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東 任睿婷 杜進祥
摘 要:選題策劃是一本書的靈魂,選題“金點子”有賴于編輯深入了解國家需求、學科前沿、掌握市場信息基礎上的精心策劃。精品圖書的出版過程,伴隨著書與人的共同成長和相互成就。文章以“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化工過程強化關鍵技術叢書”(20個分冊,1000萬字)為例,回顧叢書從選題策劃到編輯校對,再到出版,直至營銷推廣全過程的出版實踐,介紹了編輯如何打造精品圖書,以及因書結緣成立中國化工學會化工過程強化專業委員會、舉辦全國性化工過程強化學術會議和叢書英文版權輸出到愛思唯爾(Elsevier)等系列出版效應。
關鍵詞:精品圖書 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出版效應
“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化工過程強化關鍵技術叢書”(以下簡稱叢書)從2016年初開始策劃,2020年8月完成1000萬字20個分冊的出版,并在2022年7月被評為國家出版基金績效考評優秀項目,迄今已累計發行3萬余冊,銷售碼洋600多萬元;已有10個分冊與全球學術出版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簽訂版權輸出合同,其中3個分冊還入選2022 年度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叢書對推動化工綠色低碳轉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叢書的編寫與出版不僅在化工行業而且在相關行業產生了很好的學術影響,責任編輯還在叢書編寫過程中推動中國化工學會成立了化工過程強化專委會并擔任秘書長,通過舉辦全國化工過程強化大會,進行叢書推介,推進技術的推廣應用。
艱難之后是喜悅,回顧叢書的整個編輯出版過程以及后續的系列出版效應,其中有許多挫折和辛苦,花費了作者和出版社大量的心血,也有苦盡甘來的諸多甜蜜。筆者作為叢書的主要策劃人員及責任編輯,有幸參與了從選題策劃到編輯校對,再到出版,直至營銷推廣的全過程,因而在此記錄下若干經歷與心得,或可給出版同行一些啟示。
一、策劃緣起
化學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也是國防、高科技領域的主要支撐,但是,傳統化學工業給人的印象是塔群林立、設備高聳、噪聲刺耳、氣味刺鼻,其生產過程造成資源浪費和能源的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高物耗、事故多、投資大”等問題[1],嚴重制約著化學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2014年4月,筆者在審讀中北大學校長劉有智教授等編著的《化工過程強化方法與技術》(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出版)初稿時,認識到化工過程強化是解決化學工業“高能耗、高污染、高物耗”等問題的最有效技術手段之一,既能從生產源頭節能減排,也能在污染物治理中大顯身手。如超重力化工技術使得氣液傳質系數提高了1~3個數量級,已在反應、吸收、解吸、除塵等方面實現了工程化應用,解決了化工行業的許多難題,節能減排降耗效果顯著;再如張志炳教授發明的微界面傳質強化技術應用于渣油加氫,反應壓力從22兆帕下降至6兆帕,打破了國內外上百年來經典的煉油工藝規則。化工過程強化顯現出的更高效、更經濟、更環保、更節能、更安全的特點,代表著化學工業的新形象,在“中國制造”的大環境下,化工過程強化的方法與技術將會在化學工業變革的持續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2014—2016年,筆者在浙江、江蘇、上海、廣東、遼寧等地進行調研,走訪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后發現,化工過程強化被歐美等發達國家列為當前化學工程優先發展的三大領域之一[3],是現代化工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支撐。“973計劃”“863計劃”均安排了一系列化工過程強化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工學科資助的所有子方向幾乎都與化工過程強化有關。我國在該領域已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工程化突破,化工高端技術平臺已現雛形,涌現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但是國內外聚焦于化工過程強化的專題性叢書尚付闕如。為此筆者萌生了組織出版化工過程強化叢書的設想,并向社領導提出了建議。叢書編寫設想也得到劉有智教授的大力支持。
二、選題運作與執行
好的選題是圖書成功的一半,另外一半依靠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編輯的選題設計和選題規劃,只有通過作者的創造性勞動才能實現。[4]為此,我們首先廣泛遴選、組建叢書編委會,確定各分冊主編;在此基礎上,順勢成立中國化工學會化工過程強化專委會;依靠叢書編委會、專委會,多次召開編寫會議落實編寫宗旨和交稿進度;積極申請國家出版項目;叢書建立項目制管理,千方百計提高出版質量。
1.排兵布陣,組建叢書編委會
優秀的、高質量的作者是出版社最重要的資源,也是創作一部精品圖書的基本保障。[5]2016年1月至2017年3 月,在征求眾多化工行業權威專家的意見后,力邀我國化工過程強化的首倡者清華大學費維揚院士,石油化工催化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學部副主任舒興田院士擔任編委會主任,陳建峰院士、張鎖江院士等擔任編委會副主任,劉有智教授擔任編委會執行副主任,負責叢書的組織和協調工作。經過專家廣泛推薦,確定了叢書20個分冊的主編,其中2個分冊由院士領銜編寫(后有專家增選變為5個),其余分冊主編也都是該領域的領軍人才,絕大多數是國家三大科技獎第一完成人或者“973計劃”“863計劃”首席科學家。
2.順勢成立化工過程強化專委會
在2017年6月10日召開的叢書第一次編纂工作會議上,與會的40多位叢書編委會委員匯聚一堂,大家既為我國已取得的諸多化工過程強化成就驚嘆不已,也為諸多成果尚未大面積推廣深感遺憾。化工過程強化技術起源地歐洲,已成立了多個化工過程強化組織和機構,舉辦多次學術會議,其中每兩年舉辦一次的歐洲化工過程強化會議(European Process Intensification Conference)在學術界和企業界的影響更是深遠。與之相比,盡管中國化工學會各分支機構圍繞化工過程強化也開展了很多工作,但是由于沒有設立化工過程強化專業委員會,學術活動較為松散,尚不能完整、系統推動化工過程強化領域的工作;此外,產學研合作在組織形式上也較為松散,不能充分凝聚國內有關從事化工過程強化技術研究的人才和團隊,不利于多學科交叉與融合。
在叢書編委會諸位專家的鼓勵下,筆者向中國化工學會請示并得到學會積極支持和指導。2018年5月12日,在叢書編委會的基礎上,順勢成立了中國化工學會化工過程強化專業委員會(簡稱“專委會”),叢書編委會主任費維揚院士、舒興田院士擔任專委會學術顧問,編委會副主任陳建峰院士、劉有智教授擔任專委會主任委員、常務副主任委員,專委會9位副主任委員均由叢書各分冊主編擔任,杜進祥擔任專委會秘書長、任睿婷擔任專委會秘書,專委會秘書處設在化學工業出版社。專委會成立后,廣泛開展學術交流和技術合作,促進產—學—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多學科交叉與融合。
3.成功的編寫會是書稿質量的保證
如何將不同層面、不同格調、不同風格的個人的學術思想及表達形式整合重組為在同一選題思想指導下的系列專著,實現作者學術思想和編輯策劃思想的最佳結合和完美體現,召開一次成功的編寫會尤為重要。[6]
2017年6月10日,叢書第一次編纂工作會議在山西太原召開,費維揚院士、陳建峰院士、彭金輝院士等做報告,20多家單位5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本次會議正式成立了叢書編委會,并且確立了叢書由中國化工學會組織編寫。各分冊的主編介紹了分冊的編寫思路、編寫大綱及部分樣稿,筆者介紹了叢書編寫要求,經與會專家積極討論,最終確立了叢書的編寫方案、各分冊及各章的篇幅,約定了交稿時間等事項。為了使叢書更容易被廣大化工科技人員接受,編寫中要按照注重理論、突出應用、優選案例的思路,展現研究成果和應用成果。2018年5月11日,叢書第二次編纂工作會議在昆明召開,費維揚院士、陳建峰院士以及叢書的編委會主任、副主任、委員、責任編輯等60余人參加會議,會議進一步優化了叢書的編寫方案,對各分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各分冊還組織了自己的編寫會、審稿會,就書名、書稿框架、原創性以及樣章內容、行文表達等逐項審讀、商討,反復就書稿特色、插圖表格、工業實例等一一把關、審核,確保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4.申報國家級出版項目,得到國家層面認可
出版工作要為科技強國和文化強國做好服務支撐。[7]叢書緊密圍繞產品和過程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等重大需求,系統總結了我國在化工過程強化各領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工程化突破,原創性強,應用廣泛,多項關鍵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對學術研究和工程化實施均有指導意義。為此,叢書立項后立即受到化工社周偉斌社長、潘正安總編輯、郭乃鐸副總編輯等領導的高度重視。2018年初化工社推薦叢書申報了“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增補項目。筆者認真研讀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編制《“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等通知,按照申報要求精心遣詞造句,認真打磨填寫申報表,最終叢書順利增補為“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
2018年5月11日,叢書第二次編纂工作會議在昆明召開,對照《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申報指南》,筆者提前組織審讀了20個分冊的初稿,很多分冊邀請行業專家審查,按照“體現國家意志、打造傳世精品”標準,對數十位分冊主編、副主編提出了翔實的修改要求。2018年8月,按時提交了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申請書和20個分冊修改稿。2019年初,這套高水平的原創學術精品叢書成功入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5.建立項目制管理,提高出版質量
圖書質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線。[8]為了確保叢書的出版質量,化工社成立了由社領導、責任編輯、財務人員、印制管理人員、質量管理人員、總編室負責人組成的項目小組,在各個環節均制訂了嚴密、細致、有序的工作計劃與工作要求,如《叢書編寫要求》《叢書審稿要求》《叢書編輯加工整體要求和規范》《叢書校對要求》《叢書設計規范》等,確保項目在各個出版環節嚴格按照基金規范要求,高質量、高標準地完成。始終堅持慎始慎初、善始善終。
根據合同約定的時間,責任編輯定期回訪各分冊編寫人員,了解書稿各章的進度,同時對編者遞交的部分樣稿仔細研讀,隨時提出問題。對于未按照既定時間交稿的章節,了解具體情況,如果屬于能力有限或者精力不夠,確實不能勝任的,建議更換編者,以保證圖書的質量和進度。
初審是圖書“三審制”的基礎。考慮到叢書內容龐雜,筆者一方面邀請編委會相關學術專家和其他知名專家對稿件內容從科學性和結構合理性上進行審閱,提出修改建議;另一方面,還邀請化工社有資質的高級編輯審讀稿件,對存在問題較多的章節退給作者重新編寫、校核。復審、終審人員均由具有副編審或編審資格的資深編輯來完成,對內容的準確性嚴格把關,并對書稿內容提出合理化建議。
為了將一系列復雜化工過程的原理、設備和工藝等進行直觀描述,筆者還依托專業設計公司改良或者重繪了精美的插圖,叢書各分冊均采用銅版紙四色印刷,更有利于繁復內容的表達,極大提升了讀者的閱讀體驗。
書稿加工承擔著選擇、把關、優化、凝練和提升的關鍵作用。[9]由于叢書內容深奧涉及公式、化學結構式,數據居多,專業性很強,對編輯的業務水平要求較高,筆者在全社范圍內進行了嚴格的遴選,最終選定了十余位化學、化工專業及編輯加工五年以上的優秀文字編輯來專職負責本項目的加工,真正做到精益求精、精雕細琢。
叢書卷帙浩繁,內容專業性極強,因此,稿件預排版后責任編輯首先把關,檢查排版質量及版面的設置合理與否,圖的大小及位置是否正確,對存在版面設置嚴重不合理以及錄入與排版錯誤率高的,直接退改返廠重排。
在校對環節,以分冊為單位責任到人,安排出版社業務最強的校對人員擔任責校,且為保證圖書的質量而較一般圖書增加了2~3個校次。
達到付印條件后,出版社對20個分冊進行了嚴格的編校質量檢查。檢查篇幅200多萬字,編校質量差錯率均在萬分之一以下,編校質量合格。
三、結語
圖書的策劃、出版就像是孕育、撫養一個新的生命。選題“金點子”有賴于編輯深入了解國家需求、學科前沿、掌握市場信息基礎上的精心策劃。精品圖書的出版過程,伴隨著書與人的共同成長和相互成就。
1.因為叢書,團結了一大批優秀專家學者
叢書籌備至今,已有3位分冊主編被增選為兩院院士,每年都有分冊主編榮獲國家科技三大獎,2020年1月10日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更有4位分冊主編榮獲殊榮。專委會的成立、叢書的出版、強化大會的召開,引起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化工企業的普遍關注,應第二屆國際化工過程強化大會(IPIC2)主辦方比利時魯汶大學的邀請,筆者團隊2人有幸參加了2019年5月27日—29日舉辦的IPIC2,并與專委會其他專家一道,成功競得第三屆國際化工過程強化大會(IPIC3)的主辦權,這將是國際化工過程強化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辦。叢書已成為筆者團隊乃至化工社的靚麗名片,提到化工過程強化,行業內就會聯想到叢書和出版社的那幾位編輯。
叢書的各項工作也得到了中國化工學會的高度認可與肯定,以叢書為契機,依靠學會的大力支持,筆者團隊相繼策劃出版了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先進化工材料關鍵技術叢書”(第一批、第二批)等重量級叢書,均在行業內引起較大反響。
2.因為叢書,大大促進各項管理水平
國家出版基金由國家設立、國家主導,應體現國家意志、反映國家水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精耕細作,用心、用力、用功,使之成為扛鼎力作、傳世名作。正因為國家出版基金從項目申報到出版驗收均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幾年磨合下來,筆者團隊從作者遴選、選題申報、樣稿試寫、初稿審讀、裝幀設計、編輯加工、復審、終審發稿、營銷推廣等工作質量均有很大提升,各項管理制度建設也得到大大加強。
3.因為叢書,培養了一批青年編輯人才
“人才支撐項目,項目培養人才。”為了更好地完成叢書的出版,也為了利用項目培養編輯人才,圍繞叢書等重點項目,筆者團隊采取老、中、青三代梯次結合,建立“傳幫帶”培養機制,編審、副編審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對年輕編輯悉心指導,主動壓擔子,有意識安排年輕編輯承接一些關鍵工作,通過實踐鍛煉加快能力提升;經常組織工作會議和交流培訓,形成資源和信息共享機制,創造條件讓年輕編輯挑大梁。幾年來,團隊幾位年輕編輯成長很快,已策劃出版多項國家出版基金、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項目。
4.利用微信營銷推動叢書銷售
當今社會,微信不僅是一個社交軟件,更是做好圖書精準營銷的不二利器。經過反復溝通,中國化工學會、《化工進展》雜志、北京化工大學微信公眾號“化工過程強化PI”同意宣傳叢書。筆者團隊設計了統一的微信推文模板,推文內容與作者進行反復溝通,不斷提煉精華,充分發揮作者更了解行業、更深知讀者需求的優勢,共同完成推文的撰寫。很多作者的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號、微博粉絲等,少者上千人多者則有數萬人,這為精準營銷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平臺,而且作者的聲望和學術影響力,會讓行業從業人員產生許多共同關注。[10]有的推文閱讀量達數千人次,不僅宣傳了叢書,還帶動了相關圖書銷售。
“因為一部書,成就一座城。”沒有蕭紅的《呼蘭河傳》,現在誰還會想起呼蘭城。因為叢書,筆者得以組建編輯團隊,并和諸多專家結緣成立叢書編委會,依托叢書編委會,又籌備成立了中國化工學會化工過程強化專委會(秘書處設在出版社),成功舉辦全國化工過程強化大會,后續又完成了好幾個重量級國家出版項目,并向海外輸出35種高水平英文專著(3種入選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筆者團隊也鍛煉了隊伍,培養了人才,提高了管理水平,各方面均取得長足進步,收獲頗豐。
(作者單位系化學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