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偉 王月杰
【摘要】狹義的懸疑網劇指的是在網絡平臺首播的懸疑類影視劇,自《毛騙》(2010)起,懸疑網劇經過十數年的發展,已經在網絡劇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不乏《白夜追兇》《法醫秦明》等高口碑的劇集。通過對近些年來播出的懸疑網劇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看到,在創作與傳播等方面懸疑網劇都有新的嘗試。但懸疑網劇仍然有不少問題存在,需要制作者和審核部門繼續努力,營造良好的懸疑“生態”,擴大影響范圍,早日讓懸疑網劇成功地“走出去”。
【關鍵詞】懸疑網劇;國產網劇;定量分析;網劇創作;傳播優勢
一、研究緣起
2022年6月1日,網絡劇片的專屬“龍標”正式上線,自此網絡劇、網絡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都要在片頭加上時長為5秒的“網標”。網絡劇片的“龍標”意味著網絡劇、網絡電影的審查制度從備案登記制改為發行許可證制度,網絡劇片面臨的將是和電視劇、電影同樣嚴格的審查,網絡劇片的精品化道路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作為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懸疑這一類型劇片似乎早已走上精品化的道路,正在成為穩定成熟的類型劇集。[1]
網劇在廣義上有兩種:一是臺網聯播的劇集,二是在網絡上首播的劇集。臺網聯播指的是與電視臺同時播出或者在電視臺播出之后才在網絡視頻平臺播出的劇集,而狹義上的網劇指的是在網絡視頻平臺上首播的劇集,最初的狹義網劇被定義為只在網絡上播出的劇集,但近年來也出現了不少網絡視頻平臺輸出到電視臺播出的案例。因此狹義網劇也可定義為在網絡上首播的劇集,這也是本文所定義的網劇。在網劇誕生伊始,網絡劇很大一部分是網絡自制劇,由網站參與投資拍攝,以移動網絡為傳播渠道和播出平臺。而如今電視劇、電影的創作者等一些專業人員也開始重視網劇的存在,開始轉向對網劇的探索。
所謂懸疑網劇,就是懸疑類網絡劇的簡稱,指的是以手機、平板電腦、計算機等網絡設備為播放媒介且在網絡平臺首播或只在網絡平臺播出的懸疑類劇集,是當下表現較為出色的一種國產網劇類型。藝恩數據顯示,2014年到2020年懸疑網劇播出數量占同期所有網劇的26%,同時高口碑懸疑網劇數量顯著增多,愛奇藝的“迷霧劇場”和優酷的“懸疑劇場”也在不斷集中推出懸疑劇集。懸疑網劇在許可證制度出臺之前,似乎就已經走上了精品化的道路,從《白夜追兇》《法醫秦明》到《無證之罪》《隱秘的角落》,懸疑網劇誕生僅十數年,它是如何快速走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呢?而當下高質量的背后又是否存在一些危機呢?
筆者在綜合了“愛優騰芒”、嗶哩嗶哩、搜狐視頻等視頻平臺,以及豆瓣和貓眼專業版APP等綜合平臺的數據后,得到懸疑網劇493部,以這493部懸疑網劇為分析對象,按照播出時間、豆瓣評分、劇集長度、單集時長、有無改編、是否分季、故事發生時間、故事是否虛構以及播出平臺等進行統計分析得出:自2014年開始,懸疑網劇的數量持續上升,2020年被譽為懸疑網劇的“大年”,該年不僅出現了一批優質的懸疑劇集,數量上也有明顯上升。
二、國產懸疑網劇的創作特色
(一)主角身份設定多樣化
在傳統的懸疑電視劇中,主角一般是智慧超群的偵探類角色,他們具有很強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善于從細微之處發現“兇手”留下的蛛絲馬跡。在懸疑網劇出現之時,《毛騙》就打破了偵探作為主角的傳統,他們并不是偵探,甚至并不是正義的一方,而是一群具有反面色彩的騙子,更多展現的不是偵探的智慧而是城市中不同的人群與生活,其懸疑色彩主要體現在騙局之上。之后隨著網劇的逐步發展,傳統的偵探類角色仍然是主流,但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網劇開始有了新的嘗試:為了揭開與自己毫不相關的舊案真相不惜犧牲自己的檢察官(《沉默的真相》)、為尋找殺害妻女的兇手不惜以身試法的法醫(《無證之罪》)、為滿足自身欲望泯滅人性終被反噬的人們(《夜貓快遞之黑日夢》)、善與惡交織的兒童和成人(《隱秘的角落》)、想要以己之力自救的女性(《江照黎明》《摩天大樓》)……懸疑劇的主角身份開始向受害者甚至是兇手轉移[2],對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進行自救或是自省具有更深的影響。
(二)劇本來源多元化
據筆者統計,在現有的懸疑網劇當中,根據小說改編的劇集有133部,約占總數的26.98%,同時也有根據國外劇集翻拍的以及根據漫畫、動畫、電影改編的,在原創劇集中,不少劇集也是根據社會真實案件改編而來。藝術貼近生活,這也是懸疑網劇較為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從劇集播出情況我們可以看到,類現實的劇集有314部;在豆瓣評分7.0分以上的96部劇集中,類現實的有62部,由此可以看出,相較于顯示出超自然力量,受眾對貼近社會生活的懸疑網劇更為欣賞。如《白夜追兇》《獵罪圖鑒》等,雖然是原創劇集,但精彩程度不亞于IP改編,其中的案例在現實生活中都有跡可循;《不可思議的夏天》翻拍自日劇《世界奇妙物語》,《畫江湖之不良人》則是由其同名原創漫畫改編而來,網劇《無間道》更是由經典電影《無間道》改編衍生而來,《端腦》則是改編自其同名漫畫,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系列、紫金陳三部曲、天下霸唱的《鬼吹燈》系列等改編而成的網劇更是占有重要地位。
(三)劇集時長彈性化
單集時長彈性大是懸疑網劇時長上的一個明顯特征,根據故事情節的需要合理劃分時長,不再受到固定時長的制約,這是相比于電視劇的一個優勢所在。依據故事情節而非固定的播出時間來分割劇集,類比于文學作品中依據內容而不是依據字數來分章節,顯然彈性化的劇集時長更利于故事的講述,使得創作者的意圖得到更完整的表達,對于受眾來說也是一種更為合理的方式方法。
(四)劇集內容精練化
一方面是劇集長度偏短,敘事緊湊不拖沓。可以看到,劇集長度集中在11-30集之間;40集以上的劇集數量極少,只有兩部劇的集數達到了60集。可以看到,懸疑網劇的短劇化趨勢較為明顯。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單集長度短。懸疑網劇單集時長大多保持在50分鐘以下,45分鐘仍然是最為普遍的時長。除此之外,懸疑類網絡微短劇也較為普遍,懸疑網劇中網絡微短劇就有89部,單集時長控制在10分鐘以內;40分鐘以下的劇集也占總數的57%以上。
(五)呈現形式靈活化
當前的懸疑網劇除了常規的劇集樣式以外,還有互動劇、豎屏劇、桌面劇等多種類型,表現出懸疑網劇呈現形式的靈活化。
當互動劇的風尚重新興起,這股風也刮到了懸疑網劇當中,但其嘗試并沒有取得人們的關注,筆者搜集到的互動型懸疑網劇只有5部,其中兩部是推理綜藝《明星大偵探》的衍生劇,取得了8.2分的豆瓣評分,但另外三部《逃跑吧!烏賊王》《當我醒來時》以及《掠寶清單之無盡守護》在豆瓣平臺上均未顯示評分。雖然播出并未成功,但這一試水也是大膽的嘗試,給懸疑網劇帶來了更多可能。
樣本數據中豎屏劇集有8部,目前都是微短劇,在碎片化的時間里追劇,這是對短視頻時代的適應,也是一種新的嘗試,但目前這些豎屏短劇在豆瓣網上并沒有確切的得分,在各個網絡平臺也沒有出現爆火的懸疑類豎屏短劇,究其原因還是其制作質量較低,故事和情節略顯單薄,演員演技有待提高,豎屏懸疑微短劇尚沒有實現成功的探索。
桌面劇源于國外的“桌面電影”,利用屏幕錄制和后期手段,將劇中畫面借助電腦屏幕和手機屏幕呈現出來,[3]目前國內僅有2020年播出的《云端》屬于這一形式,第一季、第二季在豆瓣網上得到了7.3分和6.0分的評分,網友評價也都傾向于對這一新形式的支持。以電腦和手機屏幕呈現的桌面劇,傳統的視聽語言以播放視頻的形式出現,使受眾更具有代入感和親切感,賦予受眾一種窺視的視角,獲得全新的新鮮感和刺激感,將懸疑的氛圍最大化。
(六)題材類型雜糅化
傳統的電視懸疑劇主要集中在對案件的偵破上,比如《少年包青天》《神探狄仁杰》《重案六組》等,均重點展現偵探團隊的智慧與正義。反觀懸疑網劇,融入了更多其他同樣重要的元素。如懸疑■愛情,《御賜小仵作》《他來了請閉眼》《想見你》是其中較為優秀的代表,在破案的過程中男女主角收獲愛情;懸疑■探險,以《盜墓筆記》和《鬼吹燈》兩個系列為主要代表,通過探索未知的奇幻場景來揭開懸疑的面紗,展現中國古代文化的深邃以及中國地理環境的廣袤。
從懸疑網劇的播出實踐來看,類型疊加的方式還是得到了較好的反饋:《摩天大樓》綜合了懸疑與女性的元素,獲得了8.0分的豆瓣評分;《想見你》疊加愛情元素獲得了9.2分的評分。類型的疊加為懸疑網劇提供了更豐富的看點,更加貼近社會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受眾范圍,也為創作者的個人表達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三、國產懸疑網劇的傳播優勢
(一)周播、季播吸引連續觀看
周播保持用戶黏性、季播持續吸引觀眾熱情。當下較為常見的網劇播出方式更多的是周播,懸疑網劇自然也不例外,每周定時定量更新,放送精彩預告,既能保證用戶黏性,持續吸引受眾觀看,同時通過前情回顧幫助受眾回顧已播出劇情,達到播出的有效性。目前周播已經成為國內常見的播出形式,觀眾也受制于播出平臺“被迫”養成了這樣的觀看習慣,而周播與懸疑劇具有更高的適配度,懸疑探案劇中,采用單元劇的形式較多,幾集講述一個完整的案件,周播也對劇情的銜接影響較小。
此外,懸疑網劇的分季播出也是其中的一個特點,不僅滿足了同類題材網劇受眾連續觀看的心理,賺足口碑的同時也在宣傳上節省了不少成本。現已形成系列的懸疑網劇有60余部,以分兩季、三季播出的為主,也有不少劇集在結尾處埋下伏筆,但后續劇集并未推出。如《白夜追兇》結局處關宏峰和關宏宇再次互換身份,滅門真相究竟如何,導演給觀眾留下了想象的空間,也為第二季的推出留下契機,讓觀眾對后續劇集充滿期待。
(二)短視頻、長視頻播出渠道多元
懸疑網劇的播出平臺除常規的長視頻平臺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視頻、搜狐視頻、芒果TV、嗶哩嗶哩之外,抖音、快手、西瓜視頻、今日頭條等其他短、中視頻平臺也開始有了涉及,如懸疑微短劇《女神酒店》兩季均在抖音平臺播出,《13路末班車》由快手平臺制作并播出,《剩下的11個》在今日頭條平臺獨家播出。可以看到,長視頻平臺不再是懸疑網劇的唯一選擇,微短劇也可以在短視頻平臺播出。當下,快手、抖音、今日頭條已經推出“放映廳”功能,將擁有版權的影視作品集中到同一場景,提供的視頻對象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短視頻,未來懸疑網劇的播出平臺會有更多選擇。
(三)劇場模式回歸
劇場原指表演場所,在傳統媒體時代劇場多指電視臺為電視劇播放時段劃分的欄目板塊,而如今的“網絡劇場”,是指視頻平臺將題材、風格、類型等相近的作品集納到一個劇場集中播映。網絡劇場具有良好的品牌效應,帶動劇集出現“未播先火”的效應。2020年愛奇藝對“奇懸疑劇場”升級后推出“迷霧劇場”,打造了一批懸疑網劇,“迷霧劇場”自2020年第二季度至2022年底僅推出十部懸疑網劇,雖然其中未必部部精品,但從《隱秘的角落》開始,“迷霧劇場”似乎已經成為精品懸疑劇的代名詞,偶有質量不佳的作品產生,但后續推出的優質網劇又能將品牌的名譽修復,相比之下,優酷視頻推出的“懸疑劇場”和芒果TV推出的“季風劇場”這類優勢尚不明顯,雖有“網絡劇場”之名,但在劇集選取上仍有不足,劇集數量過多而導致質量參差不齊。
四、結語
國產懸疑網劇相對于其他類型的國產網劇而言,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與國外成熟的懸疑劇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原創劇本質量有待提高。筆者根據懸疑網劇是否根據小說、電影、動畫、漫畫、日劇、韓劇改編分為IP改編類與原創劇集類,IP改編類劇集中,豆瓣評分在8.0分以上的(14部)占其總數(143部)的9.8%左右,而原創劇集類8.0分以上的高分劇集(18部)占其總數(350部)的5.1%,由此可見,雖然懸疑網劇的原創劇集數量比較多,但其質量上遠不如根據IP改編的劇集。由小說改編的劇集在邏輯上、故事情節上一般會比原創劇集更為嚴謹縝密,且人物塑造、情節設計經過二次加工,一般會比純原創的劇集更為豐滿合理。而改編自日劇、韓劇與漫畫的劇集,則會更加考慮在國內的適應度,進行本土化改編。這也是擁有IP基礎的劇集取得更高分數的重要原因。因此原創劇本就更需要創作者在現實與事件邏輯、人物形象上多下功夫,養成精品意識。
其次,女性角色偏悲劇化與反面人物的臉譜化。近年來,懸疑網劇也開始加入更多的女性元素,甚至產生了不少的“她懸疑”網劇,從中我們看到了不少反映當下現實女性困境的角色與議題,如職業對女性的歧視、家庭中處于弱勢的女性、被性騷擾的女性、為美麗付出代價的女性。雖然從中可以看到女性角色塑造的進步,但女性角色所面臨的卻都是不折不扣的悲劇。《江照黎明》當中以一己之力支撐家庭的李曉楠,經濟獨立、心地善良,但丈夫蘇睿家暴、出軌、騙保、蓄意謀殺,造成了妻子、小三、念念甚至更多女性的悲劇;《摩天大樓》中的顏永原作為劇中唯一一個真正的壞人,家暴、犯罪、虐童、謀殺,一人造就了鐘美寶姐弟的悲劇,從小到大一直不斷地逃亡,最終姐姐鐘美寶還是死于生父之手,而作為拯救者的葉美麗,卻因顏永原的誣告遭受牢獄之災。顏永原、蘇睿,這些人物的塑造都過于臉譜化,他們只有壞的一面,他們沒有人物弧光,似乎他們天生就是一個壞人。這是非常不符合現實情況的。
再次,為懸疑而懸疑。所謂懸疑,即是懸念加疑竇,當一部作品被冠以懸疑的標簽,就意味著懸疑應當是整部作品的主題,而當下不少所謂的懸疑網劇雖然將故事時長壓縮,但不免出現虎頭蛇尾的情況,前面鋪設了不少的懸念,卻在最后草草結尾,甚至在邏輯上都難以自洽。
最后,懸疑微短劇質量有待提升。在89部懸疑微短劇當中,僅有18部擁有豆瓣評分,且最高分僅為7.7分,暫無評分的有50部,在豆瓣上沒有記錄的有21部。由此可見,當前懸疑微短劇并沒有受到普遍的認可。這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對懸疑微短劇這一形式的不適應,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沒有質量上乘的佳作出現。當前網絡上可以看到的懸疑微短劇制作成本較低,畫面質量較差,更多的是演員演技不足,故事本身過于簡單,懸念不足,難以引起觀眾的觀看興趣。
要想讓國產懸疑網劇更進一步,利用好傳統文化與中國特有的社會現實都是必經之路,可以看到目前也有了一些趨勢:案件發生地取景于東北、重慶等地,利用復雜的地形和天氣來進一步渲染懸疑氛圍;古裝懸疑網劇更加注重服飾與禮儀,像這樣的有益嘗試值得創作者們借鑒學習,讓國產懸疑網劇真正地“走出去”。
[本文為中宣部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資助項目、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項目(編號:2023-CXTD-02)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何美.類型、媒介和審美:近年國產懸疑網劇的破圈之道[J].當代電視,2021(4):99-102.
[2]王韻,李蓉蓉.邊界消解與落差轉化:我國懸疑劇類型轉向下的懸念構建[J].中國電視,2021(12):65-69.
[3]鄧瑤.淺談桌面電影:互聯網語境下的電影語言[J].電影文學,2019(7):51-53.
(陳曉偉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月杰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