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瓊蘭
(福建省永春縣第三實驗小學,福建永春 362600)
習作單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印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一種特殊的教學單元,它以習得寫作策略、學習寫作技巧為目的,通過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與習作例文等的知識鋪墊與方向引領,組織了單元教學。在實施“習作”單元教學時,教師要以“閱讀欣賞”為主要手段,對作文要素進行梳理和探究,并將其運用于“習作”教學中。農(nóng)村小學學生總體上缺乏閱讀興趣和習慣,習作材料積累較少,缺乏對教材知識的充分利用,從而影響了作文的教學效果。“讀思達”在習作單元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在閱讀和練習中搭建起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欣賞和評價的基礎上學會思考習得習作策略,并進行遷移運用,進而提高自身的習作技能和水平。
“讀思達”教學模式自2019 年推出后,已在全國各中小學校中得到一定的研究和推廣,形成了一股“讀思達”的教學研究熱潮,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界人士的認可,不斷向全國做更廣、更深處輻射。“讀思達”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運用,可以很好地解決目前小學語文課堂中存在的閱讀與表達不相銜接、缺乏思維水平的淺層閱讀、課堂上無法將學到的知識向?qū)嶋H運用轉(zhuǎn)化等弊端。在習作單元教學中運用“讀思達”教學法,可以將閱讀文本、交流平臺、習作范例等部分進行銜接,讓學生可以閱讀和鑒賞習作中的策略,在交流平臺上思考和探索習作的方式,從而實現(xiàn)習作單元的整體目標。
可以看出,“讀思達”教學法在小學語文習作單元教學中的運用是一種較新的教學模式,根據(jù)不同年級學生的語文習作能力和目的,將其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形成相應的練習元素,使其相互關聯(lián),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可結(jié)合統(tǒng)編教材習作單元的實例,就“讀思達”教學法在習作單元中的運用進行探討。
1.教師精讀教材
在“讀思達”教學方法中多次強調(diào):“教材是知識的載體,而學生的主體任務是教材學習”。在統(tǒng)編教材中的習作單元確實是最好的學習工具,它們根據(jù)特定的練習目的,精心組織了若干課文,其選材、構(gòu)思、表達等可供同學效仿。這里的“讀”包括對教科書的閱讀、對人生的觀察、圖片的收集、言語的積累等等。“閱讀”中所使用的“材料”,是指一切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幫助學生積累習作素材,提高其寫作水平的材料。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時堅持“不動筆墨不讀書”,把問題作為導向,讓學生在閱讀習作例文時,明確閱讀文本的目的,在長期訓練中,閱讀批注的“條件反射”得以形成,這樣學生便能夠在閱讀過程中積累習作經(jīng)驗。
以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閱讀要素為“了解課文按一定順序?qū)懢拔锏姆椒ā保曌饕貫椤皩懢皶r,學習按游覽的順序來寫”。二者聯(lián)系緊密,可見,“按順序?qū)懢啊笔潜締卧闹饕獙懽髂繕恕檫_到這一目標,教材編寫了以下精讀課文:《海上日出》和《記金華的雙龍洞》;習作例文:《頤和園》和《七月的天山》。這四篇文章按照旅游的先后次序來描述,在敘述中也凸顯了風景的特色。其中包括不同的游覽地點、不同的風景、不同的時間,每一篇文章都從不同的視角進行描述。《海上日出》一文作者按不同時間,不同自然條件下,著重用色彩來描繪變幻無常的太陽光,展現(xiàn)海上日出的偉大奇觀;《記金華的雙龍洞》和《頤和園》都是一種“移步換景”的典范,讓人跟著作者的腳步,感受到了“一草一木”的意境;《七月的天山》選取了一個固定的主題,以觀察角度的改變來表現(xiàn)天山的生機。其中,《頤和園》與《七月的天山》兩種讀寫范本,分別從旁評、課外練習等角度,指導學生學習所需的寫作技巧。可以說,這套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包含了各種常見的寫作技巧,并且通過實例來教授學生實際的寫作方法。
2.學生精讀范例
引導學生精讀范例,從而讀出對人生的觀察、圖片的收集、言語的積累等等。“讀”是一種輸入,學生完成習作是一種“輸出”的過程,“輸出”的前提是要一定的知識儲備。這種儲備不僅來自于課內(nèi),不只局限于文字,而是包括各種能夠豐富生命體驗的“輸入”。鼓勵孩子多多觀察生活,多多體驗生活,幫助孩子打開多維視角,并且在觀察的過程中注意目的性與主動性,有意識存儲于大腦內(nèi)部。
例如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安排了《夏天里的成長》《盼》這兩篇習作范文,作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例子來表達如何圍繞中心意思寫。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根據(jù)單元作業(yè)的主題設定主題,讓同學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圈畫出與之有關的詞語、句子,從而感受文章如何圍繞中心進行表達。通過對課文的觀察,可以引導學生圈畫出課文的中心句,并向他們提出問題,例如:課文寫了哪些事物來表現(xiàn)中心?這篇文章直入主題:夏季里萬事萬物都在快速成長。通過對文本的快速閱讀,可以使學生更容易地發(fā)現(xiàn)核心句子。
如《夏天里的成長》一文中,學生精讀后教師還可以向?qū)W生提出“文章中有什么東西能突顯‘萬物都在快速成長’這一特征?”這一問題,在第二個自然部分,圈里的瓜藤、高粱、菖蒲、竹子、山、稻苗、甘蔗、鐵路、柏油路、水、瀑布、河流、人、動物、植物,不管是活的還是死的,在夏季里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快速地成長。到了這個階段,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指出:“這些事物的生長很快,你得找出一些能讓它們迅速長大的詞匯和句子。”以此引導同學們又回到課文中,用圓圈畫著:“瓜藤——天還能長出幾英寸來;竹子林、高粱地,在喇叭聲中,一晚上能多出一半;昨天是芽,今天是花,明天是小果子……”然后用“閱讀泡泡”的形式,在相應語句旁寫上“幾天不見”“顯示生長非常快”“昨天、今天、明天”“一天”“一夜”等關鍵詞。這樣,學生可以閱讀為載體,以寫作為目的閱讀文本,通過文本作為“例子”,積累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方式和技巧,從而做好習作的知識和技能的準備。
1.利用“交流平臺”來引導學生思考習作策略
習作單元中的“交流平臺”,對作文的教學方法和技巧進行了歸納和提示,為師生之間進行習作策略交流搭建良好平臺,同時也是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指導。老師圍繞寫作練習的主題設定:“在寫出了核心的內(nèi)容后,如何使它更完整、更充分?”讓同學們從《夏天里的成長》與《盼》中找到答案。透過《夏天里的成長》,同學們想:在課文中選取了許多事物來舉例說明,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事例來表現(xiàn)其核心意義。透過《盼》,同學們會想:當要表達出一個意義時,要把重點內(nèi)容寫得詳實、具體,令人印象深刻。把“交流平臺”當作師生對話平臺,可以更好地了解練習的內(nèi)容。
2.從“習作例文”的角度來思考寫作的方式
“習作例文”這一版塊是在寫作訓練之前的一個范本,它對習作單元中的語用知識進行了充分的貫徹和落實。這一單元的《爸爸的計劃》是以“父親的愛制定計劃”為主題的。老師通過練習旁記,讓同學們仔細地想一想,這篇文章是怎樣根據(jù)主題來選取的,以及怎樣選取典型的例子。老師設問題:“第一段如何表達父親對孩子的喜愛?”老師接著問道:“為了凸顯父親的愛心計劃,這篇文章選取了哪些典型的例子?”在有效問題的激勵下,同學們進行探究式的對話式交流,對文本和例句的寫作方式和特征進行了深刻的思考,能夠體會到單元練習的具體用法,從中吸取精華,并引導習作。
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練習寫作上,引導學生把習得的習作策略遷移運用到實際的習作練習當中。“讀思達”的“達”強調(diào)了語用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是書面語的表達。
1.圍繞著“初試身手”的課堂練習
習作單元在“習作例文”和“交流平臺”之間設置了“初試身手”的實踐部分,作為“熱身”練習的最終練習部分,同時也是一種很好的書寫形式。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初試身手”第二題,請同學們從六個問題中選出一到兩個,并指出可以選擇的例子和從哪個角度來寫作,老師在課堂上安排15 分鐘的練習,為后面的習作做準備。“達”是指在教學中的表現(xiàn)形式,而在寫作課堂教學中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寫文章。學生寫文章就像進行食物的加工,材料就是原料,而“工序”就是學生表達寫文章的過程。指導學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教師的教學指導下,看似一樣的“食材”,重復“工序”,而成果卻相差很大。這應該是因為“火候”的不同。在“達其文”的時代,老師又該如何做?實踐證明,與其老師滔滔不絕地說幾十個字,還不如讓學生安靜地寫一篇。培養(yǎng)與其學習階段相適應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是語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充分的練習時間確保學生能夠充分回憶、思考今天所學,并努力將新的知識和技巧完整地移植到練習中。學習時間不足會影響到學生的自我遷移,很容易導致知識和技能的不完全轉(zhuǎn)化,乃至失敗。
盡管在教學中,寫作練習占用了大量的教學時間,但教師應該多一些時間讓學生進行文章修改。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都是給學生一個可以比較的評判標準,讓他們從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來檢視自己的作品,再加以修正。課本上已說明:“完成后,請自己閱讀,看是否對該地點作了詳細的介紹,是否有充分的理由。然后讓同學讀讀,看看能不能體會到你寫的中心意思,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教科書的含義很清楚,即有兩種方式:一是自己朗誦,二是讓同學誦讀。評估的目的就是兩點:首先是要把你推薦的地點寫得很清楚,要有很好的理由;其次是從比較客觀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作品,可以看出文章中的錯誤并進行修改。閱讀與修改成為了一種每天的工作,使學生養(yǎng)成了對自己的習作負責、用詞造句精益求精的習慣,并養(yǎng)成了一種自我反思的能力,這種品質(zhì)對于一個正在學習的人來說是非常寶貴的。
2.以練習為中心,進行作文教學
習作教學的核心是練習,它是“試驗場”,是學習者的遷移與運用。在習作教學中,學生可以把“讀”和“思”表達成單元學習。因此,本單元的作業(yè)為“圍繞一個中心意思寫”。當然這也是單元練習的主要內(nèi)容,老師讓同學們選出一個自己感覺最深刻的漢字來寫一份作業(yè),可以在12 個字里任選一種,也可以選擇其他的,非常的開放,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讓同學們能把它的核心內(nèi)容寫出來。在學生選定漢字題目,確定好文章的中心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采用列提綱,或者畫思維導圖等方法來選取實例,讓每位同學明白所選的教材要與中心思想相吻合,懂得從眾多的事例中挑選出最能抓住主旨,突出核心部分,并把重要的部分寫詳細、寫具體。
教師將“讀思達”的方法應用于小學語文習作單元教學,“讀”積累了大量的素材,閱讀和欣賞好的習作表現(xiàn)技巧;使學生從“思”中梳理出練習的成分,并探討出一種切實可行的表現(xiàn)方式;運用“達”的方式進行書寫、交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思考和表達,可以切實提高學生的習作技巧和水平。
總而言之,在“讀思達”的教學中,“讀其材”“思其法”“達其文”三個教學步驟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助力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小學習作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寫作素材,明白寫作的奧秘,探究寫作方法,汲取寫作精華,通過實踐練習,實現(xiàn)方法遷移,做到有目的,有條理,有方法地表達,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