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 馬金梅
在小學階段,將立德樹人與養成教育相融能夠讓育人過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小學階段的育人過程中,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實現立德樹人與養成教育的有機融合,全方面地貫徹并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讓他們的人生素養更加完善。由此,學生才能夠實現綜合性的發展,為他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根基。
在現階段的小學養成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教育過程是存在諸多問題的。首先,教師在教育理念上存在不合理之處。部分教師受傳統教育理念與思想的影響,過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品德與素養發展,使得立德樹人與養成教育的融合受到了阻礙。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很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也將直接影響學生身與心的全面發展。
其次,在以身作則層面,很多教師并沒有關注自身道德素養的提升與展現。育人先育己,教師只有具備較高的道德素養,在學生面前樹立一個足夠優秀的榜樣,才能夠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指導作用,才能夠發揮出養成教育的作用。但是目前由于很多原因,一些教師自身的素養還有待提升,而他們自身素質也限制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進一步推進,以此為基礎展開的養成教育自然受到了阻礙。
1. 頂層設計——制定校紀班規,養成規范教育要求
教師在實現立德樹人與養成教育融合的時候,應該注重頂層設計,要能夠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為目標,引導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約束自身的行為。所以學校要在班級的墻上、走廊上張貼《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內容,讓這些行為準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并約束學生,讓學生養成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在校內學雷鋒做好事的良好行為習慣。在班級中,教師也應該制定科學、合理的班級規章制度,要能夠根據班上學生的言行舉止、身體素質、學習習慣等方面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與做人、健體、學習等相關的規章制度。
同時,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教師也要注重“糾錯”與“導行”的有機結合。要能夠組織學生聯系個人實際情況,認真學習并討論校紀班規,讓學生一進入學校就能夠對校紀班規形成深刻的認識,也能夠將其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保證整個養成教育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明確整個教育的基本要求,要能夠明白整個教育的目標與方向。比如,在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常規養成教育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在讓學生明白了這種行為規范的緣由之后,再教導學生怎樣做,這樣才能夠貫徹落實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的原則和理念。總的來說,教師在將“立德樹人”與養成教育相融合的時候,應該注重頂層設計,要能夠將其當成一項長期的工程,利用多種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約束和引導,力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與效果。
2. 中層銜接——完善課堂教學,適時滲透養成教育
小學生大部分的學習時間都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教師在將立德樹人與養成教育相融合的時候,就應該利用課堂做好銜接工作,完善課程教學的模式與內容,在課堂中適時地滲透養成教育。所以各學科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要讓養成教育走進課堂,盡可能做到“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由此,各學科教師應該根據自身所教學學科的特點及學生在該學科中的認知情況,設計切實可行的養成教育方法。
比如,語文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可以通過情感滲透、情境創設的方式教育并感染學生,要能夠幫助學生從語文課文中體會其中滲透的人文思想,獲得有關于道德、品質、情感等多方面的感悟。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問題研究及問題解決這一過程,培養學生沉著堅毅的品格和不畏懼困難的品質。同時也要深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豐富學習品質。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切實發揮自身的德育功能,要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潛移默化地滲透并拓展德育教育的維度,注重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立足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讓學生從辯證統一的視角去審視中西方的文化。也可以立足于外來文化,回溯中國的傳統文化,借此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藝術類的學科則需要教師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并創造美的能力,也可以讓學生以獨特的審美視角去生活和學習,激活他們的審美感知思維。體育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多元化的體育鍛煉,強身健體,讓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理念。總的來說,小學教師在將立德樹人與養成教育相融合的時候,就應該發揮學科的銜接價值,要追求高效課堂,讓高效課堂成為有效德育的載體,借此潛移默化地滲透養成教育。
3. 基礎支撐——重視榜樣示范,激發養成教育動力
榜樣示范對小學生來說是十分有用的,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時候,他們會下意識地將教師當作榜樣,在生活及學習中也會有意無意地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身作為教育者的引導作用,嚴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道德修養感染并熏陶學生,以德育德、以行到行,潛移默化地對學生實施養成教育。同時,教師也應該發揮學生的群體感染影響作用,要嘗試制定“星級學生”評價標準,以校紀班規約束學生,讓學生以這些制度為評價標準,完成自我評價、互相評價,最后評選出“星級學生”。
評價是引導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手段,也能夠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榮譽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及自覺性。所以教師通過榜樣示范及學生群體榜樣作用的發揮,能夠充分發揮出榜樣示范的激勵作用。它能夠讓學生以競爭的意識逐漸約束自身的言行舉止,將自律與他律相結合,自我教育與自我提高相結合,培養并提升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同時,激勵學生的上進心,讓學生從多個不同的方面提升并優化自身在做人、健體、學習方面的素質素養,全方面地貫徹并落實養成教育。
1. 開展校訓家風教育,推進養成教育落在實處
教師在實現“立德樹人”與養成教育有機融合的時候,應該充分發揮家長教育的作用,積極開展校訓家風教育,推進養成教育落到實處。這樣才能夠滿足義務教育階段養成教育均衡發展的需要。所以學校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與家長積極協同,實現家校共育。首先,學校可以圍繞“立德樹人”的原則和理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養成教育的良好氛圍。比如,學校要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原則和理念,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目標,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與關鍵能力,堅持發揮學校作為導向標的作用,實現對學生的科學、合理、有效教育。以良好的校訓對學生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約束學生的言行舉止,有效地推進養成教育的落實。其次,家長也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家庭教育作用,要能夠協同學校積極地開展家風家教活動,約束學生的言行舉止。比如,學校教師可以和家長積極協同,讓家長陪伴孩子閱讀一些有關于家風家教的內容。比如《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孔子家語》等,這些都是豐富的家風家教內容。教師可以選取其中比較優秀的點,讓家長與孩子一同合作,共同制定家風家教內容。以良好的家風家教約束并影響學生,推動實現養成教育的落實。以這種方式,也能夠讓校訓家風工作得到有效的開展,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高素質人才。
2. 深層滲透傳統文化,整體豐富養成教育內涵
養成教育重在知行合一,小學教師在貫徹落實養成教育的時候,應該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教師基于“立德樹人”的原則和理念實施養成教育,應該豐富理論層面的內容。對此,教師應該嘗試深層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傳統文化為根基,逐漸豐富養成教育的內涵。教師可以采取“穩妥+試點”“特色+亮點”“時代+經典”等方式來完成,重點聚焦“學會學習”“健康生活”“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理想信念”等優秀品德與素養的生成。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貫徹落實:
(1)大力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身作為教育者的作用,統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研學旅行等一系列的活動課程。基于特定的德育主題,統籌課程與活動,發揮各項教育主體的作用。
(2)大力弘揚鄉情文化教育。在這一環節,教師應該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和理念,結合本地區的特點,挖掘地域傳統文化,大力推廣文化研學、文化研究等實踐活動,拓展養成教育的維度。
(3)開發建設以“君子風范”為主題的養成教育校園文化,提倡學生朝著“君子風范”的方向發展及成長。比如,學校教師可以立足于這一校園文化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詩歌誦讀活動,讓學生在多元化的校園活動中深化自身的感悟與體會。教師還可以開展傳統文化的校本研究活動,激活學生的素質素養,以此貫徹落實養成教育。
3. 推進名師名校長培育,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
小學教師在推進實現立德樹人與養成教育相融合的過程中,應該重點打造富有活力的創新教育模式,加快推進教育的現代化發展。對此,學校應以此為目標,融合創新,實現養成教育的一體化發展,深入推進名師名校長培養工作,加快創新型班主任隊伍的建設。所以教師要立足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與技能水平的發展,自覺地接受學校開展的各項教師培訓工作。在課后著力于自身專業水平的提升,展開一系列的實踐活動,這樣便有利于提升教師的師資水平。
此外,學校在推進名校名校長培育工作的時候,還應該細化培育目標及方向,結合養成教育的內容,關注學生學習、做人與健體等素養的發展,大力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提煉教師的精神價值與道德修養,培育出具有君子風范的教師。讓教師以自身良好的素質素養影響并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地滲透立德樹人的任務,這樣方能將養成教育的功效落到實處。
1. 堅持問題導向,構建一體化育人新格局
教師在推進實現學生立德樹人與養成教育融合的時候,應該結合當前的教育現狀,細致梳理并分析當前學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理清楚學校在開展養成教育與德育之間的關系,研究養成教育與日常教育工作之間的關聯,強化學生對養成教育的概念認知。隨后聚焦學生的實際情況,發揮學校作為教育主陣地的作用,構建一體化育人新格局,讓整個教育的效力得到提升。
比如,現階段很多小學生并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有的學生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沒有形成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尤其是課后和校外。還有的學生沒有養成飯前洗手的習慣。教師在分析學生行為現狀的時候,要綜合分析學生形成這種不良行為習慣的原因。比如,大部分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能是受到了家長的影響,部分家長對要求學生使用文明用語的意識淡薄。還有一部分家長因為自身不良行為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導致學生的文明禮貌習慣較差。教師在完成對學生行為習慣現狀及成因的分析之后,就要聚焦這一問題,從家長及學生身上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從學生角度,教師可以通過大部隊的指導和引領,不定期根據學生的現存問題,通過國旗下講話、少先隊活動、分年段上大課的形式對學生有針對性地教育。也可以發揮出團隊的榜樣力量,教師在課堂上尊重孩子的發言和個性表現滲透平等、尊重、合作、互助、理解等價值觀。開展清明掃墓、捐款獻愛心、感恩教育等活動,傳承尊重、同情、理解、感恩等價值觀。從家長角度,教師則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與家長積極溝通,了解家長的育人模式。隨后聚焦各個家長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采取個性化的解決方案。比如,有的家長“重智輕德”,給了孩子太多壓力,以至于孩子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教師要先給家長講解“雙減”政策,讓家長明白減輕孩子課業負擔是大勢所趨。隨后要向家長普及重視孩子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循序漸進,解決家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上,教師聚焦問題,尋根糾錯,對癥下藥,構建了一體化育人新格局,也讓養成教育的價值得到了充分凸顯。
2. 注重學習強化,著力提升實踐理論水平
教師在實現立德樹人與養成教育有機融合的過程中,應該注重理論內涵的豐富與深化。教師是教育者,也是學習者,在教書育人工作中,教師一定不能停止學習的步伐。所以教師要結合學校開展的養成教育方針,細致解讀立德樹人的理念,隨后完成與之相關的理論學習研究工作,提升自身的理論素養。同時,教師還應該組建研究小組,就“立德樹人與養成教育的融合”展開課題研究,解析立德樹人與養成教育融合的關系、緣由及路徑等,以此展開一系列的課題研究工作,這樣便能讓教師的教育工作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此外,教師在完成了理論研究工作之后,還應該展開實踐調研。教師要結合自身領悟或者研究所得的理論成果展開實踐調研,貫徹落實于養成教育活動中,形成有教材、有課程、有課堂、有實踐、有評價的綜合教育體系。讓學生在教師的科學、合理方針導向下獲得深刻領悟,學會用優秀的文化滋潤心靈,領悟并挖掘德育的內涵,隨后在一系列的實踐探究活動中養成良好品格,這樣也能助力學生的高質量發展。
總的來說,教師在實施養成教育的時候,應該與時俱進,要結合新時代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完善學生在做人、健體、學習等方面的行為習慣與品格,逐漸細化相關的任務標準及活動內容,摸索出更為有效且合理的育人方法,借此將學生培養成為體魄強健、謙恭有禮、溫文爾雅、自覺讀書、自主學習、自律自強、自信向上、舉止大方的陽光少年,讓學生適應時代的發展方向,達成“有品位、重發展、求精致”的育人目標。
3. 注重點面結合,穩步推進教育活動開展
教師在達成立德樹人與養成教育融合的時候,應該重視點面結合,穩步推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所以教師要明確教育的方向與目標,實施養成教育。一方面,教師要找準“點”,這一個“點”是值得借鑒的學校或者教育者。教師可以探究一些養成教育與立德樹人融合教育工作效率較高或者典型的學校及教師,借鑒他們優秀的教育模式,明確實施養成教育的理論基礎和模式,結合自身教育的實情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廣泛調研、多次論證,確定實施養成教育的方向與目標。
另一方面,教師應該結合日常工作,結合“校訓家風”,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有針對性地開展養成教育。比如,學校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特色+亮點”的工作方向,凸顯出本校的校風校訓,巧妙融入與德育相關的養成教育內容,讓整個學校更加富有文化魅力。比如學校可以融入武術、儒家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等教育元素,將其與養成教育有機融合,實現學生各方面的發展。比如,學校推崇武術文化,學生便可以根據武術活動鍛煉身體。學校推崇儒家文化,學生便可以通過解析儒家文化,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及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
總的來說,學校教師在實施教育時,要找準“點”,拓展“面”,激活學生素養與感知,強化學生的感悟與思考,以多項教育活動的開展驅動學生完成實踐操作,引領學生創新創造,由此也將達成養成教育的預期目標。
綜上所述,“立德樹人”已經成為新時代背景下教育的主要目標與方向。小學教師在教育中應該將立德樹人與養成教育相結合,要從學習、做人及健體等三個層面出發,將學生培養成為品德高尚、身體強健、熱愛學習的良好新青年。因此,教師要結合教育現狀,分析現階段學校在實施養成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隨后就要采取對應的策略與措施,優化教育的路徑。比如,教師可以從全程德育、全員德育及全面德育等三個方面著手,一一細化相對應的策略,力求實現立德樹人與養成教育的融合,滿足現階段學生綜合發展的需要,優化資源配置,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