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楊恒雷 丁愛珍

[摘 ? ?要] 在當下全景財務管理背景下,高校財務管理整體電子化水平提升,線上辦公模式的實現,可以有效解決不見面辦公的問題,財務支付管理信息化升級勢在必行;在“互聯網+”和云技術時代,財務管理服務功能整體系統工程的正常運轉,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在信息化管理背景下,在對目前高校支付方式全面梳理的基礎上,查擺財務管理各環節存在的問題,提出高校財務支付業務改革措施,以期為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高校財務;支付管理;信息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2023. 11. 022
[中圖分類號] F810.6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23)11- 0076- 05
0 ? ? ?引 ? ?言
在國家實施科技興國、科教強國的戰略背景下,高校作為科研力量集聚的場所,成為促進國家提升科研服務水平的主陣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陸續出臺了《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優化科研經費管理的政策文件和改革措施。2021年8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21〕32號),再次提及“擴大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自主權”“完善科研項目經費撥付機制”。負責高校科研經費管理的財務部門必須做好資金支付的配套支持與服務工作,在對科研人員科研財務經費使用松綁的同時,做好基礎財務管理規范工作,為科研工作者把好財務關,建立健全體制機制,規范內部審核流程,完善審批權限。只有做到前端服務中原始材料形成環節“不放松”,才能保證后端審計回頭看結題環節“放輕松”。不見面辦公方式的普遍應用,對資金支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預算管理一體化要求下,如何優化支付環境,提高服務效率與服務質量,成為高校財務人員亟須探討的問題。
1 ? ? ?高校財務支付管理現狀與問題分析
隨著大數據、互聯網和云計算等信息手段的運用,高校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有全新突破。預約報銷、“網上投遞”等取代了傳統的財務報銷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效地防范了人為舞弊或失誤帶來的風險。但是,在信息技術大大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一些新的問題。
1.1 ? 財務組織機構崗位設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普遍采用了線上預約、投遞報銷和銀校互聯支付系統,財務部門在接收到單據后,審核環節成了核算工作的重點,相對而言,對資金支付環節的管理存在“重審核、輕支付”的現象。
1.1.1 ? 機構與崗位設置不夠獨立
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有很大一部分高校,資金支付沒有設置相應科室,甚至作為機構精簡的一項成果,將資金管理科室解散,在會計核算科室(或部門)加設現金以及銀行出納崗位,精簡了機構與人員。如此處理,與會計謹慎性原則和核算管理流程中的不相容崗位相分離的原則有相悖之處,對于出納崗位的設定,小規模企業在人手不夠、業務量較少的情況下,可以由會計人員兼任出納崗位,此乃權宜之計,而對于高校而言,高校作為資金業務量規模較大的核算主體,在管理上,出納和會計由同一個科室(或部門)負責人管理,毫無疑問是存有風險的。從筆者調研的幾所高校現實情況來看,核算主管因科室性質及自身崗位職責要求,將工作重心和關注點放在核算中,對資金支付不夠重視的現象或多或少存在,使資金支付環節缺乏規范性與嚴謹性。甚至在部分已設置核算和資金支付科室的高校,在制定制度時,如在大額資金支付管理辦法等文件中,會將審核環節的落腳點放在經費支出時的審核上,僅對項目支付與否實行逐級審批,而對實質性支付環節不再提出要求,而資金實際支付的環節,在內部控制風險防范中,也是一個風險點,需要嚴格比對收款方信息與初始合同的一致性,出納人員僅就審核后的憑證進行無誤支付,會導致支付信息審核成為真空地帶。
1.1.2 ? 人員工作量相差懸殊帶來支付風險
在目前電子化支付手段實施的情況下,高校教師辦理報銷業務,僅需登錄互聯網,進入校內辦公系統中的財務服務平臺,填制報銷申請單,隨后將原始報銷單據粘貼在簽好字的申請單后面,一并投遞入財務報銷終端收單機內。制單人員對手續不完善的單據以電話或短信、微信方式告知,并按要求進行修改。在會計審核人員制單環節,輸入憑證工作因教師自行填報而發生了實質性前移的情況下,工作量較手動制單相對減少,筆者通過調研省屬及部屬幾所高校,發現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前臺支付人員與出納人員多對一的人員比例結構,甚至有些高校達到十人以上對一人,支付與審核工作量嚴重不對等,審核人員容易出現疲勞工作,導致壓力增大,從而導致審核流于形式的情況發生。鑒于目前高校公務卡使用的要求及無現金辦公的情況,現金支付工作量相對減少,而對公支付需要對收款單位、收款銀行名稱與賬號進行核對,內容單調枯燥,重復勞動增加倦怠感,對出納人員而言,這一情況非常普遍。
1.2 ? 財務系統技術層面存在需改進之處
1.2.1 ? 權責與授權設置不對等
在銀校互聯支付系統實施的情況下,目前大多數高校使用的是天財或者天翼財務系統,這兩個系統在支付權限授予上,各高校后臺控制參數設置是不一樣的,有些高校設定為銀行出納人員對收款單位的信息有更改權限,有些高校則設置為不可更改,因會計出納人員的崗位職責,是根據會計審核人員審核無誤的記賬憑證,將原始發票上面的收款單位、名稱及賬號信息與記賬憑證中輸入的信息進行核對,如不一致則拒絕支付。根據會計業務流程特點,出納人員應不可變更會計人員審核過的收款單位信息,如有問題,可以要求審核人員按要求重新審核,完善材料。鑒于不同的支付系統實際情況,現行的制度流程規定對職責權限劃分不夠明確統一。
1.2.2 ? 系統對接流程不兼容
高校財務系統與學校內部其他的子系統,如:教學、科研、人事等系統的對接中,也存在不夠順暢的問題。雖然各子系統在高校管理過程中運行都很穩定,但是兼容性不夠,很多高校在將某些系統的基礎數據導入其他子系統時,或者任何一個子系統升級時,由于系統兼容性等技術問題,會出現一些數據不能保持與原系統完全一致,數據導出、導入出現失真等問題。在“網上辦事大廳”不見面辦公模式下,很多流程在系統中提交、審核辦理,如果對接不暢會出現需要師生重復提交或者補交材料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各系統運行的效率和師生的體驗感。
1.2.3 ? 電子回單查詢系統未到位
一些高校雖然已實現網銀支付,但目前仍然延續支票、電匯時代,待網銀支付成功后將銀行紙質回單回貼于記賬憑證后面的做法。針對目前課題中期檢查、結題審計等對項目支付銀行回單查詢的量大的特點,往往同類課題集中檢查,幾個乃至十幾個課題組成員聚集于會計資料室查詢檔案,效率低下,不利于會計檔案管理。即使實現電子回單同步的高校,也有部分存在電子系統上線,紙質回單無法同步提供的情況,導致存檔及后期紙質查詢工作不能保證,電子回單系統穩定性欠缺。銀行回單提供方面,因電子系統上線,在升級過程中,出現新老系統對接不暢,原先舊系統可以提供的數據信息,新系統下反而出現缺失,即使能夠提取出來,也會出現不能保證保留第三方(服務銀行)認證痕跡。
1.3 ? 制度流程支撐不夠
1.3.1 ? 財務管理信息化制度有待出臺
隨著財務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加強,支付方式不斷升級,高校財務管理工作整體都在經歷著系統升級換代,前端工作不斷優化,推動了財務支付工作信息化發展的步伐,但是部分實務工作上位法尚未出臺,現行財務管理很多底層工作流程缺乏制度可循,傳統財務管理的法規制度已不再適用于新的財務結算方式。針對高校財務管理工作前端業務的預算管理、科研經費管理也有相應上位法出臺,很多高校也適時做了調整,會計制度尚未對信息化下的下游業務流程和業務處理做出規定,如:高校財務檔案管理、憑證影像化、線上授權、原始票據審核及電子支付管理等,都沒有相應的完善和體系化的制度規定可以遵循,使高校在實務操作中摸著石頭過河,出臺制度互相借鑒,缺乏標準化和規范化的細則。
1.3.2 ? 財務對賬工作受制于前端
近年來,繳費方式的多樣化,給高校師生辦理相關業務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尤其在2020年初,很多高校積極推動“線上支付”收取費用或發放款項,在不必要的情況下,師生不需要與會計人員見面辦公,但同時給對賬工作也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單純現金和轉賬的方式入賬信息較為明確,而在第三方支付,如微信、支付寶和銀聯等多種支付方式下,來款信息的簡化甚至是缺失,使多方支付難以區分。同時,受不同支付平臺接口兼容性影響,數據信息讀取不夠全面,使針對高校不同結算部門的認領入賬工作,在不做技術處理的情況下,無法做到一一對應。另外,在系統賬套可以分年度獨立運行實施后,會計人員在前一年賬務處理終結未轉賬時,可以將下一年賬務開立,這樣在上年最終結轉時,對前一年新賬開立后寫入的數據,將會滾動至下一年,造成影響下一年期初余額的情況,這在內部控制上存在對賬風險。
1.4 ? 財務支付管理人員業務能力單一
財務支付崗位與會計審核崗位相比,其工作內容、形式較為簡單,缺乏綜合性,很多高校在人員配置上,僅安排具有會計基礎資質的人員在此崗位上,而實際工作中,由于一體化辦公趨勢的加快,財務支付環節作為不見面辦公的最后一道崗,需要支付人員熟悉前端業務流程,只有這樣,其職業判斷才能客觀準確。高校對口業務單位大多是行政機關、高校、企事業單位等多種經營主體,財務支付管理人員對財政、稅收等經濟政策不了解,將會影響工作。
2 ? ? ?高校財務支付管理改進措施
高校財務管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從預算制定、經費下撥、經費使用、財務審核到最后支付,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只有加強源頭治理,做好全程管控,并且堅持全局調配,才能保證支付工作安全高效完成。
2.1 ? 強化財務支付管理全局觀
堅持“統”“分”結合,辯證統一開展各項工作,在高校全局上把控,全校財務管理工作一盤棋,高校從頂層設計上做好統領工作,厘清思路,在具體業務上,分責到崗。
2.1.1 ? 設置對等機構
高校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對財務管理給予相應的重視,從領導層面,在職責權限劃分中,應當建立權責制衡的平衡機制,如高校設立總會計師,不再設分管財務工作的副校長,這樣,將財務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相應高度。根據內控管理的要求,財務、審計部門作為高校內部控制的牽頭部門,提升財務領導力和話語權,有利于真正厘清高校內部控制機制的治理和運行。
2.1.2 ? 分離不相容崗位
在會計審核和銀行出納等崗位所屬科室內,做好不相容崗位與審批權限管理,相應科室獨立,會計審核和出納崗隸屬不同科室,從內部控制角度,充分考慮到財務支付環節的獨立性與審慎性,做好業務分離,出納的分級授權機制應完善,不得與資金使用的審批環節相互替代,科室崗位也要做相應細化與健全。
2.2 ? 加強財務支付管理信息化建設
2.2.1 ? 打造共享數據平臺,推動業財融合
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和區塊鏈技術,對高校財務管理系統進行升級,建立共享數據平臺,統一參數標準,以利于各系統順利調取相應的數據,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造去中心化的合約管理模式,真正實現實時無障礙數據整合。信息化工作推進需要克服很多技術上障礙,也具有較高的成本,需要高校甚至是國家相關部門提供經費和技術支持,各高校雖然因學校類別、規模等不同而有個性化管理的需要,但有很多地方是具有共性的,從規模效應角度考慮,如果能統一制定數據標準或者是數據共享體系,則全國高校絕大多數均可使用或參照使用,可以有效地節省內控成本。
2.2.2 ? 做好系統授權管理,規范支付流程
對銀校互聯系統,做好授權管理和權限設置,出納人員不可擅自改變收款方單位名稱、銀行和賬號,銀行出納人員僅可以按照審核無誤的記賬憑證中的收款信息進行支付,發票與合同上的收款單位名稱、銀行名稱和賬號不一致的,不得支付,會計審核及復核人員負責審核支付中收款方信息,發現原始單據有誤,及時與報賬人員聯系退單處理,為了讓師生少跑路,各級各部門審核人員要及時授權。
2.2.3 ? 完善銀校互聯對接,確保支付留痕
利用好互聯網、區塊鏈等信息化手段,建立起財務共享服務系統,將高校財務工作各環節與相關的第三方業務單位或者部門有機結合在一起,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關鍵。在電子回單和網上查詢系統全面推開的過程中,做好電子查詢材料與紙質件完全替代,隨著各級各類課題中期檢查、結題審計要求的不斷細化與規范化,高校與銀行的交易流水需要體現完全獨立的第三方取證的特點,這就要求網上查詢結果與原始的紙質回單做到完全一致。適時推廣應用“區塊鏈”技術,利用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將其引入高校財務管理支付環節。
2.2.4 ? 做好系統升級對接,運行閉環高效
系統對接包括財務支付系統內部的對接,即財務與校內各功能部門的個性化系統對接。在多渠道收費方式啟用的情況下,為了保證高校各項收費及時、準確入賬,需要財務與信息化建設管理部門,做好對接工作,在以各部門提交的單據為原始憑據制單的基礎上,做好內部系統對接;同時,將學校各類代收、代付款項,分揀至相應學院或者部門,做好內部的再分配工作,這樣才能保證各單位準確核算,同時也才能保證學校整體財務賬項的對賬準確無誤。核算科室與對賬科室工作人員及時建立聯動機制,保證對每筆賬務的處理,都能與相關銀行科目對應,如圖1所示。
2.3 ? 推進財務支付管理系列制度出臺
2.3.1 ? 積極推進上位法制度出臺
高校的主管部門,結合財政部、教育部及工信部等相關部委在財務和電子技術應用方面出臺的制度和規定,適時出臺適合高校發展的政策與制度,對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治理機制構建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結合內部控制的要求,把握尺度統一標準,對財務管理工作各環節做出信息化管理相應要求。
2.3.2 ? 信息化配套建設落地
結合上級各項制度,各高校因校制宜,結合辦學要求和財務管理現狀,制定出相應的辦法和規定,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優化財務支付環境,提升支付管理效能。對照內部控制建設要求,在對賬各流程中,嵌入內控環節,如記賬工作,必須待所有單據復核后,方可進行權限操作,對賬工作開展后,賬務系統不可以反記賬等,從技術上做好限定,以免出現誤操作,避免隨意更改賬務。在高校設立信息管理部門或者財務部門成立信息管理科室,對支付管理中信息對接不暢等問題進行統一處理,協調全校各部門收費后出現的到款認領無主問題,和支付失敗的確認與重新發放問題。
2.4 ? 加強財務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崗位制度管理
2.4.1 ? 打造新型業財融合的財務人員團隊
信息化時代,高校財務管理人員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高校需要充分考慮到財務人員的發展,改變既往財務即會計,會計即算賬、記賬的不準確的認識,現代技術的運用,需要財務管理人員對前端的會計事項有清楚的認知和把握,在業財融合的大背景下,財務與業務深度延伸結合,越來越需要從全局把握各項工作。高校財務從業者,如果對本學校專業設置與相關科研活動背景有充分的了解,不教條地落實各項財經法規,靈活適度地把握政策,就能更好地為高校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活動保駕護航。同時,財務管理人員需要掌握一定的數據管理技術和具備一定的信息處理能力,在新引進工作人員時,把具有信息化背景的復合型財務專業人才作為考核的重點,對現有的財務工作者進行信息化能力的結構性提升,以適應未來高校財務支付管理具體工作的需要。
2.4.2 ? 合理調配會計人員崗位設置
從內部控制角度出發,各高校對自身業務量進行調研,使會計審核人員與出納人員工作量大致相當,據此設置合適的會計審核、出納及復核各級次人員數量,既要避免人浮于事,又不可出現高壓工作狀態,保證每一筆業務制單的客觀性與準確性。
3 ? ? ?總結與展望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高校應當充分利用科技發展的領先優勢,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傳統財務管理全過程中,對系統進行升級與維護,用新技術新知識對財務人員進行武裝,建立起一支適應新時期高校發展需要的高素質財務管理團隊,保證支付工作高效、有序、合規地進行,是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
信息化技術在高校財務管理支付環節的應用,體現在前端各流程步驟中,通過業財融合,使信息化技術與財務基礎工作深度融合,加強頂層設計,推動技術實施,用理論指導實踐,真正實現不見面辦公模式,打通最后一公里。
主要參考文獻
[1]石容新.淺議高校校區財務風險規避[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22(23):4-5.
[2]陳玭.基于業財融合的醫院職能財務報賬系統框架設計[J].財務與金融,2022(3):40-45.
[3]楊怡萌.高校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優化探究[J].商業會計,2022(14):105-107.
[4]楊怡帆,張莎.基于高校智能財務核算平臺的風控預警探究[J].教育財會研究,2022(2):66-70.
[5]韋德洪,陳勢婷.論智慧財務管理的內涵、外延、特點與應用[J].會計研究,2022(5):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