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瑾
隨著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教師的教學意識逐漸提升,新課標也引導著教師開始關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讓高中數學課堂充滿生活化氣息,也是以學生作為主體進行高效教學的體現。教師在教育的過程當中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引入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元素,從而在設計課堂環節能夠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可以在深度探索知識的過程中逐漸提升個人的核心素養。
新課程標準提出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從學生的實際發,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展各項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借助生活化教育的理念,展開教學改革,完成生活化課堂的設計。要轉變教師的角色,使教師成為教育的引導者,讓學生可以更加充分地融入課堂中,提升學習水平。提高高中數學課堂生活化氣息,要挖掘學生熟悉的元素,讓學生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更具自信心。融入生活化的元素,也能夠拉近學生與數學學科的距離,可以推動數學學科教育改革的進程。教師可以利用與生活相關的元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降低學習數學知識的難度,同時在生活化氛圍之下,學生也能夠更快地找到數學知識構建的規律,提升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度。生活化課堂也可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數學知識原本就來自實際生活,學習相關知識后,學生也可通過實踐操作建立數學學科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得以提升,教師也可達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為了能夠讓高中數學課堂充滿生活氣息,高中數學教師也做出了一系列的改變,力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找到與實際生活相關聯的元素,幫助學生高效進行知識探究。但是受教師個人的教學能力、客觀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教師過分強調生活化的教學,而忽略了學科本質特性,使得生活情境創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關聯不強,各項知識教育浮于表面,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所以對這些問題的深度解析更能找到合理的方法進行生活化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水平。
在新課程標準實施背景之下,數學課堂更具生活化氣息,能夠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深度探究,并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當前,雖然有的教師開始關注生活化的教學形式,然而教師個人的能力以及教學條件的限制,導致在教育過程中過于看重生活化氣息的營造,而忽視了數學學科的本質,因而也使得課堂中生活化氣息的營造缺乏學科特性,未能考慮數學知識自身的抽象性和嚴密性,使得生活化的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也難以融入相關數學學習體系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高中數學生活化的教學形式可以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度的目的,數學知識原本就來自實際生活,但如果過于看重生活化的課堂形式,卻未能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那么這種教學方式就失去了初衷和意義,無法真正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為了能夠使課堂更具生活化氣息,教師也采取了情境教學法,力求提高學生理解知識的水平,拉近數學學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但當前有的教師未能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也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分析問題,以至于在創設生活化情境的過程中,教師一味地按照教材內容或者自身的經驗來編排教學內容,教師經常原封不動地講解課本上的例子,缺乏思考,未能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其所營造的生活化情境并不合理,因而也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也導致相關生活化的元素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并不緊密。比如,某些教師會以稅務問題、購房問題等作為生活化情境的導入元素,站在成年人的視角上創設生活化情境,這些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關聯性并不強,因而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營造出良好的生活化氛圍幫助學生深度探究知識。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使課堂更具生活化的氣息,教師要體現出數學知識來自實際生活的道理,從而回歸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當前有的教師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時過于趨于表面,無法實際性引導學生運用知識來解答生活命題。教師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刷題,采取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生無法深刻意識到數學來自實際生活的道理,也不善于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難題。這種教學形式流于表面,無法真正體現出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同時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較為淺層,各項生活化元素的探究水平有待提高。教師所營造的生活化氣息并不濃郁,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也無法真正加以應用。然而數學學科具備極強的抽象性,如果學生無法深度理解知識,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知識就會逐漸被遺忘,教師所營造的生活化氣息也就失去了意義,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在高中數學課堂的生活氣息營造中,教師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幫助學生降低理解知識的難度,使課堂氛圍更加輕松愉悅。教師可以以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作為導向,幫助學生深度解析知識,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也要多多提供實踐平臺,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知識來自實際生活,是教育的重要元素,而生活也是教學的根本。學生只有在學習知識后,應用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并且學會在實際生活中積累素材,提高個人的實踐操作水平,才能真正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教師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元素,幫助學生降低理解知識的難度,開闊學生的視野,拉近與學科知識之間的距離,從而在理解數學知識的過程當中做到事半功倍,使學生更具學習的自信心。比如,在對高一“集合”知識講解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以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作為知識遷移的切入點,讓學生能夠在大小、形狀、顏色不一的積木當中進行分類,厘清“集合”的意義。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思考進行積木分類的方法,某些學生以顏色作為分類的依據,某些學生以形狀作為分類的依據,無論以什么為依據進行分類,都可以達到引入“集合”概念的目的。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的過程當中探究集合間的基本關系,使學生深度理解該章節的知識內容。除了一些生活實物之外,教師也可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展示生活化的元素,使課堂更具生活化。例如,在對高一“橢圓”知識講解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挖掘實際生活中的元素,如宇宙、星空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可以在觀看多媒體課件的過程當中欣賞美麗的圖片,獲知行星相互間運轉的軌跡和規律。在學生充分融入生活化情境的前提之下,教師再引出橢圓的基本概念,使學生可以深度理解雙曲線、拋物線、橢圓的標準方程式等知識內容。這些概念性的知識以往在教學時往往會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也是教育的重點和難點。為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借助生活化情境導入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探究興趣,降低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時的難度,也能以生活元素作為素材,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豐富學生的認知。
以實際生活作為場景,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可以使生活化教學模式更能貼合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在快樂的狀態下打開思路,提高學習效果。在創設生活化情境的過程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個人性格特征、學習興趣點以及個人的知識認知結構,找到更加貼合學生實際情況的生活化元素,構建生活場景,從而使生活情境更具代入感。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當中也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比如,在對“統計”相關的知識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從“統計”“隨機抽樣”的角度出發,挖掘實際生活中的元素,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可以在生活場景當中思考統計知識點的實際應用方法。這種實際操作的方式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使課堂的教學氛圍更加輕松愉悅。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了解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化場景,借助一些與實際生活極具關聯性的話題來打開學生的思路,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例如,教師可以以“學校想要了解學生當前的視力情況”作為接入點,使學生可以認真統計全校同學當前的視力情況,借助學習的與統計學相關知識,搜尋信息內容。當然,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統計全部學生的視力情況有一定的難度,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利用隨機抽樣的方式統計學生視力。同時,在構建生活場景時,教師也可借助現代科學技術的輔助,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整合相關信息內容,呈現統計過程。如利用圖片、視頻等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增強學生在生活場景當中的代入感。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教師需要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元素進行教學。比如,教師可以創設學生是校長助理的情境,此時學生作為校長助理,需要學生利用學習到的統計學知識,完成對各項數據的統計和評估工作,如統計高一全年級的各科成績變化規律。在提出問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漸提升,同時學生也能夠深刻意識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在學習知識和進行實踐操作時,學生才能夠更全面地理解知識。
以往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當中,通常依靠教師所給的習題和案例,在題海戰術下進行大量的練習,從而找到學習規律,提高個人的知識掌握度。這種學習方式非常枯燥乏味,且效率低下。當前為了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教師需要設置一些開放性甚至具備陷阱性質的題目,同時引入實際生活中的實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可以更加發散,能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教師在設計數學問題時要貼合實際生活,以實際生活中的例子為切入點,幫助學生找到實例中的數學規律,也讓學生能夠擁有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能力,在實例的引導下,學生也能夠掌握多種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提升個人的數學核心素養。比如,在對高一年級“二分法”知識教學的過程當中,由于對二分法的概念性知識在理解時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引入實例,幫助學生解決難題,同時也可讓高中數學課堂更具生活化的氣息。數學知識來自實際生活,二分法在實際生活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它可以應用于查找線路、水管、氣管的故障等過程中,可以應用于實驗設計、資料查詢和辨別真偽中。教師在引入實例的過程中也要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了解學生的個人認知情況,使得相關實例能夠更合理化,可以真正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避免實際例子的導入失去了與數學學科的關聯性。教師可以引出以下例子:“在26枚嶄新的金幣中混入了一枚外表與之完全相同的假幣,現在只有一臺天平,請問要稱多少次才能夠發現這枚假幣?”通過引入該實際案例,讓學生思考如何運用二分法解決問題,快速得出答案,可以增強知識探究的趣味性。同時利用典型案例幫助學生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也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在實踐操作和進行思考的過程中也能夠提高學習的興趣,從而了解到實際生活中解決相關數學難題的辦法,最終,學生也能夠加深對該板塊知識的理解。
數學教育意在使學生在了解相關基礎知識的前提之下,能夠應用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也讓學生在該過程中能夠具備邏輯思維能力,發展數學核心素養。在新課程標準實施背景下,教師更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可以真正進行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以生活實踐作為目的,引導學生逐漸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根據學科知識的特點以及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適當地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在實踐平臺的應用中,教師也能夠成功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鍛煉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使得課堂也能夠更具生活化的氣息。以高中數學“概率的求法”相關知識為例,為了能夠使學生在高一階段進行更多的生活實踐,可根據該章節知識的特征,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從天氣預報的角度分析晴天、陰天、雨天、雪天在本地出現的概率”“不同城市中雨季的占比情況”等,通過提出這些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也可給予學生實踐操作的機會。每個小組的研究命題不同,在查找資料、進行統計、應用概率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能夠使學生更具實踐參與的積極性和學習的熱情。在解決問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讓學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對數學知識的深度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以以課后作業布置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使學生可以在課后的知識拓展當中學習到更多的數學知識,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同時,學生也能夠在與他人的團結協作中鍛煉個人的綜合能力,在實踐操作的過程可以讓數學課堂更具生活化的氣息。教師也可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方法,進行發散思維,從而獲知不同命題中解決數學難題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綜上所述,讓高中數學課堂充滿生活化的氣息,可以真正糾正傳統灌輸式教育的弊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具體的教育過程當中,教師還需認真分析當前教育的不足之處,找到提高生活氣息的教學方法,多多引入生活元素,構建生活場景,進行生活實例的導向,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真正達到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