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延瓊 章家恩

摘? 要:區域生態環境規劃是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和資源環境科學等專業的通識拓展選修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從選修該門課程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特點出發,對區域生態環境規劃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同時,針對該課程發現存在教學模式單一、實踐教學缺乏、學科基礎薄弱等問題,提出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相關學科知識的補充與學習、實施多元化教學,增設實踐教學學時、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等措施。上述措施對于在資源環境學院相關專業學生中宣傳普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等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業院校;區域生態環境規劃;知識體系;教學方法;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2-0098-04
Abstract: The Regional Planning for Eco-Environment is a general elective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geodesy and geomatic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it is also a course with equal emphasis on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designed the teaching knowledge system of the Regional Planning for Eco-Environment. Meanwhile,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course,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urse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single teaching mode, the neglect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the weak discipline foundation. So, according to the course's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course reform,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supplement and study of related subject knowledge, implementing multi- teaching method, add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level of teachers. It is very important and meaningful to publicize and popularize the knowledge of eco-environment protection for above related majors' pupils an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Keywords: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regional planning for eco-environment; knowledge system; teaching method; practical teaching
基金項目:華南農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通識教育課程《區域生態環境規劃》教學改革探討”(JG21070);廣東省質量工程項目“華南農業大學鄉村生態振興產業學院”(粵教高函[2018]179號);華南農業大學教學質量工程項目“線下示范課程‘旅游生態學”(zlgc19050);華南農業大學教學質量工程項目“華南農業大學悅佳產教融合示范基地”(zlgc19010)
第一作者簡介:葉延瓊(1976-),女,漢族,重慶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旅游生態學、生態規劃學。
*通信作者:章家恩(1968-),男,漢族,湖北孝感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處長。研究方向為生態學相關教學與研究。
生態規劃學和環境規劃學都是近年發展起來的廣受關注的新興學科。生態規劃是指根據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對區域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進行全面、系統、綜合的規劃,以保持區域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1-3]。環境規劃則是將區域“社會-經濟-環境”視為一個復合生態系統,依據生態環境演變規律和地學基本原理,在對區域復合生態系統發展變化趨勢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人類活動和環境所作的時間和空間上的合理安排[4-5]。可見,生態規劃和環境規劃均是一個由人參與并由人主導的方案制定過程[2]。
進入21世紀,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凸現,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等,均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6]。認識和了解區域生態環境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樹立正確的人與生態環境關系觀,共同保護人類生態環境[4],對當代社會成員而言顯得尤為必要。為此,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以下簡稱“本院”)提出在全院的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及資源環境科學專業開設區域生態環境規劃(Regional Planning for Eco-Environment)這門通識性拓展選修課程,以增強本院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使其初步掌握區域生態環境規劃的基本操作程序、技術規范及基本內容等,以便在相關專業學習及工作中能夠靈活運用生態環境規劃的理念,優化調控各種生態關系,并能在日常生活實踐中靈活運用。自2019年秋季課程首次開設以來,目前已有700余名學生選修,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更好地完成區域生態環境規劃課程的教學工作,結合選修課程學生的專業特點,本文結合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任務,優化設計了教學內容、梳理當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保證教學效果。
一? 課程性質
區域生態環境規劃(以下簡稱“本課程”)是面向全院測繪工程、環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學、環境科學和資源環境科學等專業的通識性選修課程。該課程主要運用生態學、地理學、環境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基于區域生態環境資源特點及其社會經濟發展條件,規劃提出區域合理的資源開發與利用途徑,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方式,使之達到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能較好地了解區域生態環境規劃的重要性,熟悉與區域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的生態保護紅線規劃、流域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城鄉生態環境規劃、土地整理復墾規劃等專項規劃的目的、規劃程序、報告編制方法、內容和成果要求等。
二? 課程內容設計
區域生態環境規劃涉及地理學、生態學、環境學等多學科理論知識,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但作為本院相關專業的一門通識性選修課程,課程學時安排較少(24學時)。同時,有關生態規劃和環境規劃的教材較多,如劉康等[3]編寫的《生態規劃——理論、方法與應用》、章家恩[1]編寫的《生態規劃學》、楊志峰等[7]編著的《城市生態規劃學》、郭懷成等[8]編寫的《環境規劃學》、高甲榮等[9]編寫的《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孫華[10]編寫的《鄉村資源環境規劃基礎》等,各院校一般根據專業特色,在教材選擇上各有側重,或以生態規劃為主,或以環境規劃為主、或以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為主等[11]。根據選修本課程學生的專業特點,結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及國家方針政策的發布實施,本文對區域生態環境規劃課程的教學知識體系進行了優化設計(圖1)。內容上既包括區域生態環境規劃的基本理論、調查方法及分析評價方法,同時也包括生態紅線保護、生態污染防控與治理、城鄉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災害防控、土地整理與復墾等專題規劃。
三? 存在問題
盡管在課程知識內容設計過程中,任課教師最大程度地兼顧了生態規劃和環境規劃兩方面的內容,同時也考慮到不同專業學生相關知識的欠缺,因此,在第一章至第四章的課程內容設計上,分別介紹了生態環境規劃的相關概念、基礎理論、生態環境調查的內容與方法及生態環境分析與評價等相關知識,既考慮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專項規劃,也考慮了生態環境建設的專項規劃。但從目前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來看,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 教學模式單一
區域生態環境規劃的課程內容較多,理論較為抽象,多數院校設置的課時在32~40學時之間[12],而本院因該課程屬全院性通識性選修課程,因此,僅設置了24學時。在有限的授課學時下,教師欲盡可能多地向學生講授更多的生態環境規劃相關知識,結果是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講解,而學生則被動式地聽課,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差,課堂缺乏生氣。同時,盡管目前高校教學基本已實現多媒體教學,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成為教師們的首選,但教師們在課堂中呈現的圖片多以平面、靜態為主,且視頻時長不能太長,最終導致學生不能有效地充分吸收課堂知識并進行認真思考,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 缺乏實踐教學
區域生態環境規劃主要圍繞區域的資源本底調查、資料收集整理、現狀分析與評價和規劃方案設計等內容進行,具有很強的實踐性[1]。但由于本門課程為通識性專業選修課程,安排的學時較少,未能安排實踐教學學時,因此僅在課程理論教學內容結束后,讓學生通過查閱并整理資料的方式,或直接將現有的相關規劃案例報告發給學生,讓學生熟悉相關生態環境規劃的實施步驟、規劃涉及的內容及最終成果等。因此,在多數情況下,學生只能進行大致的了解,很難有機會走出校門進行野外的生態環境觀測和調查,最終選修本門課程的學生因缺乏實踐教學環節,導致其學習興致不高,課程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三)? 學科知識儲備不足
區域生態環境規劃與生態學、環境學、地理學、統計學和經濟學等諸多學科均有著密切聯系[1,13]。但目前從本院相關專業開設的課程來看,除資源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有開設環境類的課程、測繪工程和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學生有開設地理學的相關課程外,大多學生沒有生態學、統計學、經濟學等學科基礎,學好區域生態環境規劃課程存在一定的難度。
(四)? 部分專業課程開出時間較晚
目前,本門課程開出的時間主要為:測繪工程專業在第5學期開出;地理信息科學、資源環境科學專業在第6學期開出;而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專業則是在第7學期開出。從學生的課堂出勤率與課堂表現來看,測繪工程專業的學生明顯優于其他幾個專業。對于本科生而言,第7學期大多學生或涉及研究生入學考試準備、或公務員考試準備、或參加各種招聘會以及到企業實習等,導致學生上課出勤率低、課堂聽課率低等,影響課程開設的宗旨。
四? 區域生態環境規劃課程教學改革設想
(一)? 強化補充相關學科知識,擴大學生知識面
區域生態環境規劃課程中涉及的多數概念、基礎知識等都與環境學、生態學、地理學、經濟學等緊密相關。因此,區生態環境規劃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學科基礎知識。作為全院學生的一門通識選修課程,不同專業學生均存在某一部分知識欠缺的現象,如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測繪工程專業的學生對生態學基礎知識不甚了解,而資源環境科學、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則未能掌握應用廣泛的“3S”技術等現代規劃技術,故在教授該門課程的同時,教師需要適當進行相關知識的補充,同時針對性地推薦學生閱讀相關的專業書籍,以增強學生對學科知識的了解。
(二)? 基于傳統課堂,實施多元化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不同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既有助于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也有助于將好的學習方法傳授學生,并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13]。因此,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應根據通識性選修課程的性質、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等,基于傳統課堂講授的教學優勢,積極采用頭腦風暴、案例引導、專題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以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達到教學中互動探討、深入探究及技能訓練等教學目的。為便于任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積極溝通與互動,除可利用學?,F代教育技術中心提供的網絡教學平臺進行教學資共享、作業布置和作業提交外[13],任課教師和學生還可充分利用當前盛行的課程微信群、QQ群等進行教學相關信息的反饋、資源的共享及發表自己的觀點,相互討論,以此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知識交流[14]。
(三)? 增設實踐學時、加強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當前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15-16]。區域生態環境規劃是一門實踐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其涉及的領域知識需要實踐來檢驗,如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緩沖區、一般保護區該如何劃定?各功能區的典型特點及發揮的功能是什么?特定區域中哪些土地需要進行整理、復墾或開發?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現場實踐加以明確,以彌補課堂定性描述的不足。此外,各專項規劃的方案設計也需要通過實踐來完成,包括規劃所需資料的搜集、規劃區的調查、資料的整理分析、規劃方案的設計與優化等。因此,在今后的課程體系設置中,應考慮增設實踐教學的學時,教師根據課程實踐教學時數,選擇性地安排實踐教學內容,達到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又可以促進課程建設和發展的目的。
(四)? 加強教師知識儲備、提高教學水平
區域生態環境規劃是一門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邊緣性和創新性等特點[17],對任課教師綜合素質的要求很高。一方面,任課教師需要熟悉掌握課程的整體框架知識;另一方面也需要了解生態學、環境學、地理學、經濟學及其分支學科的相關知識,以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達到提高教學業務水平的目的。此外,還可通過成立課程教學團隊的方式,吸納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多名教師參與到課程教學中,以有利于在備課過程中相互探討,取長補短、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充實完善,以此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提升。
五? 結束語
區域生態環境規劃是人類對生態環境問題認識不斷深化的產物,其實質是為了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18]。區域生態環境規劃主要通過合理安排人類社會、經濟以及生態建設等各項活動,以使區域經濟-社會-生態復合生態系統能有機協調,達到最佳發展狀態的過程[11]。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國家方針政策的出臺,區域生態環境規劃課程內容將不斷更新。作為本院各專業的通識性選修課程,提高區域生態環境規劃課程的教學質量任務艱巨。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優化課程知識體系、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努力探索適合本課程教學的教學模式,還有待任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不斷摸索。只有充分了解本課程在相關專業學生的目標定位,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內容的優化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進,才能使修課學生學到系統實用的知識,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 章家恩.生態規劃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2] 葉延瓊,章家恩,秦鐘.案例教學在《生態規劃學》課程中的應用[J].廣東農業科學,2011(19):144-146.
[3] 劉康,李團勝.生態規劃——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4] 段昌群.生態學教學理論探索與實踐——21世紀大學生態學教學內容優化及課程體系建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李博.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劉娜娜.高校生態環境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1,24(1):84-88.
[7] 楊志峰,徐琳.城市生態規劃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8] 郭懷成,尚金城,張天柱.環境規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 高甲榮,齊實.生態環境建設規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
[10] 孫華.鄉村資源環境規劃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11] 劉惠.“生態環境規劃”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科技文匯(上旬刊),2009(6):177,180.
[12] 王月健,徐麗萍,馬松梅,等.“生態環境規劃”課程教學中存在問題及改革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20(15):132-133.
[13] 葉延瓊,章家恩,陳麗麗,等.《旅游生態學》課程設計與改革探索[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4,24(2):118-121.
[14] 畢俊喜,王麗琴,武敏,等.數控技術混合式課程建設與教學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34(6):152-156.
[15] 肖偉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4):81-84.
[16] 閆晗.加強實踐教學改革,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和學生創新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4(30):19-21.
[17] 吳云清,張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創新立體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7):73-74.
[18] 蔡湘文,張學洪,王敦球,等.規劃專業“生態環境規劃”課程教學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1(28):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