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娟
摘要: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巧妙地將讀寫融合在一起,彰顯了“綜合性”“實踐性”。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創意性寫作,搭建閱讀與寫作的支架,構建有效的訓練體系,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從創意讀寫的角度提取寫作素材,構建學生創意寫作思維,創設創意寫作任務,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水平。
關鍵詞:創意寫作;高中語文教學;深度學習;實施
創意寫作的基本含義是以文字媒介為核心,借助有效的讀寫活動,訓練創意思維,形成各種原創性寫作。其中,有效的寫作活動是顯性的學習過程,思維訓練則是創意寫作的核心。在創意寫作過程中,學生需要遵循一般寫作的規律,掌握寫作的基本技巧,同時也要運用深度的、批判的思維進行寫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修訂)》中提出:“強化學生運用多種表達能力,提升創新思維能力。”其中,18個學習任務群有效地融合了語文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同時,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注重將讀寫融合在一起,綜合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而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教師難以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常會出現以下問題:(1)閱讀與寫作割裂。一些教師不能很好地理解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編寫意圖,將“閱讀”與“寫作”作為兩條線,難以從本質上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2)過度強調寫作技巧。寫作是一個動態的思維過程,它是寫作者心靈情感的抒發。在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過于注重寫作技巧的講解,缺少對學生寫作情感的培養。(3)寫作空心化現象嚴重。部分教師雖然意識到寫作與閱讀的關系,但是設計任務缺少針對性,致使寫作成為空中樓閣。
基于此,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創意寫作,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而不斷提升其語文綜合學習能力。擬從創意寫作素材的提取、創意寫作思維的培養、創意寫作任務的設置三個角度,逐步推進創意寫作,讓學生不斷地自我挖掘,深度學習。
一、注重教材整合,提煉創意寫作素材
“教材只不過是一個例子”,教學內容來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以主題進行單元課文的聚合,形成了單元文本的結構化。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整合教材,多元聯合、遷移、互動,提煉創意寫作素材。
首先,基于單元主題,橫向提取創意寫作素材。教師可以依據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單元對應的學習任務群,進行有效聚合,實現群文聯讀,深度學習。比如,筆者對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依據“文學閱讀與鑒賞”對教材第七單元主題,形成了以下讀寫專題開發:散文自然之美、散文背后的“我”、景情理的結合。依據上述主題,筆者設計了以下學習任務,進行創意寫作素材的有效提取:(1)閱讀《赤壁賦》《登泰山記》,從語言表達的角度探究其景物描寫的方式,并選取文中的一段進行仿寫。(2)圍繞“美哉!大自然”,將《登泰山記》和《赤壁賦》進行改寫,變文成詩。(3)查閱本單元四篇散文的相關資料,思考同寫自然山水,為何不同的作家筆下的“自然”有繁簡之別,試著以“文學化的自然”為題,寫一篇文藝評論文。由此,學生需要基于單元主題“自然”探究文學化的自然、人格化的自然、文化視域中的自然,進而理解文化之思,體悟作家借助自然風景和山水,完成人生的“救贖”之道。
其次,基于單篇內涵,縱深挖掘創意寫作素材。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雖然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出現,但是也注重以單篇經典文本為載體,培養學生從“一篇”到“多篇”的思維。這就需要教師有效地挖掘單篇文本的深層內涵尋找寫作素材,拓展學生的寫作深度。比如,仍以上述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為例。本單元精選了《故都的秋》《我與地壇》《荷塘月色》等散文,這些作品完美地表現了人景之間的關系,展示出了人與景共生的境界。筆者在執教的時候以“景因人而顯,人與景共生”為寫作主題,要求學生精讀上述三篇文本,深入提取寫作元素。具體為:(1)根據不同作家的特點,制作個性化的明信片,并且為自己感興趣的作家寫一段推薦詞;(2)選取三篇文本中寫景的畫面,摘取典型的語句,進行有效批注和品鑒;(3)選取一篇作品,從作家生平、寫作背景、社會歷史等方面探究作家語言風格的成因,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學短評。上述寫作任務突破了傳統的命題式寫作方式,有效地將文本的讀寫融合其中,提升了學生的語言品鑒與思維能力。有的學生抓住《故都的秋》中文白兼具、雅俗共存的語言,從名家評說的角度進行評論,具體如下:
郁達夫喜歡從細微處著手,感知事物的細枝末節,拓展出廣闊而又感性的天地。正如王乙評論道:“清晰幽遠,如詩如畫。”郁達夫是一位感傷的江南才子,那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觸碰了他細膩而敏感的內心,生發了他古典而趣味的文心。
二、聚焦讀寫結合,提升創意寫作思維
創意讀寫是建立在讀寫結合的基礎上的。王榮生教授多次強調:“讀寫融合的形式是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的重要特點,有效改變以往的閱讀與寫作分而治之的局面。”這就需要教師以閱讀為本,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意寫作思維。
首先,以讀促寫,形成創意寫作的形象思維。經典的文本有一定的文脈和個性化語言,彰顯出獨特的思想,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需要有效掌握這些規律,不斷發問、探究,進而挖掘文本深層的文化內涵。比如,在學習《故都的秋》一文時,教師可以運用知識性閱讀、批注式閱讀、全感官閱讀、帶入式閱讀等方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自然之景。張小兵老師執教的時候,改變以往品鑒語言的方式,引導學生從散文“疏”“密”的角度,梳理文本中的景物。具體為:(1)景物之疏。陶然亭、釣魚臺、西山、玉泉等,“大”而“疏”,彰顯出歷史感;(2)景物之密。蘆花、柳影、蟲唱、夜月、鐘聲等,“小”而“密”,凸顯出了故都的秋味。由此,學生在疏密之間建構了立體的“故都”,感受了“故都”每一個細胞中充滿的秋天的味道。
其次,讀寫聯動,形成創意寫作的深度思維。在閱讀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巧妙遷移,從讀到寫,做到輸出有序、有理。比如,圍繞《故都之秋》的“疏密”關系,教師可以有效展開遷移,引導學生抓住身邊的建筑物或者自己生活的鄉村、城市,感知其獨特之處,從而指向深度學習。筆者執教的時候讓學生以自己的校園為對象,采用疏密相間的寫作方式寫出“校園秋天”的獨特之味。
三、巧設創意活動,形成創意寫作任務
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教師需要創設獨特的活動,設計科學的寫作任務,讓學生的表達更具情境性和交際性。
巧設生活情境,有效設計創意性讀寫任務。真實的生活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人情入境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實踐經驗,創設合理的情境,提升學生的創意寫作實效性。比如,學習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時,筆者創設了以下情境:
為了紀念孔子誕辰,學校將舉行“讀經典、悟思想”的主題活動。高一年級的學生剛學完《論語》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請以此文為素材,編寫腳本,進行話劇表演。
在此基礎上,學生需要梳理出文章中的敘述要素,體悟不同弟子的形象特點,進而體悟孔子的政治愿景。有效的讀寫活動可以讓學生積極實踐,有效表達。
綜上,在教學中有序開展創意寫作,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而且可以浸潤學生的心靈,真正落實語文教學立德樹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