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全海
(福建省閩清縣第三中學,福建閩清 350807)
所謂“四史”,是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滲透“四史”教育內容,教師需要有對接、創新、研學的意識。深潛教材展開教學設計,尋找“四史”教育對接點;優化情境設計,設定“四史”教育激發點;組織多種學習活動,確認“四史”教育感應點;升級訓練形式,建立“四史”教育拓展點。教師進行針對性設計,促進學科教學的自然升級,對學生心理帶來深刻觸動,開闊學生學習視野,強化學習體驗,在主動學習和研討中接受“四史”教育,在生活實踐探索中成長學科核心素養。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內容比較固定,教師深入教材展開研習行動,深度發掘教材“四史”內容,自覺對接“四史”教育機制,以豐富學科課堂教學資源,開闊學生學習視野。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呈現體系性,教師對教材展開深度解析,尋找“四史”教育對接點,能夠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也能夠提升德育教育品質。“四史”教育與學科教材對接點眾多,教師要做好科學發掘,針對學生學習需要做好分類處理,結合教程安排進行多點滲透,促使學科教程的順利打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設計有較強的針對性,初一階段大多選擇學生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方面的內容,進入高年級則滲透一些集體、社會、國家等方面的內容,教師分析解讀教材時,要針對“四史”教育特點進行具體分析。
如教學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豐富的社會生活》,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研究,設定學習思考問題:社會生活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你能夠找到一些案例進行佐證嗎?什么是親社會行為?不同時代有不同定義,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應該如何融入社會呢?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深度思考,課堂交流互動氣氛逐漸活絡起來。教師與學生一起研討,對親社會行為相關問題進行重點討論,結合不同時代生活現實,解讀親社會包含的內容存在差異性。社會主義中國經歷了七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不同時期對人們的親社會提出不同要求。教師列舉一些具體的生活案例,對不同時期的親社會要求做比較,讓學生明確當下社會內涵,建立親社會主觀意識,唯有融入社會大集體,才能體會生活的溫暖。
學生學力基礎存在差距,教師從“四史”教育滲透角度展開設計,能夠創生更多嶄新學習動機,為學生提供鮮活的學習感知體驗。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對接分析,對學生學習特點進行科學評估,都可以促進“四史”教育內容的全面滲透和融入。“四史”教育內容眾多,哪些內容適合什么年紀的學生,教師對此需要有清晰分析,以提升教學對接適合性。學生對“四史”教育內容有選擇性,教師進行學情分析時,要充分考慮多種制約因素,以提升教學設計針對性。
教材內容與“四史”教育高度對接,教師要對學生認知有清晰分析,以提升教學對接品質。如教學《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教師結合學生經歷講解社會規則的內容,我國改革開放之前,大家追求的社會規則有共性特點。如居民經濟收入,大多數人崇尚公平原則。改革開放后,私營經濟逐漸活躍起來,大多數開始認同多勞多得原則,這說明社會規則是在發展之中的。教師與學生展開開放性討論,圍繞社會經濟收入問題進行意見交換,給學生介紹不同時期社會原則內容存在的差異性,無疑是在給學生講解改革開放歷史,這是典型的“四史”教育。
學生對靈動性、互動性、趣味性教學情境比較有感覺,教師從激趣角度展開設計,巧妙對接“四史”內容,推出一些故事、案例、圖片、視頻等信息,對學生多種感官進行沖擊,以成功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課堂教學情境設計時,教師要做好篩選工作,針對學生興趣取向展開情境設計,適時滲透“四史”教育內容,無疑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觸動。“四史”教育內容更為新鮮而多元,甚至超出學生的知識范圍,而這些內容往往能夠調動學生研學興趣,其激發效果也會超出預料。如黨史內容,如果教師滲透革命戰斗故事,或者播放紅色歌曲,學生會更加振奮,學習思維順利啟動。
如教學《網絡生活新空間》,學生對網絡應用最為熟悉,教師沒有組織學生討論網絡應用的優劣性,而是從時代發展角度進行問題設計:網絡是特定歷史下的產物,標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但有一種現象值得我們關注。網絡在世界范圍內開始普及,為什么只有中國的移動支付最成功?學生對這個問題并不熟悉,教師列出一些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以突出我國網絡應用現實。學生逐漸進入到深度思考環節,對問題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中國之所以會走在世界前面,這是因為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帶來的結果。從網絡應用情況看,中國充分發掘網絡應用潛力,最大限度為人們提供生活服務。在這個問題討論之中,涉及到社會主義發展歷史,也是“四史”教育內容。
“四史”教育與學科教學的對接不僅體現在內容方面,在教學環節設計中滲透“四史”教育內容,教師在導學環節講述鮮為人知的故事和案例,如學生比較關注的時代楷模事跡,都能夠對學生形成心靈觸動。情境設計需要體現教學內容,也要對接學生學習思維,還要滲透德育思想,教師要做到兼顧設計,這樣才能創造良好學習情境。
教師執行教學方案時,要有隨時調整的意識,以提升教學適配性。如《社會生活講道德》,這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教師要求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一些鮮活案例,說明遵守公德的重要性。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詞,還有“八榮八恥”相關內容,學生對生活講道德有了深刻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八榮八恥”都屬于“四史”教育范疇,教師從這個角度進行引領,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對“四史”教育內容的理解呈現碎片化,教師從學生的生活認知積累角度展開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討論機會,學生從中獲得的學習體驗更為豐富。
教師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多種研學活動,無疑能夠成功點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活動設計組織過程中有意識滲透“四史”教育內容,能夠創造一些教學亮點。
學生對學科學習活動比較有感覺,教師在活動任務設計時,要巧妙植入“四史”教育內容,增設德育目標,設計更多德育教育感應點,都能夠為學生帶來學習內驅動力。如話題討論、故事講述、生活觀察、社會調查等學習活動,教師結合“四史”教育實際做對接處理,不僅能夠豐富學習活動內容,還可以促使學生自然對接生活和社會,自然建立家國責任感。
教學《做守法的公民》這部分內容,教師組織學生集體討論守法話題:作為公民,要自覺學法、用法、守法,只有全社會的人都做守法公民,社會才能安定,國家才能健康發展。這個道理大家都懂,為什么還有人知法犯法?你能夠根據具體的案例進行具體分析嗎?話題推出后,學生都主動展開思考和討論,課堂研學氣氛活躍起來。在交流環節,學生列舉一些典型的案例,說明守法的重要性,也利用反面案例進行警示,知法犯法要接受法律的制裁,特別是危害國家利益的要接受人民的審判,如那些叛國者、貪污犯等,都不會有好下場。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話題討論,學生都能自覺列出案例進行論證,這些案例都屬于“四史”教育內容。
學習活動與“四史”教育對接,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和認知基礎有客觀評估,以便做出教學組織,對學習活動方案做針對性調整,以滿足學生的學習期待。特別是生活化學習活動,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做好融合探索。如生活調查活動,其調查內容與“四史”對接點眾多,教師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索行動,深入生活和社會,結合“四史”史料內容展開課題研究,能夠建立更多學習起點。
學生對“四史”內容有一些印象,教師需要做好篩選,唯有切準學生關注點,其調動作用才能突出出來。如教學《積極奉獻社會》,教師從不同角度展開解讀,列出一些時代楷模和事跡。如雷鋒、焦裕祿、王進喜等,還有學生比較熟悉的袁隆平、屠呦呦、莫言等。在這些人物的背后都蘊含著更多動人的故事,教師要求學生借助多種信息渠道展開素材搜集,在學習小組展開互動交流,針對模范人物展開學習活動,寫出學習筆記。為激發學生的實踐熱情,教師鼓勵有興趣的學生展開生活調查,尋找身邊的先進典型,對其事跡做采訪和調查,寫出調查報告,提交到班級。教師推出多種學習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四史”學習對接機會,實踐活動有力證明,“四史”教育實踐活動有極高的助學作用。
學科訓練設計環節,教師滲透“四史”教育內容,不僅能夠拓寬學科訓練維度,還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有重要促進作用。
教師設計訓練任務做對接設計,自然滲透“四史”教育內容,學生認同感更高,訓練效果值得期待。如講述革命戰斗故事、社會生產故事、時代楷模故事,學生要深入生活之中展開素材搜集活動,在具體講述過程中接受“四史”教育,在展示體驗中完成認知內化。學生的生活認知與“四史”教育高度對接,教師做好學情分析,推出一些融合性、實踐性訓練任務,都可以贏得教學主動權。
在教學《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相關內容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反特電影片段,然后給學生講述國家舉行的幾次大范圍的安全運動,介紹共和國成長歷史,學生對相關信息比較感興趣,能夠專注聆聽教師講解。教師設計訓練任務:保衛國家安全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自行組建合作團隊,選擇一個適合的角度創編生活小品,圍繞保護國家安全主題進行情節設計,準備班級中進行演繹。學生對這樣靈動的訓練活動比較有認同感,都能夠積極回饋,教師利用反特電影做引導,成功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教師在訓練任務設計時,對接學生學情展開任務推送,可以提升訓練適合性。如果能夠在訓練設計環節滲透“四史”內容,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性學習,學生回饋主動,訓練效果更為突出。如紅色教育基地參觀活動,學生對這樣的訓練活動有更高期待,教師讓學生做好參觀準備,包括信息素材的儲備,確保參觀活動順利展開。
教師設計訓練任務時,要做好生活對接,讓學生結合實踐體驗展開主動探索學習,其歷練效果會更突出。如教學《建設美好祖國》,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我們祖國在近些年取得的成就的照片視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素材信息都比較有沖擊力,學生回饋更為主動。教師推出訓練任務:深入家庭之中展開現實采訪活動,對父母從事職業情況進行調查,寫出調查報告,對父母職業勞動做分析,體會父母為建設祖國做出的貢獻。學生對訓練任務進行深入研究,找到適合的機會,進行實地采訪,歸結采訪信息,對父母職業和勞動情況做深度調查。這項任務很簡單,卻給學生帶來巨大心理沖擊。父母辛苦勞作,奉獻國家,建設家庭,服務子女,他們才是最可愛的人,作為父母的孩子,不應該成為家庭的負累,要積極替父母分憂。
“四史”教育與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有多點對接,學生對“四史”教育比較熟悉,教師巧妙植入,學生回饋主動,其學習效率會大幅度提升,學生在“四史”教育背景下展開學科探索學習,其學科核心素養會大幅度提升。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與“四史”教育高度融合,勢必對學科教學形成沖擊,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合理解讀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展開對應探索,在多重互動交流中達成學習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