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榮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讀不但能夠提升精神修養,還能提升文學修養,這是毋庸置疑的。進入新時代,“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成為對每位同學的閱讀要求。不過我們的教材是獨篇課文,現在又提倡整本書閱讀,到底應該如何取舍呢?相信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疑惑。實際上,這個矛盾是可以解開的。
首先,教材的獨篇課文是整本書的精華,有時它也不過是個引子,是我們認識全書的途徑。比如《少年閏土》出自《故鄉》,《智取生辰綱》出自《水滸傳》,這兩篇文章雖然經典,但是如果不從更高的維度閱讀《故鄉》和《水滸傳》,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主旨、認識人物形象,反而是種遺憾。因此,整本書閱讀勢在必行。
其次,閱讀整本書是提升自身修養和文學素養的重要途徑。“讀整本書”一直都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畢竟人文知識的獲得主要還是通過讀書,大量讀書能夠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優化自己的知識系統,讓我們眼界開闊,知識面也更加廣博。再將這些反哺到寫作當中,更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字語言功底。
所以,從獨篇課文到整本書閱讀是大勢所趨。但整本書畢竟有一定厚度,而且其篇幅、架構、情節也有一定的深度,如果同學們沒有正確的閱讀方法,難以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本文立足我們的學習實際,以蘇聯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例,探索小說類整本書閱讀的學習流程。
一、名著初探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基本素材撰寫的。關于這本書,眾多作家對它贊譽很高。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稱它為“對火熱而英勇的生命的一曲頌歌”;我國作家王蒙將這本書奉為圭臬,并深情說道:“這本書培養了一國又一國、一代又一代革命者。”這樣的書如果不能好好地、用心地讀一讀,確實是人生遺憾。因此,將整本書閱讀的理念貫穿始終顯得尤為重要,它是開啟我們整本書閱讀的第一扇門。
二、整本書閱讀方法
(一)制訂計劃,有序閱讀
整本書相比于獨篇課文,在閱讀時間的安排上確有難度。以2018年北京聯合出版社版本的此書為例,單從書的厚度來講,足有二百多頁,要讀完全書需要花費大量的課余時間,更需要無限的耐心和恒心,對于學習任務比較繁重的我們來說,是一項不小的挑戰。如果閱讀整本書時只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地泛泛而讀,不去進行深入思考,那么讀書的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等同于白讀,到頭來徒勞無功,豈不可惜?因此,制訂切實可行的閱讀計劃,才能保證我們能夠有序閱讀、有效閱讀。以這一版本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例,該書分上、下兩部,各九章,共十八章。按照每天一章的閱讀進度進行的話,一般的同學只需要十八天就可以完成閱讀任務,考慮到有的章節篇幅較長,整體閱讀時間可以控制在二十五天左右,當然,這需要有強大的自律性才能完成。
(二)文本精讀,批注閱讀
不同的文本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是大多數同學的共識,在中學階段有略讀、默讀、精讀等方法。對于重復的或者故事情節不太重要的章節,不妨選擇略讀,但更多時候推薦大家使用精讀的方法,也就是對文本的重點內容、感興趣的章節認真琢磨,仔細推敲,正如朱熹所說,“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既然有精讀,很自然地,批注就誕生了。因為當精讀到一定程度,心中自然有對文本的認識,潛意識當中就會提筆標注。這種批注可以是感悟類,這一點相信很多同學都可以做到;也可以是質疑式,所謂“學貴有疑”,我們在閱讀時肯定會有疑問,不管是對故事情節的邏輯性還是對人物的經歷,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比方說,為什么紅軍游擊隊撤退(后文談及因為沙皇被推翻,人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動蕩局面)?又比方說,保爾為什么要偷偷到布瓊尼的騎兵部隊去(后文談及保爾喜歡看書,看完《牛》這本書從中汲取了力量,意識到自己應該到戰斗的最前方去,當然他找指導員主動要求到第一騎兵團卻沒有得到批準)?通過這樣的質疑批注,我們在后續的閱讀中就能在故事情節上無縫對接,更能理解人物的經歷,人物的形象特點。當然,在中學階段,我們也不妨與中考語言表達效果結合起來,比方說,賞析式批注。如“他面前是一片壯麗寧靜碧藍無邊像光滑的大理石一般的海,在眼光所能看到的遠處,海和淡藍色的云天相連……在晨霧中隱現著。懶洋洋的波浪親切地朝著腳邊爬過來,舐著海岸的金色的沙灘”,這是環境描寫的句子,句子為我們描繪了極致美景,其實是主人公心靈美、理想美的象征,而且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波浪的可愛。如果能夠將這樣的賞析手法堅持下去,那么我們面對中考的閱讀將多了一份從容和自信。
(三)制作卡片,感悟閱讀
實際上,閱讀就是讀者、作者和文本三者溝通交流的過程,當然,這個交流是隱性開展的,如何實現這種“邂逅”呢?我們可以采用制作讀書卡的方式,記錄自己在閱讀某個章節時的內容、人物和自己的感受,不斷提升概括能力和感悟能力。讀書卡的形式有很多種,下表是中學階段比較常用的。
(四)經典摘抄,理解閱讀
文學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除了龐大的、正確的價值觀之外,作品中的很多句子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之余,更富有無窮的哲理和韻味。所以,針對小說中的一些經典句子,我們應該有意識地積累,在空閑時間反復閱讀,在積累的同時,可以將一些句子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者自己閱讀的感悟記錄下來,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更有助于理解文本的內涵。我們要做到:第一,有閱讀有摘抄。文章的經典句子不少,像“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顧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鋼是在烈火里燃燒、高度冷卻中煉成的,因此它很堅固。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斗爭中和艱苦考驗中鍛煉出來的,并且學會了在生活中從不灰心喪氣”……這些句子有著深厚的哲理,值得我們細讀、品悟、仿寫。第二,有摘抄有理解。針對這些句子,我們可以在摘抄的句子下面,記錄自己的理解。所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不斷地積累,一定能從量變達到質變,能讓自己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
三、閱讀成就素養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故事情節復雜、內容豐富、人物眾多的曠古爍今之作,而且還是外國文學,對于我們來講閱讀起來確實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如果連這種難懂、復雜的外國文學作品都能堅持閱讀,那還有什么能夠難倒我們的呢?當前,很多同學把閱讀當作任務,其實這是與新課標的愿望相背離的,名著也好,整本書也好,都代表了人類的智慧,只要認真閱讀,就能收獲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富足,從而提升自己的素養,才能找到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