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瑞華
(福建省尤溪縣東城中心小學,福建尤溪 365100)
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年齡較低,對知識的認識與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才能實現對閱讀內容的有效掌握。因此,在閱讀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到對教學內容的充分掌握,實現對課堂教學的重構,并且要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這樣教師才能將“教學評一致性”有效落實到語文閱讀教學中。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整體的教學安排為學生設置短期學習目標與長期學習目標,而兩種不同的目標形式對應采取的教學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區別。在設置短期目標時,教師主要是以語文要素為核心進行設置,確保學生可以在課堂學習中實現對閱讀知識內容的掌握。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課文《小蝌蚪找媽媽》為例。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為學生設定了短期的學習目標:正確認識并書寫兩、哪、寬、頂、眼、睛等10 個生字,并正確讀準多音字“教”;可以做到根據文章中所涉及的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可以根據課文圖片清晰地說出小蝌蚪的成長變化過程;對青蛙的益處有一定的了解。上述短期目標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課堂上的時間實現有效學習。如在學習小蝌蚪的成長變化過程時,教師帶領學生對教材中的圖文進行細致的學習。這時,教師可以借助提問的方式啟發學生:“同學們,在池塘的水草邊上生活著一群小蝌蚪,你們看小蝌蚪長什么樣子呢?”以此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至閱讀內容的第一段,讓學生認識到小蝌蚪是大腦袋、黑灰色身子、長尾巴。接著,教師帶著學生繼續觀察圖片,并問道:“同學們,你們看小蝌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他們在此過程中遇見了誰?”在結合圖片與文字的情況下,學生可以發現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在這期間他們遇到了鯉魚媽媽與小鯉魚,并發現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通過對學生循序漸進地引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實現對短期目標的學習與掌握,并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一定的進步。
因此,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需要為學生設置短期目標,并根據短期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同時在短期目標的指引下,學生也能夠對需要學習的知識實現高效化的掌握,以此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從而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上一小節中,筆者以短期目標為核心進行了細致的闡述。在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過程中,除了要明確短期目標外,長期目標的設置也有重要意義。在設置長期目標時,教師主要是基于學生的能力進步與綜合素質的提高進行綜合考量。因此,教師需要對閱讀文本的價值進行充分的挖掘,并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的領悟,這樣學生才能在閱讀知識的學習中實現教師所設置的長期目標。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課文《我是什么》為例。根據本單元課程設置的主題來看,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通過對“童話”的認識,對動物、植物、自然界有一定的認識與理解,以此對學生的成長之路給予一定的啟迪。因此,教師在設計長期目標時,應以開展學生眼界、促進學生成長為主。基于此,教師可以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同時應注重內容的啟發性與趣味性。從本篇閱讀文章的內容來看,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猜謎語”的性質,為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看看學生是否可以猜到文章描寫的是什么。而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給出的回答開展后續的教學活動。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水是怎樣變化的呢?它都變成什么了呢?”以此引導學生從閱讀文本中獲取相應的答案。在學生從文本中獲取答案時,教師可以嘗試著引導學生以關鍵性字句的方式提煉核心知識。如水在變成云時,可以提煉為“太陽曬→變成汽→升空→連成片→飄浮”。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教材以外關于水的知識,比如:“同學們認為水都有哪些好處與壞處呢?能否列舉一些生活中的經歷呢?”
通過設置長期目標的形式,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啟發,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的能力有一定的成長,對“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要求也有一定的益處,有助于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進步與提升。
對于小學低年段的學生來講,現階段的他們在學習習慣的養成上還缺乏一定的自控力,需要教師進行干預并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幫助他們實現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而且,在“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中,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是教師應重點關注的內容。因此,為了讓學生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在每次課程的最后為學生布置下一次課程的預習內容。這樣,既能保證教學內容的連貫性,也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到目的明確、有的放矢。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課文《曹沖稱象》為例。在本次閱讀課程的學習中,學生應完成以下學習目標:認識文本中存在的生字詞;流暢閱讀文本;清晰地講出曹沖稱象的過程;思考為什么曹沖稱象的辦法好?根據學習目標的設置,教師需要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并為學生提供預習上的指導。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圍繞學習目標進行針對性的預習:首先,學生應對文本進行通篇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將自己不認識的生字詞進行標記,并嘗試運用新華字典等工具書嘗試查找。其次,學生在進行第二次文本閱讀時,需要重點關注曹沖稱象的發生過程,并嘗試運用第一、第二、第三等帶有清晰順序的詞語進行記錄,這樣便可以清晰地描述出曹沖稱象的過程。最后,學生對文本進行第三遍閱讀時,便可以嘗試思考為什么曹沖稱象的辦法是好辦法,其“好”的點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同時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思路記錄在文本的一側,便于后續的學習。
通過為學生布置上述預習任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還能夠幫助學生掌握閱讀學習方法,促進學生閱讀水平與閱讀能力的提升,這對學生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有效的課前預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對教師教學效率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實現“教學評一致性”。
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過程中,思維能力的成長也是有效提高教師教學效率與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方面之一。對于低年級段的學生來講,有效的思維鍛煉對其思想的成長、認知能力的進步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在實踐“教學評一致性”的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思維的鍛煉,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以此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提高對文本內容的認識。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課文《一封信》為例。在本次閱讀教學中,學生需要做到流暢閱讀文本,了解主人公對爸爸的思念之情,并跟文本中的主人公學習如何從生活中尋找快樂事物。其中,學生需要重點突破的難點是對比主人公兩封信件,體會其心情的變化。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全文閱讀,并嘗試思考文章可以分為幾部分。通過此教學環節,可以對學生的整體性思維進行鍛煉,讓學生嘗試對文本進行段落劃分。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主人公露西心情的前后變化,這樣便能清晰地劃分出文本的層次。接著,教師帶領學生分別了解露西兩次心情變化的情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露西的心情會發生變化。在此過程中主要是鍛煉學生對細節的觀察與對文本內容的感悟,進而實現鍛煉學生對知識進行縱向思考的目的。
通過上述閱讀教學過程的實施,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有效的鍛煉,在此基礎上,學生對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也會有清晰的認知和掌握,這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對教師有效落實“教學評一致性”也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對其自身語文閱讀綜合能力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
在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過程中,如何實現評價的有效性也是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重要教學方面。根據課程標準的描述,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應以過程性評價、課堂教學評價、作業評價、階段性評價等多種評價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評價表格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學習表現進行記錄,進而實現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課文《黃山奇石》為例。在本次課程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體會作者對黃山奇石的贊美,認識作者眼中黃山奇石的模樣,做到對黃山奇石特點的有效掌握。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學習表現細致地記錄在評價表格中,以此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學生的表現以文本的形式記錄在評價表格中,如教師在課堂上提出一個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作者筆下的仙桃石‘奇’在哪里呢?有同學知道嗎?”對于學生的評價教師可以進行這樣記錄:該生回答問題思路清晰,可以做到對文本的有效掌握,且課堂上認真聽講,回答問題積極。如果有學生沒有準確回答出教師所提問題,教師可以這樣記錄:該生在回答問題時存在思維混亂、重點不突出的問題,需要在后續的教學中對該生給予關注,鍛煉其組織答案的思維與能力。
通過上述教學評價的實施,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課堂表現準確記錄在評價表格中,這樣開展后續教學活動時,教師便可以根據評價表格中的記錄適當地調整教學內容,并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給予一定的關注與鍛煉,這樣便可以實現教學效率與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同時也實現了對學生的有效評價。
在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評”與“教”有深入的思考,思考如何利用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評價的作用真正得以發揮,達成“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教學目的,讓“評”與“教”實現真正的融合。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課文《葡萄溝》為例。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評價引導的方式帶領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積極的思考,進而實現對學生學習活動的優化。首先,實現教學與評價的融合,教師需要重視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在互動中參與到對閱讀內容的學習上。如教師可以問學生:“第1 自然段是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描寫的?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這時,學生需要給出自己的回答:“第一段是以時間順序描寫的,從五月、六月、七月等帶有月份的詞語上可以看出。”這時,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回答給出相應的評價,以表示對學生回答的肯定,這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上面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可以這樣評價:你對文本的閱讀很細致,能夠準確找到文本中帶有數字且表示月份的詞語,再接再厲!當然,也會存在有學生回答不出教師所提問題的學生,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教師需要對該學生給予鼓勵,幫助其從文本中找到相應的答案,幫助學生逐漸樹立起學習的信心,促進其學習能力的進步。
通過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教學評價,教師不僅將“評”與“教”做到了真正的融合,同時也借助評價的實施,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幫助,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再是單向的被動接受,而是雙向的互動學習,做到了有效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同時,使語文教師的教學活動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
綜上所述,筆者從學科特點、學情把握、課堂表現三個維度深入闡述了如何將“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有效落實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為小學低年級段的語文教師提供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同時,在實施語文閱讀教學時,應緊緊抓住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的要求,并以此為切入點設計符合“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活動,進而實現教學效率、學習效率、課堂評價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