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潤洲
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鄉村振興的執政理念。本文以博白縣為例,從博白縣集體經濟發展出發,通過研究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列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重要意義,分析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探索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推動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集體經濟;新路徑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1-0066-03?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1.32 ? ? ? ?文章標識碼:A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遷,鄉村也時刻處于動態的興衰演化過程之中,把握好這個“點”,是更有力推進鄉村振興的前提。鄉村振興,就離不開集體經濟成分的參與和村級基層組織的統籌、協調和引領[1]。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并由此促進農村產業全面融合協調發展,不僅關系到廣大村民的切身利益,關系到農村改革和發展的大局,而且關系到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
1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僅是一個有關農民吃飯的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有關基層治理的社會問題,尤為重要和迫切。
1.1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支撐
發展集體經濟,是基于博白縣的現實狀況考量做出的正確判斷。博白是擁有200萬人口的客家大縣,是水稻育苗和種植農業大縣。到2010年底,博白縣城鎮化率僅為30.5%,低于全市8個百分點、全區9.5個百分點、全國16.5個百分點,經濟發展的底子薄、任務重。小舢板扛不住風浪,出不了大海,打不了大魚,只有集體經濟的振興牽引,才能激發農村經濟的活力,以村集體的力量整合資源,把一家一戶的單打獨斗,粗放式經營模式,變成有組織的、系統性的經營活動。
1.2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役的現實需要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動農村各項事業同步發展,實現百姓富、生態美,在更高的維度滿足廣大農民的精神需求,是博白縣當下的現實需要。必須從維護脫貧攻堅戰成果,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水平,促進鄉村社會和諧,以及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現實需要出發,進一步認識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現實意義。
1.3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凝聚農村基層組織的重要保障
從博白縣的基層組織建設來看,集體經濟實力弱,黨組織的功能就弱;集體經濟實力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就強。貧困村往往又是集體經濟的“空殼村”,而貧困村黨組織又往往存在不同程度軟弱渙散情況,普遍存在政策貫徹執行不力、責任推諉扯皮、庸懶浮夸,為群眾辦事有心沒力的現象[2]。依托黨建引領,不斷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持續推動農村“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釋放鄉村活力,使農村成為有前景、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農民成為有底氣、更有奔頭的職業,實現集體經濟不斷繁榮與農民生活不斷富裕的良性互動[3],從而為實現廣大村民共同富裕提供最大限度的可能和現實保障。
2 當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存在的突出問題
博白縣集體經濟發展底子薄、基礎差、起步晚,據2016年年底統計,358個建制村(社區),90%以上沒有集體收入。從博白情況,看全國問題,可以窺見集體經濟發展一些突出問題。
2.1 地理空間差異,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
博白縣面積3 835km2,下轄28個鄉鎮,鄉鎮的地域分布較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結果千差萬別。有天然優勢的,比如博白鎮,處于縣城中心;比如龍潭鎮,處于開發區。博白鎮個別村光靠租賃收入,每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80多萬元。這些鄉鎮條件無疑得天獨厚,屬于老天爺“賞飯吃”,人力和資源的資產化可簡單實現,集體經濟發展可輕松實現。而地處邊遠偏僻山區的鄉村,絕大部分為無資源、無資產、無資金的“三無村”。受制于先天環境,自我發展難、招商引資難,資源資產化更是不容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往往較低。比如大壩鎮、沙彼鎮、菱角鎮等,再比如集山區、庫區、革命老區于一體的玉林市唯一的深度貧困鎮江寧鎮,農民收入低、產業空心化,長期依靠財政轉移性支付,部分村集體收不抵支、債務較重。
2.2 技術人才缺乏,發展理念意識不夠強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在全面進步,但城鄉二元結構并沒有根本打破,依然是制約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障礙。博白縣農村人口大量流出,土地拋荒,農村只剩留守的老弱婦孺,這種現象非常嚴重。大部分村組織主要領導的文化、年齡結構欠佳,能力、精力有限,農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也極端缺乏,嚴重影響農村集體經濟的生產效率和經營管理水平。加上部分村民文化知識低,思想守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缺乏創新的精神和動力,從心理和行動上排斥阻礙集體經濟的發展,這種理念和認識偏差嚴重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2.3 基層組織薄弱,村務監督監管不到位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和國家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是基層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是振興鄉村的主心骨和頂梁柱。村級集體經濟能否發展,能否持續,要看村基層黨組織是否能有效地發揮戰斗力。盡管博白縣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基層黨組織建設,但部分基層黨組織仍在一定程度存在軟弱渙散情況,戰斗堡壘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加上監督職責不清、工作缺位,黨員老齡化問題嚴重,流動頻繁,管理難度大。違規違紀等問題時有發生,村黨組織活動不能很好開展,不規范、不及時,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需求。
3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踐與探索
3.1 逐步完善政策配套
組建工作組深入到各個村(社區)實地調研,掌握各村的資金、資產、資源情況。與廣西縣域科學發展促進會合作,籌劃編制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先后出臺了《博白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規則》《博白縣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措施》《博白縣推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提質增效實施方案》等文件,壓實了各部門推動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責任,為下一步發展理清了思路,明確了方向。
3.2 實施“四引四回”強基興村工程
開展“引才回歸”“引業回鄉”“引智回哺”“引資回流”四大行動,把一千余名懂經濟、頭腦活、年富力強、“雙帶”能力強的返鄉人員、復轉軍人選進了村“兩委”班子。同時,選派815名駐村工作隊員全脫崗駐村,并向36個社區、11個三非村、36個軟弱渙散村分別派駐第一書記或駐村(社區)工作隊員。促成346家企業與317個集體經濟薄弱村結對幫扶,打造黨群致富聯合體135個,引回產業項目172個。
3.3 重點做好“七篇文章”
推進土地流轉,鳳山鎮峨嵋村、永安鎮貞平村、雙鳳鎮良榮村等村土地流轉面積達467hm2。開展承包經營合同清理規范,整改問題合同129份,涉及金額75.58萬元。發展物業經濟成效明顯,鼓勵各村利用自留地、閑置空地等資源建設標準廠房、商鋪等物業項目,博白鎮城東村、官田村,東平鎮富山村等一批村發展物業經濟成效明顯,收入均超10萬元,其中城東村收入達76萬元。因村制宜發展產業,推進“一鎮一品”產業特色小鎮建設,大垌“青柚”小鎮、英橋“牛大力”小鎮、菱角“沃柑”小鎮等特色小鎮已初具規模。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新增農業保險險種9種,完成保費金額9 480.88萬元,縣級5+2、鎮級3+1產業保費比重達96%。
3.4 統籌抓項目發展
通過村級組織牽頭成立村民合作社統籌項目,積極申報各級政策支持。比如,出臺《博白縣2017年貧困村產業扶貧項目資金管理和使用方案》,為35個預脫貧村每個落實財政產業扶貧資金50萬元,其他貧困村每個落實40萬元。比如2019年,申報實施中央、自治區項目26個,玉林市“燎原工程”項目24個,三非村項目22個。用活政策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下沉農林水、一事一議、扶貧等200萬元以下的涉農項目由村民合作社領辦實施。
3.5 抓典型示范引領
注重挖掘和選樹先進示范村,以供借鑒學習,以點帶面引領發展,比如2019年整合資金1 580萬元,著力打造14個村集體經濟示范點。全縣涌現出一批村級集體經濟示范村,柯木村、三清村、石柳村、茂龍村、那秀村等5個村集體經濟發展做法入圍玉林市村級集體經濟“十法”案例初稿。菱角鎮石柳村(沃柑)獲評為第八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三樺沃柑公司獲評為廣西農業科技示范園和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
3.6 健全工作機制
以“八個責任清單”形式,進一步明確細化縣鎮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責任,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的聯席會議,研究村集體經濟項目發展、資金監管等,加強協調配合。實行督查通報制度,重點督查各鎮各部門落實村集體經濟發展政策、項目發展等情況,并對重點工作進展進行通報,督促各鎮提高對村集體經濟工作的重視。
通過完善配套措施、整合下沉項目資源、扎實做好“七篇文章”、抓好典型示范引領,到2017年,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社區)也只有94個,占村(社區)總數的26.3%。從收入層次來看,集體經濟年收入2萬元以下的有68個,占18.99%;收入在2萬元以上的有26個,占7.22%,其中5萬元以上的有3個。從收入結構來看,土地流轉、財政補助、征地拆遷補助等收入為占總量的70%以上,而直接經營、門面出租等收入僅占20%。到2019年底,博白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得到了高質量的發展,全縣317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完成4萬元的目標任務,其中252個村收入達5萬元以上,64個村收入達10萬元以上,32個村收入達20萬元以上。
4 加快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對策建議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事關農村改革發展、農民脫貧致富,事關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的提升。
4.1 突出區位優勢,推動集體經濟高位發展
基于區位差異,樹立錯位發展的空間經濟理念。根據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分類指導、梯次推進鄉村良性可持續發展。如依托鄉土民俗文化、生態田園風景觀光、傳統村落建筑群等地域特色鮮明、本土優勢明顯的資源條件,打造彰顯地域特征、承載鄉村價值、體現鄉土氣息的錯落有致村莊[4]。推動以基地為基礎的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延長農業的產業鏈、價值鏈和利益鏈,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土地資金入股、雇傭勞動等多種方式與農民結成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5]。如玉林市玉州區仁東鎮石地村通過整合資源流轉土地,建立了約33hm2的“綠一”蔬菜基地,解決了200多名村民就業問題。如梧州市長洲區龍新村通過盤活農村“回留地”資源,推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集體新建、改建、聯建廠房、商鋪、倉儲、市場、汽車城等18個物業項目,激發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4.2 突出人才引領,科技創新助力集體發展
改善健全激勵機制,為農村級集體經濟吸引并留住各類經營管理和技術人才創造條件。鼓勵國有企業,行業龍頭企業,以及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等,點對點聯系支持村集體經濟實體發展。整合職業技能培訓資源,探索從社會引進經營管理人才,從當地專業大戶、大型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經營者之中選拔人才,或吸引返鄉專業人才參與集體經濟經營管理的方式,組建村鎮集體經濟經營班子,強化集體經濟市場經營和管理能力。全面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增點、擴面、提質、升級工作,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通過打造一批有市場影響力的優質農產品品牌和涉農企業品牌,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的市場競爭力。如浦北縣官垌鎮垌口村立足官垌魚品牌地的資源優勢,發揮人才和生態優勢,形成特色鮮明的魚民俗、魚藝術、魚飲食文化,打造建設休閑觀光農業基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4.3 突出組織保障,推動集體經濟提質增效
一是設立管理組織。包括各鎮主要領導及財政、國土、招商、稅務、環保等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構成的領導團隊,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發揮領導、組織、協調作用并提供操作指導。二是落實責任分工。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涉及的工商登記、土地使用、融資籌資、投資項目選擇、業務經營管理、財政稅務管理、技術推廣應用等各項任務按職能領域相關的原則進行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并將分工內容列入年度考核指標。三是強化監督機制。成立與集體經濟發展有直接關聯的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構成的三級監督組織,對本縣、鎮、村集體經濟的運行履行監督職責,通過行政監督、職能監督和社會監督對全縣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發揮全方位的檢查、監察和督辦作用。
5 結束語
從博白經驗來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與共同富裕的發展全局密切掛鉤。讀懂弄通集體經濟發展這篇文章,要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的前提下,精準把握農村現狀、現實,把握好時代發展脈搏,以“農民問題”為出發點,以農村資源稟賦條件為切入點,以增強農村“造血功能”為根本點,切實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基層建設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來抓,著力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難題,從而為實現共同富裕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張丙宣,任哲.創新驅動內生發展的鄉村振興路徑[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01):89-96.
[2]楊宜山,周德芳,梁修全.發展集體經濟推動鄉村振興[J].新理財(政府理財),2020(01):59-62.
[3]胡紅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村集體經濟發展研究——以德宏州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22):148-150.
[4]張坤.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集體經濟:現狀與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20(04):4-5.
[5]丁立江,以黨建引領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N].學習時報,2019-09-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