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悅,王佳麗,張雯琰
(1.新疆科技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91;2.廣東東軟學院,廣東佛山 528225)
在“工業4.0”時代,“新文科”的概念應運而生。2019年4月,“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強調發展新工程、新醫學、新農業、新文科。新文科建設已成為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我國人文學科發展的有力支撐。
國內外已有許多高校在傳統會計專業教育的基礎上開展優化創新,項目制學習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學習方式,通常是由教師設計的[1]。收到項目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整合知識,完成項目任務,并報告最終的項目結果。這種學習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以致用的能力,可以在新文科建設及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教育轉型升級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現階段,會計專業的教學通常以教師講授為核心,然后通過課堂作業、期末測試、課程論文等方法判斷學生是否掌握其所授知識。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加之缺乏實務經驗,學生對部分難點知識的理解不到位,課堂參與程度較低,不斷學習、知識再生和適應發展的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然而,會計專業所涵蓋的知識范圍較為廣泛,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會計知識、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掌握會計領域的歷史、現狀和前沿及其相關進展;熟悉國內外會計相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掌握會計實務、審計、稅務與財務管理、成本會計與管理等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能夠正確進行稅務處理,具備財務管理決策系統的知識。這也將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顯露無遺,“知識灌溉”使學生缺乏靈活性,只能通過機械地背誦和記憶來獲取會計知識,未能形成系統[2]。
近年來,案例研究等較為先進的教學方法被廣泛應用。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案例研究,以證監會披露的典型案例為研究對象,引導學生進行小組研討,課上進行小組匯報。最終,授課教師進行評價。此類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是對單一授課教學方法的優化和完善。然而,一方面,教師往往從本課程的教學任務出發,重點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具體的課程教學內容,缺乏對不同學科教學的整合,使學生學到的知識相對單一,不同學科知識整合的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小組案例研討“搭便車”現象較為嚴重,部分學生的綜合素質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因此,創新會計專業的教學體系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通過引入項目制學習,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現代會計學、審計學、統計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掌握從事現代會計工作所必需的管理、經濟法、會計、審計與稅法等基本知識。
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會計專業的教學方法仍存在較大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理論知識與實務操作存在“脫節”的問題。教師要將項目制教學引入智能會計課堂,選擇專業領域的熱點問題作為具體項目,促進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加深對會計難點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使學生努力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項目制教學旨在產生高價值的項目報告及成果,從而助推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做好項目制教學設計、促進學生高質量地完成項目任務成為項目制教學的重點[3]。
首先,教師根據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及企事業單位的用人需求,在同實務專家研討后設計一些高質量項目主題;其次,教師要明確項目的要求,確定項目評價標準;再次,教學班被教師分成若干個項目小組,由各項目小組討論后選取項目并進行項目實施;最后,學生生成結項報告及相關項目成果,由教師和實務專家共同評估。
做好項目主題設計是項目制學習的基礎工作。高質量的主題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會計知識的興趣,進一步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持續創新能力。教師可以根據畢業要求和地方經濟需求,同時征求企事業單位及實務專家的意見,確定多個高質量項目主題,從而確保選題既符合國內外與會計有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的要求,也符合宏觀形勢、行業趨勢及內部環境,具備適應性、創造性等應用價值。
項目制學習實施前,教師應結合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合理地設計實施計劃和實施流程,確定項目制教學的推進流程,旨在在后期有秩序地開展項目制教學。筆者以RAP課程為例,基于地方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進行項目制學習設計。教師要基于項目的RPA課程學習和教學計劃,明確項目的學時分配和開展要求,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采購到付款、銷售到收款、存貨到成本、總賬到報表、稅務管理、資金管理、檔案管理、財務分析等領域的操作流程,理解財務數智化的內涵要求。RPA課程項目制教學計劃表如表1所示。

表1 RPA 課程項目制教學計劃表
小組項目學習可以促進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加強溝通、相互學習、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和領導能力。但教師應盡量避免優異學生扎堆在某個小組及“搭便車”的現象,旨在幫助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與實務緊密結合,能夠綜合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分析和解決本專業或相關領域的實際問題,突出“應用型”管理人才培養特色。
項目實施是項目制學習的核心,也是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的關鍵步驟。一方面,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專業知識可能不夠扎實,無法支持他們完成項目任務并產生項目成果;另一方面,學生的跨學科通識知識整合能力較弱。這就要求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主動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以彌補不足。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具備一定的獲取信息的能力,具有較強的知識轉化與應用能力,能夠具備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實務問題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財稅RPA流程中的“費用報銷”流程為例,項目小組需要模擬創建一個費用報銷流程。費用報銷是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最為普遍的工作流程,也是財務機器人使用最廣泛的流程。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設置問題,項目組成員采取行動解決問題,以實現項目的正常運行。RAP課程“費用報銷”項目制學習問題設計及學生預期活動達標如圖1所示。

圖1 RAP 課程“費用報銷”項目制學習問題設計及學生預期活動達標
在傳統的會計教學中,教師通常以考試為主要手段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形式單一,內容有限。項目制教學較傳統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對會計知識的理解、應用與創新。項目制教學旨在培養具備較強的發現、分析和解決會計專業問題的能力的人才。因此,評價方法應該更加多樣化,評價內容也應該更加多樣化。在項目制教學下,評價方法不僅要考慮學生對項目的貢獻,而且要考慮學生能否對項目決策支持和風險管理提出合理的建議,能否將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項目分析實施工作中。
傳統的會計教學方法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核心,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他們的主要活動是完成家庭作業和準備考試。因此,學生對重點難點的興趣不高,存在畏難情緒,專業知識掌握程度不夠深[4]。通過項目制教學,學生不再是單純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學習的發起者。在項目制教學模式下,學生知識的獲得不再僅依賴于教師的講解,而是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和項目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自主學習及知識探索。在項目制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扮演的是輔助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在必要的時候,教師要及時解答學生的疑惑。
項目制教學對學生的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項目制教學以學生發展為核心,一方面強調加強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訓練;另一方面突出專業應用能力、創新意識和職業能力的訓練。開展項目制教學的教師要培養一批具有開拓精神及較強會計專業能力的應用型本科會計人才,以及能在各種類型的企事業單位、證券、銀行、投資、保險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勝任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等工作的人才,以此使人才能夠快速上手業務,更好地服務于當地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傳統教學與項目制學習教學學生能力培養對比如圖2所示。

圖2 傳統教學與項目制學習教學學生能力培養對比
會計專業的項目制教學始終是圍繞實踐展開的,要求學生在項目結束時要形成具有應用價值的項目成果。學生可以在教師和實務專家的指導下對成果進行優化、創新,最終在企事業單位中發揮實際效用,充分發揮項目制教學的價值。
教師將項目制教學融入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中,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幫助學生加深對會計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實現數字化賦能會計專業教學,實現會計專業知識與實務分析操作的有機結合,培養應用型本科會計人才的綜合素養。在“工業4.0”背景下,推進新文科會計專業的項目制教學創新改革、培養滿足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有利于地方經濟文化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