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勞動新課標)為勞動教育的實施指明了方向,總目標中強調“形成基本的勞動意識,發展初步的籌劃思維,形成必備的勞動能力;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塑造基本的勞動品質。”以勞動素養培養為基準的小學勞動教育,能夠帶給學生更多體驗。如今很多學生缺少親近自然、接觸植物、接觸農業種植的機會,甚至有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情況,他們在家庭中很少有真正的作物種植體驗。那么小學階段勞動教育就應當融入農業生產種植等實踐性勞動,調動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歷經作物播種、植物生長、植物收獲的過程,從而感受種植、生產、收獲的樂趣,并且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形成正向的勞動意識。
結合勞動新課標中第二學段、第三學段目標:“初步體驗簡單的種植、養殖、手工制作等生產勞動,能規范地使用常用的勞動工具”“進一步體驗種植、養殖、手工制作等生產勞動,能根據勞動任務選擇合適的材料和工具、技術與方法,安全、規范、有效地開展勞動,初步養成持之以恒的勞動品質?!睘檫M一步促進勞動教育有效實施,學校設置了專門的勞動實驗基地,并且種植農作物已經有兩年時間,也多次組織學校中高年級學生進行農業生產勞動實踐活動,教師也具有相應的種植管理經驗。
但是由于對實踐基地整體規劃尚不完善,種植作物沒有相應體系,經常會出現臨時安排勞動實踐活動的情況。雖然勞動新課標要求教師進行專項的勞動教學,但是學校缺乏專職的勞動教師且兼職教師也沒有經過正規培訓,多注重本學科教學忽略跨學科教學。在勞動實踐活動中,多數學生不會種植作物,而教師沒有重視過程性教學只注重結果,擺拍、曬成果的勞動教育實況較為常見,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其中,最終導致勞動教育效果較低,教師教學勞累。
此外,學校已經使用冀科版小學勞動實踐教材,但僅有五年級豐收年節里忙秋收,六年級我們的小菜園兩處內容涉及種植生產勞動,單一化內容無法讓全部學生參與其中。同時,由于種植類作物生長周期較長、耗時較多,需要持續性地學習與實踐,學生深入、系統地進行農業生產勞動條件不足。以上的種種情況導致學校農業種植生產勞動的實施未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豐富性
農業種植生產勞動的豐富性原則,是落實勞動新課標教學要求,結合低、中、高不同學段、不同類型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選擇豐富的勞動內容,并且通過挖掘勞動教育內涵,創新勞動教育方式,綜合應用多學科知識進行創造性勞動,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要避免單一化勞動技能的訓練以及勞動知識講解,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探究等方式,獲得豐富的種植體驗、掌握勞動知識與勞動技能、感悟勞動價值。
2. 過程性
過程性是指在種植生產勞動實踐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進行過程性指導,激發他們參與勞動的興趣,引導學生將勞動方案運用于實踐中,以思維引領操作,靈活掌握豐富的勞動知識,做到知行合一。在種植生產勞動活動過程中,為了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以及全身心參與,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制訂種植計劃、撰寫觀察日記、做好種植維護安排等,使學生在掌握種植技能的同時,能夠形成發現問題、解析問題的能力,從而養成持之以恒的勞動品質。
3. 反饋性
反饋是種植生產勞動教育實施的一個重要環節,其具有評價、激勵作用。教師可在勞動實踐活動完成后,運用多種評價指標對活動效果進行整體評價。在評價實施過程中,教師可著眼于學生、家長以及自身,運用學生個人評價、學生互相評價、教師整體評價、家長反饋評價等多種方式。既要關注學生的勞動成果,也要注意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收獲、體會、感悟,切實提高他們的勞動能力,培養良好勞動習慣。
1. 項目定位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種植活動中,親近大自然、經歷種植過程并且認識相應的勞動工具,學到相應的種植知識。借助種植項目,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合作進取能力以及珍惜節約糧食的意識,讓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勞動、學會學習、學會生活。
2. 項目標準
以學校農業種植生產勞動項目開發為載體,讓學生了解常見蔬菜的名稱、外觀、吃法以及具有的營養價值。通過走進學校種植實踐基地,在基地中勞動培養學生樂于觀察、善于觀察的能力,并且在此過程中引入其他學科所涉及的勞動教育內容豐富學生認知,激發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在實踐過程中也可引入區域內傳統文化知識,最后再開展相應的評價,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3. 項目內容
低年級:結合低年級學生特征,通過兒歌、謎語、談話等方式,讓學生在唱歌、游戲、交流中學習相應的作物種植知識,認識常見的工具,并且了解播種、種植、收獲等不同環節。同時,要走進學校種植實踐基地,運用觀察的方式,了解和認識常見的農作物。
中年級: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全面了解農作物的名稱、外觀以及具有的營養價值,使學生意識到農作物對人類的重要性,了解土豆、豆角、茄子、辣椒、大蔥等農作物種植、收獲以及貯藏不同環節,然后選擇一種作物,了解它的播種過程以及養護過程。學生能夠對播種、養護等不同環節制訂相應的目標,以小組為單位思考應當怎樣進行實踐操作。
高年級: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土豆、豆角、茄子、辣椒、大蔥等農作物的播種以及管理,制定相應的播種目標,然后在勞動實踐基地親身操作,在小組中以交流合作的方式實現農作物播種的有效操作。在管理過程中,可通過除草、澆水、施肥等經歷作物的生長過程,然后運用繪畫展示等多種方式描述作物的生長過程,講講關于農作物的故事,也可以運用探究的方式,了解當地特色美食小吃,品嘗美食、參觀美食制作過程。
在理論勞動課堂中,讓學生學習勞動知識是開展農業種植生產勞動活動的根本,小學生勞動多以實踐體驗為根本,但是單一的體驗使學生在勞動中無法獲得勞動知識,提升勞動能力。在農作物種植生產勞動的教育中,教師首先可以運用理論課堂,讓學生學習相應的農作物知識,并且也可引入其他學科與之相關聯的知識內容,幫助學生在課堂中收獲更多的信息,通過交流溝通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然后為后續實踐活動的開展做好準備。
以“黃豆種植”活動開展為例,教師就可在課堂中運用理論教學,豐富學生對黃豆的認知,然后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制訂相應的活動目標。
首先,教師運用多媒體在課堂中展示黃豆酥、筍干豆脯、黃豆燜豬腳、清炒豆芽等食物,然后詢問學生“這些食物你們愛吃嗎?”學生紛紛作出了回應,有的學生說愛吃黃豆燜豬腳,有的學生說自己喜歡吃清炒豆芽。
“你們知道這些美食都是由什么制作的嗎?”教師再次提問。學生議論紛紛,但是并沒有得出最終的結論。教師又展示一張黃豆的圖片,并且向學生介紹:這些美味的食物都是黃豆制作的,并且黃豆還可以制作為豆腐乳、豆醬、納豆、豆豉、醬油等多種調味料和食材。聽了教師的介紹,學生恍然大悟。然后,教師再次提問學生:“對黃豆,你們有什么別的想法嗎?”有的學生說,想了解更多關于黃豆的知識,也有的學生說,我們可以在學校的實踐基地嘗試種植黃豆。
而教師就以學生想法為引子,為學生設計相應的知識探索活動,如,黃豆播種的過程、黃豆種植之后應該進行怎樣的管理、我們身邊有哪些與黃豆相關的文化知識。學生在探索、收集知識過程中,教師可融入跨學科知識,向學生引入其他學科中與黃豆相關的知識。例如,通過視頻播放讓學生了解“豆”這個字的演變過程以及大豆在中國的起源和發展歷史。另外,也可以引導學生了解黃豆播種的知識,以及播種之后生長過程的管理方法。
理論課堂中,學生能了解、探索、學習關于黃豆的相關知識,為實踐活動開展做好準備,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也能形成良好的探究興趣和勞動興趣,這對學生知識積累運用以及能力培養提升都有著莫大的幫助。
實踐課堂的運用就是讓學生在學校實踐種植基地參與農作物種植,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知識認知,提升勞動教育的效果。
1. 播種
可從目標制定、內容選擇、勞動區域選定、勞動開展、總結反思幾方面開展黃豆播種活動。
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制定本次活動的目標:全部學生參與完成黃豆播種。然后,再制定活動內容:傾聽教師的講解,掌握黃豆種植的技術,思考播種環節會出現的問題,分析、探索、解決問題,根據學生的情況,在學校的農作物實踐基地,選取合適的播種區域。其次,將學生分為小組,要保障組組之間的同質性。以小組為單位思考探究黃豆播種的過程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各學科知識。有的小組總結出黃豆播種的過程需要松土、挖坑、澆水、浸種、播種、出苗、間苗,結合科學二年級的內容了解澆水量的多少以及浸種的方法,并且通過知識拓展掌握了種子的選取以及間苗方法。也有的小組隨機拿出一把黃豆,結合四年級數學上冊的知識開展了趣味性小活動,運用合適的數數方法說出手中黃豆的數量,判斷數字是奇數還是偶數,學生也可以進行適時的拓展,說出隨機黃豆數量后面的五個奇數,說出隨機黃豆數量后面的五個偶數。
為進一步啟發學生的勞動思維和創新思維,教師要求每一個小組設計一個黃豆播種方案,然后再通過組組交流的方式選取最終的方案。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方案說出自己的意見,而教師也要收集不同學生的意見,經過修改完善最終的播種方案,最后按照方案,完成黃豆的播種。
在活動之后的總結反思環節,教師可以讓每一個小組說一說自己參與活動的收獲,然后再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整體性反思。教師也要反思黃豆播種環節,思考學生都得到了怎樣的認知,從而為后續的活動開展做好準備。
2. 管理
管理也可以說是過程管理,在黃豆播種之后的生長環節管理工作中,學生能夠了解黃豆從播種之后,出苗、成長、開花、結果等不同的生長形態,也能夠感受到不同形態的生命以及農作物生長的不易。在管理過程中也有相應的除草、澆水、施肥、收割等工作,教師可將學生分組,然后每個小組選定相應的任務,如除草小隊、澆水小隊、施肥小隊、收割小隊,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指定一個觀察小隊,寫一寫觀察日記,記錄黃豆的生長過程。
在實踐活動中,每一個小隊要定期去區域種植場所完成管理任務,切實保障黃豆的正常生長。除草小隊要根據黃豆的生長情況及時清除阻礙生長的雜草,而澆水小隊則需要定期給黃豆澆水保障充足的水量,也要結合不同天氣及時調整澆水時間,確保黃豆蓬勃生長,而施肥小隊則要探究不同時節黃豆成長所需的養分,然后選擇合適的肥料開展施肥工作。如此,每一個小隊才能夠在合作中共同保障黃豆的生長。
此外,為進一步提高勞動教育的效果,促使學生在農作物種植活動中得到個性化發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藝術類活動,例如,手抄報制作,學生以黃豆生長為主題制作一份手抄報,從播種開始介紹黃豆的由來以及種植經驗,也可以擴展介紹黃豆可以做成哪些種類美食;美術繪畫,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特征,運用繪畫的方式記錄黃豆的生長過程。而才藝類展示的活動可以運用演講方式,學生以黃豆為主題講一講關于黃豆的小故事,可以是自己所了解的關于黃豆的資料,也可以是自己在管理黃豆生長過程中發生的小趣事等,學生也可多人組合開展以黃豆為主題的表演活動。
管理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勞作的辛苦,而藝術類活動的開展能夠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勞動意義,并且也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3. 收獲
收獲分享是學生分享自己在活動參與中的所感所獲,教師可在此環節,引入傳統文化和非物質遺產文化知識,進一步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帶給學生更多的活動體驗。
首先,教師可以開展一個課外實踐活動——“尋找黃豆制作的美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實踐探索、資料查找、互聯網收集等多種方式,將自己的成果展示在課堂中。學生展示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實時向小學生介紹區域特色的美食小吃豆腐絲,這是一種將黃豆磨成豆漿制作成的食物,也是河北非遺文化。其次,為了增加學生的感知,教師在課堂中展示這種非遺美食豆腐絲,可以邀請學生品嘗,說一說自己的品嘗感受。最后,雖然教師在課堂中已經向學生展示了豆腐絲制作過程,但是考慮到提升教育效果,教師可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前往當地的加工廠,和學生一起參觀豆腐絲制作過程。參觀之后,學生們可根據自己的參觀過程寫一篇總結小文章記錄本次經歷。在收獲分享環節,學生對黃豆種植會有不同的感想,也能讓學生深度感受到勞動價值。
4. 評價
評價環節是實踐活動的最后一環,也是最重要的環節。評價的實施能讓學生反思自己的活動參與情況,總結自己的收獲,教師也可以在此環節反思本次活動中存在的不足,以便進行及時的優化和補強。
黃豆種植活動的評價可運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種。對過程性評價,教師可以制定相應的評價依據量表,然后將其分發給學生,由學生結合量表完成評價。終結性評價的開展可以從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家長評價、教師評價四個步驟進行。自我評價是學生反思過程,學生要回顧自己的活動參與過程和活動收獲?;ハ嘣u價的開展可以小組為單位,組員之間相互談一談自己的活動經歷,從而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開展家長評價,教師可讓家長參觀黃豆種植實驗基地,引導家長看一看學生們的勞動成果,家長可說一說自己對勞動教育開展的建議。最后再由教師開展整體性評價。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背景下,勞動教育的落實對學生成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教師要明確意識到勞動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性。同時要了解小學階段農業種植生產勞動項目的實施現狀和開發原則,積極參與種植生產勞動項目活動的開發。然后,從理論課堂入手,引導學生學習了解農作物相關知識,結合實踐課堂使學生參與到農作物種植中,從播種環節開始歷經過程管理、收獲分享以及評價總結,使學生全身心參與其中。如此,他們才能夠得到良好的勞動教育熏陶,提高他們的勞動素養、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