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坤,趙 倩
(青島市黃島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山東青島 266520)
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農藥的使用是防治病蟲害、提高產量和品質的重要手段。然而,過量或不當使用農藥可能導致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進而對消費者健康產生潛在危害。因此,對農產品進行農藥殘留檢測顯得尤為重要。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在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幫助檢測人員在短時間內準確地檢測出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確保消費者購買到安全、放心的食品。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中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應用進行探討。
農藥殘留超標的農產品可能對人體產生急性或慢性危害,如過敏、中毒、肝臟損傷等。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地監測和控制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降低食品安全風險,保障消費者的健康。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可以促使農業生產者遵循國家法規,合理使用農藥。定期檢測農產品農藥殘留,可以確保市場上銷售的農產品符合質量標準,提高農產品的整體質量。此外,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的應用還有助于農業生產者采用更加環保、高效的農業生產方式。通過監測農藥殘留,農業生產者可以調整種植和農藥使用策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1]。隨著全球對食品安全關注度的不斷提高,各國對農產品進口的農藥殘留要求也日益嚴格。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促進農產品出口,還可以向消費者傳遞食品安全的信息,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的信心。消費者在購買農產品時,會更傾向于選擇經過嚴格檢測的產品,從而促進整個農產品市場的良性發展[2]。
制定農藥殘留限量標準需要依據風險評估結果。風險評估包括對農藥的毒理學特性、農產品中農藥的殘留量、消費者的膳食攝入量等進行綜合分析,以確定安全攝入水平。在制定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時,可以借鑒國際上已經建立的相關標準,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 員 會(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JECFA)制定的最大農藥殘留限量(Mximum Rsidue Lmit,MRLs)。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飲食習慣和消費者群體差異較大,因此在制定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時應充分考慮這些特點,確保標準適用于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隨著農藥新品種的研發、生產技術的進步以及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農藥殘留限量標準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政府部門應定期對現有標準進行評估和修訂,以確保其與時俱進。為了確保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得到有效執行,政府部門應加強標準的宣傳和培訓工作,提高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對標準的認識和遵守程度。此外,制定嚴格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是基礎,而嚴格的監管和執法則是保障標準落實的關鍵[3-4]。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農產品生產、銷售、使用等環節的監管,對違反標準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通過以上措施制定嚴格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從而有效降低農產品中農藥殘留的風險,保障消費者健康。
采用高靈敏度和高特異性的檢測方法是確保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準確性和可靠性的關鍵。高靈敏度檢測方法可以檢測出較低濃度的農藥殘留,有助于及時發現潛在的風險。常用的高靈敏度檢測方法有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LC-MS)、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等。高特異性檢測方法可以準確識別和區分不同種類的農藥,避免誤判和漏檢。常用的高特異性檢測方法有液相色譜-高分辨質譜聯 用(Liquid Chromatography-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LC-HRMS)、 核 磁 共 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等。為了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可以結合多種檢測方法進行農藥殘留檢測。例如,可以先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進行初步篩查,然后再用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或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進行確證分析,同時對檢測方法進行標準化和驗證,包括建立標準操作流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對儀器進行校準和維護、對試劑和標準品進行質量控制等。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檢測方法和技術不斷涌現,相關政府部門和檢測機構應關注新技術的發展動態,不斷更新和優化檢測方法,提高檢測的準確性和效率。此外,檢測人員的技能和素質對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也有一定的影響,相關政府部門和檢測機構應加強人員的培訓和教育,提高檢測人員的業務水平,為保障農產品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追溯體系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提高消費者信心的重要手段。相關政府部門應制定統一的追溯標準和規范(包括追溯編碼、數據格式、交換協議等方面的規定),確保追溯體系的有效性和兼容性。例如,相關人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如條形碼、二維碼、射頻識別等技術,實現農產品信息的快速采集、存儲和查詢,提高追溯效率;通過建立農產品信息數據庫,收集和存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以及銷售等各環節的信息,以便在需要時進行追溯查詢,實現從農產品的生產到銷售全過程的追溯(包括生產環節的種子、化肥、農藥的使用情況,加工環節的加工方式、添加劑使用情況,以及流通和銷售環節的運輸、儲存等)。農產品追溯體系的建立需要政府、企業、行業協會以及消費者等多方合作,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農產品追溯體系的監管和執法,對違反追溯規定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確保追溯體系的有效運行,同時還應鼓勵消費者積極參與農產品追溯體系的建設和監督,提高消費者對追溯體系的信任度和使用率[5]。通過以上措施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追溯體系,從而有效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降低食品安全風險,增強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心。
①政府部門應制定嚴格的農藥管理政策,明確農藥生產、銷售、使用的規定和要求,確保農藥的合法、安全、有效使用。實行農藥注冊審批制度,對農藥的生產、進口、銷售進行嚴格審批,確保上市農藥的質量和安全性;規范農藥標簽的管理,要求農藥標簽包含產品名稱、生產企業、有效成分、劑型、使用方法、安全間隔期、注意事項等內容,便于生產者合理使用農藥;加強對農業生產者的培訓與宣傳,增加他們安全使用農藥的意識,并提高相關技能,降低農藥殘留的風險;制定科學合理的農藥使用指導意見,指導農業生產者合理選擇農藥品種、劑型和使用方法,避免濫用農藥。通過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優化用藥策略等措施,控制農藥的使用總量,降低農藥殘留風險[6]。②加強對農藥儲存、運輸、使用等環節的安全管理,防止農藥污染環境和農產品。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農藥生產、銷售、使用的執法監督,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確保農藥管理的有效性;通過參與國際合作項目、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我國農藥管理使用的水平。通過以上措施,加強農藥管理使用可以有效降低農藥殘留風險,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開展農藥殘留監測和預警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消費者權益的關鍵措施。政府部門應根據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農藥殘留監測計劃,明確監測的目標、范圍、頻次和方法;建立覆蓋全國的農藥殘留監測網絡,包括國家、省、市、縣等多個層次的監測機構,確保監測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采用高靈敏度、高特異性的監測方法,如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等,提高監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對監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評估農藥殘留的風險程度,為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提供依據;根據監測結果和評估情況,及時發布農藥殘留預警信息,提醒消費者注意食品安全,指導農業生產者合理安排生產;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農藥生產、銷售、使用的監管,對違規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確保農藥殘留達標;加強對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培訓和宣傳,提高他們對農藥殘留監測和預警的認識和參與度。通過參與國際合作項目、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我國農藥殘留監測和預警的水平。
綜上所述,隨著科技進步和農業發展,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在這個領域的應用也日益廣泛。從傳統的化學檢測方法到現代的光譜和生物傳感技術,各種技術的創新和發展使得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的準確性和效率大大提高。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幫助人們及時發現和控制農藥殘留,保障食品安全,還可以通過推動農業生產的科學化和精細化,從源頭上減少農藥的使用,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