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婷婷,羅黎,呂偉,李偉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100)
高等學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將課程思政的“隱性”功能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顯性”功能有機結合,共同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1-2]。因此,教師不僅要借助課堂教學這個渠道,還要在課前、課后各環節將專業課程思政作為育人的重要環節,充分發揮專業課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實現“思政寓課程,課程融思政”的新理念[3-4]。
我校堅持“以文化人、厚重基礎、注重傳承、勇于創新”的辦學特色,努力形成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相融合的育人新模式,在“厚基礎、重傳承、強技能、求創新”的人才培養理念指導下,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能夠勝任中藥學、藥學、制藥等各工作領域、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我校思政建設和實踐尚處于起步階段,缺乏有效經驗,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全方位、全流程實施于人才培養過程,是當前我校專業課教育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無機化學課程是我校藥學、中藥學、制藥工程、藥物制劑等各專業的一門化學類先行專業基礎課,也是四大基礎化學之一,主要學習無機化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為其他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奠定基礎。如何將思政理念貫穿在無機化學課程教學設計和實施的全過程,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全方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可借鑒案例較少。因此,通過積極探索和教學實踐將課程思政運用于無機化學課程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5]。
在無機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中,逐步探索了將課程思政運用到教學過程的各環節,在課程中通過大量科研創新實例來鼓勵學生打破傳統束縛,發表獨特見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在授課過程中通過科學家們攻堅克難為國爭光的事跡弘揚愛國主義,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通過化學史上中國的璀璨文明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心;通過大量的化學原理和實例將馬列主義、哲學辯證思維在無機化學課程中的實踐和應用做全方位闡述,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通過全方位了解學生需求,抓住學生興趣,創新教學載體;同時不忘大力提高教師的知識素養、文化素養、能力素養從而提升課程思政水平等方面都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有效實踐,表1例舉了無機化學課程教學實踐中針對思政目標挖掘出的部分思政元素。通過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精心設計后融入教學各環節,在講授知識的同時力求把破虛求真的科學精神,不畏權威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大膽假設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如春風化雨般潤如細無聲地融入學生的心中,把唯物主義方法論落實到科研和學習中,把民族自豪感和家國情懷根植于學生內心,深化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6]。

表1 無機化學課程中部分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合具體設計方案
無機化學課程是一門在實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自然科學,很多原理和準則最初都來源于科學家們基于實驗結果的大膽假設和猜想,所以培養學生大膽探索、不迷信權威、不斷創新進取的科學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將國內外卓越化學家的創新故事穿插于相關的知識點中,不僅豐富了課程內容、開拓了學生視野,也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從這些古今中外的科學巨匠們身上學習他們大膽創新的精神和破虛求真的品格。
比如在講到第五章氧化還原反應中原電池一節時,給學生介紹原電池發展史時,不得不提歷史上兩個重要的科學家,一個是意大利的生物學家伽伐尼,另一個是意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伽伐尼非常愛他的妻子,因妻子生病需要經常使用青蛙,在替妻子處理青蛙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了青蛙抽搐現象,結合當時電鰻可以治療風濕病的事實,提出了“生物電”觀點,并被當時的科學界廣泛認同,伽伐尼受制于傳統觀念的束縛而與偉大的成就失之交臂,而當時毫無名氣的年輕物理學家伏特通過大量實驗,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提出了兩個電極之間發生了電子轉移的觀點,才有了著名的伏特電堆,也就是原電池的最初模型。在講到原子結構時,給學生介紹量子力學的創始人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通常宏觀世界的能量都是連續的,而普朗克在研究黑體輻射的過程中開創性地提出“量子化”的概念,即微觀世界的能量都是不連續的,是量子化的,因他提出能量量子化而使物理學飛躍發展,并在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Au一直被人們認為是最惰性的金屬,但從1994年開始Haruta等發現Au/Fet2O3氧化具有杰出的低溫氧化性能,在零下70 ℃可以把CO氧化成CO2,Au成為目前國際上最熱門的氧化催化劑。
通過這樣的科學家故事,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引出了要學習的知識,最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從科學巨匠的身上學習到他們不畏權威、大膽創新的科學精神。
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無機化學課程的教學環節中,除了講授專業知識,還設置了“大國風范”專題,專門介紹中國科學家在化學領域的突出貢獻。比如,在緒論中講到化學領域的研究成就時,提到我國化學家侯德榜少年時期就樹立了“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的理想,為了實現中國人自己的制堿夢想,打破洋人的封鎖,侯德榜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和改進制堿工藝上,終于在1926年發明了“侯氏制堿法”,開創了世界制堿工業的新紀元。在講到物質結構的知識時,與學生分享了結構化學家盧嘉錫先生為結構化學作出的突出貢獻,他不畏清貧、不懼艱險、投身科學、追求卓越的精神時刻激勵著每一位化學工作者。在10月份的一次課中,上課當天正值一年一度的諾貝化學獎頒布,借著這個契機給學生介紹了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由于青蒿素的提純并將其應用在瘧疾治療中,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地區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為人類做出了卓越貢獻,也為國家爭得了崇高榮譽,學生備受鼓舞,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也顯著提高。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具體知識,借助這些中國科學家的偉大成就來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家國情懷,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
德國化學家肖萊馬曾說“化學的發展是按照辯證法的規律進行的。”無機化學課程的知識體系中包含著眾多哲學思想和辯證法原理,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辯證法思想,有利于學生用辯證思維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也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例如,介紹原子結構發展史時,從道爾頓的“原子論”,到湯姆遜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從盧瑟福的“核式結構”,到波爾的原子結構假說,以及沿用至今的電子云模型,讓學生通過原子結構發展史深刻體會到人類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過程中,飽含著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運動發展的哲學思想和辯證思維。化學反應中的舊鍵斷裂與新鍵形成、吸收熱量與放出熱量、沉淀的生成和溶解、電解質的電離和水解等化學原理普通規律中,體現著矛盾的對立統一關系。再如,光的波粒二象性、水的兩性等,進一步印證了事物的兩面性以及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此外,在“酸堿平衡”章節中,三種酸堿理論的提出凝聚著無數化學家孜孜以求的鉆研精神,近代酸堿理論在發展中不斷被完善,歷經兩個多世紀的發展才得以建立,也充分體現了發展的普遍性。化學熱力學是吉布斯等科學家對大量化學反應中產生的熱效應研究而形成的理論,反過來,借助吉布斯判據為預測化學反應的可能性以及方向提供了依據,讓學生充分認識和體會到化學原理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又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體現了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將無機化學知識點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既能夠加深學生對無機化學知識點的深入理解,也能夠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形成辯證的思維方式,進而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7]。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為本的工作導向。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樹人,思政建設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所以立德樹人也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愛好。當代大學生重視自我實現,對傳統的“灌輸型”教育體系并不 認同,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高校專業課教師必須善于創新教學模式,適時從“管理者”變為“引路人”,在引領學生進行專業學習的過程中主動與其展開思想交流并積極傳遞思政教育理念,于潛移默化中深化課程思政的教育影響。
學習積極性直接影響大學生學習效率以及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而科學、新穎的課程導入可以收到一鳴驚人的效果,不但能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且能激活學生思維[8],比如在氧化還原反應-原電池一節中,用電影《泰坦尼克號》的部分情節,結合一首大學生熟悉的背景音樂《My Heart Will Go On》作為導入,立即引起學生的強烈共鳴,再結合大西洋下沉睡一百多年后泰坦尼克號腐蝕的畫面,引出金屬腐蝕其實是一種原電池現象而導入本節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迅速被調動起來。
傳統的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愛好,在無機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中,為適應當代大學生對現代智能電子產品的需求和喜愛,允許學生上課時“用”手機和平板電腦,不但要“用”還要“充分利用”這些現代化智能產品,借助多種多媒體教學平臺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如超星一平三端、藍墨云班課、長江雨課堂等。如在使用“學習通”APP時,利用“學習通”自帶的投屏功能實時地把課件和其他要展示的圖片、動畫、視頻等投放在教室的電子屏中,增加了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趣味性。還要求學生在“學習通”APP上注冊賬號時上傳一張自己的照片,通過“學習通”的課堂活動功能進行提問、搶答、測驗等活動時,這些環節中被選到的學生的照片也可以同步在教室電子屏中,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當得到搶答機會的學生照片出現在教室電子屏時,學生們主動送上了他們熱烈的掌聲,這也證實了學生對這種教學形式的肯定和認同,這種教學形式完全改變了遇到課堂提問學生就“低頭”的傳統表現。通過“學習通”的“測驗”這一課堂活動,教師可以實時掌握學生回答問題的正確率,了解學生的課堂表現,從而檢驗所講授的知識點是否到位,以便及時地對授課內容做出調整。通過長江雨課堂及時推送預習資料和課后復習鞏固資料,將傳統課堂需要講授的知識在課前和課后及時向學生傳達,改變了傳統課堂填鴨式滿貫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都積極“動”起來,教師也完成了知識傳授的閉環。此外,給學生推薦的課后參考資料也不再是傳統的書本和文字資料,而是“需要化學”“天才簡史”“科學有故事”等無機化學相關的科普視頻或紀錄片,以及我國科學家在無機化學前沿領域的最新研究和發現,并附上相關的討論話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無機化學和熱愛無機化學的學習熱情,同時也大大開拓了學生的化學視野。
這些借助于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混合式教學,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傳統的教學方式變成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宗旨。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是關鍵。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教育能力由三個方面構成,即認知分析能力、課堂教學能力及情感引領能力。認知分析能力要求專業課教師在傳授本專業領域內的知識技能的同時,還需結合課程的教學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準確分析并深入挖掘專業課程內容中潛藏的思政教育元素。課堂教學能力是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教育能力的核心,集中體現于教學內容的科學設計、教學方式的創新發展以及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情感引領能力作為“三全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在課堂之中教師可以通過深入挖掘、合理設計實現專業知識教學與社會思想引領的“共情效應”,更重要的是課堂之外教師可以通過提高自身素質修養提升思政水平,真正做到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以言傳身教使學生在內心中形成深刻且持久的情感共鳴,提升課程思政對學生的吸引力和說服力,用自己良好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素養去引導學生,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謂教書育人,說到底是用教師的人格塑造學生的靈魂。所以,授課教師自身要加強思政素養,時刻牢記既要教書,也要育人,一個心中總懷有家國情懷、懷有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教師,才會主動將愛國主義教育溶入其教學過程中。深挖專業課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提高課堂教學能力,創新教學方式,把思政工作貫穿到教學全過程,把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思維形式和教育模式,實現“立德樹人”的最終目的,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作為高校教師,不僅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以“價值引領、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作為育人目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在無機化學課程教學中對課程思政進行了初步探索和實踐。立足于無機化學課程的內容和教學目標,深入挖掘提煉課程中蘊含的思想元素,從愛國主義、創新精神、哲學思想、教學載體、教師素養等多個方面展開,找準課程知識內容與思政內容的契合點,牢牢抓住思政理念,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把課程思政滲透到專業課程的教學全過程中,使課程內容和思政內容自然銜接、有機互融,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理論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學生培養成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專業人才。同時作為教師,也不斷提高自身思政素養,和學生一道成長為具有深厚專業知識、高度社會責任感、崇高職業理想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