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清 李 春 朱紀芳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江蘇省蘇州市 215000
消融手術是目前治療房顫常用外科手術,可對心律失常傳導過程進行有效阻斷,改善相關臨床癥狀[1-2]。但是從目前房顫消融手術治療現狀發現,術后并發癥較多,其中以迷走神經紊亂最為常見,迷走神經是支配心臟活動主要神經之一,具有調節心臟功能的重要作用,因而房顫消融手術患者術后出現迷走神經紊亂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手術治療的有效性,其中胃腸道功能障礙是迷走神經紊亂常見表現[3-5],不僅會引起消化功能異常,還會影響心血管功能,對術后康復進程造成不良影響。房顫消融手術術后常規護理中對于胃腸道方面干預措施較為籠統,缺乏針對性,所以需要進一步優化干預措施。集成增效胃腸道干預是基于集束化護理模式和循證醫學理論的新型干預模式,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基于此,本文回顧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22例房顫消融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對集成增效胃腸道干預對房顫消融手術患者干預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22例房顫消融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護理方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n=60)和觀察組(n=62)。對照組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38~76歲,平均年齡(52.64±12.59)歲;房顫類型:陣發性房顫42例,持續性房顫18例。觀察組中男34例,女28例;年齡36~78歲,平均年齡(53.08±12.67)歲;房顫類型:陣發性房顫45例,持續性房顫17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房顫類型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復,且獲得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2 選擇標準
1.2.1 納入標準:(1)符合《心房顫動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9)》[6]中關于房顫診斷標準者;(2)2種及以上抗心律藥物聯用才可控制癥狀者;(3)抗心律藥物治療無效者;(4)有1項及以上血栓形成危險因素者;(5)預計生存期>12個月者;(6)肝腎功能正常者;(7)術后出現迷走神經紊亂及胃腸道反應癥狀者。
1.2.2 排除標準:(1)心功能等級為Ⅳ級者;(2)左心室射血分數≤35%者;(3)年齡≥80歲者;(4)存在抗凝治療禁忌證者;(5)左心房內鏡≥65mm者;(6)合并阻塞性或彌散性肺功能障礙者;(7)術前食道超聲提示存在左心耳或左房血栓者;(8)術前合并迷走神經紊亂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具體干預內容:(1)生命體征監測:術后給予心電和血氧連續監護,重點關注是否存在傳導阻滯和心律失常復發情況,若患者出現低電壓ST-T改變和竇性心動過速,考慮存在心包填塞情況,及時上報醫生處理,必要時配合醫生完成心包穿刺術;若患者出現竇性心動過緩,考慮存在房室傳導阻滯,及時上報醫生處理,并準備好人工起搏器等搶救設備,預防突發疾病。同時注意觀察患者的呼吸頻率、心率、血氧及血壓等情況,發現體征異常及時上報處理,且關注患者術后排尿情況,術后4h未排尿且小腹脹痛需要及時上報處理。(2)穿刺點護理:術后要求患者靜臥修養12h,并應用沙袋對穿刺點進行壓迫,靜脈壓迫6h,動脈壓迫8~12h,其間注意觀察穿刺點是否存在出血、血管硬化、疼痛等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3)飲食干預:術后按照流質、半流質、軟食、正常食物的順序逐步恢復正常飲食,食物選擇易消化且清淡,避免攝入高脂肪、油炸辛辣刺激等食物,若患者血糖無異常則鼓勵其適當增加新鮮水果的攝入,少食多餐。(4)出院指導:出院前與患者講解房顫消融術后自我護理方式和注意事項,分發健康手冊便于其學習,并叮囑其出院后按照醫囑定期復診,出現不適及時到院救治。
1.3.2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集成增效胃腸道干預,具體干預內容:(1)組建集成增效胃腸道干預小組,由主管醫師、護士長及責任護士組成,同時聯合康復科、營養科及中醫科等共同實施干預,組建成功后將“促進胃腸道功能和迷走神經紊亂恢復”作為干預目標,并以循證醫學為指導,利用知網、萬方、維普等學術網站檢索相關文獻和依據臨床經驗對循證支持進行獲取。小組成員查詢資料結束后組織集體會議,運用頭腦風暴法制定集成增效胃腸道干預方案,擬定干預方案后以函件形式發送護理專家進行論證得出最終的干預方案。干預方案制定好后實行責任負責制,主管醫生負責患者術后相關治療,護士長負責監管和指導責任護士,責任護士落實干預內容。(2)集成增效胃腸道干預內容:①術后48h以內,對于術后出現惡心嘔吐、胃潴留、腹脹等癥狀的患者,經評估后符合條件的給予胃腸減壓干預,并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對于術后無法經口進食的患者,營養狀態良好者給予腸外營養干預,營養狀態較差者給予腸內營養干預,同時進行進食訓練,幫助患者盡快恢復經口進食。②對于術后48h后可經口進食的患者,可聯合中醫科實施膳食管理干預,根據患者不同辯證指導飲食,如脾胃虛弱食物可增加胡蘿卜、淮山、蓮子等,脾胃濕熱可增加薏米、苦瓜、冬瓜和蓮子等。③術后48h后對于胃腸道反應嚴重者,可給予穴位按摩、穴位貼敷、耳穴埋籽等干預措施。a.穴位按摩:選取患者的內關、太沖、百會、合谷、肝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進行按摩,采用指揉法,護理人員用雙指對穴位進行按摩,然后先順時針再逆時針進行按揉,按揉頻率控制在50~60次/min,每個穴位按揉3min,早晚各進行1次。b.穴位貼敷:貼敷藥物由丁香5g、砂仁10g、烏藥10g、旋覆花10g、吳茱萸10g、生姜15g、半夏15g和黃芪15g組成,配合姜汁、香油和蜂蜜制成糊狀,選取內關、氣海、中脘、神闕、涌泉、足三里等穴位進行貼敷,每日貼敷8~12h,直至胃腸道反應消失后停止。c.耳穴埋籽:選擇胃穴、皮質下、神門穴、耳迷根及交感穴進行干預,干預前對穴位進行消毒,將王不留行籽固定在穴位上后進行按壓,每個穴位按壓1min,每日按壓3~6次。
1.4 觀察指標
1.4.1 術后恢復指標:統計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初次下床活動時間、心電監護去除時間及住院時間。
1.4.2 體征指標:測定兩組患者干預前和干預5d后的心率(HR)、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及餐后2h血糖(PBG)水平,應用電子血壓計測定HR、SBP和DBP;PBG應用指尖血糖監測儀進行測定。
1.4.3 迷走神經紊亂恢復情況:干預前和干預5d后通過對患者發音和觸及雙側咽后壁的反應評估迷走神經恢復情況,若患者發音無異常,觸及雙側咽后壁的反應為惡心嘔吐且軟腭上升表示完全恢復;若患者干預后發音較干預前顯著改善,觸及雙側咽后壁出現軟腭上升或惡心嘔吐癥狀則表示基本恢復;若干預后發音與干預前無差異,且觸及雙側咽后壁反應不明顯表示未恢復;迷走神經紊亂恢復率=(恢復+基本恢復)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恢復排氣時間、恢復排便時間、初次下床活動時間、心電監護去除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體征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HR、SBP、DBP及PBG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HR、SBP、DBP及PBG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體征指標比較
2.3 兩組迷走神經紊亂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迷走神經紊亂恢復率高于對照組(χ2=4.481,P=0.034<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迷走神經紊亂恢復情況比較[n(%)]
房顫是心律失常的常見類型,臨床表現以心悸、眩暈、氣短、胸前不適等癥狀為主,可嚴重影響心房的收縮功能,且血液容易在心房內淤滯,形成血栓,誘導栓塞性疾病地發生,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危害,因此早期給予房顫患者有效治療十分關鍵[7]。射頻消融手術是治療房顫有效微創手術,可有效對房顫癥狀進行消融,改善左心室的功能,降低血栓形成風險[8],房顫消融手術術后容易出現迷走神經紊亂,迷走神經是最長且結構最復雜的腦神經,而消化系統受迷走神經控制,因而出現迷走神經紊亂時容易出現胃腸道功能紊亂,兩者互相作用和影響,若不及時處理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加大其術后復發心律失常的風險,影響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前射頻消融手術術后常規護理的重點在體征監測、并發癥預防和穿刺點護理方面,在迷走神經紊亂方面措施較為欠缺,因而患者術后迷走神經紊亂較難得到緩解,加重其術后不適和心律失常復發風險。相關研究指出[9],給予房顫消融手術患者術后胃腸道干預不僅可以減輕其胃腸道反應,還可以促進迷走神經紊亂的恢復。對此,本文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集成增效胃腸道干預,該干預模式核心理念為循證醫學,護理結構參照了集束化護理干預,是較新型的干預模式,目前報道文獻較少。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恢復指標、干預后體征指標均優于對照組,且干預5d后的迷走神經紊亂恢復率高于對照組,與李翠芳等人[10]研究結果相似,可見集成增效胃腸道干預在房顫消融手術患者術后護理中應用效果良好。究其原因,集成增效胃腸道干預通過組建專業干預團隊,基于循證醫學理論和專家論證基礎上制定符合房顫消融手術患者術后康復需求的胃腸道干預方案,使得其胃腸道功能早期恢復正常,更利于體征指標的穩定,減輕對迷走神經紊亂的影響,促進其迷走神經紊亂的恢復進程。
綜上所述,給予房顫消融手術患者集成增效胃腸道干預的效果良好,可促進其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穩定其心率、血壓及血糖等體征指標,使得其可盡早下床活動,并促進迷走神經紊亂的恢復,加速術后康復進程,縮短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