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丹 山西省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學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為學科育人和課堂評價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為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根本遵循。“立德樹人”是新時代學科育人與課堂評價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也就是說,教師要把自己的教育教學與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宗旨,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努力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創新人才。
當前,中小學教師明顯缺乏將教育教學評價理念轉化為課堂實踐的意識和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課堂評價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僅僅作為一種衡量學生學習程度的手段,且存在課堂評價形式單一、過于重視終結性評價、評價活動忽視學生參與等一系列問題。
一段時間以來,教育教學評價因過分追求考試分數而走向了單一化、片面化,這不但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沒有幫助,反而起著阻礙和破壞作用。評價過程只注重知識的價值,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最顯著的表現就是:教育評價已經變成了單純的考試分數和升學考試,完全沒有考慮到學習的實際結果所達到的對能力和成績的全面測試,評價被局限在以測量記憶和理解知識為核心的極為狹窄的范圍內,這使得教師在這一方面也被束縛住了,漸漸地缺少了運用課堂評價在教學中發揮作用的能力。
教育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教育教學發展,提高教育的質量,達到綜合育人的目標。現在的教師習慣于采用終結性評價的方法,“一刀切”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在這種教育環境中,不管是教師、學生還是家長,都把學生的考試成績當作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不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綜合素養,從而導致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會受到教師的格外重視,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會被教師忽視,被家長訓斥。
從目前課堂評價的整體情況來看,以教師為代表的群體經常會占領評價的高地,掌握評價的主導權,而學生只是在課堂評價中充當一個“看客”,他們在課堂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性被忽視了。新課標中明確提出“發揮多元評價主體的積極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等要求,但在課堂評價實踐中,仍然存在忽視學生參與的現象。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此背景下,思政育人成了新時代教育領域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路徑。教育教學評價就是在思政育人實踐中建構相關的評價指標體系,形成一套可操作的具體規則,來確保教學的提質增效。在此過程中,無論是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價,還是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都蘊含著評價的內在需求與價值取向,彰顯著評價本身特有的“指揮棒”效應。
因而可知,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化學學科思政建設,將思政育人的教學理念融入化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樣一來,將思政教育與化學學科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滲透到化學課的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反思和升華中,樹立起家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課程評價過程中,教師可運用發展性評價開展化學教學,以促進學生適應未來終生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為指導,充分發揮化學課程的育人功能。
通過綜合素質評價“撬動”育人向縱深延伸,形成符合新時代要求的育人理念、模式、路徑以及運行機制,從而促進課程教學從“育分”到“育人”的這一歷史性轉變。由此可見,發展性評價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自身的學習經歷,以義務教育化學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學業要求和學業質量標準為基礎,基于大概念的建構設計,制定并執行單元的總體教學計劃,對學習主題、單元及課時等方面作全面的規劃。同時,還要強調立德樹人的育人標準與“五育”相融合,也就是說,要在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融入“五育”,這指向育人的根本目的,利用發展性評價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達到深度育人的效果。
學生的發展是多元的、全面的,對學生的評價亦是如此,這也就意味著,評價主體不能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建立多種評價機制,以學生發展為核心,以成長數據為基礎,多角度、多維度進行評價。
一是以“單元”為基礎,設置多維度評價。教育評價是對教學過程的反饋和反思,有一定的推進和優化作用,在此過程中可以了解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績。所以,化學知識掌握的評價要全面、多維,可以基于“單元”教學目標,綜合考慮當前的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并且立足于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是利用“大數據”,邁入云時代。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深入,大數據在學生能力評價、學習成績評價、生理和心理品質監測等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教師可創建多角度、綜合性、智能化的評價模式,通過不斷獲取、整合并分析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對其進行認知構建。網絡空間能匯聚先進的教學管理觀念,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的兩難境地,實現管理評價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使課堂教學評價逐步邁入數據分析云時代。
三是通過“當堂評價”增加學習源動力。初中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化學教學要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為基礎,讓他們從熟知的生活情景和社會實踐中去感受化學與技術、社會、環境之間的密切聯系。為此,教師可以采用當堂評價的方法,以學生的閃光點為突破口,采用多種評價手法,讓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都可以被看到。長此以往,可以營造出互助、平等的課堂氛圍,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源動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首先,在課堂評價的設計與實施中,教師要注重評價目標的設定、評價方法的選取和評價活動的設計,從而突出評價的作用,實現更加精準的評價。與此同時,在使用評價結果之前,教師還需結合學生原有的基礎、學習行為、努力程度等因素來對評價的結果展開分析,并作出正確的解釋說明,讓評價真正成為課堂教學增效的基礎。
其次,在評價過程中,無論起點還是終點,教師都要以“學生主體”思想為指導,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對自己學習的評價中,讓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表現跟評價標準之間的差異,從而促進學生將評價標準內化為努力的動力,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和表現。
再次,教師可用“觀察”與“課后”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研究,采取恰當的評價方法,合理利用評價語言,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調整和控制,結合學生自評與互評,雙管齊下,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總之,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當前,教師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努力做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推動者、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將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與學生的全面發展相結合,為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