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敏,易楠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西安 710300)
我國市場經濟蓬勃發展,需求日趨多樣化,所以高職院校的專業培養目標也越來越明確。當前,在企業人員招聘活動中,企業比較重視學生自身的技能素質和知識,并且部分職業對個人的身體素質也有明確的要求。基于此,高職院校應立足于職業崗位需求,對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加以革新與優化,并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教學效果。高職院校在確保課程質量能得到提高的同時,也要確保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提高,從而積極地培養與社會市場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質人才。
高職學生與本科學生的顯著差異在于其有明確的職業定位和求職方向。工作需求的復雜性、多樣化和擴張性要求學生在掌握必要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要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從而為今后的專業知識學習奠定基礎。
現代科技飛速發展,許多職業人員的重體力勞動逐步減少,因而一些要求特定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工作項目也逐漸增多。但隨著現代化大中型機械設備的大量使用,整個工作過程的自動化、連續性、系統化也越來越強,這就需要職業技術人員掌握長時間連續作業的技術,從而有效應對各種作業中的突發事件。但勞動者因為長期的精神緊張和注意力集中,人體姿勢或移動范圍也要比較穩定,再加上噪聲、光、電、熱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必然會給勞動者的身體帶來一些不利影響。比如,長時間的站立、反復彎腰以及長時間對電腦等,這些特殊的職業需要對勞動者的身體素質提出了很多特定的要求。如果勞動者缺乏專業的身體鍛煉和預防,長時間工作,他們的身體肯定會受到傷害。
盡管公司的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但是不管什么公司,用戶、顧客、員工之間仍然需要有廣泛的交流和合作。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與深入,這種交往的范疇和內涵也得到了豐富與擴充。以前,人們的交往對象通常是一些在大企業中工作比較穩定的員工,但隨著世界經濟國際化趨勢的逐步形成,多企業、多組織甚至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企業員工都需要共同完成某項任務。因此,各企業必須在溝通能力、人際交往方法、交際技巧、信息表達方式等領域擁有一定的人才儲備,但這種儲備在職業技能教學中卻很難進行全面系統的訓練。特別是有一部分學生,因為性格較為內向,對社會了解較淺,沒有人際交往意識和正確的交流方法,無法滿足未來發展的需求。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學校能夠充分運用體育運動內涵豐富、多樣化的優勢,通過設置團隊活動、比賽項目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協調能力和溝通能力,給學生提供許多與別人進行溝通和互動的平臺。
優秀的身體素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能在企業中走得更遠、更好的條件,但由于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目前,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由于家里只有一個孩子,所以孩子從小就得到了父母的溺愛,但孩子卻沒有參加任何家務勞動,而且基本沒有獨立完成家務勞動的能力。一旦遇到困難,這些孩子會失去勇氣和信心。畢業后,這類學生往往缺乏自主就業的能力和意志,對家庭的依賴程度較高,對新崗位、新生活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因此,即使他們成功就職,他們也會頻繁地換工作。針對這種情況,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體育教師也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優良品格,并提升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日后適應職場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前,隨著職業競爭壓力的加大,企業要求高職學生在實際就業過程中要具有較強的協調能力和溝通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協作意識已成為高職體育課程的重點。與此同時,隨著社會服務、制造業、市場營銷、信息技術等領域對就業崗位的需求不斷增加,教育的重點也逐漸從培養員工的專業知識轉變為專業知識與綜合素質并重。這種全面的人才培養方法不僅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而且為學生的快速成長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可以在體育教學中運用個人比賽或團體比賽、專項運動等方式,有效地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自主觀察、良性競爭的意識,從而達到更加突出的體育教學效果。
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融入與職業培訓相關的內容,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生活適應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滿足環境、勞動強度等不同職業需求。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基本情況,設計能滿足高職學生教育需求的課程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培養效果。特別是一些體育課程,如耐力訓練、體能訓練、速度訓練、軀干協調能力訓練等,都具有很強的職業針對性,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縮短從校園到就業的適應期,而且能使學生養成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
體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教師可以通過對體育場地、運動器材、練習課程、動作等的正確使用,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從而提高體育教學的效果。因此,在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中,體育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體育鍛煉,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免疫力,而且能提高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讓學生快速適應工作強度。這種專業的體育訓練側重于人體機能的鍛煉。體育教師要使各專業的學生掌握未來的就業需求,幫助他們進一步提升技能。
由于時代的變化,在未來,社會更加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因此,學生在成長的同時,不僅要有優秀的學習能力,而且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在國家支持和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在培養面向社會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時,必須重視人才的體育素質教育。然而,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教學仍存在諸多問題。
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學校都將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當作重要目標,而忽略了體育課程的教學。體育課的時間較少,部分教師甚至還會擠占體育課的時間來做其他事情。學校領導不重視體育教學,導致教師也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成績為目標,而忽視了體育教學的重要價值。在學校開展的運動測驗中,如果學生得到的分數較低,教師也會通融。
由于體育課程沒有引起學校和相關行政部門的重視,許多高職教師體系非常不完善。學校不重視體育,導致高職院校缺乏體育教師隊伍,教師規模也很小。同時,教師的選拔標準不高,很多教師對體育技能不夠熟練,有的體育教師甚至是其他學科的教師。
由于對體育課程不夠重視,部分校長會認為體育教學就是跑步,讓學生通過自主鍛煉,卻沒有注意到體育課程的豐富性。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的興趣全面發展,所以學生必須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體育課也是這樣,有的學生喜歡打籃球,有的學生喜歡踢足球,但很多體育教師都忽視了對學生興趣的培養,甚至忽視了多樣化體育教學的意義。
雖然體育教學內容很難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但只要教師善于觀察,他們仍然可以找到改進教學活動的方法,仍然可以通過教學來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這就要求教師繼續開展教學工作,努力改進教學內容,將體育教學與學生專業緊密結合。
高職院校的主要教學任務就是培養精通專業技術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體育教師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要按照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積極鼓勵學生參與體育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管理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盡快投入工作。
部分高職院校沒有對體育運動專業進行深入了解,忽視了體育運動在學校職業素質訓練中的重要作用,致使教育理念發展滯后,課堂教學也沒有落實到位[1]。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師只把教育重心置于學生基本身體素質的提高上,而不是根據職業需求開展系統教育。學生在體育課結束后就不再鍛煉,沒有進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教師對體育課缺乏關注,其課程與學生的職業需求形成斷層,導致學生的身體素質無法得到有效培養。因此,教師要對體育教學引起重視,增強學生的運動意識,營造良好的運動氛圍,使學生的觀念有所改變。教師要認真對待體育教學工作,使之與職業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并根據各種職業體能要求對學生開展專業訓練,使其身體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高職院校要想將體育教學與學生的職業發展結合起來,首先就要提升體育教師的素養,從而促使其提高教學質量。體育教師在對各專業學生開展體育項目教育之前,就必須與各學科的專業教師進行交流,了解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高職院校要鼓勵教師參與實踐活動,以加深教師對各專業學生職業特征的認識。在開展體育教學時,體育教師要緊密結合各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為了開展基于專業能力需要的體育教學改革,教師必須認真開展體育課堂教學研究,明確學生專業發展所需的基本能力,結合學生專業發展的需要改進體育教學,使學生在接受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能更好地提升身體素質。教師要結合職業能力方面的需求,以學生能在未來取得更好的發展為教學目標,積極鼓勵學生鍛煉身體,使學生能更快地適應職場環境,提升協調能力和動手能力。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層次技能型操作人才。因此,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體育教師也要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全面開展具有針對性的體育教學。體育教師要以學生所學專業和學生今后的實際工作為依據,認真選擇適合學生的體育項目,以確保體育項目能極大地保證學生今后的身體健康。只有這樣,體育教育才有意義。例如,根據學生未來工作的性質,如果學生需要站著工作,那么,教師就應該根據站立工作的特點,開展關于如何緩解疲勞的體育教學。這對提高學生的肌力和腿部耐力非常有幫助。如果學生將來要坐著工作,教師則應重點訓練學生頸部、肩部和腰部的肌肉,以便學生掌握訓練和放松的方法,從而使學生在工作中積極進行自我放松[2]。學生如果能掌握并積極運用這些教學內容,那么,在參加工作后,學生可以很好地避免各種職業病的發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科學地設置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專業開展教學活動。
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應以學生群體的利益為先。高職院校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依據,從而更好地完成體育教材的編寫和采購。雖然高職院校開展的課程主要是以就業為導向的,但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高職院校還是應當重視學生對體育運動基礎知識的掌握,讓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學校編寫或采購的教材,其內容也必須符合學生和社會的實際需求。體育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開展健康科學的運動來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需要全面掌握學生的未來職業需求,因此,高職院校應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實際需要開展專業的培養,以期學生能夠成為一名專業的人才。這樣的培養模式也促使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活動能夠滿足廣大學生的實際需要,促使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能與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高職院校的學生都比較活潑,因此,在開展體育教學時,體育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特點,為學生提供一個能夠表現自我的平臺。體育教師要多為學生開展一些體育比賽,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體育比賽,從而激發出他們的運動興趣,使他們能夠在今后的事業上表現出更為飽滿的精神面貌[3]。
當結束在高職院校的學習后,學生便會走出校園,走上工作崗位。因此,對學生開展職業性體育教學是高職院校的中心任務。體育課程理念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學生對運動技能的需要,而且是為了滿足學生的職業發展需要。因此,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將體育教育與學生的未來職業需求結合起來,以滿足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