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
這種習俗,興于何時?未知。但一直延續至今。農家人很守規矩,起得老早。不約而同,朝著同一個目的地聚集。從三三兩兩,到成群結隊。像許多小溪,匯進同一片海洋。路上有說有笑,絕不枯燥。溝上的楊嬸兒要討媳了,溝下的二奶奶昨兒“老”了……話匣子一打開,就閑不住。閑不住,是農家人的性格。順著山溝小道,彎彎又繞繞,一直延伸到鎮子外的遠方。
小時候,最喜歡趕集。即使父母不同意,也要屁顛屁顛地黏著去。大人走到哪,我就跟到哪。看到好吃的,就挪不動小短腿兒。非要解了嘴饞,才肯罷休。五彩繽紛的水果糖,冒著熱氣的肉包子,裹滿芝麻的糖油果子,張家的時令蔬菜,劉家的應季水果,天南海北的稀罕貨,手藝人制作的雞毛撣子,和用竹子編織的篼筐籮籃,抑或一個修鞋的老大爺,和踩得噠噠噠的裁縫大姐……爺爺最喜歡吧唧葉子煙,和戒了一輩子也沒戒掉的那口高粱酒。
集市不大,花樣繁多。沿著一條不知年歲的石板路,從理發店,一直熱鬧到榨油廠,春種秋收,夏耕冬藏。調配日常豐儉,把小日子過得活色生香。多余的作物瓜果,被倒騰出來。或背,或挑。到集市上,換幾個小錢,存起來買來年的種子,或是全都交給女人。積少成多,用來討媳婦兒,或置辦嫁妝。
買家是農家人,賣家也是農家人。地地道道,舒舒服服。沒有離譜的價格,桿秤也成了擺設。我還被拎起后領子,稱過幾次體重。缺斤少兩不會有。若是關系好點兒,還會往你背篼里塞一根黃瓜、兩根蔥,或三五個橘子、蘋果。長得不一定好看,但絕對值得嘗兩口。有泥土的芬芳,有山泉的甘甜,還有農家人頂著烈日的喘息,和冒著酷寒哈出的白氣,這是對勤勞人的嘉獎,也是對辛苦耕耘的饋贈。
人來人往,邊逛邊嘮嗑。聚攏來是煙火日常,攤開后是人間模樣,成了無法割舍的存在。就像在內心深處,藏了一罐,母親釀的醪糟酒,濃度算不上有多高,卻能醉倒一個游子的思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