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在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文學素養的發展中有著顯著的正向價值,也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提高的基礎和前提,更是學生積累知識、習得經驗的有效途徑。基于此,在新課標的引領下,教師需要積極優化和革新課堂教學模式,在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同時,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一、轉變教學理念,領悟新課標內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提出:“課程資源的使用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的,多角度挖掘其育人價值,與課程內容形成有機聯系,促進課程目標全面達成。”因此,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喚醒學生內心對漢語言文字的熱愛,促使學生在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同時,提高自身的讀寫能力和表達能力。與此同時,新課標中也著重強調,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注重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要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中,提升審美素養。基于上述所言,教師在實施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深刻領悟新課標的內涵,關注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發展,在此基礎上采取行之有效且多元化的方式開展閱讀教學,助力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和發展。
在選擇閱讀內容時,教師需要立足三維教學目標,關注學生的讀寫能力,既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情況,也要考慮學生的閱讀喜好,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同時,教師要借助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深度挖掘閱讀中的素材,以此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在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借助數字化資源,不斷豐富閱讀教學的內容。例如,在開展主題閱讀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先結合《鄧稼先》《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回憶魯迅先生》《孫權勸學》這幾篇文章進行教學,并在新課標理念的引領下,關注整體單元閱讀教學的開展,在此基礎上進行遷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從閱讀教學的主題出發,運用互聯網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將其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使得學生能夠在生動且直觀的閱讀情境中感知文本內容。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這幾篇文章中主人公的品格,讓學生在描述和細細品味名人形象的基礎上,深入感知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文章中主人公的品格,即愛國、堅守、好學等品質展開探討,在交流和互動中獲得思想上的啟發和引導,促進學生在深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正向的情感價值觀念,讓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具有效率,還具有深度。
二、關注經典作品,設置層次化問題
語文新課標提出,初中階段要“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探索個性化的閱讀方法,分享閱讀感受,開展專題探究,建構整本書的閱讀經驗。感受經典名著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基于此,為了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經典的文學作品,在更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拓展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范圍。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文的教學為例,在引導學生閱讀的時候,教師可以立足文本內容設置不同的問題,引領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思考,如“讀完這篇文章,鳳姐給你留下了一個怎樣的印象?”“文章對各個人物不同情態的笑都進行了詳細的描寫,給人的印象非常深刻,你能談談幾個主要人物的笑都代表了她們怎樣的性格特點嗎?”等。學生在帶著問題進行閱讀的時候就能夠發現:鳳姐和鴛鴦的笑而不露,代表著她們心思深沉、善于計謀;林黛玉的笑極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養而又謹慎的性格特點;等等。這種對不同的笑進行描寫的表現手法,其實蘊含著作者內心流露出來的悲憫和尊敬的態度,其通過巧妙的表現手法,從劉姥姥這位小人物的視角,映射了賈府表面繁華、內里敗落的現象,譴責了賈府的腐敗。
《劉姥姥進大觀園》節選自曹雪芹的《紅樓夢》,作為極具文學成就的中國古代長篇小說,除了表面上描寫四大世家的興旺和衰落,更多的是寫人倫和人情惡化,以愛情悲劇的視角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封建禮教對人的束縛,整體規模宏大,并且結構嚴謹,藝術形象的塑造非常鮮明,是我國古代長篇小說的巔峰之作。通過《劉姥姥進大觀園》名著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僅能鍛煉學生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讓學生從思想層面展開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在體會和感知閱讀樂趣的同時,提高閱讀能力和閱讀效率。
三、創設教學情境,融入實際生活
情境教學法是當下課堂教學中應用廣泛且效果良好的一種教學方式。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情境創設入手,以生動、直觀、動態的情境引領學生深入思考文本內容,使學生能夠在情境體驗中深入感知和體會文本的內容和內涵。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駱駝祥子》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立足文本中的具體內容,創設與之相關的教學情境。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首先對小說的題目進行了解讀,介紹主人公是祥子,而不是駱駝,在這里能夠看出祥子是一個人物的名字,而不是一只駱駝。教師就可以立足這部分內容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思考“作者在文章中為什么會叫祥子為‘駱駝祥子?”。在學生展開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對其展開引導,讓學生明白作者之所以把祥子比喻成駱駝,是因為他的身上具有駱駝的特質,即吃苦、耐勞。駱駝素有“沙漠之舟”的美稱,主要負責在沙漠中運輸貨物。祥子就像人類世界中的駱駝,每天辛苦地工作,拼命地賺錢,如同駱駝一樣健壯、堅忍。在這樣的情境指引下,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明晰祥子和駱駝二者之間的聯系,從而產生想要探究祥子一生的欲望。通過立足文本內容,創設與之相關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閱讀的理解,而且對于后續閱讀工作的開展也有著顯著的正向價值。
又如,在結合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思考文章內容,對學生說:“作者一開始的時候,對于攀登存在畏懼心理,雖然后面爬上去了,但因為自己內心害怕而不敢下山,最后在爸爸的鼓勵下終于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成功下山。你能談談作者在這個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嗎?”然后,教師可以順勢創設生活化情境,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引領學生深入思考“在現實生活中,你有沒有過這種糾結、害怕的心理呢?你是怎樣克服的?”。教師通過創設這類生活化情境,能夠使學生明白成長的道路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不同的阻礙,克服的關鍵點在于勇敢面對、直面困難。總之,閱讀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夠使學生在生動和直觀的情境中,深入體會和感知作者想要展現的情感和思想,這不僅可以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而且可以拓展語文閱讀教學的深度。
四、開展整本書閱讀,深化閱讀層次
語文新課標提出,要把整本書閱讀作為教材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精選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和學段適應性的典范作品,以整本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為基礎,讓學生逐漸建構不同類型整本書閱讀經驗。這再次明確了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整本書閱讀作為培養和發展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有效方式,在助力學生思維發展方面也有著顯著的作用。鑒于此,在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刻研讀新課標的要求,以整本書閱讀為載體,開展多元化的課堂閱讀教學活動,在充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讓閱讀活動的開展更具有成效性。
在進行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在課外的時候,就書中的主要內容與同伴自主展開溝通交流,并做好相關的讀書筆記。教師可以采用自主閱讀的方式,來替代傳統閱讀課堂中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這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此外,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時,教師要為學生留出足夠的表達和交流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整本書的內容寫一寫自己的讀后感,或在讀到優美句段時進行賞析等。這樣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為閱讀活動的開展增添些許趣味。
五、創新評價體系,引入多元化評價主體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對于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還是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都有著積極作用。因此,在初中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立足新課標,對原有的閱讀評價體系進行創新,促使學生在健全、完善的評價體系當中夯實自身的基礎。
首先,在對學生評價時,教師需要注重語言評價的激勵性,多采用正向、鼓勵性的評價,幫助學生樹立閱讀的自信心。
其次,教師需要關注評價的靈活性,充分認識到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個體差異性,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標準,而是要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予以學生個性化的評價,以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比如在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行閱讀評價時,教師不能用固定的標準束縛學生,而是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引領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的同時,讓評價的作用和價值得以彰顯。
最后,教師需要在評價過程中引入多元化的教學評價主體。新課標中明確提出,要彰顯和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為師生之間提供了溝通交流的平臺,基于此,在實施閱讀教學評價的時候,教師需要在明晰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引入學生這一評價主體,讓學生在反思中明確自身的不足并改進,從而提高閱讀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即使對于相同的文本,學生之間的看法也不盡相同,而這正是促進學生溝通交流的契機。在互相評價的過程中,他們可以學習他人思維的長處,看到自身思維的不足,在互相學習中不斷進步、共同發展。
結語
基于新課標深度改革的教育教學背景,教師在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時,需要在解析新課標內涵的基礎上,關注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表達交流能力的發展,夯實學生的語文知識基礎。基于此,教師需要在最大程度上發揮語文閱讀的育人價值,從多個角度和方面切入閱讀教學活動,在優化和革新閱讀教學模式的同時,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以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作者單位:黃平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