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秀,李 沖,唐德富
(甘肅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近年來,我國畜牧業快速轉型升級,呈現出現代化水平和生產效率不斷提升的嶄新面貌(馬有祥,2017)。在畜牧業轉型升級和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校需要培養適應產業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并為產業發展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術創新(左敬龍等,2013)。高校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室為動物科學專業學生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習平臺,幫助學生深入了解飼料營養價值評定、飼料質量管理、動物的營養需求和飼料配方制定等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動物營養和飼料科學研究的新技術和新方法,提高解決動物營養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和實踐技能。加強高校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室建設對畜牧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業的實驗課程主要包括飼料成分分析、飼料品質鑒定、配合飼料加工工藝以及動物營養和飼料學研究方法等。這些課程的設置旨在解決產業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基本專業素質,并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雖然在一代代畜牧科學家的努力之下,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業體系已相當完善,但近年來,飼料工業和畜牧業的快速轉型升級使得該專業的教育教學工作難以跟上產業發展的步伐,學生缺乏接觸和認識現代化畜牧產業的機會(周玉香等,2010)。因此,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業的教學需要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這對于專業教學和人才培養至關重要。
飼料和養殖企業通常更了解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能為高校提供實踐條件和研究方向,有利于教學和產業發展的緊密結合,以及科研成果的應用和轉化(李丹,2021)。企業在生產和技術研發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需要通過科學研究來解決。高校可以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科研項目,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發展(李曉紅,2020)。
在此背景下,通過校企合作建設和管理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室對提升高校教學科研水平和促進企業技術進步至關重要。通過校企合作可有效優化雙方資源配置,推動教學質量提升,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同時也為企業提供更多的人才資源和科研技術的支持。
1.1 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雙方實驗平臺運行效率 目前,高校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室通常擁有先進的分析測試儀器和消化代謝試驗設備,但由于場地和運行條件等限制缺乏現代化動物飼養和管理設施。近年來,飼料工業裝備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快速發展,而高校的飼料配制和加工實驗教學設備通常過時且規模較小,與現代化農牧企業實際生產條件存在較大差距(楊欣等,2020)。對于企業而言,雖然《飼料生產企業許可條件》等法規對化驗室的設施設備有要求,但許多飼料與養殖企業僅滿足法規最低要求,分析測試條件不夠完善(吳海英等,2022)。中小企業因成本原因往往無法配備精密貴重分析測試儀器,無法進行維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和霉菌毒素等成分的精準定量分析,在原料和成品質量控制、產品研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校企合作共建實驗室可以實現優勢資源互補,優化資源配置。
校企合作可以通過優化雙方資源配置提升運行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王娜和張吉,2022)。高校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室中,部分實驗室和大型分析測試儀器的運行頻率較低,尤其是本科教學實驗室。對于企業來說,許多企業的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不如高校教師,在測試分析的嚴謹性和解決創新性問題方面與高校實驗室存在一定的差距。將企業的質量控制、技術研發等工作納入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既能提高科研訓練項目與產業的結合度,也能減輕企業的維護和管理成本。同時,高校教師的參與可以支持企業的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提升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素質和創新能力。
1.2 有助于推動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 大多數高校的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業教師在生物學領域的學術研究水平較高,但目前對教師的評價標準更注重科研成果,這導致許多教師忽視與產業相關的教學和實踐能力。學生學習過程中也偏向理論知識,缺乏產業實踐,這對專業人才培養非常不利(黃超,2011)。而企業是市場主體,飼料企業和養殖企業更了解市場需求、行業趨勢和技術發展,高校只有與企業結合,才能與產業發展保持緊密聯系,適應農牧業的快速轉型升級(黃超,2011)。
校企合作建設高校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室可以推動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飼料和養殖企業了解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可以向高校提供有關飼料生產、產品開發、配方、加工等方面的實際經驗,指導高校教師在教學內容上貼近行業需求。高校通過與企業合作了解行業動態和市場需求,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使教學更貼近實際需求。校企合作可以將教育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了解企業的運作方式和行業發展趨勢,拓寬就業渠道,提高就業競爭力,企業也能有更多機會選擇優秀畢業生,實現良性互動(陳志朋,2022)。
1.3 有助于促進科技創新和產學研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建設高等學校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室可以促進科研創新,使高校科研工作更具有實際意義和市場前景,提高研究質量和效率,推動技術創新的轉化和應用。
通過校企合作建設高校實驗室可以促進高校與企業之間的深度融合,推動產學研三方面的協同發展(王娜和張吉,2022)。企業通常擁有更廣泛的市場渠道和更強的營銷能力,可以將高校的科技成果更好地應用于實際生產中,促進科技成果的應用和推廣,推動技術創新,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和經濟效益。
2.1 確定合作方案,明確責任和義務 院校和企業需要通過洽談確定合作方案,明確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制定詳細的合作協議。在制定合作方案時,首先需要考慮雙方的合作目標和內容,以及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合作內容要有實質性,避免形式上的合作。目前許多高校的校外實踐基地僅作為學生參觀實習的場所,每屆學生僅有一次參觀學習的機會。這雖然有助于學生開闊眼界,但學生走馬觀花地參觀養殖場、飼料生產車間和實驗室,對學生的實踐意義非常有限,對于企業的科技進步也沒有實際意義(楊欣等,2020)。因此需要明確實質性合作的范圍和方式,確定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責任分配。同時需要考慮合作規模和資源投入,包括合作的時間、資金、設備和人員等方面,需要確定資金和資源的來源和分配方式,以確保合作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卞勇平,2022)。此外,需要明確知識產權的歸屬和分配方式,以確保合作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只有明確合作目標、內容、期限、投入等方面的問題,制定詳細的合作協議,才能保證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和合作成果的實現。
2.2 教學合作和人才培養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室建設的重要目的是推動實踐教學改革。高校需要和企業合作,將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問題融入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中,調整實驗課程設置,優化實驗課程內容,建立實習實訓基地,使得教學更貼近實際,更符合市場需求,進而培養出優秀的畜牧行業人才(葉翔,2020)。此外,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為學生開展“全國大學生動物科學專業技能大賽”等專業技能比賽,切實達到以賽促學和以賽促改的目的,全面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企業也可以通過專業培訓為自己的員工提供技能提升和職業發展機會,提升專業素養和創新精神。
2.3 科研合作和產學研協同創新 推進科研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核心環節之一。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室建設需要推進雙方科研合作,共同開展科研項目。科研合作的最終目的是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校企雙方需要積極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加強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促進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何郁冰,2012)。
在推進科研合作時,首先需要確定具體的科研項目,包括項目的研究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科研項目的設定既要有利于高校科技創新,又要能解決企業實際問題或帶來成果轉化效益,還要發揮雙方實驗室和試驗場地的優勢互補。同時,需要明確項目的經費來源、分配方式和科研人員的配合問題,以確保項目的順利開展。科研合作需要高校和企業的科研人員共同參與,需要明確雙方的人員配合方式、任務分工、成果評估等內容。同時需要加強科研人員的交流和合作,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此外,需要制定詳細的科研成果共享和保護協議,明確雙方的知識產權、保密等內容,以確保科研成果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4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實驗室建設與管理 實驗室建設和管理是校企合作的關鍵環節。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實驗室建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校內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室的建設,二是飼料和養殖企業實驗室、生產車間和養殖場等實驗實踐基地的建設。需要雙方根據合作協議規劃和優化設備配置并進行管理和運行。對于校內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室建設,高校應充分發揮先進儀器設備平臺和人才優勢,利用企業的資源和經驗開展與現代化農牧業和飼料工業緊密結合的實驗教學項目開發。完善設備和運行條件,開展與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的實驗教學項目,提高實驗教學水平。企業為高校實驗室建設和維持運營提供資金支持,將產品質量控制、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等實驗項目納入大學生課外科研訓練中。這有利于高校完善科研教學條件,并改善企業的試驗條件。
實驗室的管理和運行是實驗室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包括規章制度、設備維護和數據管理等(周俊,2013)。校內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屬于國有資產,由學校負責管理,按規章制度進行資產管理、藥品存放、設備維護、實驗準備和廢物處理。企業開設的技術開發、質量控制相關的實驗項目由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高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負責。有償社會服務需事先申報計劃和預算,指派專人管理。高校提供人員支持和技術指導給企業實驗實踐基地,完成高校教學和科研項目,為企業自行研發提供研究方案和技術支持。通過校企合作充分發揮雙方資源和人才優勢,保證實驗室的正常運行和可持續發展。
通過校企合作加強高校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室建設,是畜牧業升級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提升教學和科研水平、實現教育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的重要途徑。在滿足雙方需求、實現資源互補的前提下明確合作方案,開展教學合作和產學研協同創新,優化校企合作的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模式,真正建立校企融合的育人機制和協同創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