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秋月?李程?庫小偉?馬銘佑
摘要:主動適應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質量多樣化、學習終身化、培養個性化、治理現代化的需求,加快建設以數字化為特征的高等教育新形態。不僅是高校教育未來發展的空間轉向趨勢所在,更是推行普及美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互聯網+教育”助推高校“美育”的發展,從當前信息化教育時代,到社會文化背景驅使的地方文化提煉,進而促進地方高校中美育資源的整合,再通過校地美育團隊共建地方特色美育課程體系,最后將前期美育師資團隊、美育課程體系與“互聯網+”模式結合,切實落實高校美育普及提升工作,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
關鍵詞:“互聯網+”;地方高校美育;信息化
美育工作的推行上銜黨和國家“美育”政策,下接地方文化,以文化強國、文化自信、立德樹人為研究背景,以高校信息化教育為平臺,制定科學符合地方特色的藝術類美育課程,建設涵蓋學科專業方向的美術、音樂、舞蹈、教育、地方文化、非遺文化等學科內容,從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課堂實踐、文藝活動、藝術競賽、工作坊和博物館、非遺展示傳習場所藝術實踐等多種形式開展“美育”課堂。將地方“美育”與信息科技結合,有效實現大范圍、可復制的美育課程,從而實現新時代地方高校特色的“互聯網+美育”教育。
目前,高校美育教育改革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需根據當代社會發展要求,結合“互聯網+”探索出一條適合地方高校的美育教育新路徑。隨著信息化美育資源的發展,我們可以實現美育的課程翻轉,促進學生與藝術的深入交流、“互聯網+美育”的評價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完整的大數據“互聯網+美育”課程模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一、地方高校“互聯網+美育”研究背景及困境
當前,地方高校美育教育改革尚處于起步階段,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如教學資源的不足、效果的不穩定等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地方高校面臨的挑戰是如何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開展更加優質的美育教育。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地方高校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類是關于“互聯網+美育”課程的研究,其中包括宏觀角度的研究,具體體現在兩方面,一種是從宏觀思維層面提出“互聯網+美育”課程的實施方案內容的研究,第二種是“互聯網+美育”課程體系的研究。第二類是“互聯網+美育”現狀分析研究,主要包含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內容。第三類是以不同文化元素融入“互聯網+美育”課程體系的研究。此類研究主要來源于一些地方高校美育資源不足,地方高校美育教育充分挖掘地方美育文化資源,通過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模式,搭建學校和地方的線上線下資源共享平臺,從而進行地方高校特色美育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為多個地方高校美育教育實踐提供可復制的樣例,建設地方特色的高校“互聯網+美育”教育新模式。
自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各高校開始進行“美育”課程的開展,但是美育的推行始終流于表面,沒有形成健全、科學且有特色的美育課程體系,美育類慕課資源較少,且內容比較單一,地方高校更加難以實現高水平美育教育。因此相應成果體現匱乏且單一,簡單淺顯的美育課程開展難以形成有意義、有價值、有深度、有體量、有影響的“美育”成果,大部分美育成果依然體現在藝術類專業上。
(一)地方高校美育教育課程資源匱乏
線上美育課程資源的使用欠缺,建設健全美育課程涉及美育課程的方方面面,僅僅憑借校內資源很難以達到建設要求,尤其是地方高校“美育”資源更加匱乏,地方美育資源的匱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傳統教學模式禁錮。互聯網教育思維的滯后,未建立新時代、持續性、可復制的“互聯網+”模式下美育課程資源。
②線上教學機械固化。線上美育課程難以呈現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氛圍,線上課堂“千課一面”。
③教師資源短缺。地方高校以及民辦高校藝術類專業較少,導致美育教師欠缺。
④“美育”基礎設施不足。地方高校欠缺美育線上溝通交流的學習互動平臺;“美育”類專業的欠缺導致相應教室、實驗室匱乏以及設施設備不完備。
⑤成果展示平臺欠缺。各地各高校開展美育課程并未留下成果展示。
⑥地方特色“美育”教材欠缺。各地未打造以地方為特色的美育類教材。
(二)地方高校“美育”教育課程體系不夠完善
地方高校受辦學地域與辦學條件限制,缺乏美學、藝術學、教育學等學科資源,相關基礎理論課程建設不全面,美育教育課程設置少、教學模式單一、專業覆蓋面窄、美育教育活動舉辦及開發數量和規模較小,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完整美育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美育課程和其他專業課程的融合滲透不夠深入,沒有深入挖掘,內容不細致、不系統,甚至有些流于形式,傳統的線下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固定,不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的學情特征。
(三)“美育”通識功能失調
由于專業劃分的涇渭,其課程劃分過細過窄,造成藝術類專業與其他專業的脫節,科學思想與專業建設的割裂,導致了學科發展的功利化和片面化,“美育”課程大多體現在美育類專業上,藝術展演、博物館學習參觀、大師講座,非遺文化學習、高雅藝術進校園、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等,通常只組織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參加,專業覆蓋面狹窄。
(四)美育課程設計脫離學生
大部分美育課程依然使用常規的灌輸式教育,“互聯網+美育”的翻轉式課程更符合資源共享的信息化時代教育模式,網絡社交軟件的趣味深深吸引新時代的大學生,因此美育課程也應當與新時代的媒體結合走近大學生,建設多維度下的“互聯網+美育”課程,最終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二、“互聯網+美育”教育體系構建
地方高校需要因地制宜,通過地域元素的融入,走特色發展之路,探尋地方高校美育教育的新路徑,打造符合區域時代特點的“互聯網+美育”課程體系,整合地方美育資源與高校美育教育,在培養學生正確審美觀和提升人文素養基礎上,推進地域文化的傳承、開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地方高校“互聯網+教育”實施路徑探索第一步是做好頂層設計,深入貫徹國家信息化教育方針,落實地方高校美育教育主體責任,建立信息化教育的常態化管理機制,精準確定地方高校美育教育目標,構建課程體系,強化地方高校“互聯網+美育”教育實踐,高品位、高質量開展美育教育展演。其宏觀策略首先要實現“互聯網+美育”常態化路徑探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社會主義美育的一線陣地和常規工作,是重要途徑和平臺。進行“互聯網+美育”教學研究轉型升級路徑探究,對美育教育研究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禁錮,推進各專業領域、互聯網平臺“美學”資源的相互滲透與支撐,有效實現專業轉型升級,成為地方應用型高校美育改革的動力源。最后是“互聯網+美育”實踐成果產能轉化路徑探究,“美育”是精神的體驗與升華,是對心性的修養與浸潤,更是創造力的源泉,引導學生在感受美的同時,能夠創造美,以社會實踐將美育進行產能轉化。
地方高校“互聯網+美育”實施路徑探索第二階段是地方高校“互聯網+”模式下的美育教育平臺構建與資源整合,搭建多渠道、廣泛的美育資源平臺,充分挖掘地方美育教育資源,包括設施設備、場所、舞臺等硬件資源,也包括師資、專業、課程等軟件資源,促進高校美育教育資源的建設。一方面引入民間手工藝、非遺傳承、文博展覽、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戲曲等地方線下美育資源平臺,另一方面建立校地線上美育,打通Mooc、超星等專業學術渠道的“美育”課程建設,連接“小紅書”“抖音”等當下“流量”的新型微課建設及宣傳渠道。建立“互聯網+”模式下地方高校美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網絡教育平臺可以實現鑒賞、理論、史論類型美育課程的推行。但“美育”與專業課程的功能存在本質區別,“美育”是解放心靈、愉悅身心、塑造健康人格的一門課程,引導學生建立高雅、純真的精神世界,而實操類美育課程的學習需要特定的場所和環境,藝術氛圍的營造與美育知識的傳授同樣重要,“互聯網+”背景下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實現美育的真正價值。
地方高校“互聯網+美育”實施路徑探索第三階段是地方高校“美育”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美育教育與地方高校辦學特色相結合,進行特色美育線上線下課程開發。與時俱進,結合當前社會、科技發展進行美育課程的適時調整,美育教育要結合學科建設,形成優勢互補,適應新時代、新形勢下對地方高校美育教育的新要求。美育教師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及網絡教育平臺建設新時代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教學方法改革,實現理論知識、專業基礎課程、美育通識課程與藝術活動互聯互通。
三、地方高校“美育”教育體系構建
以地方高校推廣地域文化,地方高校是推廣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徑,它承擔著引領地方文化的傳承、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重任,這也是新時代地方高校美育工作的歷史使命,讓地方文化走進高校,讓地域文化有展示平臺、有傳播途徑、有實用價值。反之,地方文化是形成地方高校辦學的特色文化資源,以地方文化的成果導入高校“美育”加強地方高校文化建設,形成高校文化自信與地方文化自信。聯合地方文化共同實現高校“互聯網+美育”教育,將民間文化、非遺傳承、大師工作室等地方文化共同協作開發地方文化的實用性與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讓地方高校“美育”成體系,讓地方文化多方面多角度深入高校“美育”工作,多種地方文化與高校實現強強協作。
制定美育課程,形成完備的“互聯網+美育”課程體系,制定適合專業培養的美育課程及美育活動,實行美育通識+必修+選修+實踐的課程體系,制定美育學分任務畢業要求,建設通識美育課程,結合教育部美育政策建設好藝術導論、美術鑒賞、音樂鑒賞、舞蹈鑒賞、戲劇鑒賞、電影鑒賞等多門藝術類核心通識課程,必修課程可緊密聯系地方文化,選修課程與實踐活動結合,讓選修課程實現“美育”的實操功能,確保可選修課程滿足全校學生的需求。[4]
有效結合校地文化,搭建校地共建“三臺融合”的美育教育資源整合:
(一)校地共建講臺
邀請非遺傳承、民間文化推廣大使、地方文聯、協會藝術大師進校園,共同承擔地方高校“美育”教育責任,校地共建“互聯網+”背景下的慕課美育課程。非遺文化進校園,一方面建設校內非遺傳習講臺,拓寬讓非遺傳承的場所及學員,讓非遺的發展道路更寬廣、更順暢、更多元。民間文化的推廣對象聚焦于正值勤學好問的大學生,將文化推廣形式以高校課程形式呈現,豐富美育講臺形式,以達共享共贏。文聯、協會應當肩負國家美育的重任,成為高校美育教育的一分子,一手抓學術,注重藝術的高度;一手抓普及,拓展藝術的寬度。
(二)校地共建平臺
讓學生走出學校,走進地方文化,搭建高校與民間文化、非遺傳承、大師工作室、博物館、美術館等社會美育資源平臺。學術活動從“校內”走向校外,讓更多受高校教育者了解非遺文化、民間文化的全流程制作,對非遺文化、民間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入、更透徹。從大師工作室、博物館、美術館的平臺豐富文化審美內容的學習,提升審美素養。
(三)美育成果產能展示舞臺
美育成果除校園表演、舞臺表演以外還可形成班級、年級、院系、校級、地方高校聯合等群體性展示交流、藝術展覽、競賽藝術節等形式,地方應用型高校更重要的是將“美育”成果轉化為與實踐工作坊和博物館、非遺展示傳習場所等共建的產能化項目活動“舞臺”。
四、結束語
以“三臺融合”作為美育建設基礎,構建美育課程體系:實現學分要求下的美育任務,美育通識+必修+選修+實踐的美育課程套餐,理論搭配實踐的美育體系,以美育課程開展呈現的合唱、合奏、集體舞、課本劇等演繹活動;班級、年級、院系、校級、地方高校聯合等群體性展示交流、藝術展覽、競賽藝術節等。地方應用型高校聯合地方美育資源協同多方力量建設通識美育課程隊伍,充分結合信息技術,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搭建美育學習與實踐平臺、美育成果展示平臺,以及美育產能轉化平臺,如開展美育實踐工作坊和博物館、非遺展示傳習場所體驗學習等實踐活動,探究地方高校本地手工藝、非遺文化產業能轉化路徑等。
作者單位:呂秋月 李程庫 小偉 馬銘佑 綿陽城市學院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的通知.教體藝廳函〔2019〕41號360A17-08-2019-0029-1.
[2]吳慧鳳,王舵.新時代高校“以美育人”工作體系研究與實踐——以浙江省高校“美育”實踐為例[J].大眾文藝,2022(11):185-187.
[3]陳麗,徐亞倩.“互聯網+教育”研究的十大學術新命題[J].電化教育研究,2021,42(11):5-12.
[4]徐影.“互聯網+”背景下翻轉課堂教學空間的構建模式與運行邏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02):139-144.
[5]葉朗,顧春芳.“互聯網+教育”時代的美育觀念及媒介形式探索[J].中國文化研究,2021(02):2-11.
[6]張桐.“互聯網+美育”:信息化助力美術特色課程的開發——以服裝設計特色課程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2(18):149-151.
[7]郝爰飛,趙曉旭,姜楓.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美育教育創新思考——評《互聯網+大美育課程論》[J].中國科技論文,2022,17(08):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