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宏 謝明
摘要:四川省宜賓市珙縣積極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探索和實施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為核心的戰略,為農業轉型升級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推動。文章對珙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施情況和效果進行分析,并通過調研和實踐研究發現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包括耕地有效利用面臨管理不規范、土地利用率較低等。針對性提出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升農民耕地水平、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等策略,以期進一步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業轉型升級相結合,推動珙縣農業實現產業化、規?;吞厣l展,為鄉村振興提供有效的動力和支撐。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農村;轉型升級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1-0056-04?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213;F323.211? ? ? 文章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糧食生產能力,確保需要時能產得出、供得上,在保護好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的基礎上,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1]。珙縣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2],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發展,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明顯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持續提升,促農增收作用日益凸顯,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協調統一。
文章旨在探討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影響和作用。首先,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概念和要素進行界定和分析,包括土壤改良、水利設施建設、種植管理等方面。其次,通過實踐分析,深入了解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農業生產效益、耕地質量和農民收入的影響,從經濟、社會和環境的角度全面評估其綜合效益。接著,探討高標準農田建設在不同地區和農業發展階段的應用模式和效果差異,并考察其推廣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和對策。最后,總結出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農業轉型升級的推動作用和發展方向,提出促進其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和建議。
1? ?珙縣發展高標準農田的條件概況
珙縣位于四川盆地南緣,處于川、滇、黔三省結合部,屬山區縣,地勢南高北低,地形為狹長形,最高海拔1 642m,最低海拔310m,全縣以中低山為主,山區、丘陵、平壩的比例大體為7.5∶1.5∶1。珙縣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 17.8℃,年平均降水量為 1 171.1mm,年日照總時數961.7 h。珙縣境內有大小溪河 79 條,總長 638km,主要水系南廣河和洛浦河均注入長江。珙縣土壤母質有石灰巖風化物、紫色頁巖和泥巖合成風化物、黃石砂巖風化物、沿河沖積物等,土壤類型主要有水稻土、新積土、紫色土、黃壤、黃棕壤等五大類,耕地面積2.85萬hm2,耕地質量等級分為十個,其中五等地、六等地面積最大,合計占比46.24%。2022年末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5.99萬kw,機械總臺數66 772臺(套),有效灌溉面積6 467hm2。全縣轄10 個鎮 3 個苗族鄉, 161 個村、14 個社區,轄區面積 1149.5 km2,農業總人口27.39萬人,2022年全縣農業總產值29.34億元。
2?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必要性
隨著農業現代化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業轉型升級發展正成為各地關注的焦點。在農業領域,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舉措,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中,以實現農田質量的提升和農業產能的增強。
在農業轉型升級方面,高標準農田建設已取得明顯成效。通過改造土地和優化農田布局,可以提高耕地利用率,有效節約資源,實現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和規模化。同時,高標準農田建設還能夠提高農田水土保持能力,減少土壤侵蝕和水源污染,對環境保護具有積極意義。
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助于提升農產品品質和農業生產效益。通過合理施用肥料、科學管理和機械化作業等手段,可以優化農田生態環境,減少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提高產品的安全性和市場競爭力。同時,在農業生產效益方面,高標準農田建設可以提高單產和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向現代化和規?;霓D變。
3? ?珙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現狀
3.1? ?“宜機化”作業
高標準農田建設修建機耕道、生產路,配套入田連接坡道,實現道、路、田相通,便于“宜機化”作業,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了農業機械更新換代速度,使得大、中型農業機械下田作業成為可能,極大減輕人工作業強度與生產經營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自2019年以來,珙縣共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6 480hm2,其中新建機耕道76.09km、生產路272.92km,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18.6%。
3.2? ?良田糧用
珙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持“建管并重”原則[3],認真貫徹落實四川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堅決防止高標準農田“非糧化”八條措施的通知》精神,出臺政策措施,加強高標準農田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因地制宜發展水旱輪作、糧經多季輪作、稻漁(蝦)共生、間(套)作等高效種養模式。珙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水稻-油菜(蔬菜)水旱輪作、水稻/漁(蝦)種養模式主要集中在王家鎮青山壩、上羅鎮下羅壩、洛亥鎮俄塘壩、洛表鎮麻塘壩等平壩區,玉米/大豆(紫蘇)帶狀-油菜(蔬菜)復合種植模式主要分布在丘陵、低山旱地。
3.3? ?適度規模經營
高標準農田建設極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越來越多的新型經營主體愿意流轉項目區土地開展規模經營。據統計,珙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占比較實施前提高24.6%,規模經營土地流轉率提高32.5%。
整治撂荒地。為有效解決耕地撂荒現狀,珙縣積極采取多種措施,精準施策,確?!傲继锛Z用”。一是在摸排中發現的基礎條件差,存在以水定地或道路不暢的撂荒風險耕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配套完善灌溉、田間道路等基礎設施,增強生產便利性。二是開展高標準農田保護法律法規和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宣傳培訓,打通群眾思想關,教育引導農戶立即復耕。三是整合涉農資金,出臺扶持政策,充分發揮村“兩委”、村(社)集體經濟組織、新型經營主體(含縣、鄉鎮級國有平臺公司)的兜底作用,積極開展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統種統儲等農業生產托管社會化服務,確保存在撂荒風險的高標準農田應種盡種。根據近三年對珙縣高標準農田實施區域耕地摞荒情況調查,累計存在撂荒風險高標準農田面積29hm2,通過上述措施均已實現當年“動態清零”。
統一耕種。長期以來,珙縣由于受山區地理條件所限,效益低下的傳統農業生產耕作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變。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解決了農業生產“最后一公里”問題,為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可能。珙縣農業農村部門積極探索高標準農田有效利用途徑,引領新型經營主體有序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施規?;?、集約化經營。一是優質稻生產基地建設。珙縣曹營鎮2020年、2021連續兩年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建高標準農田403hm2,珙縣紅泥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以此為依托,流轉土地147hm2種植優質水稻,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該基地年可提供稻谷1 200t,生產優質大米850t,產值達510余萬元。二是大棚蔬菜生產。珙縣洛表鎮紅衛村2021連片年建設高標準農田110hm2,該村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契機,于2022年3月30日成立“珙縣印記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積極對接四川金象賽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連片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建成“洛表紅衛蔬菜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采取公司+專合社+基地+農戶形式發展蔬菜生產。首季棚內種植辣椒(隴椒、螺絲椒)、西紅柿(菜妍36,粉色)、帶刺黃瓜(德瑞特9199)、羊角蜜(香酥蜜1號),畝均產值(一年兩季)6萬元,畝均純利潤3萬元。就近解決農民就業人員20人(其中2戶脫貧戶,2戶低保戶),增加農民就業收入50萬元,增加村集體收入5萬元。二期蔬菜大棚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中,并積極探索朝著諸如生產羊肚菌等高品質、高價值產品方向發展。三是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珙縣洛表鎮麻塘村“僰人懸棺”千古之謎,引無數旅游愛好者前來一探究竟。然而景區單一的旅游模式往往讓游客失望。2019年該村麻塘壩新建高標準農田133.3hm2,完善了基礎設施,疏浚了河道,建設了農家樂,村集體、專合社、種糧大戶共計流轉土地120hm2,統一采取水稻/(魚、蝦)-油菜種養模式,游客在參觀懸棺的同時,還可欣賞美麗的田園風光和生態美景,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留住了游客,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3.4? ?地力保護提升工程
珙縣農業農村部門為提升土壤質量,針對性地開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地力提升建設。一是認真組織開展好耕地質量監測。累計開展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9個,耕地質量調查點位105個,縣級耕地質量數據庫更新評價與成果編制1套。二是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宣傳、培訓化肥、農藥科學施用技術,珙縣農業農村局印發《珙縣2022年化肥減量增效示范項目實施方案》,明確要求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化肥、農藥施用量要實現零增長目標[4]。推廣施用有機肥、測土配方肥替代化肥施用技術,推廣秸稈粉碎還田、施用堆(漚)肥、綠肥生產還田改良土壤質地技術,推廣使用黃板、殺蟲燈、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使用先進農業機械。組織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施肥用藥社會化服務,引進四川禾海肥料制造有限公司入駐珙縣上羅鎮投資建設有機肥廠,探索激勵社會化服務組織購買小型粉碎機械進入田間地頭開展秸稈粉碎還田。在2020年、2021年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實驗示范面積666.7hm2,農藥減量增效實驗示范面積666.7hm2。
4? ?高標準農田建設效益分析
4.1? ?經濟效益
通過對珙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主要農作物抽樣測產分析,按每667m2為單位,得到以下數據:水稻均產同比增加12.5%,產量增加63kg,產值增加202元;玉米同比增產11.3%,產量增加46kg,產值增加147元;油菜花均產同比增加12.1%,產量增加18kg,產值增加126元。
4.2? ?社會效益
珙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后,明顯提升了實施區域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有力保障了糧食安全。田間道路通達度達92%,也為老百姓耕作、出行帶來了極大方便。2019年以來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 480hm2,直接受益農戶1.85萬戶,直接受益農業人口6.48萬人,直接受益農民年純收入增加總額1 564.6萬元,調查農戶滿意度測評高達94%。貧困村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力助推了脫貧攻堅工作,實現了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化、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促進了農村一、三產業融合發展,吸引了社會資本進入農業、農村,衍生出大批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開展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加快了農業、農村轉型升級發展,加速了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4.3? ?生態效益
根據第三方機構評估:珙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后,耕地地力等級平均提高0.5個等級以上。項目區實施的岸坡防護工程、溝道治理工程、生態道路、生態坎埂等減少水土流失面積97.92km2,水資源利用率提升了25%,同時也綠化、美化了鄉村環境。隨著項目區農田環境的改善,有效提高了化肥、農藥利用率,可畝均減少化肥使用量13.7%、農藥使用量19.3%,減輕了農業面源污染,保護了耕地,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5? ?高標準農田建設存在的問題
雖然珙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與效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標準農田的建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一是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資源利用和生態保護仍面臨困難。我國土地資源已經相對有限,如何合理配置和利用仍需要進一步探索。二是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三是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農業科技的應用和設備的更新都需要一定的投入和支持,還需要克服技術和資金方面的限制。四是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農村勞動力城市化和流出耕地整治,珙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部分耕地出現無力種、無人種、無法種等現實問題,導致耕地撂荒,給糧食生產安全帶來極高風險。五是部分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由于表土剝離回填不到位甚至客土回填耕地表面、工程措施破壞了原有的土壤結構等原因,造成農田地力下降。
6? ?高標準農田建設助推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策略
6.1? ?強化組織領導,健全體制機制
政府應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建立健全“政府領導、農業農村局牽頭、部門和項目鄉鎮協作、上下聯動”的工作體制機制??h級層面成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指揮部,主管部門成立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明確參與部門和參與人員職能職責、考核內容、考核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開展項目檢查評比,及時總結并研究解決問題,統籌推進工程建設。
6.2? ?精心編制規劃設計
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堅持“突出重點、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分期建設”的原則。優先布局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規劃開始前(后),縣農業農村局應同設計單位與項目鄉鎮、村社干部及種糧大戶,邀請水利、自規、財政等部門深入田間地頭,就項目選址、建設內容等進行反復規劃論證,在取得一致意見的基礎上,精準確定項目實施范圍、建設內容等。堅持可行性論證達不到深度的項目不入庫,存在爭議的項目不入庫的原則。實施方案實行兩級多審制:即縣級初審通過、市級終審批復,縣級初審不能少于兩輪次,從而確保了設計質量,綜合考慮與國土空間、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發展、水資源利用等規劃有效銜接,注重因地制宜,注重集中連片出亮點、出精品。
6.3? ?創新質量管理模式
積極推行“先流轉后建設、先平整后配套”模式。在建設前,先由村集體丈量登記耕地面積,與農戶簽訂土地承包經營權(預)流轉協議,再按照農業現代化和適度規模經營的要求,充分打破鄉鎮、村組行政區域界限,統一規劃建設。在建設過程中,先實施土地平整,后配套基礎設施,實現“地平整、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相連、渠通暢”,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與高效利用無縫對接。建設后再實測耕地面積統一增減劃到農戶。
派駐現場代表實施全過程監管??h農業農村局成立工作專班,每個項目片區由一名局班子成員和一名懂技術、會管理的農業工程類或項目管理類技術人員常駐工地,包片負責工程質量與進度,同施工單位、鄉鎮、村社等協調解決項目實施中出現的困難與問題。不遙控指揮,不當甩手掌柜,堅決杜絕人情工程。與監理人員按規定采取旁站、巡視、平行檢測等多種形式開展全過程監管,加強施工材料質量、隱蔽工程施工、單項工程驗收等關鍵環節監管,對施工現場存在的質量、進度、安全等問題及時督促施工單位整改并復查。既注重建設內容的內在質量,也注重整體工程的外觀形象,確保了工程既美觀、又實用。
嚴禁擅自調整實施方案。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方案一經批復,嚴禁擅自調整實施方案。本著“不調整、少調整”的原則盡量不調整,確需調整的,必須在項目建設、設計、施工、監理、受益對象代表等五方簽字同意情況下,按規定程序報有關單位批復后實施。對擅自調整、先實施后批復的調整一律不予認可。
整村整鄉推進,集中連片打造項目區。2019年以來,珙縣堅持每年集中連片打造不低于200hm2的項目區兩個以上,已累積打造集中連片項目區8個,建成總規模900hm2。項目區按照“缺啥補啥”原則,科學合理地設計高標準農田和高效節水灌溉建設內容,涵蓋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農田輸配電工程和地力提升工程等。實現工程措施與農機、農藝發展有機融合,突出生態發展理念。表土剝離回填保地力,有機(肥)配方(肥)延后勁,道路相連適機耕,配套溝渠保灌溉,綠色防護保生態[5]。
規范驗收程序。單項工程、隱蔽工程完工后,項目建設單位即組織施工、監理等單位對單項工程、隱蔽工程進行階段性驗收,對工程數量、質量進行現場測量和評定,合格后方可進入下一工序進行施工。全部工程完工后,縣農業農村局及時組織縣級相關部門、受益群體代表等開展縣級初步驗收,全面查驗項目建設任務完成情況、工程設施試運行情況等,驗收中發現問題或驗收不合格的,督促施工單位及時整改并進行復檢復查。
7?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標準農田建設助推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關鍵路徑在于制定并執行有效的策略,強化組織領導、健全體制機制、精心編制規劃設計和創新質量管理模式等因素至關重要。高標準農田建設必須助推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包括“宜機化”作業、適度規模經營和地力保護提升工程等策略。應該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進力度,推動科技創新與農業發展深度融合,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的優勢,探索更加智慧和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模式,將農業推向更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并為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EB/OL].(2021-09-16)[2021-09-16].http://www.ntjss.moa.gov.cn/zcfb/202109/t20210915_6376511.htm.
[2]宜賓新聞網.農發行四川省分行:8100萬元貸款助力珙縣高標準農田建設[EB/OL].(2023-01-16)[202-01-16].http://www.ybxww.
com/caijing/html/202301/460621.shtml.
[3]宜賓市農業農村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宜賓模式”[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21(07):19-22.
[4]珙縣人民政府.珙縣2022年化肥減量增效示范項目實施方案[EB/OL].(2022-07-08)[2022-07-08].http://gongxianxww.com/content/2023-5/31/20235311453134882776.htm.
[5]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宜賓模式”[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21(07):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