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冬冬 福建省廈門市同安第一中學


隨著教育的普及以及信息生產傳播方式的不斷更新,新時代年輕人的成長猶如春筍怒發。在這一時代背景之下,要培養時代新人,我們必須要有新的育人目標。“五育融合”是對我國新時期“如何培養人”的整體回答,旨在通過德智體美勞五育之間相互滲透、彼此融合的方式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簡而言之,只有五育并舉、“五育融合”方能培養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融合”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的解釋為:“幾種不同的事物合成一個整體。”“融合”并非是簡單并列或拼湊,而是不同要素之間模糊邊界、相互融入、相互滲透、協同發展,最終生成一個新的有機整體。由此可見,“融合”不能與“并舉”畫上等號,“五育融合”不是德智體美勞的簡單并列或疊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叉與滲透。“五育”的邊界不是清晰絕對的,在融合的過程中,它們消除了各自的“邊界意識”,使得各元素相互糅合,創造出全新的內容體系,形成了一個整體的“五育”整合生成體,通過“1+1>2”的融合效應,高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然而,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五育”常被視為幾個彼此獨立的教學活動,如智育只在文化學科的課程上得以呈現,體育的唯一載體為體育課,勞動教育只存在于勞技課和學生的日常勞動衛生管理中,德育則只囿于班主任的班會課,美育只歸屬于音、體、美的課堂。由于缺乏融合的理念,“五育”各自為營,致使綜合素養教育膚淺化。為解決“五育”分散乃至割裂的這一問題,我們需要探尋一個契合點,以此作為牽動者,由“并舉”向“融合”,由“割裂”向“統一”,使“五育”相互滲透、融合互動。
勞動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成長的途徑之一,其具有立德樹人、增智啟慧、強身健體、培育美感的綜合育人價值。勞動教育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在系統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積極參與生產勞動,親身實踐、接受鍛煉、錘煉意志,由此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勞動素質。以完成建筑工地上的簡單勞動為例。完成建筑工地上的簡單勞動往往需要踏實肯干的精神(德)、綜合分析的能力(智)、持續堅韌的體力(體)以及協調律動的操作(美)。由此可見,勞動教育實際上包含德、智、體、美的因素。因此,為了改變“五育”割裂的這一教育現狀,勞動教育恰恰可以作為“融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五育”中牽動者的身份實現“以勞育帶全育”的融合局面。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英語課程應致力于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新時代的合格人才,不僅要具備適應個人發展與應對未來社會發展變革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還應具備應對社會變革所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新課標中所聚焦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彰顯了義務教育初中英語課程引領人生發展方向,“以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人才培養發展思路。而將勞動教育提升到和知識教育齊平的高度并倡導認真落實,這是新時代背景下黨中央倡導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本精神與要求。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
基于此,筆者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蘊和很高的時代價值。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勞動、樹立積極向上的勞動觀、教育學生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品質,這都是教育工作者的職責。
教材是課程的主要載體。義務教育階段初中英語人教版教材中含有豐富且全面的勞動教育元素,囊括了三大類勞動教育內容,即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體現了勞動教育在育人過程中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塑造價值。
課堂教學立足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教師將勞動教育融入英語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結合單元話題、語篇主題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設計教學,切忌生搬硬套,生硬地將勞動元素放大設置為主題語境,將勞動教育強行套入課堂設計。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教師要積極踐行基于學與思相結合、與創造性相結合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堅持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應用、在遷移中創新的學習理念。由此,教師可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引領,優化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在學習理解、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感受并領會勞動精神的豐富內涵,以勞動教育為支點,融合、激發其他“四育”的發展。
以八年級上學期Unit 8Do you like bananas milk shake?為例。本單元的主話題為“食物制作”。本節課為本單元Section B 的第一部分,主要內容為制作三明治。雖然制作三明治所需要的食材并不難找,操作難度也不大,但要將課本的知識真實地呈現在課堂上,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且能親自動手做,這也并非是易事。一節課45 分鐘,既要讓學生學有所得、玩有所樂,教學設計要延伸到課前與課后,教師在講解本課之前須充分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準備,包括分組、組員分工、活動程序的講解等,由此提高課堂效率。
課前,教師先將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一組8-9人。將食材、擺盤材料(餐盤、水果刀、一次性塑料手套、桌布)及拍照道具準備作為課前作業事先布置給學生,引導各小組為本節課的實踐操作做好準備,同時讓各小組討論以下問題:“一個小組需要制作幾個三明治?三明治可以有什么口味?所需要的食材是什么?需要幾個盤子裝盤?如何擺盤更好看?桌布與餐盤的色彩怎么搭配最好看?食材以及制作工具的準備如何落實到個人?”讓學生提前做好準備,避免課堂上的無效操作。
課中,教師先以色澤誘人、種類豐富的三明治圖片導入本節課的話題Different Sandwiches,并呈現本節課任務making sandwiches。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后,能夠通過小組合作共同制作出可口又營養的三明治,繪制食譜,在展示環節面向其他同學介紹三明治的用料以及制作過程。
課后,大家一起共享三明治,并統整每個小組多余的新鮮食材,做新的三明治,分享給其他科任老師。最后大家一起將教室打掃干凈,心情愉悅地開啟下一節課的學習。本節課的作業是回家后第二天清晨為父母準備一份三明治早餐。
在本節課中,學生置身于教師所創設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中,積極嘗試用所學的語言創造性地表達他們的意圖、觀點及態度。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制作三明治,提高了語言能力,還增強了自信,收獲了友誼。教師通過設計真實的實踐活動,將勞動教育與學科實踐深度融合,以勞動教育為主,融合、激發其他“四育”的協同發展:
1.以勞樹德,強化學生責任意識
在本節課中,每個學生都非常積極地參與到了食物制作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有食物殘留在桌面上、地板上,這時候,學生都會主動地整理廚余垃圾,清掃教室,保持教室干凈整潔,不影響下一節課的學習。此時,每個同學都是“值日生”,每個同學都承擔起了勞動的責任。
2.以勞增智,活化學生所學知識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通過勞動教育活化學生知識,實現“知行合一”。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辨別健康食品和垃圾食品,加深對健康飲食重要性的理解,學會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由認知到行動,“知行合一”吃出健康。
3.以勞強體,提升學生運動認知
如何保持健康是每個人必須面臨的基本生存問題,讓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體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課。學生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加深了對飲食健康的認知,明白了它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環節,從而引導學生健康飲食,提升運動認知水平。
4.以勞育美,激活學生對美的鑒賞
美食之美,不僅在于食材本身、烹制過程,也在于其最后呈現在大家眼前的“色”。三明治,在考慮其美味與否之余,還可以思考如何搭配以豐富其營養、如何擺盤以增添其美色。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可以去了解食材的營養結構,食材原色之間的搭配、食材與碟盤之間的色彩搭配、碟盤與桌布背景顏色之間的搭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鑒賞美、創造美,以美鑒美,豐富了審美體驗。
“五育融合”是新時期踐行五育并舉的新樣態,也是新時代對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教師將“五育融合”落實到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教學過程中評價的功能與作用,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以本課為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香蕉奶昔以及水果沙拉,制作完后由教師拍照分享到家長群,讓家長們選出最美的水果沙拉,然后再邀請年級教師當評委,到班級來品嘗學生做的水果沙拉,投票選出最好吃的水果沙拉。此時,學生、教師、家長都參與到了評價過程中,不同的評價主體對學生發展的關注點自然不同,因此在多元價值標準與價值需求的影響下,要提高學生發展評價的客觀性,促進“五育融合”落地課堂。
在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課后作業的設計普遍存在內容與形式單一的問題,大多數作業以記、背、抄、寫等機械操練為主,知識的遷移與應用缺乏情境,生硬而無趣,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充當“知識的搬運工”這一角色,知識無法真正內化與應用,關鍵能力難以形成,核心素養難以得到發展,“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難以落實。
作業作為學校教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延伸。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作業作為重要的教育活動之一,其育人功能尤為重要。因此,勞動教育不僅要滲透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還要融入作業設計當中,基于增質減負的要求,拓寬作業設計的思路,豐富語言應用場景,在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時,進一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以人教版新目標初中英語九年級第八單元的閱讀Rethink、Reuse、Recycle!為例。本篇閱讀主題為環保(回收利用),在本節課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布置一項手工作業,即利用身邊的可回收物品做一件手工藝品,在下一節課的展示環節里,引導學生用所學語言,如be made of、be made from 等句型,介紹他們的手工藝品由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然后簡要描述制作過程,將語言學習與勞動實踐相融合。學生通過收集可回收物品、思考如何將其變廢為寶,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做出一件件或精美或質樸的手工藝品,最終在課堂上為同學展示與講解。這一過程無形之中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強化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落實“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教師在“五育融合”的視域中創編英語作業時,要注意:作業評價角度要多元,作業評價方式要多樣,作業評價時效要即時。作業評價不應僅僅局限于教師給學生的評價。作業評價的目的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反饋、激勵和指導學生不斷進步。作業設計與評價一體化,強化了學生學習英語的主體意識,激發了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
“五育融合”并不等同于五育并舉。為了在義務教育階段初中英語課程中實現“五育融合”,教師應立足英語學習活動觀,落實勞動教育,以勞動教育為契合點,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滲透、融合其他“四育”發展,由此真正實現“五育融合”、全面育人的構想。
初中英語教材中不乏勞動元素,教師應當活用教材、挖掘語篇中的勞動教育元素,基于主題創設真實語境,立足于英語學習活動觀展開教學設計,創編課后作業,以勞動教育為支點,以“勞”育德、育智、育體、育美,“五育融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