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山西省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山西太原 030024)
黨的歷史是高校開展思政課的重要引擎。新時代,高職院校要不斷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的守正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優秀人才。黨的歷史中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內容。思政課教師要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各方面的創新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中。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高職院校思政課的題中應有之義,二者在育人目標、育人資源以及育人方向上具有內在的契合性。
目前,高職院校所開設的三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分別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形勢與政策。三門課程的育人目標如表1所示。

表1 三門課程的育人目標
這三門課程的培養目標側重點雖然是不同的,但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立德樹人。筆者認為這里的“人”指的是時代新人、社會主義建設者、合格接班人。黨史學習教育的目標也是讓廣大青年從黨的歷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使自己成長為時代新人、社會主義建設者、合格接班人[1]。因此,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政課的育人目標是一致的。
百年黨史以其教育性、歷史性和實踐性為思政課“怎樣培養人”提供了豐富的育人資源。
百年黨史具有極強的教育性。黨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源頭活水。黨史中涌現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思政課教師要充分發揮這些鮮活黨史人物、生動黨史故事的教育示范性作用,引導新時代青年不斷增強歷史自覺、強化歷史擔當、明確責任、勇擔使命。
百年黨史具有豐富的歷史性。歷史是國家和民族發展過程中的第一手資料,歷史當中蘊含著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智慧與經驗。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雖然歷史事實是不可復制的,但是歷史現象卻有相似性,歷史規律具有重復性。“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密碼就在百年黨史中,“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讀史使人明智、使人明理。通過黨史學習教育,高職院校可以幫助青年學生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現實、開創明天的未來。
百年黨史具有科學的實踐性。通過黨史學習教育,高職院校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實踐觀,培養學生腳踏實地的奮斗精神。
黨史是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導航儀,為我們指明努力的方向和前行的道路。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廣大師生要明確三個問題:江山是誰的、江山為了誰、江山要靠誰。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均是人民,“為人民”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其貫穿于黨的百年歷史中。黨史學習教育的這三個問題充分體現了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正是這種高度的統一才為思政課指明了育人的方向:即為人民。思政課的一切教學活動和教學目的均以人民為風向標。
目前,高職院校開設了三門思想政治理論課,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這三門課程的側重點各有不同。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師可以開展專題黨史學習教育,基礎課程的教師可以在相關章節,如“理想信念”一章結合黨史進行充分闡述[1]。特別要強調的是,教師不能將概論課程講成單純的黨史課,更不能以史代論,要明確概論課的教學主線和教學重點是“論”,而不是“史”,必須要做到“論從史出”“以論代史”。雖然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這三門課程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但是卻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
育人者先受教,思政課教師是理論的傳播者,他們只有先把理論學明白、學深刻,堅持正確的唯物史觀,保證不偏向、不走調、不照本宣科、不斷章取義,才能給學生講出理論的深度。
1.原原本本學習原著,認認真真研讀原著,是理論學習最有效的辦法。思政課教師要勤學、善學、深學、活學,認真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并使之常態化。思政課教師要將原文、原著、原理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綱”,在幫助學生學好指定的四本理論推薦書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拓展學習一些相關的參考材料,使學生在學深悟透中感悟思想偉力,強化理論思維和歷史思維,錘煉深厚的理論功底、歷史功底和文化功底,以自省和自覺做到“自身硬”。
2.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集體備課、研討交流、專題培訓、教學示范等方式,將集中學習與具體學習相結合,逐篇研讀原文,反復領會原意,在全面、深入、系統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常學常新、常思常悟、常研常得。思政課教師要深入探究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的總體思路、重點工作及相關細節,通過交流體會和碰撞思想來互相啟發、共同進步,切實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落地落實。
根據管道總體規劃設計情況作出總體施工方案,對人員投入、設備投入、材料用量、施工質量管理、進度管理、資金管理、安全管理、計劃管理、工程質評與驗收、檔案資料管理等方面作出全面的部署規劃,并根據分段情況作出相應的施工子方案。對工程施工涉及的某個專項作出相應的專項方案,如土石方開挖堆放專項方案、爆破專項方案、施工用電專項方案、管道吊裝專項方案、破公路專項施工方案、穿越輸油管道專項施工方案、管道水壓或氣壓試驗專項方案等,在施工中嚴格按照批準的施工方案和專項方案執行,落到實處,確保施工質量、進度和安全。
3.思政課教師要結合講授內容、學生特點和自身所長,合理選擇研究領域,準確深入地進行黨史研究,將研究成果服務于教學。教學和科研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教學研究有助于拓寬教師的學術視野、加深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促進教學與科研相得益彰。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通過研究學習淬煉理論,用扎實的理論知識來武裝課堂教學實踐。
講黨史首先要講透黨史中的“理”,這里的“理”重點指的是理論、真理、學理和哲理。“理”來自中國共產黨風雨如磐的百年歷史中,所以思政課教師在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課程時,要帶著信念講“理”、帶著感情講“理”、帶著使命講“理”,把理論講透、把真理講清、把學理講實、把哲理講活,自覺做黨史學習教育的示范者和黨史知識的傳播者。
1.要把講歷史與講現實相結合
在培養學生正確的黨史觀之前,思政課教師要讓學生正確地觀黨史。思政課教師要梳理百年黨史中的歷史脈絡、闡述歷史事實,讓歷史“活過來”。與此同時,思政課教師要把講歷史與講現實結合起來,通過歷史觀照現實,在二者的結合中把真理與理論的味道講出來。此外,思政課教師還可通過詩詞中的百年黨史、文物中的百年黨史、歌曲中的百年黨史等專題教學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吸引力,以達到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目的。
2.要把講道理與講故事相結合
黨史學習教育不僅要講道理,也要講故事,讓真理從課本中走出來、活起來,讓思政課更接地氣,充分體現黨史學習教育的情感溫度。思政課教師要通過講道理,清楚地闡述黨史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通過講故事來彰顯真理,并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努力營造“黨史故事人人聽,紅色精神人人傳”的濃厚氛圍,從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3.要把縱向分析與橫向比較相結合
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紅色文化資源和紅色基因,加強學生思想引領,使學生在實踐觀看中不斷增強直觀感受,使體驗式思政課走“新”,更走“心”。
1.開展“紅色之旅”學習參觀活動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四部門聯合推出“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山西有三條線路入選,分別為:“烽火太行·抗戰脊梁”精品線路、“紅色軍工·太原力量”精品線路、“山西好風光·鄉村奔小康”精品線路。思政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三條精品線路,開展紅色文化探訪活動,讓學生實地參觀學習,從“小變化”中看到“大發展”,從“小課堂”中看到“大真理”。
2.充分發揮地方紅色資源浸潤人心的作用
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紅色走讀、云游黨史等方式,帶領青年學生去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文物保護單位、黨史學習教育基地、青少年實踐活動基地以及黨風廉政教育基地。學生到這些場館不僅要觀看現場,而且要感悟歷史,通過眼睛直達心靈,以此加深對黨史的理解。
3.組織學生觀看影片
思政課教師要組織學生觀看符合歷史事實的影視作品、紀錄片、話劇等,引導學生在看中悟、在悟中學、在學中行。如《建黨偉業》《覺醒年代》《山海情》《春天的故事》《打開國門》等,通過觀看影片,學生能獲得情感共鳴,受到精神震撼,將信仰的力量刻在骨子里,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的過程中,思政課教師必須保持高度的行動自覺,善用“大思政”,始終關注學生,以學生為中心,以鮮活的內容和鮮亮的形式提升思政課的魅力。
1.充分發揮思政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
思政課教師必須創新教學組織模式,摒棄生硬說教,拒絕空洞理論,提倡多元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從“我要聽”轉變為“我要講”,積極鼓勵青年學生用青春之聲講述百年黨史。思政課教師要將教材語言轉化為教學語言,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用“青言青語”的表達方式讓思政課聽起來更“新鮮”,嚼起來更“有味”。思政課教師要用更貼近青年的視角來展示極具沖擊力的黨史資料,用活用好圖像、視頻、文物、遺跡遺存等,并將其融會貫通進教材、潛移默化進頭腦、生動活潑進課堂。高職院校要邀請歷經革命戰爭洗禮的老紅軍、老黨員進入課堂進行專題講座,通過真實事例,通俗易懂地闡述黨的性質、宗旨和作風,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為思政課提質增效,充分發揮思政課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
2.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移動課堂浸潤的作用
思政課教師要使黨史學習教育走出教室、走進社會,用好身邊的紅色資源,以景引學。思政課教師要把思政課搬到田間、地頭、鄉村,搬到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革命舊址、檔案館等地,打造移動課堂,接受革命洗禮,實現黨史學習教育“有體驗”。思政課教師要努力打造特色突出、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黨史學習教育現場教學點,明確現場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組織好參觀體驗的各項活動,引導學生帶著課題、帶著敬畏走進實踐教學基地,深入思考,提高認識。
3.充分發揮網絡教學云端課堂滲透的作用
思政課教師要不斷探索新媒體、新技術、新手段,大力開辟新渠道,拓展新空間,以大數據賦能思政教學,打造云端課堂,搭建好黨史學習教育網上“加油站”,強化內容供給。思政課教師要充分利用VR虛擬技術,打造沉浸式課堂體驗,還原教材內容的歷史實景,讓學生在虛擬仿真的實驗中體驗黨的歷史。思政課教師要利用視頻微課、校園公眾號、“學習強國”等學習平臺,讓學生能夠系統化、精準化、常態化學習黨史,形成線上線下聯動機制。高職院校的思政課要實現教育對象“全覆蓋”、學習時間“全滲透”、交流空間“全方位”。
高職院校將課堂教學的“獨唱”變為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三者的“大合唱”,有利于營造學生樂學、易學、活學、會學的濃厚氛圍。
總之,黨的歷史中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內容。思政課教師要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各方面的創新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