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云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發與實施,初中數學課堂有了新的發展方向,數學教學也發生了重大改變。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數學課堂,讓學生從傳統教學模式走入生動有趣的數學探究活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景中展開動手實驗、互動交流以及自主思考與總結歸納。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結合新課標理念,優化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以及數學課堂互動過程,從而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是創建高效課堂的重要基礎,教師在課前深入研究教材內容、班級學生學習認知特點以及不同教學方法的適用性,那么課堂教學就更有針對性,課堂互動將更加高效。因此,教師要結合新課標理念,加強教學設計,然后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課堂反饋對其進行針對性教育引導。
首先,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內容。盡管教師已經對數學教材內容非常熟悉,但是如何將無聲的教材內容通過簡單有趣、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仍是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因此,面對新課標理念下的課前教學設計環節,教師不僅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還要思考教學語言。
其次,教師要認真研究班級學生學習認知特點。新課標理念下,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與成長。因此,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全面了解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具體檢查學生們的習題練習情況,提問學生與新知有關的基礎知識點,傾聽學生們對某一數學思想的理解和認識等。當教師全面了解了班級學生的學習認知特點,再針對性地設計課堂提問,可以為高質量的課堂互動奠定基礎。
再次,教師要認真研究不同教學方法的適用性。新課標背景下,各種新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有問題導學法,有情境教學法,有信息化教學法,而且有些教師還會組織學生開展合作交流以及動手操作。那么問題的設計、教學情境的創建,以及信息技術的科學化應用等都需要教師在課前進行認真地思考與分析。因此,教師要在認真研究教材內容以及班級學生特點的基礎上,科學選用教學方法。
盡管教師在課前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準備,但是課堂上,教師依然要作好隨時調整教學的準備,要結合學生的具體反饋對教學設計進行適當調整,從而真正做到以學定教。
盡管課堂導入只占用課堂幾分鐘的時間,但是科學有效的導入能激發起學生學習探究的主觀能動性,能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有助于學生收獲較好的課堂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優化課堂導入,從而為新課標理念下高質量課堂的創設奠定基礎。
教師可以運用復習導入法。數學知識的系統性非常強,很多新知識都是舊知識的拓展延伸。復習導入法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已經構建的知識內容展開類比遷移,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教授《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時,課堂起始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復習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引導學生回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然后在此基礎上展開一元二次方程的探究等。
教師可以運用情境導入法。教師可以創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于形象的情景氛圍中。解決如勾股定理應用類的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堂起始環節創建如下問題情境:一棵大樹在離地面6米處斷裂,樹的頂部落在離樹根底部8米處,那么這棵樹折斷之前離地面有多高呢?通過這一問題情境的創建,學生會畫出與習題語言相關的圖形,并靈活運用勾股定理來解答上述問題。
教師可以運用故事導入法。生動有趣的故事內容,能降低數學的抽象性,增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能引導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例如,學習《勾股定理》時,教師可以在課堂起始環節,向學生們講述畢達哥拉斯探究勾股定理的故事內容,即一次宴會中,畢達哥拉斯發現地板磚圖形的邊長、面積等有一定的規律,隨著觀察和研究的深入,他漸漸意識到這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于是回到家后,他便開始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推算,進而就發現了勾股定理。當教師分享過這一故事后,可以進行一定的升華,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現象,并進行獨立且深入的思考,然后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展開新知的探究。
數學新課程標準理念中明確指出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當學生們能圍繞數學教材內容、數學習題以及數學思想等展開深入的溝通交流時,那么他們就能以多元化的思維視角構建數學知識點,促進自身思維的發散。因此,教師要積極落實新課標理念,組織學生展開合作交流活動,從而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數學教材的重難點內容展開溝通交流。教材內容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基本知識點,學生只有構建了扎實的基礎知識,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才能游刃有余地展開數學探究與數學應用活動。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多個,其一是降次后運用求根公式,其二是運用因式分解法,其三是運用配方法。學生們不僅要熟悉各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還要靈活運用不同的解法來進行準確的計算。因此,當教師寫出一個一元二次方程后,可以引導學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與小伙伴交流自己應用的解法以及自己的思維分析過程和具體的計算解答過程等,從而強化對一元二次方程的認知。

數學新課標明確指出動手實踐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確實,在動手實踐操作活動中,學生們會經歷觀察、猜測、實驗、計算、推理、總結等一系列的學習活動,會逐步發展自身的數學思維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探究新知,從而全面調動起學生探究數學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內角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繪制多個多邊形,包括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八邊形等,并將多邊形的邊數、從一個頂點引出的對角線的條數、分成的三角形的個數以及多邊形的內角和等寫到表格內。與此同時,學生們還可以運用量角器測量多邊形的每一個內角度數,并將其進行一定的累加,然后將其與分析推理計算出的內角和度數進行對比,從而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自主總結出多邊形內角和的計算公式。
再如,學習《多邊形的鑲嵌》時,教師可以提出探究性問題:用同一種正多邊形(如正三角形、正四邊形、正五邊形)能否鑲嵌成平面圖案?學生們要圍繞這一探究性問題展開實踐操作,即準備好多個正三角形、正四邊形等學具,然后展開拼接操作。通過多次的操作實驗,學生們會發現有的正多邊形能鑲嵌成新的圖形,有的正多邊形不能鑲嵌成新的平面圖形,能鑲嵌成新圖形的正多邊形的度數能被360整除。當學生們進行過這一操作探究活動后,教師可以再次提出問題:用邊長相等的兩種正多邊形組合能否鑲嵌成平面圖案?學生們同樣可以準備多個平面圖形道具,然后展開一定的操作探究與歸納總結。
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們能更為深入地構建數學知識內容,能更為靈活地應用數學知識點和數學思想,能更強烈地感受到數學探究的趣味性,進而逐步提升自身的數學能力。
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融合。確實,多媒體課件圖片、視頻等,能將抽象的數學定義、概念、公式以及性質定理等,通過直觀、形象的形式呈現出來,能幫助學生加強對數學知識點和數學思想的理解與應用,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積極落實新課標理念,組織展開信息化的教學活動,從而豐富課堂教學素材,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圖片。如在教學《平行線的判定》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生活中的平行線,具體可以是若干條互相平行的筆直的斑馬線,可以是若干條互相平行的筆直的泳池內的游泳線,可以是生活中的運動工具雙杠,還可以是電梯的扶手等。當教師呈現出上述圖片內容后,可以引導學生總結上述線段的特點與規律等,從而直接引出平行線。緊接著,教師可以在課件圖片中呈現一個點和一條直線,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繪制直線外一點與直線的平行線。當學生們在課件圖片的引導下,經歷了繪制直線外一點的平行線的探究過程,那么他們就會逐步總結出平行線的判定條件。
教師可以創建信息平臺,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教師要結合班級學生的學習認知特點,設計層次化的教學活動,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教學《分式方程》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并制作引導學生復習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課件視頻、引導學生探究分式方程解法的課件視頻、引導學生探究方程解的檢驗方法的課件視頻。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們的反饋,循序漸進地呈現不同內容的課件視頻,引導學生進行觀看、分析、探究與總結歸納等。
當然,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加強課前的自主預習與課后的自主拓展。當信息化學習成為學生們的一種學習理念,那么他們就會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學習能力。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科學有效的作業練習是學生們構建系統數學知識內容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師全面了解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傳統的作業練習,幾乎都是圍繞數學教材和教輔資料習題展開,作業內容和練習方式比較單一。新課標理念下,教師可以設計并布置多樣化的習題內容,增強作業的趣味性,引導學生加強分析和解答,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作業能力。
教師可以設計層次化的數學作業。作業內容中既有基礎知識點應用的簡單題,又有難度中等的習題和難度較大的習題。其中,基礎類習題和難度中等類習題是必做題,難度較大的習題是選做題。如在《一次函數與二元一次方程》中,必做題是引導學生計算解答某一方程組,然后引導學生畫出上述方程組對應的一次函數的函數圖像。選做題是求直線y=2x-7與y=3x+9直線的交點坐標的方法有哪些,至少用兩種解題方法。學生們可以結合自身的能力,自主選擇不同的習題內容。
教師可以設計趣味化的數學作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們對作業練習充滿了興趣,那么他們就會端正自身的態度,積極分析習題中考核的知識點,進而就會逐步形成較強的數學問題解答能力。如學習綜合與實踐《體重指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調查、計算全班學生的體重指數,即學生們要經歷數據搜集、整理、分析以及計算等的全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教師可以設計信息化的數學作業。教師運用釘釘、微信小管家以及其他信息化平臺,呈現多元化的數學習題,引導學生在線解答和上傳。如《一次函數》中有大量運用數形結合思想解答的習題類型。那么,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來直觀呈現習題,其一是明確給出一些數量關系,要求學生選出符合題意的圖形;其二是給出函數圖像,要求學生進行分析、計算等;其三,是要求學生結合函數圖像計算推理出函數解析式等。當學生們進行過分析與解答后,點擊提交,那么信息平臺就能及時判斷出對錯,還會自動生成錯題集,學生們可以結合錯題集進行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教師可以結合錯題集調整教學內容等。
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探索激勵學習和改進教學的評價。評價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科學有效的評價能激發出學生潛在的力量,能幫助學生增強數學探究的自信心。新課標理念下,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多元化評價和激勵性評價,從而切實激發出學生的數學興趣。
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當學生的課堂互動以及作業練習中有了優秀表現,教師就要充分表揚學生的努力行為,并加強對學生的正面激勵。當學生們充分感知到了教師的正面期望,那么他們就會加強自我督促與管理,并會在日積月累中形成良好的數學能力。教師可以在班級范圍內評選數學作業之星、課堂互動之星、獨立思考與表達之星等。
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多元化評價,具體包括評價主體、評價內容以及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新課標理念下,教師要關注學生多方面的表現,包括課堂互動狀態、作業能力以及數學習題解答能力和思維推理能力等。而且教師不能僅運用單一的語言評價方式,要注意電子表格評價、積分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從而更為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此同時,教師也不再是唯一的評價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自我審視與整理,引導學生加強自我評價,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層次化評價。既然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客觀存在,那么教師就要對其進行層次化評價。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對學困生進行基礎知識點、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方面的評價引導,幫助學生迎頭趕上;對中等生進行學習方法、學習效率等方面的評價引導;對優秀生進行思維擴散性等方面的評價引導。當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教師的關愛與鼓勵時,就能具備端正的學習態度,并能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那么學生們就會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與提升。
總而言之,新課標理念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又比較強,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觀察、分析、對比、操作、判斷與總結。因此,教師要優化教學設計、課堂導入、課堂互動方式以及作業練習和教學評價,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全面優化初中數學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