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超
課堂提向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并且是教學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難用精,很難用巧的藝術。語文閱讀教學又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引導學生作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課堂提問,掌握課堂提同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按常理語文教學中的課堂提問如果問題過大。過深、過難,學生站起來一大片,誰也答不出來,或者教師再三啟發開導沒有一個舉手欲答的,無奈最后只好教師自己作答,成了自向自答的獨角戲。教師感到沒趣,埋怨學生“笨蛋”“木頭疙瘩不開竅”。學生也自認為無能。挫傷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主動性。認為老師反正最終要明確答案就不再動腦思考問題。問題過小、過淺、過易,教師的話音還沒落下,學生不加任何思索,對答如流。不僅達不到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反而會養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為了使學生既不感到問題的太難高不可攀,也不讓學生感到問題的太易唾手可得,這樣就又想出一個兩全之策:把知識的果子放在一個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上,叫做“跳一跳摘桃子”。學生只有這樣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會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也會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可是現實的教學工作中又出現了新問題。由于一些不法印書商的出現,各種各樣的參考資料泛濫成災。在課堂上每當教師提出問題, 學生不是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而是匆匆忙忙翻閱答案,不論教師怎樣提出問題,學生都能不加任何思考找出現成的答案。學文言文,不是通過參照課本注釋反復吟讀去領悟,而是不管三七二一看現成的譯文,教師講課有一部分學生心不在焉自認為有現成的答案。那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學方法也失去了靈氣。不用跳就能摘到“桃子”,課堂教學空前“活躍”。久而久之學生自己不但不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甚至連現有的閱讀能力也難鞏固, 我想現在學生閱讀能力的低下,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吧!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
一、講清道理,讓學生明白紙上得來終覺淺,躬身領悟有硬功。學生的自得自悟才是真正的“得”和“悟”。鼓勵學生哪怕是他們的見解不夠全面,深刻,或者是只有那么一點點意見,也是可貴的,也是值得肯定的,表揚的。甚至他們的見解是錯誤的,但畢竟這是自己的勞動所得。這種做法、精神是我們提倡的,問題雖然沒回答正確,最起碼的是學生本人受到了鍛煉。只要這樣堅持下去,日積月累,持之以恒,不畏難,不后退,對培養學生真正的領悟能力是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的。
二、對那些在教師提出問題后,不研究,不思索,專門翻閱答案積極準備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要有意思的冷落,對他們熟視無睹。敢于挫傷他們的這種“積極性”,以待那些真正動腦思考問題的學生回答問題。這樣有助于那些真正動腦筋想問題的學生, 發展他們的智力,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反之就不能給那些動腦筋想問題的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思考問題,挫傷了那些真正動腦筋想問題的學生的積極性。針對這一現象教師要不失時機的給學生講清利害關系,不要停留在表面上的“活躍”課堂。
三、針對問題的難易,變換多種角度精心設計問答。
難度較大的問題要作降低難度的處理,“深題淺問”,反之應“淺題深問”。對那些課文提示中有明確提示,基礎訓練中有現成答案的問題,不要照本宣科,平鋪直敘的提同,要堅持“直題曲向”的原則,力避所提的問題太直太露,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求知的熱情;反之,對有些復雜深難的問題卻要“曲題直同”。對那些繁難復雜的問題。教師要循善誘,由近及遠,由易及難,順藤摸瓜,在提問中化整為零,逐漸深入到問題的中心;反之對一些簡單零碎的問題,則要聚零為整,觸類旁通。
四、勸阻學生不要購買有課后練習答案的書籍。如若已備有之類書籍要正確使用之,把它像字典一樣當作自己預習課文時的啞巴老師。教育學生,不要以為自己備有了課后練習答案的書籍就有了一切,要明白這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要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頭腦中的知識,這樣才真正是具有知識。如果要達到這一步,還需要經過一番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