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玲
摘要:人工智能的出現為教育領域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從多個方面改變著教育的面貌。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因此積極探索和正確使用人工智能成為了現代教育的新的要求,本文就人工智能的發展,淺談何如合理使用人工智能促進教學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人工智能;教育;人機結合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行各業都在追求“智能化”,教育行業也不例外。而 AI技術的出現,給教育行業帶來了新的變革。通過 AI技術,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且個性化學習更符合學生的需求,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AI技術可以利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使學生能夠通過聲音和圖像快速、準確地完成學習任務,而無需教師參與。此外, AI技術還能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方案。通過 AI技術,教師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中,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AI技術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個性化推薦,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通過 AI技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
學習情況,選擇合適的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AI技術還可以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預測,從而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出不同的教學方案。例如: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錯題練習等等。AI技術通過個性化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資源。
在中小學,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教師的管理則是學校管理中的重要一環。現在的學校,經常會有家長來訪、教師家訪等情況。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與家長溝通等,這些工作都是很繁瑣的。如果利用 AI技術,教師就可以遠程對學生進行管理,做到真正地“不進課堂”。
AI技術的出現讓學習變得更加個性化,也更加便捷。通過 AI技術,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的難點、薄弱點以及難點。同時,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等來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通過 AI技術,還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識。通過 AI技術,還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對其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輔導。
現在各個教育項目,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線上還是線下,都或多或少結合了人工智能,各種AI軟件或系統十分豐富多樣,有服務于教務端的,比如:個性化教案、知識圖譜教學設計、AR/VR虛擬教學, 智慧點名系統等;有方便學習端的,比如:自適應題庫、拍照搜題、個性化答疑、大數據學英語、等;還有用于校
園管理的,比如:宿舍人臉識別、校園安防、智慧校園、一卡通大數據等;
校園里如此眾多的AI產品足以說明AI教育在教育信息化行業正是欣欣向榮時,但這里潑一盆冷水,思考一個本質問題——我們的學生成績變得更好了嘛?
經歷了三年疫情,學生們線上三年網課的效果顯然是不如意的。對于主動搜索的學生來說,文本、圖片、視頻融合的“超媒體”內容,容易消化吸收理解;但是對于那些不主動的學生,這些個AI產品就是分散其注意的始作俑者。
教育最合適的還線下的場景,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我覺得現在AI教育需改變以下三方面:
首先AI教育應將人放在第一位,不能過分的強調技術;無論是教學端還是學習端,AI只能是工具,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想去學習,樂于學習。應針對學生以及教師的需求去設計一系列AI產品。
然后應注重價值觀軟素質培養;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獨立品格,有正確價值觀和道德品性的人。現在的AI教育,更多側重的是給你梳理知識,拍照搜題、個性化推題、知識圖譜……個個知識點,這樣僅僅提供答案的AI只能增加學生們的應試水平,而不能訓練學生們的思維方式,和回答一些為甚么這樣做的問題,正義感、交際能力、思維模式這才是教育最寶貴的東西。
最后線下交互的不可取代性;AI軟件工具應用在需要它的
地方,而不是完全取代整個教學環節。三年疫情讓在線教育風起云涌,可是這樣的學習方式卻讓一個個學生大呼我想返校,這是什么原因呢?學生—不是以學為生,而是從生活中學,學校絕不僅僅是一堂堂課程組成,那里有他們的老師、同學,還有接觸到各色優秀人的機會。教育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從身體到精神的雙向交流。各種學習過程,是通過這種多態的交流完成互動。我們不能把課堂教學簡單地理解為教師只 要教懂概念、教授方法、教會做題就行了,這只是課堂教學的部分價值,其更多的價值在知識之外。師生在互動的過程中有大量從身體到精神的雙向交流,都會傳遞大量的信息,而這些才能讓你真正地參與到學習進程中來。
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到人工智能技術不是萬能的。正如前面所述, AI并不能替代教師和學生本身,我們不能因為擔心 AI技術會取代人類教師和學生而忽視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還需要我們在未來不斷探索和實踐,逐步解決目前在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
當然, AI技術并不是萬能的。人工智能技術只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工具,它并不能代替人類自身。同時,我們還需要積極探索并構建新型的家校協同關系和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機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