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與普通院校最大的區別在于培養目標不同,由于高職院校的辦學特殊性,為使學生在畢業后在社會立足,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隨著素質教育推進,在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占據重要位置。但由于當前高職音樂教育存在局限,導致音樂教學質量不高。出于達成讓高職音樂課堂教學本質回歸,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本文采用調查分析法,分析現階段高職院校音樂課堂教學現狀,并從教學理念、內容、方式等方面,提出對應措施,以此提升高職音樂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通過系統性學習,掌握音樂理論與技能,為日后職業生涯發展做鋪墊。
關鍵詞:高職院校;音樂課堂;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2-0-03
音樂教育是以音樂為媒介,以審美為核心,通過影響人的思想、情感、思維,增進知識與技能的藝術教育形式,屬于美育范疇。教育者按照社會對藝術類人才的需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發揮音樂教育對高職學生綜合素養、藝術審美能力的積極作用,并有組織、有計劃和有目標地構建高職音樂課堂。在學習音樂理論知識與技能、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會陶冶性情,凈化心靈,啟發智慧,開闊視野,情感得到升華,提升人的內在氣質。
一、高職音樂課堂教學現狀
(一)學生缺乏音樂基礎和演奏能力
雖然很多高職學生喜歡音樂,但是僅僅停留在興趣愛好層面,對于音樂基礎知識和獨立演奏音樂的能力卻存在不足,這也會讓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音樂理解能力等方面提升受限。據了解,很多高職學生都不具備獨立演奏樂器的能力,并且對音樂基礎理論知識也缺少了解。如部分學生不了解《命運》是否為貝多芬的作品?《天鵝湖》是否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對于這些問題,一些學生無法給出肯定的回答。但如果僅僅出于興趣愛好,缺乏理論基礎和演奏能力,這種“喜歡”也難以支撐學生對音樂保持長久的興趣。
(二)音樂課程教學設置不合理
音樂文化知識有利于開闊學生視野,充實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通過學習藝術知識,了解中外文化、藝術作品,以此獲得美的感知能力,獲得審美體驗,但從現階段教學局限來看,高職院校應該從音樂知識課程建設方面加以完善[1]。但從目前高職音樂教學現狀來看,音樂課程規劃并不合理,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方面。第二,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定位,很多高職教師單從自身教學經驗和音樂教材、教學大綱等角度出發,未能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和設定教學目標。這樣導致教師對音樂的認識與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存在偏差,尤其是流行音樂方面,很多學生偏好流行音樂的學習。每一首流行音樂在創作出來時,都有強烈的個性、風格和獨特的內容要表達,作曲者、演唱者對作品也有各自的理解,融合個人特色,自我發展空間充分,也是對歌曲風格的另一種詮釋。所以,我們常常會聽到同一首流行音樂會有不同的演唱版本,改變作曲,以此變成突出個人特色,創作個性化流行音樂。但是教師對流行音樂的理解更多從專業音樂教育背景、學術角度等方面考慮。而學生對流行音樂的認識只停留在“聽”的層面,出于個人喜好,選擇相應的流行音樂歌曲,并沒有對音樂作曲風格、特點、創作背景、歌詞等內容有深入的認識?;诖耍诮虒W中,教師和學生的認知不在同一理解頻道,教師的教學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導致課堂師生互動存在“代溝”,致使學生不能明確學習目標。第二,如若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師就無法抓住重點,對學生知識與能力培養目標定位也出現偏差,教學內容選擇也無法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比如,高職教師在教授流行音樂內容時,教師往往側重于對邁克爾杰克遜、埃爾維斯普雷斯利等人為音樂界做出的貢獻,并沒有對歷史背景、創作理念、個人作曲風格等內容的闡述,這一點限制了高職音樂教學發展,也導致學生對音樂的認知過于淺顯。
(三)音樂活動對學生缺乏吸引力
很多學生并沒有強烈的主觀意愿,希望學校開設音樂實踐項目活動,學生也缺乏主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興趣,還有少部分學生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其原因在于,學校開展的各類活動比較多,很多學生感到十分疲憊且一無所獲,然而根源問題在于學校開展的活動流于形式,實踐教學項目單一。比如,有的學生表示自己想學吉他,在加入吉他社團協會后,除了每周定期開會、探討,并沒有學到實質性的東西。同時也有學生在加入社團后,本身作為班干部,也參加了很多學校舉辦的文藝匯演活動,但是卻沒有認識到學校開展如此多的活動的作用是什么,在缺乏教師專業指導的情況下,學生只能自己摸索,節目效果好與不好都只能“隨緣”。
二、高職音樂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一)轉變育人觀念,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形式。高職音樂教師可以采用“五育融合”思想,通過“音樂教育+”模式,利用音樂學科教育特殊性,擴大育人效果。如采用“音樂教育+德育”,提高學生道德修養。音樂具有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是美的形式與善的內容的綜合體,本身蘊含著道德情操?!墩撜Z》提道:“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边@句話突出強調了藝術的功用,具有以情動人、凈化社會風氣、凈化人的心靈、潛移默化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培養人的健全人格的作用。教師可以利用音樂優美的旋律、簡明的節奏、動人的情感,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辨別是非,心如明鏡,完善品德[2]。比如,教師可以抓住黨成立100周年、國慶節等特殊教育契機,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如在特定節日,教師可以選取應景的歌曲,并結合學生的興趣,選擇廣為流傳、學生能夠跟唱的歌曲,像《我和我的祖國》《國家》《我的中國心》等,這些歌曲的旋律響徹祖國大江南北,歌曲都鮮明生動地表達了個體與生養他的祖國之間的血脈聯系。教師通過創設音樂鑒賞、教唱等形式,在音樂課堂滲透愛國思想教育,以此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感恩節、母親節、父親節等,引入歌曲《人間第一情》《父親》《感恩的心》 等歌曲,讓學生學唱這些圍繞“感恩”主題的歌曲,利用優美的旋律、純凈的歌聲來表達自己對父母、親人、朋友真摯的情感。教師要知道如今的教育不是要教授學生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技能,并將知識與技能應用于實際。通過感恩教育,教授學生懷揣感恩之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音樂知識與演唱能力,感恩身邊每一個人,培養學生質樸的情懷和道德修養。
(二)重新規劃課程,引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
如何提升高職音樂教學質量,如何讓音樂教學模式與社會對人才需求相對接,如何適應高職院校當前的教育現狀,教學內容如何與學生興趣和專業學習相契合,取決于學校如何規劃課程內容,采用怎樣的教學方式。
第一,根據現階段高職學生普遍音樂綜合素養有待提升、音樂理解能力、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分別在不同學段開設差異化音樂課程[3]。如學校在大一階段可以開設《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鑒賞》這兩門選修課程。這兩門課程都是音樂基礎課程,課程設計目的主要夯實學生音樂素養基礎。其中在《音樂基礎知識》課程中涵蓋基本樂理和視唱練耳內容,在《音樂鑒賞》課程中包括《民族音樂鑒賞》《中外經典名曲鑒賞》《影視音樂鑒賞》《中外戲曲鑒賞》等。教師想要通過音樂鑒賞課程教學,加強美育教育作用,教師需要選擇適合的音樂作品,引導學生了解作品內容,在潛移默化中滲透美育。比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這首民族歌曲時,需要先讓學生了解這首民族歌曲的創作背景、創作風格和情感表達。經過教師的介紹,學生了解了這首作品是由關鶴巖領頭的創作小組在20 世紀六七十年代創作的具有濃濃陜北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歌曲音樂風格展現了遼闊悠揚到歡快熱烈的變化,旨在描繪出人們對高原風光和滿山山丹丹花的贊美之情,從歌曲旋律上也表現出高昂與熱切,象征著人們對于未來滿懷希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期待。因此,教師引領學生鑒賞民族音樂時,需要充分挖掘歌曲的創作背景,了解歌曲內容表現的地域特點和風土人情,讓學生在提升音樂審美素養的同時,還能體會音樂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感受創作者對于未來生活的理想追求和濃厚的民族情懷。
第二,在大二階段可以結合學生所學的專業,將音樂課程內容設計與學生專業所學相融合,并以職業教育能力發展要求為導向,融入音樂課程,不僅進一步豐富了音樂課程內容,也符合高職院校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比如,學生如果是旅游專業,在學習音樂課程時,教師就可以構建“音樂文化+旅游景觀”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結合學生專業所學知識,讓學生立足于專業,補充旅游勝地中的音樂知識,以此培養學生的藝術氣質、自信心和綜合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4]。比如,教師可以采用整合思想,將文學專業中古典詩詞內容與音樂課程內容相結合,借助古典詩詞的文學性營造音樂歌詞的意境。經過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喜歡許嵩的歌曲,而許嵩的歌曲在歌詞上體現出濃郁的古典詩詞意境,在歌詞表達上極具文學內涵。以《半城煙沙》為例,歌詞內容是:“半城煙沙,兵臨城下,金戈鐵馬,替誰爭天下,一將成萬骨枯,多少白發送走黑發?!睂τ谌鄙傥膶W素養的學生來說,僅僅讀這一段詞,并不能將音樂與文學聯系起來,但學生只要稍有文學功底就會發現,許嵩的《半城煙沙》與曹松《己亥雜詩》中“一將功成萬骨枯”形成印證,并且不管是歌詞意境,還是《己亥雜詩》中表達的意境,都具有契合度,塑造了戰士久經沙場,不管是英勇犧牲還是僥幸存活,不管是功成名就還是功敗垂成,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留下的只有腥風血雨,對生命不能無可奈何,表現出“征戰沙場幾人能回”的悲壯之情,引導學生在欣賞俠骨柔情的古風歌曲時,體驗悲天憫人的情懷和民族大義,從而觸發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并為和平與發展而努力學習。
(三)課內與課外相融合,開展多元實踐活動
第一,在課內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運用演唱、演奏、表演、舞蹈等多種教學手段。比如,在《音樂鑒賞》課程中,鑒賞《春江花月夜》音樂作品,將其與舞蹈相結合,讓學生在鑒賞作品、聆聽音樂旋律過程中,體會音樂的美感和新的意境。同時,教師可以采用聲勢律動教學方式,加強音樂與舞蹈的融合,引領學生在鑒賞音樂作品時,選取典型的、易學的舞蹈,將舞蹈動作進行分解,搭配適合的音樂背景,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下,體會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情感[5]。此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借助表演、自由創作等方式,教授學生運用簡單的樂器,為學生創設自由發揮的表演舞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設計與創作音樂,以此鍛煉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和表現力。
第二,在課外音樂教學實踐中,高職院校想要提高音樂教育質量,重在落實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多參與實踐,并注重實踐活動的豐富性、多元化,以此讓學生在畢業后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對此,教師除了教授學生音樂理論知識以外,應構建多彩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以此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因此,教師不應將教學視野局限于課內,還應拓展到課外,創建豐富的實踐活動。比如,成立藝術合唱團、歌舞團、樂團、器樂團等藝術社團活動,結合實際,靈活組織,以此培養學生團隊協作和人際溝通的能力。以歌曲團為例,歌唱是表達情緒情感的藝術,舞蹈是借助肢體語言表達心靈語言的藝術,通過歌唱與舞蹈的融合,學生利用純凈的歌聲與優雅的舞姿,詮釋自己對音樂內涵情感的理解。對此,歌曲團可以下設歌唱部和舞蹈部,歌唱可以采用獨唱、聯唱、對唱等不同表演形式。通過歌唱與舞蹈的協同,建立系統的聲樂課程與舞蹈課程,并配備專業教師定期指導,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三、結束語
通過上述分析,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推進與發展,高職音樂課堂教學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如今發展卻面臨諸多困境。本文通過實踐調查分析,高職院校音樂素質教育仍然存在短板,導致學生音樂基礎知識薄弱、音樂綜合素養欠缺、音樂實踐能力不足等。究其根源還是課程內容設置、教學實踐規劃不合理,這些問題需要高職院校充分重視,要將技能培養與素質教育同步進行。對此,本文從育人理念、課程內容以及實踐活動三個方面,提出提高音樂教育質量的措施,以此完善高職音樂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周貞.高職學前教育鋼琴集體課教學的現狀及提升策略[J].戲劇之家,2021(23):99-100.
[2]邱秒秒.“互聯網+教育”——疫情影響下高職音樂云課程開展現狀及質量提升策略[J].北方音樂,2020(14):157-158.
[3]李玉婷.中國傳統音樂在高職院校音樂教學中的傳承現狀及策略研究[J].北方音樂,2020(08):112-113.
[4]吳越.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的現狀與改革策略探究[J].鴨綠江(下半月),2019(09):55.
[5]葉霖.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現狀及應對策略[J].中國文藝家,2019(07):169.
作者簡介:李娟(1978-),女,陜西咸陽人,本科,助教,從事高職學校的音樂課教學以及課程研究。