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文化藝術事業的蓬勃發展,社會大眾對高雅聲樂欣賞水平日漸提升,尤其是在合唱藝術表演上,已逐漸融入大眾日常生活。合唱表演融合聲樂藝術及現代美學,通過嗓音、肢體等表達來進行藝術的充分展現,以直觀的方式讓觀眾感覺美的力量。與此同時,基于當下藝術發展,合唱表演藝術已逐漸形成了以聲音表達為主,以肢體表達為輔的新型合唱模式,通過聲音與肢體之間的配合,來實現對合唱藝術的藝術性渲染,刺激觀眾的實際觀感。對此,筆者試圖通過對當下肢體語言的具體分析,為當下合唱表演藝術提供有效的參考材料。
關鍵詞:合唱;肢體語言;表演藝術;運用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2-00-03
合唱藝術作為音樂表演的一種常見形式,是大多數規模表演的重要形式,也是彰顯合作魅力以及音樂表演張力的一種集中體現,而合唱表演往往在傳統的觀念中是通過聲音的配合與和聲的圍繞來展現出音樂之美的,應用嘹亮的聲音以及跌宕起伏的語調音律來完成合唱表演藝術。但是,伴隨著現代藝術的持續推進,合唱藝術逐漸融入了肢體表達,應用肢體語言來結合合唱藝術刺激觀眾的感官,并且應用肢體語言與聲音表達來渲染音樂的感染力,通過震撼的場面以及嘹亮的聲音來感染觀眾,實現合唱藝術的魅力渲染。
一、合唱藝術
合唱,一般指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通常擁有指揮,可有伴奏或無伴奏。但是,它要求單一聲部音的高度統一,要求聲部之間旋律的和諧,通過協調配合實現普及性增強,并且合唱藝術也是參與面最廣的音樂演出形式之一[1]。與此同時,人聲作為合唱藝術的表現工具,有著其獨特的優越性,能夠最直接地表達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將理想的音樂思想化為具體動作,激發聽眾的情感共鳴。另外,聲部的數量沒有規定,一般分為四個聲部,如男高音區、男中低音區、女高音區、女中低音區。
二、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或稱身體語言,是指經由身體的各種動作,通過頭、眼、頸、手等人體部位的協調活動來傳達人物的思想,從而代替語言借以達到表情達意的溝通目的,形象地借以表情達意的一種溝通方式[2]。肢體語言也是演員的必修課程,不同角色不同情況下的肢體語言也大不相同,豐富準確的肢體語言能幫助演員更好地詮釋不同角色。從廣義上來說,肢體語言也包括面部表情以及豐富情感在內;從狹義上來說,肢體語言只包括身體與四肢所表達的意義。
三、肢體語言在合唱表演藝術中的價值
首先,肢體語言的融入,能夠幫助合唱藝術加快統一性訓練,幫助合唱人員練習協調性的配合,讓合唱人員能夠做好對肢體與聲音的相互配合,通過姿勢的統一,氣息狀態的統一,音色的統一,節奏速度的統一,肢體行動的統一等多個方面來完成合唱藝術的統一性,進而提升觀眾的實際觀感,讓觀眾能夠根據整齊劃一的動作體會合唱藝術的魅力,實現對合唱藝術的深入觀看[3]。與此同時,基于合唱藝術的特殊形式,也應當做好對于統一性的訓練,結合肢體語言表達,也能夠做好合唱演員的相互協調性配合,加深合唱演員的內部統一,讓其進行整齊劃一的肢體動作訓練,進而產生心靈默契,在進行實際的合唱演練時,也能夠促使合唱演員統一化形體與聲音,實現對合唱藝術統一性原則的反饋。另外,結合肢體語言表達,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現小動作等情況,使形體更為規整,讓人員配比更為符合音樂規律,使得肢體語言的表達更顯張力,符合音樂作品的真正內涵,實現對觀眾感染力的整體提升。
其次,肢體語言的融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藝術情感的戲劇性,體現合唱藝術的獨特魅力,讓聲音藝術能夠伴隨著肢體語言的表達,展現出音樂作品的真正意義,促使合唱藝術的感染力提升,實現對內部情感的綜合渲染。并且,基于合唱藝術中應用肢體表達,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人物性格,通過音樂作品的走向來實現對歌曲描述人物的形象塑造,伴隨著跌宕起伏的音調以及整齊劃一的動作,讓戲劇的理念融入合唱表演中,進而提升觀眾的實際觀感,通過更為靈活的方式來塑造歌曲中的人物性格,實現對情感的真情流露,促使表演感染力的整體提升。與此同時,為保證音樂合唱的結構特點,可以應用肢體語言的方式來增強音樂合唱的表現力,以音樂為主導,通過舞蹈的方式來渲染音樂作品的感染力,依據音樂作品來進行肢體動作的編排,實現對音樂內容的整體化提升。并且,結合音樂律動進行肢體表達,也能夠讓合唱藝術表演張力極大提升,給觀眾留下深刻的藝術印象。
除此之外,肢體語言的融入,能夠極大程度地提升合唱藝術的觀賞性,通過舞蹈的渲染以及音樂的配合,讓肢體能夠以更為靈活的方式出現于合唱藝術中,通過舞蹈的形式來配合音樂進行作品真實含義的表達,讓觀眾能夠以優美的肢體表現,結合音樂的優美曲調來聆聽合唱藝術,促使觀眾對合唱藝術的整體化了解[4]。與此同時,結合肢體語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合唱藝術的律動性,其主要的方式就是根據音樂作品的節奏來進行相應的肢體表演,通過層次鮮明的肢體動作來表現出音樂作品中的張力,以統一性原則為指導,伴隨合唱藝術的渲染,讓充滿節奏性的肢體表達更具表現力,實現對合唱藝術的綜合提升,改變觀眾對于合唱藝術的觀感,實現對肢體語言律動特點的充分展現。另外,肢體語言的運用,使得合唱藝術充滿了靈活性,能夠結合實際的音樂曲目來完善對于合唱表演的張力表現,使得嚴肅的合唱表演能夠通過靈活的轉變實現自由的表現,使得合唱表演更具張力,提升觀眾的實際觀感。
四、肢體語言在合唱表演藝術中的訓練
(一)關注面部表情,凸顯合唱藝術張力
在進行合唱表演藝術表達時,應當做好對于表情的控制,提升面部和肢體的協調能力,以整體化的方式凸顯合作藝術表演張力,實現面部機能調動,依據更為靈活的面部表達來提升合唱表演的魅力,促使整體表現力的共同創建。并且基于表情訓練來說,應當從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調控,一般包括眼睛、鼻子、嘴巴以及面部肌肉,通過面部多方面調控來實現對表現張力的持續化提升[5]。在進行面部表演運用時,應當通過豐富的表情來提升合唱表演藝術的實際感官應用藝術魅力來調動觀眾的情緒,以更為豐富的表現方式來提升合唱藝術的表達力,實現藝術魅力的共同創造。與此同時,在進行面部表情塑造時,也要注重對面部肌肉的調動,其主要的目的是幫助表演者利用好面部結構來實現對表情的綜合應用,例如,在進行感情基調相對歡快的曲目表演時,可以適當放松面部肌肉,通過欣喜的表情以及活躍的狀態來豐富合唱表演藝術,為合唱表演增添一種輕快活躍的氣氛。或者在進行感情基調相對悲傷的表演曲目時,可以適當收緊面部肌肉,應用悲涼的感情來配合音樂曲目進行合唱表演,這種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合唱藝術表演的渲染力,凸顯藝術魅力,進而調動觀眾的感官,實現對合唱藝術表演效果的綜合提升。另外,在進行面部表情運用時,也要做好與演唱內容的實際結合,通過適度表現來進行合唱藝術的綜合融入,結合豐富的面部表情,做好口型訓練,讓觀眾能夠看到整齊劃一的隊列,聽到歌聲嘹亮的和聲。例如,在口型訓練中,合唱表演者可以根據自我練習以及他人練習的方式來進行面部表情的控制,通過雙方配合等方式來培養默契感,或通過模仿對方等方式,提升隊伍的整齊程度,實現情緒的綜合帶入。
(二)強化形體協調,提升合唱藝術美感
立足合唱表演藝術,合唱表演者應當對形體訓練有一個綜合認知,通過對肢體各個部分的整體化訓練,增強身體的內部調控,使得合唱表演者能夠調控自身肢體,通過協調性的肢體表現體現合唱表演的魅力。基于肢體語言表達,相關表演者應當約束自身行為,提升身體的協調性,應用形體訓練等方式來調控自身的形體。與此同時,形體訓練所涉及的部位相對較多,一般包括形體的多個部分,如手臂、腿、肩等,并且在實際的訓練過程中,應當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來進行各部分的訓練,實現身體的協調性發展。例如,為夯實基礎,應當加強底部訓練,先進行腿部動作訓練,鞏固下身穩定,接下來進行腰部訓練使身體協調性提升,再進行手臂訓練,以提升表演張力……另外,進行肢體訓練時,也要注重對于身體柔韌度、軟度、開度、延伸度、收緊度等多個方面的訓練,對此,在進行訓練時,應當加強基礎訓練,扎實基本功,通過體能鍛煉、柔韌性練習等方式提升身體強度,讓表演者能夠更好地適用于作品表演的相關動作,推進合唱藝術表現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合唱演員在進行肢體訓練時,也要加強合作訓練,拉近與其他合唱者的關系,提高默契度,進而提升合唱者的總體協調度和合唱藝術的表現力,促使觀眾形成深刻的印象。與此同時,這種合作鍛煉的模式,也能夠讓合作者通過長期的訓練,進行默契且優美的整體動作訓練,讓觀眾能夠感受美感,體會優美的舞蹈與動聽聲音的結合,進而提升觀眾的實際觀感,豐富合唱表演藝術的總體表現。
(三)做好情感控制,渲染合唱藝術氛圍
基于合唱表演的特殊性,合唱者應當做好對情感能力的控制,應用豐富的情感來渲染合唱的氣氛,并應用富有情感特色的聲音來引導觀眾進入合唱作品的意境中,讓觀眾身臨其境,豐富觀眾的實際觀感。并且,結合表演者的合唱肢體表達,可以讓表演者能夠應用更為直觀的方式表現出合唱作品的感情,刺激觀眾的實際觀感,進而加深觀眾的實際印象,促使合唱表演的藝術性提升。與此同時,應用肢體表達的方式,能夠讓表演者應用更為新穎的方式表達情感,輔以肢體豐富情感,讓觀眾通過靈活的肢體變換,感受合唱作品的真實情感,以更為直觀的方式關注合唱藝術,實現情感的深化表達。另外,結合肢體表達的情感表現,能夠幫助合唱者把演唱中表達不出的情感,應用肢體動作的方式展現出來,進而彰顯肢體語言的張力,豐富合唱表演的情感,實現合唱表演的藝術升華。并且,依據肢體表達的特殊性,可以將抽象觀念具象化,可以將無形的情感轉化成有形的動作,幫助合唱表演者表現作品情感,實現真實具體的肢體表達。例如,進行感情復雜的合唱作品表演時,合唱者可以根據情感的改變,轉換自身的動作,將作品中難以表達的情緒用肢體動作的方式表現出來,實現藝術內涵的升華。與此同時,表演者也要加強自身情緒的肢體表達,引用創新性的思維來進行思想表達,將表演者的情感融入作品,加深對作品的綜合理解,進而加強對作品的情感塑造,實現對合唱總體情感意識的增強。
(四)把握舞蹈語言,升華合唱藝術內涵
基于合唱藝術表演,相關表演者應當做好對于舞蹈語言的學習訓練,把握藝術表現特點,通過直觀表現的方式來展現合作表演的魅力,實現舞蹈藝術的升華。并且,舞蹈肢體表演的結合,能夠使得合唱藝術表演更具鮮明性,根據規范性訓練來提升合唱表演的流暢性,讓整體合唱流程能夠結合肢體表演動作來進行結構化升級,促使觀眾實際觀感的提升。與此同時,結合舞蹈藝術表現,應當通過系統性規范的模式,提升合唱表演的藝術性,結合情緒表達以及內容共創等方式,優化合唱表演的藝術性。除此之外,在開展日常的舞蹈肢體語言訓練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也要重視對于舞蹈語言的訓練,逐步優化日常訓練過程,讓每一位舞蹈演員都能夠在舞臺上使用自身舞蹈語言與觀眾建立起溝通的橋梁,有利于觀眾了解本次合唱表演藝術內涵,如合唱團在進行以美麗的春天為主題的合唱訓練時,便可以融入精簡的舞臺動作,配合大屏幕播放的樹木搖擺素材進行輕微的搖曳,給予觀眾以活躍輕快之感,同時,相關工作人員在開展舞蹈語言的二度創作過程中,也要盡量地將舞蹈設計動作與本次歌曲演唱主題相契合,重視觀眾的視聽體驗,準確把握舞蹈動作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的統一,進一步有效提高合唱表演藝術效果。
五、結束語
在當下合唱藝術表演過程中,相關人員應當做好對于肢體語言的綜合融入,通過語言的魅力,結合肢體語言的實踐,來完成聲音之美與形體之美的融合,加快肢體表達與聲音表達的綜合應用,通過協調合作的方式來促使合作藝術表達靈活性的提升,進而提升觀眾的實際觀感,實現對音樂藝術的綜合提升。與此同時,相關工作人員在進行風格融入時,應用肢體表達的方式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表演的感染力,實現對表情系統的練習,并結合語言來實現對合唱作品整體思想內涵的提升,促使整體藝術風格的轉換。
參考文獻:
[1]陳春方.合唱表演藝術中肢體語言的運用[J].戲劇之家,2022(26):103-105.
[2]黃河.舞蹈在合唱藝術中的運用[J].尚舞,2021(08):76-77.
[3]王美智.論肢體語言對中國合唱作品完整呈現的重要意義[D].遼寧師范大學,2018.
[4]閆靜.肢體藝術——論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J].北方音樂,2015,35(20):59-60.
[5]黃春玲.合唱藝術中肢體語言的研究[D].河北大學,2009.
基金項目:2022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民族音樂在合唱發展中的傳承研究”(項目批準號:2022SJYB0927)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子年(1997-),男,江西南昌人,助教,從事流行音樂演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