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果,王麗娟*,周玉蘭,王炳南,陳歡
兒童青少年肥胖已成為我國常見的公共衛生問題(Juan et al.,2018)。據《中國居民臘食指南(2022)》數據顯示,我國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達19%(中國營養學會,2022)。兒童肥胖的誘因很多,包括出生體質量、父母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飲食習慣、身體活動、久坐行為等,而睡眠也成為國際上許多兒童肥胖研究者關注的焦點(Dyer et al.,2017;Nielsen et al.,2003;Tadesse et al.,2017;Wu et al.,2017)。在我國,兒童青少年睡眠不足問題日益嚴重(黃小娜 等,2013),學界重點圍繞睡眠時長與兒童青少年肥胖的關系進行研究(陳婷 等,2013;杜小婉 等,2010;吳優 等,2018)。1990年,《睡眠障礙國際分類》提出,睡眠長度在人群中呈正態分布,正態分布的兩端是睡眠偏長與睡眠偏短(張斌 等,2008),睡眠偏長與睡眠偏短都屬于健康睡眠,極端睡眠長度與軀體、精神、睡眠等疾病無關,而是內在睡眠需求的體現。睡眠偏長與睡眠偏短的主要區別在于睡眠時長。2012年,國際睡眠組織提出,學齡兒童的推薦睡眠時長為9~11 h,青少年為8~10 h,達到推薦睡眠時長的為睡眠偏短,超過的為睡眠偏長(Matricciani et al.,2012)。我國相關研究也探討了兒童青少年睡眠時間偏長、偏短與肥胖之間的關系,但研究結果并不一致。有研究認為,睡眠時間偏長與兒童青少年的BMI無關(Cao et al.,2018);也有研究認為,睡眠時間偏長可以降低肥胖風險(賈俐挺 等,2013;Wang et al.,2019)。因此,本研究對公開發表的探討中國6~19歲兒童青少年睡眠時長和肥胖關系且證據等級較高的觀察性研究進行系統總結和Meta分析,對現有研究證據進行客觀總結與評價,旨在厘清中國兒童青少年睡眠時間的長短與肥胖風險之間的關聯。
依據PRISMA聲明,為確保文獻的全面性,本研究對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數據庫、Web of Science(WOS)、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Medline數據庫進行檢索,檢索時間為自建庫至2019年10月1日。英文檢索主題詞包括:1)sleep* or sleep duration or longitudinal sleep or sleep insufficiency or poor sleep or sleep-deprived or sleep problems or sleep disturbances or sleep quality or sleep efficiency or sleep latency or sleep disorders or somnipathy;2)obesity or overweight or fat or adiposity or body mass index or BMI or waist circumference or skinfold thickness;3)teenage* or child* or student* or pupil* or youth* or girl* and boy* or juvenile* or adolescent* or youth or school or primary or elementary or high or secondary;4)China or Chinese。中文檢索主題詞包括:1)睡眠或睡眠時長或睡眠時間或睡眠不足或睡眠剝奪或睡眠質量或睡眠效率或睡眠障礙;2)肥胖或體質量或超重或身體質量指數或體質量指數;3)兒童或青少年或學生或小學生或初中生或高中生。
首先,運用所有主題詞和關鍵詞進行計算機檢索;其次,根據標題或摘要篩選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并進一步查找全文;最后,對所獲相關研究的參考文獻進行人工檢索,填補計算機檢索的遺漏文獻。文獻檢索流程由2名人員采用獨立雙盲的方式進行。
納入和排除標準:1)納入同行評議的原創性中英文期刊文章,排除非中英文文獻和未發表的文獻、學位論文、會議摘要、評述、文獻綜述、論著、病例報告等;2)納入以睡眠與肥胖為研究主題,且以睡眠為自變量、超重或肥胖為因變量的實證性研究,排除與主題無關的研究;3)納入研究對象為中國6~19歲無特殊疾病的兒童青少年,排除研究對象為非中國人群、不符合年齡、動物、特殊人群(如專業運動員與殘疾人)、有慢性疾病(如糖尿?。┑妊芯浚?)納入隊列研究、病例對照研究或干預實驗研究,橫斷面研究由于只能反應變量之間可能的相關性,穩定性和可靠性較差,予以排除;5)由于要滿足Meta分析需要對效應值進行合并的條件,納入文獻需提供睡眠與肥胖關系的效應值及其95% CI,或可計算其OR及95% CI的基礎數據。
根據設計的標準化程序和表格,由2名研究員采用獨立雙盲的方式對納入文獻進行信息提取,并進行質量評價,不一致處由第三方查閱具體文獻確定。資料提取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作者姓名、地區、受試者的基本信息、研究類型、暴露因素與測量、結局指標與測量、隨訪時間、混雜因素和研究結果。
本研究采用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對最終納入的研究進行評價(曾憲濤 等,2012;Wells et al.,2000)。NOS量表可以同時評價病例與隊列研究,針對隊列研究分別從暴露隊列的代表性、混雜因素的控制、結果的測定方法、隨訪的完整性等8個角度進行評價,而對病例研究的質量評價則通過病例的代表性、病例的選擇、混雜因素的控制、暴露的調查和評估方法等8個條目進行評分(表1)。每項研究中相應條目得分為1分(評估項目明確描述或呈現)或0分(評估項目描述不充分或確實),其中“控制混雜因素”條目為2分,所有條目的總分為9分。由2名研究人員對所納入文獻進行獨立評價,不一致的地方經討論后達成一致。文獻總體得分≥7分被認定為高質量研究,5~6分為中質量研究,≤4分屬于低質量研究(周婷 等,2016;Stang,2010)。

表1 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結果Table 1 Quality Assessment Results of Studies Included
本研究使用Stata 1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用OR/RR和相應的95% CI進行合并,通過Z檢驗決定顯著性。采用Q檢驗和I2對納入文獻進行異質性分析,當P<0.05,I2>50%時,表明異質性較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反之使用固定效應模型(Higgins et al.,2003)。采用敏感性分析檢驗結果的穩定性,并通過性別、樣本量、指標分組、肥胖標準、質量評分、睡眠周期等亞組分析探討研究特征對結局變量的影響及產生異質性的原因,采用Egger檢驗和Begg’s秩相關檢驗判斷發表偏倚,若存在發表偏倚,采用非參數剪補法修正效應值(王丹 等,2008;張天嵩 等,2009)。
通過檢索詞在電子數據庫共檢索到文獻356篇,將文獻導入Noteexpress 3.2.0.7350軟件,剔除重復文獻90篇;通過閱讀標題、摘要和關鍵詞進一步排除文獻40篇;對余下的226篇文獻通過閱讀全文進行復篩,排除文獻214篇,通過參考文獻和相關綜述文獻添加2篇;對納入系統評價的14篇文獻進行效應值和95% CI或可計算的基礎數據進行查找,最終納入Meta分析的文獻為11篇(陳琨 等,2016;古灼和 等,2018;賈俐挺 等,2013;周芳 等,2007,2011;Cao et al.,2018;Huang et al.,2018;Hui et al.,2003;Lim et al.,2019;Wang et al.,2019;Yi et al.,2011)(圖1)。

圖1 文獻檢索流程圖Figure 1. Flow Diagram of Study Selection
在納入系統綜述分析的14篇文獻中(表1),5篇為隊列研究,9篇為病例對照研究。質量評價結果顯示,5篇隊列研究文獻(100%)的暴露隊列均具有代表性,非暴露和暴露隊列均來自同一人群,暴露(即睡眠時長)的確定來自結構式的問卷調查,且均運用儀器測量身高體質量(測量工具有效);4篇文獻(80%)控制了混雜因素;3篇文獻(60%)的隨訪時間達到3年以上或樣本隨訪率達到70%的標準;僅1篇文獻(20%)在研究初始階段其樣本均為無肥胖或超重;9篇病例對照研究文獻(100%)的病例具有代表性、對照選擇為社區對照、對照組與病例組的無應答率相同;8篇文獻(88.9%)的病例診斷正確有效且病例與對照的調查方法相同;6篇文獻(66.7%)控制了混雜因素;僅2篇文獻(22.2%)在研究之初剔除了有疾病病史樣本;無研究運用客觀儀器測量的方式進行暴露的評估(評估睡眠時長)??傮w而言,所納入的文章中,9篇(64.3%)為高質量研究,5篇(35.7%)為中等質量研究。
2.3.1 發表時間與地域特征
14篇文獻的基本特征如表2所示。2010年以前、2010—2015年和2016—2019年的發文量分別為3篇(21.4%)、3篇(21.4%)和8篇(57.1%),最早的文獻發表于2003年。4篇(28.6%)文獻以我國香港地區的中小學生為調查對象;1篇(7.1%)針對全國范圍;針對我國其他部分?。ㄖ陛犑小⒆灾螀^)市縣的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的文獻占比為64.3%。

表2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Table 2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ded Trials
2.3.2 樣本特征
14篇文獻中,樣本總量為25 266人,10篇(71.4%)文獻的樣本量≤1 000人,4篇(28.6%)>1 000人。5篇(35.7%)受試者為中小學生,4篇(28.6%)為小學生,5篇(35.7%)未對學段進行說明。
2.3.3 暴露因素及測量
所有14篇文獻的暴露因素為睡眠時長,其中7篇(50%)聚焦于睡眠時間偏長的影響,3篇(21.4%)分析睡眠時間偏短的影響,3篇(21.4%)同時分析睡眠時間偏長和偏短,1篇(7.1%)文獻未對睡眠時長進行劃分。所有研究均采用自我報告方式評價睡眠時長,12篇(85.7%)文獻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2篇文獻(14.3%)則結合了問卷調查和睡眠日記、病史、電話咨詢的方式對睡眠時長進行測量。3篇(21.4%)對睡眠時間偏長或偏短的定義符合國際睡眠組織提出的標準(睡眠時間偏長為學齡兒童>11 h,青少年期>10 h;睡眠時間偏短為學齡兒童<9 h,青少年期<8 h),1篇(7.1%)對睡眠時間偏長或偏短的定義未具體說明,其他10篇(71.4%)采用自定標準。其中3篇(21.4%)將學齡兒童及青少年睡眠時長<7 h或≤7 h定為睡眠時間偏短,≥7 h、≥9 h、≥10 h定為睡眠時間偏長;3篇(21.4%)將學齡兒童及青少年睡眠時間<8 h或≤8 h界定為睡眠時間偏短,將>8 h、>9 h、>11 h界定為睡眠時間偏長;4篇(28.6%)將學齡兒童及青少年睡眠時間<9 h定為睡眠時間偏短,將>9 h或≥9 h定為睡眠時間偏長。在睡眠測量周期方面,有11篇(78.6%)以24 h為睡眠測量周期,有3篇(21.4%)以每晚時間為睡眠測量周期。
2.3.4 結局指標及測量
結局指標分為超重/肥胖和肥胖,其中7篇(50%)針對超重或肥胖進行研究,剩余7篇(50%)則僅針對肥胖。14篇文獻均以BMI作為肥胖的測量標準,其中12篇(85.7%)采用客觀測量的方式采集身高和體質量數據,2篇文獻未說明身高和體質量的測量方法。對于肥胖的劃分,3篇(21.4%)采用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薦的肥胖標準(BMI>第85百分位數為超重,BMI>第90百分位數為肥胖),7篇文獻(50%)參照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Working Group of Obesity in China,WGOC)推薦的肥胖標準(6~18歲:16.3~24.0 kg/m2以上為超重,17.9~28.0 kg/m2以上為肥胖),剩余4篇(28.6%)分別運用2000年與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調研同年齡同性別的第95百分位、國際肥胖問題工作組(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IOTF)標準(6~18歲:17.34~25.00 kg/m2以上為超重,19.65~30.00 kg/m2以上為肥胖)和大于120%的身高標準體質量中位數作為劃分肥胖的標準。
2.3.5 混雜因素
10篇文獻對混雜因素進行了調整,各研究調整的混雜因素多樣,包括人口統計學因素(如年齡、性別等)、父母與家庭基本信息(如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職業、家庭月收入、家庭肥胖史等)、飲食習慣(如零食習慣、喝飲料習慣、水果蔬菜攝入等)、身體健康狀況(如發燒、腹瀉等)、靜坐行為(如靜坐時間、屏幕時間、做作業時間)、出生體質量與喂養方式和測量誤差(如加速度計磨損)。但大部分文獻的調整因素為性別和年齡(各6篇,42.9%)以及父母BMI(4篇,28.6%)。
納入系統綜述的14篇文獻中,有2篇文獻未提供OR和95% CI或可計算的原始數據,1篇文獻未對睡眠時長進行長短劃分,故最終納入Meta分析的文章共11篇。其中,3篇同時報告了睡眠時間偏長和偏短與兒童青少年肥胖風險的關系,在分析時進行了分開處理;1篇分別報告了男、女生的睡眠時長與肥胖風險的關系,未報告整體樣本的分析數據,將男、女生的數據結果也分開處理進入Meta分析。因此,本研究共對16項研究(11篇文獻)進行Meta分析。
2.4.1 睡眠時間偏長和兒童青少年肥胖風險關系的Meta分析
10項研究探討了睡眠時間偏長與肥胖風險的關系。首先,檢驗發現,文獻的異質性顯著存在(I2=89.5%>50%,Pi=0.00),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Meta分析結果顯示,睡眠時間偏長使肥胖(包含超重)風險降低40%(OR=0.60;95% CI:0.47,0.76;P<0.01;圖2)。

圖2 睡眠時間長與中國6~19兒童青少年肥胖風險Meta分析Figure 2. The Meta-Analysis of the Risk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g Sleep Duration and Childhood Obesity in Chinese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6 to 19
由于納入的文獻存在高度異質性,本研究對可能引起研究間異質性的因素進行亞組分析,以探討異質性的可能原因。亞組包括樣本量(≤1 000人和>1 000人)、肥胖分組(超重/肥胖、肥胖)、肥胖劃分標準(WGOC標準、WHO標準和其他標準)、文獻質量(<7分和≥7分)和睡眠周期(24 h睡眠周期和夜間睡眠周期)。納入研究極少對不同年齡段(學齡兒童與青少年樣本)和不同性別(男生與女生樣本)進行獨立分析,無法提取不同年齡段與不同性別的獨立研究數據,因此未對性別與年齡組進行亞組分析。睡眠時間偏長在樣本量小于或等于1 000人、肥胖、WGOC和其他肥胖標準、文獻質量評分(<7分和≥7分)、睡眠周期(24 h和夜間睡眠周期)亞組存在統計學異質性(I2>50%,P<0.05),其他亞組(樣本量>1000人、超重/肥胖和WHO肥胖標準亞組)不存在統計學異質性(I2<50%,P>0.05;表3)。

表3 睡眠時間長與中國6~19歲兒童青少年肥胖風險關系的亞組分析Table 3 The Sub-group Analysis of the Risk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g Sleep Duration and Childhood Obesity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6 to 19
為探索各研究間的異質性是否由單項研究引起,對睡眠時間長與肥胖風險的關系進行敏感性分析。依次逐項剔除納入的單項研究,結果均顯示單項研究對合并結果的影響不大(圖3),表示本研究合并效應量結果較為穩定。此外,對睡眠時間偏長與肥胖風險關系的研究采用Begg’s秩相關法和Egger直線回歸法進行發表偏倚檢測,以各研究OR為橫坐標,OR標準誤為縱坐標繪制漏斗圖。漏斗圖基本對稱(圖4),Begg’s秩相關檢驗(z=1.61,P=0.107)與Egger回歸分析(t=-2.01,P=0.079)均顯示無明顯的發表偏倚。

圖3 睡眠時間長敏感性分析Figure 3.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Long Sleep Duration

圖4 睡眠時間長漏斗圖Figure 4. Funnel Plot of Long Sleep
2.4.2 睡眠時間偏短和兒童青少年肥胖風險關系的Meta分析
6項研究探討了睡眠偏短與肥胖風險的關系,且研究間存在較為明顯的統計學異質性(I2=88.7%>50%,Pi=0.000)。故選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結果,Meta分析結果顯示,睡眠時間偏短使肥胖風險升高126%(OR=2.26;95% CI:1.18,4.33;Pi<0.01;圖5)。

圖5 睡眠時間短與中國6~19歲兒童青少年肥胖風險Meta分析Figure 5. The Meta-Analysis of the Risk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rt Sleep Duration and Childhood Obesity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6 to 19
由于納入的文獻存在高度異質性,本研究對可能引起異質性的因素進行亞組分析。由于納入研究的數量過少,對于性別、肥胖分組、肥胖標準、文獻質量評分、年齡組無法進行亞組分析,因此睡眠時間偏短與肥胖風險關系的亞組分析中僅包括樣本量(≤500人和>500人)和睡眠周期(24 h睡眠周期和夜間睡眠周期)。亞組分析結果顯示(表4),睡眠時間短在樣本量≤500人、24 h和夜間睡眠周期亞組存在統計學異質性(I2>50%,P<0.05),而樣本量>500人亞組不存在統計學異質性(I2<50%,P>0.05)。

表4 睡眠時間短與中國6~19歲兒童青少年肥胖風險關系的亞組分析Table 4 The Sub-group Analysis of the of the Risk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rt Sleep Duration and Childhood Obesity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6 to 19
為探索各文獻間的異質性是否由單項研究引起,對睡眠時間偏短與肥胖風險的關系進行敏感性分析,依次逐項剔除納入的單項研究,結果均顯示單項研究對合并結果影響不大(圖6)。此外,對睡眠時間偏短與肥胖風險關系的文獻采用Begg’s秩相關法和Egger直線回歸法進行發表偏倚檢測,以各研究OR為橫坐標,OR標準誤為縱坐標繪制漏斗圖。漏斗圖基本對稱(圖7),Begg’s秩相關檢驗(z=0.75,P=0.452)與Egger回歸分析(t=2.12,P=0.102)均顯示無明顯的發表偏倚。

圖6 睡眠時間短敏感性分析Figure 6.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Short Sleep Duration

圖7 睡眠時間短漏斗圖Figure 7. Funnel Plot of Short Sleep Duration
通過Meta分析,對中國兒童青少年睡眠時長與肥胖風險的多個獨立研究結果進行系統、定量的統計學綜合分析和評價。評價結果顯示,睡眠時間偏長降低了我國兒童青少年肥胖風險,而睡眠時間偏短則增加了我國兒童青少年肥胖風險。
對于睡眠時間偏長與兒童青少年肥胖的關系學術界存在爭議,有研究認為,睡眠時間長減少了身體活動時間,降低了能量消耗,導致肥胖(張爽 等,2015);也有研究認為,充足的睡眠時長結合有效的運動與健康的飲食習慣能有效減低肥胖風險(Padez et al.,2005;Snell et al.,2007)。本研究表明,睡眠時間偏長可以降低中國兒童青少年肥胖風險。既往研究中,Chen等(2008)與Ruan等(2015)分別對國際上公開發表的17項與25項有關兒童肥胖與睡眠時長的關系研究進行系統綜述與Meta分析,得到與本研究相同的結果。目前,對于睡眠時間偏長降低肥胖風險的機制尚不清楚,可能原因:1)睡眠時間長從表面上看似減少了兒童青少年從事其他活動(如身體活動的)時間,但如果從自主參與的角度分析,充足的睡眠能讓兒童青少年保持充沛的精力,擁有更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促進兒童青少年更主動和積極地參與身體活動,從而消耗更多能量,降低肥胖風險(陳潔瑜 等,2016)。2)瘦素和脂聯素之比可作為一項反映兒童青少年胰島素抵抗的新指標,對肥胖相關代謝紊亂的預測具有參考價值(陰津華等,2013)。充足的睡眠可降低瘦素和脂聯素的比值,改善脂肪因子譜的紊亂,避免代謝紊亂的發生,從而降低肥胖風險(李路嬌 等,2016)。3)本研究納入的所有文獻都用自我報告方式評價睡眠時長,這種方式存在一定的回憶及報告偏倚。如睡眠時長是指入眠至清醒狀態的時間(Dewald et al.,2010),然而許多受訪者所報告的睡眠時長可能包含入睡和起床時間,因此可能對于睡眠時長過多估計(Magee et al.,2008),報告的睡眠時間偏長可能實則為正常睡眠時長。因此,今后研究需要運用加速度計、睡眠多導圖等客觀測量方式精確測定睡眠時長。基于此研究結果,政府相關部門、學校、家庭應采取措施適當延長兒童青少年的睡眠時長,從而降低肥胖風險。然而,也應注意避免過度睡眠,雖然目前還未有研究提出我國兒童青少年過度睡眠的標準和導致肥胖的科學證據,但睡眠的延長應控制在科學合理的范圍之內。后續研究也應對兒童青少年過度睡眠進行科學界定,并了解其對兒童青少年健康的影響。
此外,本研究還發現,睡眠時間偏短增加了中國兒童青少年肥胖風險。既往研究中,對于睡眠時間短與兒童肥胖關系的結果比較一致,即睡眠時間偏短是兒童肥胖的風險因素。國際兒童睡眠時長與肥胖的系統綜述及Meta分析也得到相同結果(劉恒言 等,2018;Chen et al.,2008;Fatima et al.,2015;Li et al.,2017;Miller et al.,2018;Ruan et al.,2015;Wu et al.,2017)?!?019中國青少年兒童睡眠指數白皮書》顯示,目前中國6~17歲兒童青少年超六成睡眠時長不足8 h(中國睡眠研究會,2019),睡眠不足不但會造成腦功能下降、生長遲緩等問題(Jiang et al.,2011,2014),也是導致我國兒童青少年肥胖/超重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F有研究表明,睡眠時間偏短導致兒童肥胖可能與激素水平的改變及身體活動減少等要素有關。國內外研究發現,睡眠時間短可以導致體內激素水平改變,包括瘦素水平降低、生長激素釋放鈦水平升高,激素水平的改變可以引起大腦交感神經興奮,增加進食(Bayon et al.,2014)。實驗性研究也已發現,睡眠剝奪會影響食物的選擇,如減少蔬菜水果的攝入,增加高能量食物攝入(Hjorth et al.,2014)。兒童青少年睡眠時長減少,可能會導致白天嗜睡和疲勞,進而導致自主身體活動減少、久坐行為增加,有研究也證明了身體活動減少、久坐行為的增加是引起兒童肥胖的一個重要因素(Carson et al.,2016;Foti et al.,2011)。
在傳統認知中,身體活動、久坐行為與睡眠是一天24 h中的3種活動行為,其獨立開展并獨立影響人體的健康狀況,因此本研究納入的文獻都是獨立研究睡眠時長與兒童青少年肥胖的關系,并未涉及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或久坐行為。然而,近年有研究認為,一天24 h時長固定,一種活動的增多必然導致其他活動減少(呂雅杰 等,2019),且這3種行為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而促進人的身心發展及健康狀況。在這種理論的驅動下,2016年加拿大制定和發布了《加拿大兒童青少年24小時活動指南:融合身體活動、久坐行為和睡眠》,2019年澳大利亞發布了《澳大利亞兒童青少年(5~17歲)24小時活動指南:融合身體活動、久坐行為和睡眠》,建議兒童青少年每天中高強度活動時間不少于60 min,屏幕時間不超過2 h,5~13歲每晚保證睡眠9~11 h,14~17歲每晚睡眠保證8~10 h。通過融合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久坐行為和睡眠,為兒童青少年生活方式提供更全面、更科學的指導。也有相關研究討論了24 h活動的體質量效應,研究結果高度一致,均發現兒童青少年24 h活動(中高強度身體活動、久坐行為與睡眠)達標的條數與BMI呈負相關,即24 h活動多項達標可有效降低肥胖風險(Katzmarzyk et al.,2017;Valerie et al.,2013;Zhu et al.,2020)。因此,對于兒童青少年肥胖的干預不可再獨立地針對睡眠或某一項活動展開,而應將身體活動、久坐行為、睡眠時長作為一個整體,平衡處理。
本研究優勢在于納入的文獻均為隊列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因果論證強度較高。并且,本研究中Meta分析的文獻質量較高(7項高質量研究,4項中質量研究);敏感性分析顯示,依次剔除各單項研究,研究結果與原結果一致,說明合并效應量結果較為穩定;各研究在漏斗圖中基本對稱,Begg’s秩相關檢驗與Egger回歸分析均顯示無明顯發表偏倚。綜上所述,睡眠時長與中國兒童青少年Meta分析的結果較為可靠。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不足:1)盡管大部分研究考慮且控制了部分潛在的混雜因素,但每項研究所調整與控制的混雜變量不同,會對研究結果產生一定影響,且有可能影響兒童肥胖的其他混雜因素(如身體活動)并未排除;2)僅分析了睡眠時長,未考慮睡眠質量對肥胖的影響;3)與活動記錄儀或多導睡眠記錄儀等運用儀器進行客觀測量的方法相比較,自我或家長報告的睡眠時長數據可能造成比較大的誤差,因此,睡眠時長與肥胖關系的結果也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4)納入的文獻均采用BMI界定超重或肥胖,沒有參照腰圍或腰臀比,不能提供精確的體質量水平;5)納入的文獻針對兒童青少年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性別的研究較少,無法了解睡眠與肥胖風險在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性別之間的關系,未來研究應針對睡眠與肥胖關系的學段、年齡、性別差異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
Meta分析表明,睡眠時間長會降低肥胖風險,睡眠時間短則導致肥胖風險增加。由于兒童青少年睡眠時長是一項容易修正的風險因子,因此這一發現對預防和治療肥胖具有積極意義,應受到醫療保健人員、健康教育者、學校及家長的重視,制定促進睡眠的干預措施,并結合24 h活動中的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干預,有效控制與降低我國兒童青少年肥胖率。有必要實施隨機干預性實驗,以驗證延長睡眠時長對預防兒童青少年肥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