突破新知識教學難點,會以學生已有知識基礎為起點,借力學生最近發展區,幫助學生提升思維、獲得知識進階。很多學生對于《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經典著作的內容非常陌生。當學生不具備知識基礎時,知識盲區一定會成為學生的學習障礙嗎?其實不然,活動議題是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關鍵,恰當的活動議題有助于學生理解陌生知識。教師應充分運用開放性議題和引領性建構議題,例如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容中“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這一課涉及了學生的知識盲區,教學時可以將總議題設置為:科學社會主義為什么科學?分議題一設置為:社會主義如何從空想到科學?分議題二設置為:科學社會主義如何從理論到實踐?分議題三設置為:科學社會主義如何從在一個國家實現到在多個國家實現?與此同時,根據總議題和分議題創設相應的情境:一起研討莫爾和康帕內拉的平均分配、無商品貨幣存在的社會能否實現;一起來聽聽馬克思和恩格斯發現的資本家的秘密究竟是什么;不同社會主義國家(如朝鮮、越南)和我們國家所走的社會主義道路相同嗎?請你說說不同國家選擇發展道路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這些鮮活的活動情境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方向,在研討過程中,困難問題迎刃而解。其間,教師還可以創設研討、故事分享、案例比較、辨析等活動,形式多樣、豐富的課堂活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整堂課兼具生命力與使命感。而每一個分議題的解決步步為營地回答了總議題“科學社會主義為什么科學?”。至此,讓學生充分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的事實,發揮素養導向與價值引領作用。
二、以教學評一體化良性循環推動素養導向和價值引領的實現
課程標準立足于新時代經濟、社會、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在編寫理念、編寫思路和呈現形式上都表現出鮮明特點。課程實施建議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發展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力求將學業質量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要求,體現教學與評價的一致性。教學評一體化方向是正確的,然而在具體開展時容易出現一些問題,如學業質量水平和學科核心素養該如何測評?這個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教學評就無法實現一體化,也就無法客觀跟進測評學生的素養導向與價值引領水平。
第一,素養水平評判的內隱性與學業質量水平評判的外顯性都應該作為學科核心素養水平評價的依據。相比于學業質量水平劃分評價的確定性,學科核心素養水平評價的主觀性色彩比較濃厚,因此顯性行為和隱性思想都是學科核心素養水平評價的依據,這無疑增加了評價的難度。課程標準的學科核心素養評價機制根據情境設置的難易程度(包括簡單情境、一般情境、復雜情境、具有挑戰性的復雜情境),將學生核心素養水平劃分為四個水平,結合學生在情境中的行為表現和思想表現來評價。從理論上看,學生的認知認同與價值判斷和選擇具有一致性,認知認同在很大程度上對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具有驅動、導向和制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基于日常思想表現和外顯行為規范來評價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此外,學生素養水平的發展是動態的,僅憑一次測驗很難給予較為科學的評價。對此,教師應確定長遠的目標,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例如學期目標、學年目標、學段目標等),還應注重過程性評價,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分層次地制訂評價標準,將常態化評價與動態觀察相結合,充分給予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和價值引領的成長空間。將診斷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結合起來使評價機制更科學完善,也為實時追蹤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第二,關注素養水平與學業質量水平的情境性差異。學業質量標準結合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和表現水平,同樣劃分為四級。其中,質量描述中出現以下動詞:引用、敘述、分析、選擇等(水平1);觀察、理解、描述、舉例、闡釋、運用、剖析等(水平2);闡述、論證、運用、列舉等(水平3);綜合運用、批駁、辨析、評析、揭示、反思等(水平4)。學業質量標準充分體現了學生能力評價機制的等級性和進階性,且學業質量水平的分級也存在多元化的情境,但這些情境設置的難易分級相對素養水平的情境層級劃分模糊。學業質量水平與學生考試評價密切相關,學業質量水平1、水平2為合格要求,水平3為等級性考試命題依據,水平4可入檔案作為自主招生錄取參考。因此,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做記錄學生發展的有心人,時刻關注學生學業質量水平的層級,尤其關注學生的水平3所達到的具體層級,以及時刻關注暫時處于水平1、水平2的學困生的發展,充分發揮達到水平4的學生的朋輩引領帶動作用,爭取實現學生水平2全部達標、水平3達到較高層次、水平4人數較多的目標。
素養水平劃分的具體層級與學業質量水平的劃分標準在思維能力、邏輯體現、價值引領上有一定相似性,這是因為學業質量標準本身結合了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和表現水平,不同的是核心素養是以情境設置的難易程度作為大前提劃分層級標準,情境設置的難易程度更具有挑戰性,區分標準更加明顯,相較于學業質量水平教師更易于在情境中評價學生的發展層級。對比素養水平情境劃分的清晰性,學業質量水平劃分在情境等級上則相對模糊,有待教育工作者繼續揣摩和思考。
三、利用梯度式情境和挑戰性任務助力素養導向與價值引領
活動型課程中的情境創設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要點,以實現價值引領為目標,助力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創設情境對于突破教學重難點和提升素養具有顯著作用。為了更好地評價學生的學業質量水平和素養水平,可以嘗試設計梯度式情境。例如以政治認同為例,設置不同水平的情境問題。水平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哪些歷史性成就?水平2:回顧中國近現代史,闡釋為什么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水平3:20世紀80~90年代,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較為曲折,中國為什么能堅持社會主義不動搖?水平4:為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煥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請你評析以上觀點。以上四個水平的情境問題,由簡單上升到復雜,有助于實現學生思維和論證能力的進階,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潛移默化地感受知識與素養的深度融合,從而引發情感共鳴,達到素養導向和價值引領的預期目標。
挑戰性學習任務是有效促進深度學習的重要抓手。與單一、籠統的學習任務相比,挑戰性學習任務更有可能激發學生的高階思維,提升學習品質,進而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和素養的遷移。[1]例如教師可布置課前學習任務:圍繞總議題“碳中和、碳達峰體現了保護自然環境與發展經濟之間的尊重聯系的客觀性原理”,請學生自主設計并發放調查問卷,或是以訪談、采訪等形式收集數據,課上通過設置“我是小小解說員”等環節,小組分享數據和整理調查結果,并就已有知識和課前搜集資料介紹“雙碳”目標。最后教師再補充總結,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雙碳”目標的理解。由此,以素養導向和價值引領為主線,圍繞具有挑戰性的自主學習任務,使學生有效體驗學習成功的效能感和獲得感。且挑戰性任務的達成不僅可以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而且還有助于學生形成關心國家大事的主人翁態度,深刻意識到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梯度式情境和挑戰性任務貫穿活動型課程始終,并與其他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共同構成高效課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務線與情境線相輔相成,情境的創設推進任務的完成,是任務的承載者;學習任務的反饋和評價有助于學生領悟情境創設的深層意義,實現素養提升和價值引領。
四、注重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實現素養導向與價值引領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對于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做了系統闡釋,提出:“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注重啟發性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2]教師需要結合時代背景和學生身心發展需求,構建出符合知識目標和素養目標雙向達成的活動型課堂,將思想政治教育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設置真實生動的活動型課程,從而引發學生情感共鳴,提升學生認知價值與情感價值。
廣大思想政治課教師應當緊跟課程改革潮流,積極學習活動型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牢牢把握素養導向與價值引領的方向,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張寧.深度學習視域下挑戰性任務設計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2(1):6-8,9.
[2]新華社.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EB/OL].(2019-3-18)[2023-4-2].https://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