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貴 溫永利
“摘要”:新課程改革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方式接受新知識,實現知識的有效建構。精心編制導學案;充分開展組內及交流;交流分享展示;師生的總結點評;多種形式的教學評價;合理推進課后拓展。
“關鍵詞”:導學案 組內交流 展示 點評 評價 課后拓展
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以往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灌輸式“教學,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探究性學習,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方式接受新知識,實現知識的有效建構。那什么是知識建構呢?它指以學生現有知識水平為基礎,積極主動建立新舊知識聯系,架構新的知識框架,是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在“同組異質,異組同質”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中,借助電子白板的強大功能,盡可能多地引入學習資源,提升教學效率。在這一模式下如何引導學生建構知識,筆者通過課題研究中,總結出了“導學案指引、小組討論建構、課后拓展完善”的方法建構學科知識體系。
一、編制導學案。教師推出學習主題,提供解決問題路徑,輔助學生獲取學習資源。以教材為基礎,充分了解學生現有認知識水平,按學科核心概念對教材進行分解、細化,找準主題詞,找出各個主題詞之間的聯系。把學習任務分解成一系列微型任務,形成一個個問題,按照邏輯順序妥當編輯,形成問題集。在學生預習、交流、展示等環節起到指明方向的作用,學生能夠依托導學案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另外還把相關電子文獻資料、視頻資料、資源網站,微課、網絡查詢終端平臺等學習資源引入學案中。相當于為學生進行知識建構提供“腳手架”。
二、開展組內及交流。學生根據導學案的提示,充分預習的前提下,分工合作,確定自己的任務,互幫互助。對問題進行深入的交流,學生盡情討論、解釋、評價、協商、質疑、反思、分享等。從不同的視角,形成自己的結論,盡管學生得出的結論未必就是正確的。但是學生在組內交流討論、觀點交流碰撞、探究實踐中已經增強了歷史思維能力;不斷激活原有知識,現有的認知結構不斷和舊知識體系進行沖突、整合,對新知識的理解不斷加深,形成歷史理解能力;在交流中獲得新的歷史信息以及歷史線索,運用已經具有的知識進行遷移,多角度地整合觀點,形成歷史知識體系建構能力。通過一系列的反省與批判完成歷史知識的初步建構。
三、交流分享展示。小組代表上臺將小組內組員的學習成果及問題進行匯報展示。一方面是匯報組員在小組學習的成果。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對導學案中的問題解決了哪些,這些解決的問題匯報有主題、有具體解決的問題、還有總結,讓學生的知識進一步形成網絡化、系統化;另一方面是小組成員無法解決的問題。小組成員對已經進行歸類整理,并且對類似的問題進行總結提煉,列出問題清單。在臺上將這些問題展示給全班同學,尋求其他組的同學解決這些問題。同學可以當場回答這些問題,也可以將問題記下來,課后進行交流、探索。通過展示,讓學生對史實的比較、分析、概括、歸納中進一步完成建構知識。
四、師生總結點評。展示之后,要各個小組成員進行點評,分為學生點評和教師點評。學生點評方面,從多個維度對同學的表現進行評價,這些維度包括聲音的大小、有無主題概括、邏輯是否清晰、有無拓展、與同學是否有互動、能否幫助同學理解等等,而且評價的同學也會有同學對其評價進行再評價。學生以自己的角度點評,往往能夠產生意想不到效果,加快知識的建構;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幫助學生梳理出知識框架,把零散知識系統化,形成知識網絡,使學生的認知形成完整的體系。教師把握時機,適時引領,對學生觀點進行點評升華,使知識變得有序且穩固,可以促進知識建構快速完成。
五、多種形式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歷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特別是中國應該教育中表現非常突出,也知識建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必須改變教學評價中唯分數論,答案封閉積弊。把過程性評價與結論性評價相結合。既重視最終的考試結果評價,更要注重小組合作學習中的過程性評價;要進行定量評價,也要進行定性評價;既要全面性評價,也要個性化評價。進行全過程、全方位、多層次的客觀科學的評價機制。通過對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知識建構做出精準的評價,助力學生知識建構的完成。
六、課后拓展訓練。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師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新問題和新情景,有很多問題可能超出教師的專業認知范圍和知識儲備。在傳統的封閉教學模式中,學生要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非常有限。但是科技的發展,計算機、互聯網的出現,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很容易解決在課堂外組織拓展學習的信息來源問題。只要打破傳統的教師權威性,進行拓展型學習,組織課堂外的開放性研究,讓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問題探究之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多方尋找與問題相關的素材,參與到探討活動之中,多角度、多層次探究,使教學從傳授向研討轉變,學生將自己掌握的材料進行深入分析,對問題深入研究,最終可以形成具有值得借鑒的答案和結論。鼓勵學生質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師生或者生生合作解決問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收集信息、處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在分析、探究、交流、爭辯中進行聯系、思考、遷移,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在真實問題驅動下,通過學科概念的聯結,使學科知識完成由學科理論知識向真實問題解決的高效遷移,完成深層次的學科知識建構。知識建構促進了小組合作學習向前發展,減輕了師生的負擔,提高了教學效率。
注:本文系四川省電化教育館“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農村初中基于電子白板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初探》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川教館[2021]137
“參考文獻”:
[1]莊怡.運用案例教學法促進初中生歷史知識建構的研究.[M]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