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科
摘要:《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對“將”字的注釋為:“將出:拿出。將,拿。下文‘將來‘將湯的‘將也是‘拿的意思?!边@樣的補充很有針對性,關注到了文字古今詞義的變化。但“將”字在文中非?;钴S,共出現了17次。僅有的這處注釋對全文而言并不完整,注釋中對“下文”的列舉也有疏漏。有必要對“將”字在文中的使用情況作出更全面、更清晰的梳理。
關鍵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將;注釋;補釋
《水滸傳》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白話長篇小說之一,口語化是其語言的主要特點。鮮活生動的語言使這部巨著讀起來輕松親切,酣暢痛快?!读纸填^風雪山神廟》是《水滸傳》中膾炙人口的篇章,選人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富有個性化的人物描寫語言、生動傳神的敘述語言無不讓人拍案叫絕。但也有個別字詞因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發生了詞義或用法等方面的變化而讀來有些陌生,編者作了必要的注釋以助理解。比如,對于“只見那個人將出一兩銀子與李小二”中的“將”字,課本給出了注釋,并指出了文本中其他兩處有相同的用法。但在細讀文本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將”字出現的頻率高達17次,這17次出現的“將”字意義并不盡是課本的注釋之義,也不盡是與現代詞義相通之義,課本對意義如此豐富而活躍的一個詞的注釋是有疏漏的。我們有必要厘清“將”字的意義與用法來為讀懂文本、了解人物形象打好基礎,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并運用好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
一、“將”字字義的演變過程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將”字的解釋是:“帥也。從寸,醬省聲。即諒切。”“將”是形聲字,本義是“率領,率領的人?!薄哆^秦論》“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用的就是其本義。率領他人也就需要攜帶、帶領其他的人或物前往,所以引申為“攜帶、帶領”,魯迅先生的詩句“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中的“將”即是此義。“攜帶”某物也就是“拿、取”某物,故又進一步引申為“拿、取”之義,如《竇娥冤》中有“念竇娥伏侍婆婆這幾年,遇時節將碗涼漿奠”。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該動詞義使用靈活并且逐漸虛化為介詞“拿,把”,從而形成將字句,其用法與把字句類似,如成語“將功贖罪”。而“攜帶”某人的時候就往往需要一路扶持、幫護,因此由“攜帶”義分化引申為“扶持、幫助”之義,如《木蘭詩》中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扶持某人盡心盡力之時就可以稱之為“奉養、供養”,如《詩經·小雅·四牡》:“王事靡監,不遑將父,”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中有“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則是“調養、保養”之義。
“將”作為時間副詞“將要”義是現代漢語中的重要詞義。筆者認為此義與“將”的本義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從其本義引申而來的。率領者與被率領者一前一后,在時間上形成了一種縱向的線性結構,于是有了表示時間將來與過去的被虛化了的副詞之義。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中“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的“將”字是“將要”之義,在動詞“歸”字之前表示動作的未然狀態,此義在現代漢語中依然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而《水滸傳》第八回“只見松樹背后雷鳴也似一聲,那條鐵禪杖飛將來,把這水火棍一隔,丟去九霄云外”,這句里的“將”則是表示動作的完成,意思是那條鐵禪杖已經飛過來了,相當于“過”或者“了”,此義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亡。
另外,因為與“剛”字語音相近,“將”字被誤用為“剛”字,表示勉強達到一定數量或某種程度,這個被誤用的詞義因言語行為的固化而沿用至今,如“將將”就是“剛剛”,“將夠”就是“剛夠”的意思。
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包含“將”字的句子
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課中,“將”字不僅出現在課下注釋提到的3處語句中,還出現在了以下17個句子中:
(1)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門前安排菜蔬下飯,只見一個人閃將進來,酒店里坐下;隨后又一人入來。
(2)只見那個人將出一兩銀子與李小二。
(3)客到時,果品酒饌只顧將來,不必要問。
(4)向后我將按酒入去,只聽得差拔口里吶出一句“高太尉”三個字來。
(5)正說之間,閣子里叫:“將湯來?!?/p>
(6)轉背沒多時,只見林沖走將入店里來,說道:“小二哥!連日好買賣。”
(7)便去包里取些碎銀子,把花槍挑了酒葫蘆,將火炭蓋了,取氈笠子戴上,拿了鑰匙,出來把草廳門拽上。
(8)林沖鉆將出來,見天色黑了。
(9)入得廟門,再把門掩上,旁邊止有一塊大石頭,撥將過來靠了門。
(10)林沖把槍和酒葫蘆放在紙堆上,將那條絮被放開。
(11)先取下氈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蓋白布衫脫將下來。
(12)卻把葫蘆冷酒提來,慢慢地吃,就將懷中牛肉下酒。
(13)當時林沖便拿了花槍,卻待開門來救火,只聽得外面有人說將話來。
(14)把陸謙上身衣服扯開,把尖刀向心窩里只一剜,七竅迸出血來,將心肝提在手里。
(15)回頭看時,差撥正爬將起來要走。
(16)把尖刀插了,將三個人頭發結做一處,提入廟里來,都擺在山神面前供桌上。
(17)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氈笠子帶上,將葫蘆里冷酒都吃盡了。
三、“將”字字義補釋
在厘清“將”字字義演變的基礎之上,再結合課文中相關句子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課本108頁的注釋為“將出:拿出。將,拿。下文‘將來‘將湯的‘將也是‘拿的意思?!边@樣的補充并不完整,文本中用法相同的句子舉例有所疏漏。此處注釋還應該包括(4)“將按酒入”(拿著下酒的菜進去),(12)“就將懷中牛肉下酒”(就拿出懷里的牛肉來下酒)。
2.(1)“閃將進來”,(6)“走將入店里來”,(8)“林沖鉆將出來”,(9)“撥將過來靠了門”,(11)“把上蓋白布衫脫將下來”,(13)“只聽得外面有人說將話來”,(15)“差撥正爬將起來”,這7句有著共同的結構特征:“動詞+將+趨向動詞”,“將”是助詞,表示動向或動態,一般可以用“了”來替代。這種結構在古代白話文中是比較普遍的,《范進中舉》中“他爬將起來,又拍著手大笑”“胡屠戶站在一邊,不覺那只手隱隱的疼將起來”等都是此種結構。
3.剩余(7XioX14X16X17)句都是“將”字句,結構特征為:“將+賓語+動詞”,“將”是介詞,將動作賓語前置,起強調作用,后世多用把字句代替。(16)(17)句中則是把字句和將字句同時使用,反映了兩種句型在元明之際并存混用的共時現象。
語文教材的注釋是幫助學生學習語文的有效輔助部分,也是學生了解文本的重要途徑。學生可以借此更快更好地把握文章大意,做好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夯實學習任務。部編版教材整體注釋準確、簡潔、知識性強,略有疏漏之處也是瑕不掩瑜。課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約有4700字,篇幅較長,找全、注準‘將”字的確不容易。但凡是注釋就應務求精當,同種用法舉例應務求周全。我們期待類似問題能夠進一步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