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玲
(廣西柳州市第八中學,廣西柳州 545000)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對初中生作文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為寫作奠定基礎。寫作要有真情實感,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力求有創意。”作文訓練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廣大一線語文教師經常會思考這樣的問題:語文核心素養如何在作文教學中培養?為什么總感覺學生無話可說,題材老舊?這往往是由于語文教師局囿于語文課堂,或者說是語文的教學思想過于狹隘,要改變這樣的局面,應該另辟蹊徑,正所謂“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即讓學生通過課堂上的學習,課外實現舉一反三,海量閱讀,并在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去關注家庭、校園、社會生活等相關經驗,進而我手寫我心,表達自我,在真實而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
由此,教師可進行語文作文“小練筆”實驗。“小”即短小,區別于完整的600 字以上的大作文,根據寫作素材的不同,100字的環境描寫,200 字的人物外貌、心理描寫,300 字的中心事件記敘,都可布置給學生隨時練筆寫作。長期堅持下來,不僅能提升學生寫作的興趣與能力,更把“小練筆”作為語文課堂的課外延伸,打通課堂與生活之間的關聯,連接師生心靈的通道,架起師生交流的橋梁,助力師生的共同成長。
小練筆可以在空間和時間上充分延展語文課堂教學的外延,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積累和運用能力。葉圣陶先生說:“訓練學生寫作,必須注重于傾吐他們的積蓄。”“積蓄”就是學生的知識積累,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因素,除了課堂知識的獲取外,課外知識的積累也非常重要。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把學生從狹小的課堂空間引入到課外更為廣闊的天地,筆者通過“小練筆”的形式,讓學生直接去觀察、感受、認識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闊視野,廣泛涉獵。實現語文課堂的課外延伸,增加了學生語文積累的途徑。在語文小練筆實驗中,同學們的小練筆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有的記錄了自己感興趣的新聞,有的記錄下了他們身邊異彩紛呈的種種事件,比如:家鄉變化,環境保護,人工智能,素質教育,民生問題,升學就業,社會風氣,精神風貌,乃至國家大事、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幻等,所有他們看到、聽到、感受到的全部進入了視野,進入了心靈,成為知識的儲存,把有限的語文課堂有效的延伸到課外,這樣,生活與課堂拉近了距離,學生在觀察生活的絢麗多彩與千變萬化的同時,學會了思考,實際上思考即感悟,他們能充分的體驗、咀嚼、交流、辨析、判斷、頓悟,不僅增加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為思維的發展和個性的張揚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一篇篇小練筆儼然出自一個個富有時代精神和責任感的、頗有見地的新時代小學生之手。
A同學在完成綜合性學習《倡導低碳生活》后,把目光從課本上所涉及的環保內容投射到了生活中,她在小練筆中寫道:“爸爸為了獎勵我的好成績決定好好地犒勞我,晚餐任由我選,我興奮地選擇了至愛的螺螄粉。可是到了螺螄粉店,我卻在一堆一次性筷子面前犯了難,轉來轉去也找不到非一次性的消毒筷子。于是,在至愛與環保之間我做出了艱難而明智的抉擇,愉快地走出了快餐店,放棄了至愛的螺螄粉,成就了一次‘環保小衛士’的美名。”小練筆順利地完成了課內知識的課外拓展,讓生活豐富了學生,讓生活教會了學生生活,真正提升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傳統的語文教學過分的強調和過多的依賴課堂,或者是僅僅關注語文課堂學生獲取的知識,致使學生的學習僅停留在教師的講授和教科書的知識要點,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老實學生”和“老好學生”,他們勤于在課堂中接受知識,不善發問,對于書本和老師的見解唯命是從,失去了個性和活力,無法真正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葉圣陶先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作者在寫作時,腦海中是有著一定的情境和畫面的,借助小練筆,能更好地再現作者構思的情境或畫面,也能讓學生更好地感悟作者所思所想,沉淀閱讀感悟。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語言質樸滿懷深情,但文中望父買橘的經典情節很難打動現在備受寵愛、衣食無憂的孩子。教師在課堂上設置情境,對望父買橘片段進行小練筆擴寫,讓他們披文入情,沿波討源,還原彼時畫面,這才讓父子深情打動了每一位學生,讓他們體會到了平凡而偉大的父愛,而課外的小練筆更是給予每一位學生自由書寫的空間,課文的理解深入到了實際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達到了課堂教育與生活引導的完美結合,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L同學滿懷深情地寫下:“爸爸住院了,每天的晚飯過后總覺得少了些什么,讓人很不自在。仔細一想,原來是少了些爸爸的嘮叨,少了爸爸和自己共同閱讀的氛圍,少了自己一直在抗議的爸爸的煩人的煙霧……原來這些讓我煩心的家庭瑣事,在爸爸住院的短暫的日子里,卻讓我如此留戀,如此向往!”L 同學如此深切地體會到了父親的愛,是之前從沒有過的。課文對學生情感的感染熏陶突破了課堂40 分鐘的限制,在小練筆中完成了對課堂教學價值的有效延伸。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整個過程是教師與教學的合作,是教法與學法的融合,是師生心心相印的情感交流,是為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巧妙統一。“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就沒有教育”,古詩云“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教學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充分交流,推心置腹,大凡教藝精良的教師都深諳此理。“小練筆”則成了筆者與學生之間架起的交流的橋梁。師生在小練筆本中無話不談,涉及廣泛:談學習、談理想、談家庭、談朋友、談感情、談煩惱、談見聞、談見解,甚至是發發牢騷,更有趣的是猜猜謎語,對對聯……小練筆本中師生無拘無束,盡情暢談,完全沒有了身份的約束,達到了思想的交流,真正實現了師生的零距離接觸,形成了朋友似的融洽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達成了真正的默契。
剛進初一年級沒多久的B同學在小練筆中寫道:“我現在感到十分的彷徨與不安,我身邊的同學也都很優秀,但是在小學,我的成績也是年級前三的。而經過上一周數學和英語的限時訓練,我才知道自己跟其他同學有多大的差距。我覺得自己的壓力很大,所以每天都在拼命地學習,也不知道自己的付出到底有沒有用……”看到這里,我覺得很震驚,因為B同學給人的感覺永遠都是一個上課積極回答問題、充滿自信的男生,我感覺他很快適應了初中的生活。但誰能想到他竟有如此多的擔憂和困惑。因此,我當即在他的練筆本上回復道:“能夠積極追求上進,這一點相當不錯哦,但是你也不能妄自菲薄呀!在老師眼里,你一直都是一個自信可愛的男生,不能因為一次的失敗就輕易否認自己,其他同學很優秀,你也一樣優秀。調整好心態,期待看見更加陽光自信的你!”本子再次收上來之后,發現B同學在上次的練筆后面回復:“謝謝老師,我一定努力成為更陽光自信的自己,老師您就拭目以待吧!”從那以后,B同學上課回答問題更積極了,課后也會經常來跟老師交流他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他后面的小練筆當中,都是滿滿的正能量。由此可見,小練筆能讓教師更容易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更能增進師生的溝通交流。
“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一個學生如果親近、尊敬自己的師長,他會相信并主動學習師長傳授的知識和道理。小練筆自由靈活,寫作題材不受規定,寫作思路不受拘束,寫作主題和內容也可以自由發揮,學生常常在練筆里吐露真心,鋪陳心志,直言煩惱,宣泄情緒,而這也正好搭建了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是學生主動親近教師的便捷工具,筆者正是借助小練筆,讓學生把教師當作最親近的朋友,傾聽、鼓舞、激勵、喚醒,從而真正激發他們的內驅力,開啟他們的學習動力。
C同學是從縣城來的一位語文成績較差的同學,說話聲音小,膽怯。作為語文教師,我除了注意在全班營造一種和諧向上的積極氛圍,通過大環境去影響他之外,還利用小練筆的優勢不斷的進行鼓勵:“這個星期你的進步真大,如果你能堅持肯定會有收獲。”“C同學上課的積極發言,對很多同學都是一種鼓勵。”“C同學這個星期的朗讀水平大有提高,可以在課前五分鐘的演說活動中給同學們介紹一下經驗嗎?”……慢慢地,C同學從怕語文轉變到愛語文,接下去的小練筆,師生之間更多的是交流語文學習上的方法或感受等方面的問題,他的語文越學越上路,在期考中竟然躍入了語文成績的優秀行列,摘掉了落后的帽子。
在學生寫作和教師反饋的學習閉環中,教師對小練筆的總結評價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及時認真地評價反饋,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教師有溫度的評語,能讓學生感覺平等和被尊重;教師的正確引導,還可使小練筆中語文要素的訓練得以實現。評價環節的有效落實,還能呈現出教學相長的良好局面。
D同學在一篇小練筆中只寫了四個字“無話可說”,當時我只在小練筆上批了“OK”兩個字母,就再也沒有其他的“動作”,一個星期后,很多學生的小練筆中都出現了這樣的語句:“聽說D同學四個字只贏得了李老師兩個英文字母,我們對李老師的寬容和幽默真是佩服……”同時,我也在思考,為什么同學們寫到一定程度就沒有內容可寫了呢?我想,這不僅僅是學生寫作態度的問題,教師的要求與指導也可能存在問題,針對這一困惑我布置了《我最希望寫的作文》這篇小練筆,結果我收到了很多來自學生內心最真誠的渴望,根據這些信息,我及時調整了對學生的要求,放開許多繁瑣的約束,學生隨意書寫,真正做到寫我所想,寫我所愛,讓學生越寫越想寫,越寫越愛寫,真正給予學生寬闊自由的寫作空間,教師只需注意適時引導,把握寫作的方向,就實現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進步的喜人局面。這讓我意識到,教學要關注學情,及時反思,以及隨時根據教學反饋調整教學策略的重要性,我也欣喜地收獲了專業成長。
小練筆訓練,可以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思辨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等語文核心素養:結合單元人文主題,落實語文要素的訓練;結合文章留白處,落實邏輯和思辨能力的訓練;結合優美句段,落實仿寫積累能力的訓練;結合開放式結尾,落實想象和聯想能力的訓練;結合課文插圖,還可以落實觀察能力的訓練……從而實現立德樹人,啟智增慧,以文化人的根本任務。
在教授《桃花源記》時,當談到“桃源外是個什么樣的世界?文中是否有描述”時,教師引導學生明白陶淵明只用“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的留白手法,并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和教師出示的語料,進行當堂小練筆訓練。T 同學寫道:“桃源內外,是天差地別的兩個世界。一個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歲月靜好,一個是政權更迭、民生凋敝的分崩離析;一個是‘便要還家’的熱情好客,一個是‘詣太守’的背信棄義;一個是現世安穩,一個是兵慌馬亂。一個世界很美好,一個世界很混亂。”留白處的小練筆訓練,讓學生切中肯綮地觸摸到文章的實質,明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也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立足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
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年的小練筆實驗,讓我感觸頗多,收獲滿滿。課堂的語文教學是有限的,可生活中的語文是無限的,學生的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而應該轉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將生活融入語文課堂教學,讓語文學習所得指導生活,讓學生心中的積蓄愈加豐厚,寫作的材料也會越來越豐富,語文核心素養得到了真實提升;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越來越和諧,課堂的教學過程越來越默契;學生的寫作興趣越來越濃厚,在練筆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與成長,教師與學生取得共同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