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用分組學練
在教學中,筆者發(fā)現盡管教師已經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重點關注,但其仍然進步緩慢或停滯不前,筆者嘗試采用小組化學練的方式,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掌握技術的情況采用同質分組或異質分組,提高學習效果,培養(yǎng)團隊協作精神。如,采取異質分組學練,在學習水平三《跨越式跳高的練習方法》時,教師在全體學生練習過程中,根據學生跨越式跳高跳過的高度和動作姿勢,分為跳高A組、跳高B組和跳高C組,即A組學生掌握程度已經高于本節(jié)課的練習要求,B組學生基本達到要求,C組學生則需要A組中優(yōu)秀的學生幫扶練習。教師針對3個組別的學生采取分層的練習方法,讓學習領悟慢的學生加快努力跳過基礎高度,優(yōu)秀學生完善細節(jié)處理跳高動作更顯優(yōu)美,小組化分層練習針對性更強,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練積極性。另外,通過不同小組的任務分配,在其引領下體現分工和思維交流,每名小組成員各司其職,發(fā)揮自身能力和價值。
二、會用多媒體輔助
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日益增多,借用該手段能夠滿足更多教學所需,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拓寬視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小學跳繩教學為例,運用視頻播放的方式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展示跳繩的比賽或表演的視頻等內容,讓學生感受到跳繩的魅力,增強其練習跳繩的興趣。在分階段練習時,學生佩戴運動手環(huán)練習,手環(huán)內的信息實時更新,心率、跳繩個數等同步顯示在體育館大屏幕上,學生隨時了解自身的學練信息,教師根據數據進行專門有效的指導,保證每名學生的學練效果。此外,在動作糾正階段,大屏幕播放錯誤動作與正確動作的對比,減少了教師講解的時間,提高了練習密度和學習效果。
三、妙用情境教學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重視讓學生參與不同主題、不同形式、不同情境的體能游戲和比賽”。在學習“跳”的過程中,教師依據不同水平段的學生開展相應的情境化教學,讓原本枯燥的練習顯得生動有趣。如,學習水平一《立定跳遠》一課時,將課時學習的主題定為“小青蛙成長記”,準備活動前用“蛇來了”小游戲導入課堂,學生自由模仿蛙跳的動作,當教師喊“蛇來了”后,學生立即跳到附近“荷葉”(墊子)上為成功完成游戲,同時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以“小青蛙跳舞”熱身操作為準備活動,熱身操中加入多種跳的元素,充分活動全身肌肉和關節(jié)。以“小池塘運動會”貫穿學練部分,每名學生都是池塘中的一員——“小青蛙選手”,學習立定跳遠的技術動作,通過設置動作展示小比賽(體現跳躍動作正確姿態(tài)優(yōu)美)、過關模式(逐步跳過更高更長的墊子)、自我挑戰(zhàn)(比一比哪只小青蛙跳得最遠)、團隊合作立定跳遠障礙接力賽等環(huán)節(jié),將學、練、賽有機結合,將預備姿勢、起跳騰空和落地緩沖等要領和練習穿插其中,提高學生對跳躍的興趣,引導學生掌握立定跳遠的各項技術。
四、巧用場地器材
在多種形式的連續(xù)跳躍教學中,充分利用場地和多樣化的器材,提升學生的練習質量,為學練復雜的跳的技術的掌握奠定基礎。如,連續(xù)跳躍障礙物時,利用廢舊車胎、泡沫架子、呼啦圈、繩梯等擺放成不同難度的障礙,也可用人體障礙:單人仰臥推起成橋、多人肩肘倒立搭高橋,結合鉆、跑、跨、繞等練習;在專項練習時,3名學生1組,1名學生手持泡沫棒,通過調整高度不斷提高難度,1名學生用泡沫棒置于地面左右甩動,另1名學生依次跳躍練習;利用繩梯練習單腳或雙腳向前向后跳、開合并步向前向后跳、側邊進出跳、單腳后勾跳和順步進出跳等內容。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靈敏性,也能發(fā)展跳的能力。
五、活用學科融合
《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設置有助于實現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和國防教育相結合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習主題”。學科融合的教育方式有助于鍛煉學生品性,健全學生體育品格,培養(yǎng)學生勇于進取、挑戰(zhàn)自我的精神。以《多種形式連續(xù)跳躍的綜合運用》一課為例,教學內容融合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設置課堂主題為“重走長征路”,結合歷史上的英雄事跡和經典戰(zhàn)役等內容開展跳躍的教學,并組織學生觀看閱兵、軍事訓練等視頻資料,體會軍人在軍事化訓練中的跳躍矮墻、跨跳壕溝,通過高板跳臺等帶有跳躍元素的動作,認識到跳躍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另外,通過英雄事跡增強學生信心,利用榜樣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在跳的練習中學習先輩堅韌不拔、迎難而上的優(yōu)秀品質,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品格。
——蔣一見(浙江省新昌縣七星小學,3125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