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皓嚴,吳雪萍,邢玉,吳瑛*
肌肉力量與質量是維持個體健康、生活質量和壽命的重要因素(Seguin et al.,2003)。研究表明,30歲后,成年人肌肉質量每10年下降約3%~8%(English et al.,2010)。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表現出與年齡相關的骨骼肌萎縮,逐漸限制身體活動,增加跌倒、骨折、殘疾和心臟病等風險(Marcell,2003;Visser et al.,2005)。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指出,采用強度≥70% 最大重復力量(1RM)的抗阻訓練,可有效增強肌肉力量,促進肌肉肥大,改善神經適應(Zajko et al.,2009)。然而,高強度的抗阻訓練效果雖然顯著,卻大幅度增加了參與者的運動損傷風險。中老年人常伴有冠心病、糖尿病或肌肉骨骼損傷等疾病,在高強度抗阻訓練時往往受到限制,而低強度抗阻訓練又難以獲得理想的增長肌肉力量的效果(Papa et al.,2017)。因此,探索中老年人增強肌肉力量及促進肌肉肥大的新訓練方法十分關鍵。
近年來,加壓訓練(KAATSU training)又稱血流限制訓練(blood flow of restriction training,BFRT)逐漸得到各學科領域學者的關注和重視。它是一種起源于日本的訓練方法,指在訓練期間利用止血帶或特殊袖帶在受試者肢體近端加壓,通過限制血流的方式提高訓練效果。研究表明,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和加壓步行訓練可促進下肢肌肉力量以及肌肉肥大,其中,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與高強度抗阻訓練的效果相似(孫科 等,2019;王明波 等,2019;Karabulut et al.,2010)。相對而言,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比高強度抗阻訓練產生更少的負荷和關節機械應力。對于不能承受高強度訓練的中老年人,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和加壓步行訓練更易操作(趙靜 等,2020)。徐飛等(2013)建議,抗阻訓練中可添加加壓方式作為高強度抗阻訓練的補充,減緩老年人肌肉的萎縮并促進其增長。目前,加壓訓練對中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及肥大效應影響的研究尚需進一步探索和證實。綜上,本研究通過Meta分析研究國內外加壓訓練對中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及肥大效應的影響,探討加壓訓練對中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和肌肉肥大效應的效應量,分析各研究間的異質性及其原因。
本研究嚴格遵循Meta分析指南的標準進行研究(Liberati et al.,2009)。
2名檢索人員登錄萬方數字資源數據庫、中國知網數據庫、EBSCOhost、PubMed、Web of Science以及Cochrane圖書館等數據庫完成文獻檢索,時間截至2020年5月30日。中文檢索詞包括:血流限制訓練、加壓訓練、中年人、老年人、肌肉、肌肉力量、隨機對照實驗等,英文檢索詞包括: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KAATSU training、occlusion training、middle-aged、muscle strength、strength、aging、elderly、older adults、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等,進行組合式檢索。
文獻納入標準:1)實驗設計為隨機對照實驗或自身對照實驗;2)實驗對象為年齡≥50歲的健康中老年人群,種族、國家不限,無心血管等方面疾病;3)至少有1個實驗組以加壓訓練作為干預手段,干預時間≥4周,對照組包括步行或抗阻訓練;4)結局指標至少包含下肢肌肉力量指標、下肢肌肉肥大效應指標中的1種;5)如果同一文獻中有多組可用數據,可作為多項研究。
文獻排除標準:1)文獻綜述、會議文獻或個案研究;2)非中文或英文文獻;3)重復發表、低質量的文獻;4)動物實驗;5)實驗干預為單次急性干預;6)實驗數據未以平均值±標準差(M±SD)形式表現;7)實驗無有效數據,且與該文獻作者索要未果;8)實驗組為組合干預的文獻,如加壓訓練結合有氧訓練、藥物攝入的組合干預;9)加壓部位非位于下肢。
2名評價員采用文獻納入、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根據題目和摘要選擇相關文獻,下載符合標準的文獻精讀,結束后共同對評價結果進行一致性統計。若意見不一致,咨詢第3名評價員,共同討論后決定是否納入。
采用表格形式提取納入文獻的基本信息:1)研究信息,包括文獻作者、年份、基線情況等;2)實驗干預信息,包括實驗設計等;3)干預基本措施,包括運動周期、運動強度、運動頻率等;4)結局指標,對缺少數據的文獻通過郵件聯系作者獲取。
2名評價員通過Cochrane Handbook中的風險偏倚評估工具,以高偏倚風險、低偏倚風險、此信息未提供對納入文獻逐條進行評估。
采用Revman 5.3對納入文獻的結局指標進行統計。首先進行異質程度檢驗,采用I2統計量進行各研究間的異質程度水平檢驗。依據Cochrane Handbook評價標準,當I2=0時,各研究間不存在異質性;當I2<50%時,分析選用固定效應模型,并通過亞組分析探討各研究之間異質程度的中間變量,反之則選用隨機效應模型。納入文獻的結果指標測試單位一致,采用均數差(mean difference,MD)作為效應量,反之采用標準化均數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作為效應量,并以95%置信區間計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采用漏斗圖進行發表偏倚性分析,使用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后測值進行Meta分析。
本研究共檢索相關文獻861篇,其他渠道手工檢索2篇,分析文獻標題、摘要、閱讀文獻全文等,剔除不合格的文獻后,最終有10篇文獻符合納入標準(圖1)。

圖1 納入文獻篩選流程Figure 1. Flow Diagram of Study Selection
納入本研究的10篇文獻發表年份為2011—2019年;所包含的受試者均為健康中老年人,樣本量共計242人,其中,實驗組共計124人,對照組共計118人,年齡為57~90歲;實驗組干預方式為低強度加壓抗阻或加壓步行訓練,對照組為常規步行、高強度或低強度抗阻訓練;其他納入信息還包括袖帶寬度、運動周期、強度、頻率和平均加壓壓力(表1)。

表1 納入文獻基本特征以及結局指標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Included Studies
納入文獻共計10篇,其中,8篇對隨機分組方法進行了描述,3篇詳細描述了隱藏分配方案,1篇使用雙盲法,2篇使用結局評估盲法;7篇結果數據完整,3篇實驗數據已從原文作者處索取;3篇質量較高,7篇存在一定的風險偏倚性,屬于中等質量文獻(圖2)。

圖2 納入文獻偏倚風險分析Figure 2. Risk of Bias Analysis of Included Studies
2.4.1 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與高強度抗阻訓練對中老年人下肢力量的影響
有5篇納入文獻(14項研究)探討了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與控制組高強度抗阻訓練對中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的影響,共計111名實驗對象。如圖3所示,I2=0,表示各研究不存在異質性,因此分析選擇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2種干預均能增強中老年人的下肢肌肉力量,干預效果無顯著性差異,其中SMD=-0.18,95% CI:-0.41,0.05,P≥0.01,表明實驗組與控制組中2種運動干預增強中老年人下肢力量的程度相似。

圖3 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與高強度抗阻訓練對下肢肌肉力量的影響Figure 3. Effects of LL-BFR and HL on Lower Limb Muscle Strength
2.4.2 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與高強度抗阻訓練對中老年人下肢肌肉肥大效應的影響
有3篇納入文獻(3項研究)探討了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與控制組高強度抗阻訓練對中老年人下肢肌肉肥大效應的影響,共計57名實驗對象。如圖4所示,I2=0,分析選擇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2種干預均能促進中老年人下肢肌肉肥大,干預效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中SMD=0.15,95% CI:-0.37,0.67,P≥0.01,表明實驗組與控制組中2種運動干預促進中老年人下肢肌肉肥大的程度相似。

圖4 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與高強度抗阻訓練對下肢肌肉肥大效應的影響Figure 4. Effects of LL-BFR and HL on Lower Limb Muscle Hypertrophy
2.4.3 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與低強度抗阻訓練對中老年人下肢力量的影響
有3篇納入文獻(11項研究)探討了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與控制組低強度抗阻訓練對中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的影響,共計93名實驗對象。如圖5顯示,I2=67%,表明各項研究之間存在中度異質性,因此分析選擇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SMD=0.74,95% CI:0.29,1.19,P<0.01,表明實驗組運動干預能夠顯著提高中老年人的下肢肌肉力量,效果優于控制組。

圖5 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與低強度抗阻訓練對下肢肌肉力量的影響Figure 5. Effects of LL-BFR and LL on Lower Limb Muscle Strength
2.4.4 加壓步行訓練與常規步行訓練對中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的影響
有3篇納入文獻(9項研究)探討了加壓步行訓練與控制組常規步行訓練對中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的影響,共計60名實驗對象。如圖6所示,異質性I2=75%,因此分析選擇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顯示,SMD=1.84,95% CI:1.08,2.61,P<0.01,表明實驗組運動干預能夠顯著提高中老年人的下肢肌肉力量,效果優于控制組。

圖6 加壓步行訓練與常規步行訓練對下肢肌肉力量的影響Figure 6. Effects of BFR-W and Walking on Lower Limb Muscle Strength
2.4.5 加壓步行訓練與常規步行訓練對中老年人下肢肌肉肥大效應的影響
有2篇納入文獻(5項研究)探討了加壓步行訓練與控制組常規步行訓練對中老年人下肢肌肉肥大效應的影響,共計算41名實驗對象。如圖7所示,I2=0%,分析選擇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顯示,SMD=1.06,95% CI:0.61,1.50,P<0.01,表明實驗組運動干預能夠顯著促進中老年人下肢肌肉肥大,與控制組存在顯著差異。

圖7 加壓步行訓練與常規步行訓練對下肢肌肉肥大效應的影響Figure 7. Effects of BFR-W and Walk on Lower Limb Muscle Hypertrophy
為探究發表偏倚,通常對超過10項研究的Meta分析做漏斗圖,并進行分析(劉鳴,2011)。本研究中有2項Meta分析的研究個數超過10項,需進行發表偏倚分析。
分別以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與高強度抗阻訓練對下肢肌肉力量的影響以及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與低強度抗阻訓練對下肢肌肉力量的影響做漏斗圖。從圖8A可知,所有研究均有較好的對稱分布,從圖8B可知,左右基本呈對稱分布,表明研究不存在明顯發表偏倚。

圖8 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與高強度抗阻訓練(A)和低強度抗阻訓練(B)對下肢肌肉力量的影響Figure 8. Funnel Plot of LL-BFR and HL(A),LL(B) on Lower Limb Muscle Strength
為探索異質性的緣由,本研究對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對中老年人肌肉力量的影響進行了亞組分析。對納入文獻按照干預周期分為4周和16周2個亞組;在加壓壓力方面,根據李卓倩等(2020)的研究,將平均壓力分為0~140 mmHg和180~220 mmHg 2個亞組。
亞組分析結果顯示(表2),干預周期和平均加壓壓力亞組分析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從研究特征來看,干預周期合并效應異質性為96.5%,因此,干預周期可能不是異質性的來源;平均加壓壓力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合并效應的異質性為0%,因此,平均加壓壓力可能是異質性的來源。

表2 亞組分析結果Table 2 Results of Subgroup Analysis
為探究異質性是否由單項研究產生,通過假設條件對所獲結果的穩定性進行檢驗,對高異質程度的研究選用逐一剔除法進行合并效應量分析。
文獻的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對中老年人下肢力量的合并效應量為SMD=0.74,95% CI:0.29,1.19,I2=67%,P=0.001。對單項研究逐一剔除后,合并效應SMD為0.60~0.81,I2為59%~70%,P為0.000 9~0.005。納入文獻的加壓步行訓練對中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的合并效應量為SMD=1.84,95% CI:1.08,2.61,I2=75%。對單項研究逐一剔除后,合并效應SMD為1.59~2.02,I2為69%~78%,均為P<0.000 1。
逐篇剔除文獻分析發現,排除單項研究的各合并效應量與納入文獻的總合并效應量間無明顯變化,表明本研究Meta分析結果較為穩定。
加壓訓練利用止血帶或特殊袖帶在受試者肢體近端加壓,阻塞靜脈血管中血液的流動,同時保持部分動脈血管的血流量,導致肌內缺血、急性缺氧以及代謝物蓄積等,從而促使肌內pH值下降,誘導代謝應激。不同學者從肌纖維募集和激素分泌等角度對加壓訓練的作用機制進行了探討。
3.1.1 肌纖維募集
根據肌纖維募集的大小原則,在傳統抗阻訓練中,慢肌纖維作為首選募集對象,快肌纖維因強度增加被相應募集。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能夠快速招募快肌纖維,不依賴肌纖維招募的大小原則,即更易先招募促進肌肉肥大的快肌纖維(Yasuda et al.,2012)。這可能與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引起的缺氧效應和高代謝物累積有關(Schenfeld,2013)。有學者分析肌電圖發現,低強度加壓訓練的肌纖維激活數量顯著多于低強度抗阻訓練。這種不同于傳統抗阻訓練產生的肌纖維募集被認為可能是促進肌肉力量、肥大效應的潛在因素(Loenneke et al.,2012a,2015)。
3.1.2 肌肉蛋白合成相關激素
研究表明,高強度抗阻訓練后,人體內的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GH)和胰島素樣增長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等合成代謝激素顯著升高(Kraemer et al.,2005)。此類激素與提高肌肉蛋白合成和降低肌肉蛋白分解有關,對促進肌肉力量及肌肉肥大有積極影響(Rooyackers et al.,1997)。加壓訓練可誘導代謝物積累、急性缺氧以及肌內pH值降低(Loenneke et al.,2012a),代謝物積累誘導的低pH環境可通過傳入神經刺激垂體分泌GH(Schoenfeld,2013)。Fry等(2010)發現,老年人進行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后,體內GH濃度顯著升高了9倍。GH還可通過IGF-1的釋放提高骨骼肌有絲分裂和合成代謝(Haddad et al.,2004)。IGF-1蛋白水平的增加與抗阻訓練后肌肉力量的增加成正比,這一結論已得到證實(Scott et al.,1985)。已有研究表明,進行了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后,IGF-1蛋白水平顯著升高(Takano et al.,2005)。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中,GH與IGF-1濃度的顯著升高可能是提高肌肉力量和促進肌肉肥大的重要原因(Loenneke et al.,2011;Madarame et al.,2010)。
高強度抗阻訓練產生的睪酮也可能是調節運動后合成代謝適應的因素。睪酮能夠直接促進肌肉蛋白的合成(Kadi,2008),通過增強IGF-1和GH的釋放間接促進肌肉蛋白的合成(Bhasin et al.,2001)。李卓倩等(2020)發現,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可以顯著提高睪酮濃度。與此相反,Fujita等(2007)采用加壓抗阻訓練后,發現被試體內的睪酮濃度無顯著改變。目前,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與高強度抗阻訓練促進中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及肥大的研究較少,肌肉力量提高和肌肉肥大效應可在無GH和IGF-1等關鍵合成激素的情況下產生。因此,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促進中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和肌肉肥大效應的作用機制仍有待進一步探討。
3.1.3 肌肉蛋白合成調節因子
正常生理狀態下,熱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作為分子伴侶,主要負責組合及轉運蛋白質(Kiang et al.,1998)。有研究表明,HSPs可以從熱、缺氧、缺血和代謝累積的環境中產生,對肌肉蛋白合成有促進作用(Kregel,2002)。Cumming等(2014)對9名受試者進行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后,發現其體內的HSP 27和HSP 70蛋白水平顯著提高。在缺血、缺氧和代謝物累積升高的加壓訓練中,HSPs活性的升高可能是促進肌肉肥大的因素之一。
作為轉化生長因子家族成員之一,肌生成抑制素被認為是骨骼肌生長的負調節因子(Schiaffino et al.,2013)。這一蛋白的缺失,可能對肌肉蛋白合成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研究表明,與正常小鼠相比,缺失肌生成抑制素的小鼠肌肉顯著肥大(Kawada et al.,2005)。Laurentino等(2012)發現,通過8周的低強度加壓(20% 1RM,95 mmHg)抗阻訓練,體內肌生成抑制素基因表達下調,且與肌肉肥大和力量增加(6.3%和40.0%)呈正相關,但未在低強度抗阻訓練中發現肌生成抑制素的顯著變化。因此,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促進肌肉力量和肥大的原因,可能與肌生成抑制素表達降低有關。
目前,針對中老年人施加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和加壓步行訓練的研究較少,關于加壓訓練引起肌肉適應的作用機制觀點尚未統一。已有研究表明,加壓訓練促進中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和肌肉肥大的效果,可能是通過激素分泌和肌纖維募集等因素影響肌肉蛋白合成和分解產生。
3.2.1 中老年人的體質特點與加壓訓練
研究表明,成人在50~80歲肌肉質量損失30%~40%(Lexell,1995)。肌肉質量下降是中老年人心臟病等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Koopman et al.,2009),與年齡相關的肌肉力量下降可升高中老年人跌倒風險以及死亡率(Cooper et al.,2010;Wolfson et al.,1995)。因此,中老年人應積極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延緩肌肉力量及質量下降。美國運動醫學會指出,每周2次高強度的抗阻訓練,能顯著促進肌肉力量及肌肉肥大(Zajko et al., 2009)。但部分中老年人由于常伴有冠心病或肌肉骨骼損傷等疾病,往往無法進行高強度抗阻訓練(Yoshiko et al., 2017),且高運動損傷風險和低身體活動能力嚴重阻礙了中老年人對高強度抗阻訓練的參與。在訓練動機和依從性方面,低強度抗阻訓練比高強度抗阻訓練更適合中老年人(Van Roie et al., 2015)。在促進肌肉力量和肌肉肥大方面,低強度抗阻訓練結合加壓條件已被證實與高強度抗阻訓練效果相似,且與高強度運動相比,對關節施加更小的機械負荷(Slysz et al., 2016)。另有研究發現,加壓步行訓練也可顯著增強下肢肌肉力量并促進肌肉肥大(Clarkson et al., 2017)。
雖然加壓訓練已具有臨床意義,但仍需在制定運動處方時,注意訓練的禁忌與風險防范(瞿超藝 等,2019)。Kacin等(2015)開發了臨床篩查工具,用于制定加壓訓練處方時排除相關風險。
3.2.2 加壓訓練促進中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及肥大的效果
Meta分析顯示,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促進中老年人肌肉力量及肥大的效果與高強度抗阻訓練相似,加壓步行訓練可顯著提高下肢肌肉力量及肌肉肥大。
Vechin等(2015)比較了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與高強度抗阻訓練對中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及肥大效應的效果,發現2組中腿舉1RM值及股四頭肌橫截面積顯著增加。Libardi等(2015)對25名老年人進行了為期12周的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結果表明,加壓訓練組下肢肌肉力量及股四頭肌橫截面積顯著增加,訓練效果顯著優于不加壓組。除了促進加壓部位肢體肌肉力量外,進行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后會產生效果轉移現象(Madarame et al.,2008)。Patterson等(2011)發現,完成單側下肢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后,受試者非訓練側下肢肌肉力量得到有效提高。
Abe等(2010)研究指出,加壓步行訓練能有效提高中老年人的下肢肌肉力量并促進肌肉肥大。有學者通過對不同速度加壓步行訓練(如慢速56 m/min、快速87 m/min)和慢速步行訓練(56 m/min)進行研究,指出慢速加壓步行訓練與快速加壓步行訓練在促進肌肉肥大方面均效果顯著,但并未在慢速步行訓練后發現促進肌肉肥大的現象(Ogawa et al.,2012)。提示,在加壓步行訓練中,行走速度可能不是促進肌肉肥大的主要原因。
加壓訓練具有低風險、低強度和效果轉移的特點,在減少關節機械應力的同時,可獲得較高的訓練效果。因此,建議將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和加壓步行訓練作為促進中老年人肌肉力量及肥大的輔助訓練,預防肌少癥,延緩肌肉萎縮。
3.2.3 中老年人與青年人加壓訓練效果的差異
有研究認為,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20%~30% 1RM)可促進肌肉力量及肌肉肥大,訓練效果與年齡無關(Yasuda et al.,2015)。Cook等(2019)對21名67~90歲的老年人進行了為期12周30% 1RM的加壓抗阻訓練,發現受試者膝伸力量及股四頭肌橫截面積顯著增加。Takarada等(2002)研究發現,平均年齡為25.6歲的男性運動員在接受8周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后,膝關節伸肌力量及肌肉橫截面積分別提高了14.3%和15.0%。在加壓步行訓練方面,Ozaki等(2011b)研究發現,13名65~67歲的老年人在完成10周加壓步行訓練后,下肢肌肉力量顯著提高15%,大腿中部肌肉橫截面積提高3%。有研究證實,青年人進行3周的加壓步行訓練后,下肢肌肉力量及股四頭肌橫截面積分別提高7.4%和4.1%(Abe et al.,2006)。
綜上,已有研究表明,中老年人與青年人完成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后,提高肌肉力量和肥大的效果均較顯著。但目前鮮有研究對中老年人及青年人加壓訓練促進肌肉適應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未來研究可對其差異進行進一步深入探討。
為探尋各研究間的異質性緣由,本研究對加壓抗阻訓練與低強度抗阻訓練對中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影響的研究進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1)4周、16周的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均可提高老年人的下肢肌肉力量,16周的干預效果更佳;2)低壓組(105~140 mmHg)和高壓組(181~220 mmHg)的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均能顯著提升下肢肌肉力量,這表明加壓壓力可能是異質程度的來源。
3.3.1 運動周期的亞組分析
Slysz等(2016)發現,超過8周的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提高肌肉力量的效果優于不滿8周的訓練。Loenneke等(2012b)的Meta分析發現,訓練周數與肌肉力量的效應量有顯著關系,與肌肉肥大效應量無顯著關系。這與傳統的抗阻訓練不同。在傳統訓練中,機體首先通過神經適應提高肌肉力量,肌肉肥大現象會在隨后的訓練中出現。Loenneke等(2012b)根據其研究結果推測,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與傳統抗阻訓練改善肌肉適應的方式可能相反,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在短期內獲得的肌肉力量效果可能與肌肉肥大有關。因此,建議中老年人采用長期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以獲取更好的效果。有關不同時間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對肌肉力量影響的研究較少,仍需更多高質量、大樣本的研究進一步探討其作用機制。
3.3.2 加壓壓力的亞組分析
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中,低壓組(105~140 mmHg)和高壓組(181~220 mmHg)均能顯著提高中老年人的下肢肌肉力量且效果相似。Rubens等(2018)提出,低壓組(105 mmHg)與高壓組(186 mmHg)在提高老年人下肢力量的效果方面均與高強度抗阻訓練組相似,組間不存在顯著差異。Loenneke等(2015)對40名參與者進行加壓抗阻訓練后發現,在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方案中,40%~50%動脈限制壓力下,肌肉激活的程度顯著升高,但肌肉激活程度并未隨壓力增加而提高。李卓倩等(2020)發現,在30% 1RM強度下,30次/組,共4組的低壓(140 mmHg)與高壓(220 mmHg)抗阻訓練產生的GH濃度均顯著高于非加壓組;低壓組產生的血睪酮濃度高于高壓組,但2組無顯著差異。這表明,在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中,低壓與高壓在促進中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與肌肉肥大方面的效果可能相似。
然而,學者對此觀點并未達成一致。Lixandrao等(2015)通過12周的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發現,40%袖帶壓力組與80%袖帶壓力組促進肌肉力量和肌肉肥大的效果有顯著性差異。這表明,不同加壓壓力抗阻訓練對促進中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及肥大的效果仍需進一步探討。由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冠心病、糖尿病或肌肉骨骼損傷等基礎疾病,建議中老年人進行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時,謹慎選擇高壓力。
1)本研究納入文獻數量較少(n=10),主要原因是在研究質量方面有意選擇了嚴格的納入標準,但大多研究質量仍為中等。研究中分配隱藏和受試者與研究者雙盲法是限制研究質量的主要因素,未來的研究應盡量運用分配隱藏及受試者與研究者雙盲法,以提高文獻質量。
2)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I2=67)和加壓步行(I2=75),異質性較大,可能是由干預方案不同(干預周期等)、樣本量大小、下肢干預部位不同(股四頭肌與跖屈肌等)和力量評估方式不同(最大重復力量、等長測試和等速測試)等因素造成的。
3)由于加壓步行訓練納入研究較少,未采用亞組分析。在低強度抗阻訓練方案中,因缺乏有效數據,無法探究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對中老年人下肢肌肉肥大的影響,未來可增加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對其影響的相關研究。
4)同一文獻的多種相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驗結果的同質性。
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及加壓步行訓練能顯著促進中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及肌肉肥大;低強度加壓抗阻訓練作為訓練方法,在減少負荷和關節機械應力的同時可達到與高強度抗阻訓練類似的效果;干預措施中,運動周期是影響中老年人訓練效果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