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梅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中考,檢驗初三畢業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多地在初三進行全市質檢.市質檢是學生中考前重要的適應性考試,對學生后續的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為更好地實施有效教學,廈門一中在市質檢前一個月進行摸底診斷測試,基于診斷情況開展問卷調查,為后續有效課堂、高效復習探索研究.
1 調查問卷編制
1.1 調查問卷編制背景——基于學情的現狀分析
摸底診斷測試后,不少學生出現心理上波動,無論從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是科學進行總結反思的良好契機.
(1)教師對學生過程性評價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教育部把深化教育評價改革作為重點攻堅任務.過程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學習的各類信息加以即時、動態的解釋,以揭示、判斷和生成教學價值的活動”.它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評價模式,更注重學習過程的動態評價,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1].摸底診斷測試固然會產生分數,但通過考后問卷調查活動,教師了解分數背后更深層次的內容,發現學生的“潛力點”,對學生產生新的評價.切實做到“診斷”不等于“評價”,破除唯分數論,讓學生體會到自己充滿潛力,增強學習的信心.
(2)學生對自我反思性評價
反思是學習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2]指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綜合表現為學會學習等六大素養.其中包括“勤于反思”,即“具有對自己的學習狀態進行審視的意識和習慣,善于總結經驗;能夠根據不同情境和自身實際,選擇或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等”.《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3]在數學課程目標“問題解決”中提出要“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在“情感態度”方面,要養成反思質疑等學習習慣.問卷調查中的“自我診斷”是學生對自我的定性反思,“試卷分析”能幫助學生在反思中形成定量的學習新評價,均是培養學生善于反思,及時反思的良好習慣.
(3)教師對教學科學性診斷
摸底診斷測試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的同時改進教師教學.通過調查數據的深入分析,有利于幫助教師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堅持正確的教學方向,促進有效教學.
1.2 調查問卷編制過程——科學合理有效
在大數據應用開發納入國家戰略規劃的背景下,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助力教育的創新與變革.大數據在教育中的應用將推動教育教學從基于經驗的直覺判斷向基于數據的精確分析轉變[4].
作為一個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學業診斷平臺,目前好分數已經為全國多個區域、多所學校搭建了區域學業診斷評價與提升平臺,并且建立了區域性學業診斷大數據中心,實現了數據采集、數據倉庫、分析診斷、個性化教與學等功能模塊,有效地將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深度融合[5].此次調查問卷的制定、調查、分析就充分利用了好分數平臺便捷高效的特點.
(1)問卷編制流程
首先,廈門一中分管教學領導對全體教師以“有效教學”為主題研討進行動員;之后,初中數學教研組長召開教研組全體教師會議,進一步細化指導.基于此,廈門一中海滄校區初三數學備課組長組織備課組教師查閱資料、集備分析,修改、整合,最終形成問卷調查文本.
(2)開展調查前準備
在摸底診斷測試后,數學教師詳細講評試卷,評分標準及參考答案均印發給學生,學生理解各個題目的解答情況,明確自我存在的不足.之后,初三數學備課組對全體學生就問卷調查進行解釋和動員,消除學生的疑慮,確保數據的真實有效.
(3)調查統計環節
年段選取統一時間分發紙質問卷,學生認真答題,收取答題卷后采用好分數平臺刷機統計.
廈門一中海滄校區初三年共200名學生,此次調查有效問卷183份,占比91.5%.學生參與范圍廣泛、過程醞釀充足、最終決策民主、細節討論充分、實施技術先進,努力保證調查問卷科學有效.
2 調查問卷內容
2.1 自我診斷
(1)你對學好初三數學的信心是( ).
A.很大B.較大C.一般D.沒有
E.成績一直不好,有點絕望了
(2)數學課前,你( ).
A.總是預B.經常預習C.有時預習
D.老師布置預習才預習E.從不預習
(3)你數學課的預習方法是( ).
A.看書并查閱資料解決疑難
B.看書并劃出重點、難點和疑點
C.看書找出問題等老師上課講
D.隨便瀏覽一下書
E.從不預習
(4)你上數學課做筆記時通常( ).
A.對老師講的重點進行歸納并整理
B.記下老師講的重點
C.全盤照搬老師的板書
D.老師要求做筆記時才做筆記
(5)你對數學課復習的態度是( ).
A.平時和考前都復習
B.考前才復習
C.老師讓復習才復習
D.想復習,但不知道復習什么
E.從不復習
(6)你的作業習慣是( ).
A.先復習,后作業
B.直接做作業,不明白時再看書
C.等別人做完,一抄完事
D.不愿意做
E.其他
(7)對測試或作業中的錯誤,你通常( ).
A.分析錯誤原因并更正
B.立即請教老師或同學
C.把正確答案抄上完事
D.知道錯在哪里就行了,不更正
E.置之不理
2.2 試卷分析
逐一對照試題,請選出每題失分的原因并填在括號中,若未失分,則選A,其它可多選.
A.全對 B.概念模糊
C.審題粗心 D.題意不理解
E.計算失誤 F.公式記錯
G.找不到解題突破口H.書寫筆誤
I.答題不規范(如:未作答,未下結論等)
J.其他情況
3 基于數據分析的有效教學探索
基于年段91.5%的學生問卷調查數據結果,筆者建議從以下三方面精準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3.1 深化基于課堂教學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養成
本次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參與調查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審題粗心”而失分,平均占比6.4%(即有6.4%的學生因此原因而失分);部分題目明顯較高,如第5、7、15、23題等均超過10%.
此外,從解答題的失分率上看,平均有5.3%的學生因答題不規范(如:未作答,未下結論等)原因失分.
基于此,為減少學生無謂失分,提高解決問題嚴謹的科學精神,教師應滲透于常規課堂中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審題時用筆圈點關鍵或易錯信息,做適當標記分析等.關于答題規范,既明確要求,又讓學生嘗試體驗和糾錯等.回望整個初中學段的學習,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養成應從初一起始年段開始,滲透于每一節課的集備、每一位教師的教案中.例如,在講評七年級上冊1.2.1有理數作業時,對于如下題目:下列說法中①3.14即不是整數也不是分數;②整數是自然數;③全體有理數是正有理數和負有理數組成的;④有理數包括整數和分數,其中正確的有( ).
A.1個 B.2個 C.3個D.4個
教師引導:(1)當出現多個判斷時,應在每一個小題號上打鉤或打叉,這樣做有什么好處?(教師引導學生思考);(2)每一個小題如果自己做錯,一定要找出錯誤的原因,因為它反映了很可能在某個概念理解上存在偏差;(3)打叉的題目,用紅筆在旁邊寫下反例,既能讓自己更清晰地思考,又有利于后續的復習.
設計意圖 指導學生此類題型的答題方法,培養學生反思錯因和做筆記的學習習慣.
唯有教師增強意識,基于課堂教學滲透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學習習慣,方能逐步提升學生學科素養,使學生獲得助力未來學習的良好習慣.
3.2 營造氛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學習和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有助于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也是教師“寓教于樂”的歷史回歸.
問卷調查數據顯示,關于預習:參與調查的學生中只有9.84%有課前預習的習慣;關于復習:有20.22%的學生“平時和考前都復習”,有45.9%的學生只有“考前才復習”,3.83%的學生是“老師讓復習才復習”,而28.42%的學生是“想復習,但不知道復習什么”,說明相當一部分學生尚未養成自主預習和復習的良好習慣,仍有部分學生缺乏復習方法.
對于測試或作業中出現的錯誤,有40.98%的學生“分析錯誤原因并更正”,這部分學生擁有良好的自主訂正習慣,不斷完善自我的知識缺漏;有27.32%的學生“立即請教老師或同學”,他們愿意尋找原因訂正錯題,但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有19.67%的學生“把正確答案抄上完事”,他們是應付式地完成學習任務;6.56%的學生認為“知道錯在哪里就行了,不更正”,他們對錯題訂正缺乏正確的認識;仍有2.19%的學生對錯題“置之不理”,這部分學生急需教師進一步輔導幫助.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要想提高教學效果,惟有喚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數據展示,學生自主預習、復習和錯題訂正等情況讓人堪憂,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既重要且必要.
(1)以復習和反思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可利用假期進行階段性復習,如周末假期、節日假期等.教師應抓住契機,及時進行復習的細化指導與動員.如在國慶假期前,教師根據學習任務進行細化,各備課組進行研討后,年段再統籌細化,指導學生在“復習自主反饋表”中完成計劃的復習任務.后續,當學生初步明白如何進行復習時,可以鼓勵優秀生提前制定好復習計劃,進行分享和指導,以榜樣的力量引領其他同學積極主動復習.分階段逐步推進,助力學生養成自主復習的良好習慣.
考后反思亦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契機.往往從教師有意識地組織學生自主反思開始,如本次問卷調查的填寫,或考后撰寫總結分析等,到學生將“反思”轉化為主動行為和常規行為,在反思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2)依托部落學習共同體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隨著自主學習成為現代教育的主流,小組合作學習開始備受青睞.廈門一中海滄校區初三年開展的部落學習共同體活動,為小組合作這一團體合作模式添加人的情感因素,將其做成基于學生間情感聯系的活動體.積極努力利用部落合作中同一部落某些成員的積極情感影響、改變其他人的學習情感,達到“以情育情,以知促情,以情促知”的合作效果[6].
依托部落學習共同體,從年級、班級和部落不同層面推進自主學習,如部落長對部落成員進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指導,課余時間開展部落自主學習活動,評選部落學習之星等,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3.3 跳出題海提升學生思維水平
調查問卷數據顯示,學生因“找不到解題突破口”而失分的情況較為普遍,特別是在難題上.從圖1統計表中可見,學生在選擇題最后一題(第10題)、填空題倒數兩題(第15、16題)和解答題倒數四題(第22~25題)均因此原因而失分嚴重.筆者通過與學生交談得知,不少學生表示考試結束后聽同學一講某題用什么方法,馬上就知道怎么做了,但在考場上卻一直想不到如此方法,學生也感到十分困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潛心鉆研,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切實提升思維水平.
(1)在新知教學過程中展現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
對于學生而言,會不會解題是在考場上體現出來的顯性表現.然而當下的命題均體現立德樹人,關注學科核心素養,因而本質上是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體現.提升學生數學學科素養最好的載體是課堂新知教學,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發展水平,注重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有效的數學探究活動.使學生經歷數學的發生發展過程,是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順利解答題目的根基.
(2)回歸數學本質析題,啟迪學生思維
對于數學教師,日常教學中析題是一項重要的技能.學生能否在解題時順利找到突破口,能否進行題后反思、歸納、類比、綜合,能否舉一反三,與教師的析題息息相關.教師應在完成解題的基礎上,站在命題的角度思考題目的設計意圖,重點考察哪些知識和方法,滲透什么數學思想,評價學生解決什么數學問題的能力等;應站在學生的角度稚化教師的思維,思考學生可能遇到什么困難,如何在難點處通過設計恰當的問題串啟迪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獲得舉一反三的思路和方法,即總結與提升“屬于哪類型題?有何規律?解題的策略方法是什么?”還應站在為學生后續學習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思考如何進行聯想與類比,是否進行發散等.
當然,本次問卷調查暴露出來的問題,引人深思的話題遠不止上述內容.例如,還有1.3%的學生因公式記錯而失分,需要教師提供記憶的簡捷材料,引導記憶的方法并進行落實反饋.
在新課程理念下,隨著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我們必須與時俱進,更新理念,潛心學習,不斷研討,經常追問、反思自己:
“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什么樣的教學才算是有效的?”
“有沒有比我的教學方法更有效的教學?”
“如何使我的教學更有效?”
……
為學生喜愛數學多提供一些理由,為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多思考一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