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谷峰
摘 要: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將課程思政合理、科學地融入學科教育中,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提高思政素養,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觀念。本文對課程思政與初中數學教學進行概述,并以“勾股定理及其證明”教學為例,對課程思政融入初中數學進行具體分析。
(三)注重課堂導入環節
課堂導入環節對教學的順暢開展有重要作用,在課堂導入環節將課程思政元素進行合理融入,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將數學文化、歷史故事、數學研究等內容向學生進行講解,以此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進取心。教師要積極開拓更多的融入途徑,讓思政教育的作用能夠充分發揮出來。改進以往數學課堂的導入環節,可有效避免形式單一、內容乏味等問題的出現,加強數學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2]。
教師也可以將思政教育內容以不同的形式呈現,比如在講故事時,教師不僅可以采用講述的形式,還可以采用動畫、音頻、圖片配文字等形式,這些方式都是初中生比較樂于接受和感興趣的。在課堂導入環節滲透課程思政時,教師也要注重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環節當中能夠有更多的參與感。教師多為學生提供互動交流的機會,對學生表達、溝通、合作等綜合素養進行培養,可進一步推動思政育人價值的發揮。
(四)“勾股定理及其證明”教學實踐分析
1.感悟數學文化,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勾股定理的內容雖然看似比較簡單,但是這條定理是數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形成的。在教學勾股定理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勾股定理的發展歷史,讓學生通過對勾股定理發展歷史的了解感知數學文化。對歷史內容的講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勾起學生的探索欲望。
在實踐教學當中,教師可以準備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標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然后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觀察會標圖片當中都包含哪些基本圖形,并思考會標圖案的含義。”然后,教師準備圖片或者在黑板上畫出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三邊為邊向外構造的正方形,讓學生自主探究三個正方形面積的數量關系,引導學生計算兩個小正方形的面積和大正方形的面積,觀察思考這些面積之間存在什么關系。這時,學生可以發現,兩個小正方形的面積加起來與大正方形的面積相等。然后,教師讓學生進行拓展思考,分小組討論在非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也存在類似的關系。學生交流討論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將圖片進行分割,動手操作驗證猜想,從而引出勾股定理:“任意一個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在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和驗證猜想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勾股定理內容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同時也能體會到勾股定理的神奇,既讓學生掌握了勾股定理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邏輯以及動手能力。
2.感知數學精神,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
教師在帶領學生探究得出勾股定理的公式之后,引導學生猜想: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符合勾股定理呢?并帶領學生對勾股定理進行驗證[3]。在驗證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公式的推導,讓學生感知數學定理的真實性、嚴密性,從而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讓學生對科學理論形成正確的認識,樹立正確的辯證思維,提高辨識真假、正誤的能力。
3.了解數學歷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我國是最早發現并證明勾股定理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數學家商高就提出:“……故折矩,以為勾廣三,股修四,徑隅五。”意為:當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3(勾)和4(股)時,斜邊則為5(弦)。這個結論記載于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學和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4]。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我國數學家研究勾股定理的歷史融入其中,讓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數學發展歷史,了解古代流傳下來的寶貴的數學知識,讓學生感受我國古代數學家的偉大鉆研精神,感受他們驗證、完善勾股定理的艱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在講解完勾股定理之后,教師還可以將我國古代勾股定理的發展過程制作成視頻,向學生播放展示,帶領學生對我國古代數學家探索勾股定理的方法進行還原實踐,讓學生再一次對勾股定理的原理進行理解和思考,從而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更加扎實,記憶更加深刻。
結語
課程思政是現代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新理念和新方式,初中數學教師要重視將課程思政融入初中數學,在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價值觀念、學科素養等進行培養,促進初中德育目標的高效實現。[參考文獻]
[1]曹潔,曹殿立,蘇克勤.線性代數課堂教學環節中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1(18):75-77.
[2]王婷婷.課程思政融入數學建模課程研究:以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為導向[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3):95-97.
[3]林媛,劉偉明.基于課程思政背景的常微分方程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1(2):108-112.
[4]楊琳,王璇,申瑩瑩,等.新時代下大學數學課程融入思政元素探析:以定積分和矩陣乘法為例[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1(5):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