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英
現階段,新課標正推動基礎教育從“知識本位”轉向“核心素養”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落實核心素養培養任務成為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問題。《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2022)》指出,英語是一門促進交流的實踐性課程,英語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口語交際教學對落實學生核心素養有積極作用。因此,教師應該立足現狀,積極探索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方法。
交際語言教學(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重點關注學習手段和學習結果。David Nunan對交際語言教學的描述是:通過目的語互動實現跨文化交流;語言學習離不開目的語的真實情境;個體了解一門語言,不僅要學習基礎知識,更要掌握目的語思維;個體積累目的語學習體驗至關重要;要嘗試挖掘課外資源,在語言學習與生活之間建立聯系。由此可見,語言學習的過程是培養交際能力的過程,外語教學的目標是提升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即在交際時理解、內化、遷移目標語言體系。因此,小學英語課堂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現狀的調查研究應該以交際語言教學為理論依據。
1. 觀察目的
文章以課堂觀察法為分析小學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現狀的研究方法,旨在收集、整理真實素材,分析現狀形成的原因,為掌握真實現狀、提出改進建議奠定基礎。
2. 觀察表設計
文章采取的觀察工具是Communicative Orienta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即COLT觀察量表。該觀察量表的應用范圍主要在外語課堂教學中,目的是評價教學的交際程度。量表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PARTA和PARTB。PARTA主要描述交際互動事件的特征,例如activity type、participant organization、content、content control、student modality、material;PARTB主要對教師、學生等口語交際的參與者進行觀察,例如,giving information、requesting information。
3. 觀察量表的形成
根據觀察目的和觀察表設計原則,小學英語課堂口語交際現狀觀察量表設計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PARTA:活動形式有以班級為單位的師生活動、生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的探究任務、分工協作任務、以個人為單位的獨立思考任務。活動內容涉及詞匯、語音、語法、流利度、語言功能、語篇交流、社會語言學。話語控制分為教師控制、學生控制、師生共同控制。學習特征覆蓋聽、說、讀、寫。二是PARTB:課堂組織形式分為課堂活動、小組活動、個人活動;話語主題包括Form、Function、Discourse;教師提問分為展示性問題、思考性問題、開放式問題;話語引發語關注教師引發話語、學生主動引發話語、學生被動接受交際。
4. 觀察量表實施
教師組織課題研討小組,深入所教授的英語課堂進行觀察,全程錄音、錄像,補充觀察量表內容。教學結束后,教師及時反思,修改觀察量表,整理與分析觀察數據,形成完整的研究報告。以《My family》為例,教師明確單元學習任務,學生能準確說出家庭成員的名稱,mother、father、grandma、sister、brother、family等,靈活運用this is...句型,談及家庭話題時,可以引起學生對父母、親人、家庭的熱愛之情。隨后,教師播放《The Simpsons》動畫片段,將畫面定格在角色介紹上,向學生介紹在Springfield小鎮上生活的一家人,指著人物說:“This is Bart Simpson”“This is Homer J, he is Bart’s father”“This is Marge, she is Bart’s mother, she is a housewife”。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向辛普森一家介紹自己的家庭,如,“Hello. I’m Jane, I’m from... Look. Who’s that man? He’s my father”。最后,教師設置家庭作業:Introduce your picture to your friends。反思環節,教師填寫觀察量表,先從PARTA開始,《My family》教學亮點是教學情境生動、有趣,利用學生熟悉的動畫片段,激發口語交際興趣。但是活動形式以師生間的問答為主,生生間缺少互動,忽視小組探究合作和獨立思考的組織開展。活動內容包括詞匯、語法,沒有在語音、流利度維度進行引導,整體而言,語言功能得到訓練,社會適應能力有所提高,如“向朋友介紹自己的家人”。話語控制依然以教師為主,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被動回答,主體意識相對薄弱。學習圍繞師生間的聽說互動展開,專業性、系統性不足。PARTB部分,課堂組織形式較為單一,小組和個人都沒有得到重視。話語主題符合語言教學要求,但是學生口語交際的深度和廣度不夠。教師提問呈現出展示性、思考性特點,目的是提高學生注意力,但思維層面涉及較少。教師引發話語,學生探究興趣不高,而且教學流程不完整,練習活動后沒有進行教學評價,學生沒有形成口語交際意識。
1. 訪談目的
訪談調查法是一種雙向溝通交流的方法,研究者對研究對象進行口頭調查,以此了解、收集課題信息。因為研究涉及大量的主觀問題,書面形式的調查無法掌握研究對象的真實想法,所以采取訪談調查法。與部分教師、學生進行面對面溝通,掌握師生的態度、認知,為研究提供支撐。因此,訪談目的是掌握教師對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認知,了解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現狀,分析小學生對教師開展口語交際教學的評價,了解小學生視角下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現狀。
2. 訪談設計
針對教師,設計訪談對話內容:(1)您了解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方面的知識嗎?(2)觀察量表顯示,學生口語交際活動不多,請說一下理由。(3)您在英語課堂上會采用哪些方式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4)您認為情境創設的作用大嗎,小組合作是否能幫助學生加強口語交際訓練?(5)您使用過現代化教學設備進行教學嗎,是否對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有利?(6)您對小學英語課堂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現狀有哪些感受?
針對學生,設計訪談對話內容:(1)你喜歡英語課嗎?(2)你喜歡說英語嗎,生活中會與父母、朋友、同學用英語交流嗎?(3)你口語練習方式有哪些,每次多長時間?(4)教師最常開展的口語交際活動是什么,你最喜歡哪種形式?(5)用英語回答問題時有哪些感受?
3. 訪談實施
訪談過程錄音,結束后,教師整理錄音內容,轉化成文字版電子文檔。結合觀察量表數據,進一步整合研究資料,分析小學英語課堂口語交際現狀,總結現存問題,為后續研究提供支持。
課堂活動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載體,可促使學生在真實語言環境中優化學習效果。但是結合觀察量表和訪談結果可知,小學英語課堂活動開展方式較為單一,活動類型包括新授課文、跟讀課文、復述課文等,交際性活動占比不高。而且,全班活動時間較長,教師很難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跟不上教師節奏,久而久之失去英語口語交際興趣。事實上,小學生認知水平有限,無法長時間保持專注力,需要教師提供學習支架,幫助學生提高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從而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小學英語課堂中,有意義的話語內容、有價值的語篇主題都能夠發展學生語言思維,提高語言運用技巧。雖然教師重視主題情境的創設,但是情境是為詞匯與語法服務的,并沒有延伸到口語交際層面,導致的結果是,學生激活口語交際思維,嘗試用英語與他人溝通交流,卻沒有交際能力作為支撐,張口即是“中國式英語”,嚴重弱化了交際效果,學生一旦形成錯誤的發音習慣,很難再改正回來,進而會失去口語交際自信心。
研究發現,40分鐘課堂時間,其中超過30分鐘由教師控制,師生共同控制時間僅占少部分,學生獨立控制的時間更是微乎其微。可見,即使新課程改革貫徹落實,教師依然是課堂控制者和話語引發者,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習知識,話語控制上處于劣勢。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學習習慣、提升認知水平、發展智力的關鍵時期,他們對外部世界充滿期待和探索欲,愿意分享自己的觀點,表達內心真實想法。如果此時限制學生表達欲、分享欲,會讓學生失去發揮、發展、成長的機會。
口語交際的落腳點是溝通和交流,學生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完成交際任務,理解對方表達的含義,也要懂得如何反饋。教師借助小組合作拓展課堂活動,為學生提供互動機會。以《How many》為例,首先,教師將學生分成5人單位小組,每組自選組長,由組長帶領組員完成口語交際任務。小組劃分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則,確保學優生、中等生、學困生平均分配。其次,設計活動內容,每組選派2名學生參與活動,每名學生代表一種顏色,如red、yellow、green,所有學生圍成一個圈,當教師喊到“red”時,對應的學生迅速抱在一起,喊到“red and yellow”時,兩組學生組在一起,以此類推。最后一次顏色游戲結束時,教師讓學生停在原地,引導其他同學數一下每種顏色對應的數量,“so many colours, how many colours you see? Let’s count, one...”學生跟著教師邊數邊用手勢表示數字。隨后,設計讀寫活動。小組成員歸隊后,教師鼓勵學生認真觀察教室中的各種事物,將數量寫下來,其他小組成員利用how many造句,猜測數字對應的物品,答對積1分。例如,A組和B組PK,A組學生提前寫好“five”,對應的是“Lily have five pens”,如果B組學生讀出句子“how many pens does Lily have?”則可以積1分,反之扣1分。最后,教師為獲勝小組頒發獎品。通過小組合作,課堂活動類型得到拓展,學生口語交際興趣得到激發。
漢語和英語發音位置不同,很多學生缺少專業訓練,嚴重弱化了交際效果。對此,教師應該重視交際質量的提升,積極拓展英語教學內容,挖掘口語交際資源,設置貼合小學生學習特點的話語內容。例如,教師下載學生推薦的歌曲,將原文中的關鍵詞、習慣用法、短語進行消音處理,播放an empty street an ( ) house; a hole ( ) heart, I am ( ) alone and the rooms, are ( ) smaller。教師先讓學生聽一遍完整的歌曲,在了解大意基礎上填寫歌詞。同時,教師也可以選擇《lemon tree》《There’s A Kind Of Hush》《Seasons In The Sun》等節奏歡快、簡短易懂的歌曲,將歌詞打亂讓學生正確排序。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邊聽歌詞內容,邊練習聽力和發音,逐漸形成正確的聽力習慣和讀音習慣。
斯萬輸出假說提到,語言習得過程中,語言輸出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不僅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基礎,還有助于提高語言流暢性。例如,教師組織“我喜歡的傳統節日”口語交際比賽,比賽全程用英語交流,鼓勵學生用英語完成演講內容,向大家表達自己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態度。展示完成后,教師作為評委需要對演講內容進行評價,包括語言應用是否標準、習慣用語是否符合西方人的文化習俗等。評價時,其他學生扮演評委,盡可能用英語評價參賽者,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即使學生出現語法錯誤,也要鼓勵學生勇敢表達。初次練習時,學生會由漢語轉向英語,反復練習后,學生直接調動學習經驗,發展英語語言思維,進而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綜上所述,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日常表達意識和交際能力,還會引導學生思考語言背后的文化特點,拓展思維廣度。為此,教師應該不斷提升專業水平和職業素養,通過小組合作、重視交際效果、給予輸出機會,為學生構建高效、優質的小學英語課堂,進而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